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妊娠期特发血小板减少(ITP)的产科处理,降低对母婴的危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ITP患者的诊断、治疗、新生儿情况.结果 血小板计数<70×109/L需短期内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血小板计数<50×109/L需补充血小板,以剖宫产为宜.结论 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与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与出血倾向呈负相关,ITP患者血小板计数多在3周内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和围生期处理。方法: 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血小板计数> 50×109/L且无症状者,常规口服铁剂、肌酐、叶酸、维生素等;血小板< 50×109/L者,终止妊娠前后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血小板及免疫球蛋白,同时考虑剖宫产。结果: 42例中单纯由妊娠引起血小板减少24例,子痫前期1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合并肝脏疾病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42例中剖宫产19例,阴道分娩23例;产后出血3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1例。结论: 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妊娠妇女血小板减少,在针对病因治疗基础上,血小板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是治疗严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妊娠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4组,A组:血小板<10×109/L,共8例。B组:血小板10~30×109/L,共12例。C组:血小板30~50×109/L,共11例。D组:血小板>50~100×109/L,共6例。治疗原则:临近分娩者如血小板<30×109/L,给予糖皮质激素加丙种球蛋白,产前输血小板悬液。血小板>30×109/L有出血倾向时亦给予上述治疗。孕周<37周者如血小板<30×109/L,或>30×109/L伴有出血倾向,亦给予上述治疗。血小板>30×109/L如无出血倾向不予治疗。结果:A组8例中有3例分娩前血小板<30×109/L,3例分娩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B组11例中2例分娩前血小板<30×109/L,有3例分娩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15例经阴道分娩,有2例分娩过程中有出血,22例剖宫产,有4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但出血量均少于1000ml。结论:妊娠合并ITP如血小板<30×109/L,给予糖皮质激素加丙种球蛋白,能使大多数患者的血小板>30×109/L。分娩过程的出血发生率降低,出血量小。分娩方式与出血无关。  相似文献   

4.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围生期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妊娠合并ITP的临床资料。治疗以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为主,对血小板计数<50×109/L者于分娩前后短期使用血小板制剂。结果: 18例中阴道分娩6例,剖宫产12例。发生产后出血2例,晚期产后出血1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1.1%。全部病例无孕产妇死亡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结论: 对于妊娠合并ITP的孕妇应加强孕期监护及治疗。如无产科指征时以阴道分娩为宜。对血小板<50×109/L或有其他产科并发症者可在输血小板且血源充足的情况下剖宫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围生期护理。方法:对3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围生期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孕期检查发现11例,住院首次发现24例;血小板计数<20×109/L者2例,(20~50)×109/L者12例,>50×109/L者21例;34例足月分娩,其中19例剖宫产分娩,15例阴道自然分娩;1例双胎妊娠不足37周剖宫产分娩。母婴均平安出院。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妊娠常见并发症,加强围生期护理是母婴平安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1病历报告患者,女,17岁,以双下肢皮肤淤点4个月于2005年6月入院。临床表现仅为双下肢皮肤散在红色粟粒状淤点,无其他出血倾向,入院时PLT(血小板)计数为13×109/L,行常规骨穿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给予丙种球蛋白(丙球)加激素治疗。常规胸透检查发现左肺肿物,查肺CT示左纵隔占位,以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但患者无任何胸部症状,因血小板偏低,不宜手术。早期患者因经济困难,丙球未能给予足量全程(第一天17.5g,第二~五天5.0g),故血小板一度正常后(122×109/L)又迅速下降(75×109/L),白细胞偏高(31.3×109/L)。后因急于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性血小板减少(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GT)对母儿的影响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0年1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61例G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血小板计数10~20×109/L 2例,占3.3%;21~50×109/L 12例,占19.7%;51~99×109/L 47例,占77%.阴道分娩38例,剖宫产23例(血小板计数<50×109/L 8例,产科因素剖宫产15例.无1例出现凝血功能异常.新生儿未发现异常情况,脐血血小板计数均正常.结论:GT患者母儿预后好,GT在妊娠及分娩期不需要特殊治疗,除非血小板计数<20×109/L或血小板计数<50×109/L伴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6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病因分为4组: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组、妊娠高血压疾病(PIH)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及其他组(包括巨幼红细胞贫血、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或输血小板治疗。结果 68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41例(60.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16例(23.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6例(8.8%),其他病因5例(7.4%)。剖宫产50例,阴道分娩18例,产后出血4例,新生儿颅内出血2例。PAT和PIH组患者产后42d血小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及其他原因患者产后42d血小板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不同病因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最多见。对血小板计数<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根据孕周不同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或)输血小板治疗。血小板计数≥50×109/L如无产科指征,可经阴道分娩,如手术终止妊娠应在术前输注血小板后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全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00年1月~2009年12月间就诊的4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给予口服氨肽素、升白胺等药物治疗;低于20×109/L时给予皮质激素、丙球和/或输入血小板等;终止妊娠前应提高血小板水平。阴道分娩及剖宫产患者产后出血发生比例分别为12.0%和40.0%,三组产后出血发生比例分别为75.0%、50.0%和4.2%,差异幸免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8例,其中医学源性早产6例。1例新生儿出现颅内出血,2例新生儿血小板分别为35×109/L和76×109/L,其余血小板均正常。PAT产妇在产后5周血小板恢复正常,再障及白血病患者3月后血小板仍未恢复正常。结论妊娠全并血小板减少症是常见的出血性疾患,注意观察及给予相应治疗,产前适当提高血小板水平,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刘晓丽  蒋小芒 《吉林医学》2010,31(13):1848-1849
目的:讨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处理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黄陵县医院2005年~2008年收治的11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最常见的是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其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I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TTP)等少见。血小板>50×109/L,无出血倾向者治疗原发病;血小板<50×109/L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产后预防性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血小板制剂只用于血小板<30×109/L剖宫产术时或阴道分娩临产时。分娩方式由产科指征决定。110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对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应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及有无症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血小板减少绝大多数均可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结局较好。  相似文献   

11.
吕祝武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0):1300-130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围产期的处理及母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38例孕妇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殿(ITP)10例,发生率26.3%;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24例,发生率63.2%;妊高征合并血小板减少4例,发生率10.5%;伴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4例;产后出血3例。阴道分娩8例,其中产妇颅内出血1例;剖宫产分娩30例。无孕产妇死亡,无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无颅内出血发生。进行孕期治疗,血小板>50×109/L,无需特殊处理,血小板<50×109/L需要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术前、术中予血小板悬液输注。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根据不同病因及病情轻重的程度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处理及时,母婴均较安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悬液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周淑亚  曹琰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0):1353-1354
目的:探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L)患者输注血小板的阈值。方法:回顾分析180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血小板数值大小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患者在接受诱导缓解化疗、巩固化疗及强化化疗期间血小板计数<20×109/L、10×109/L、5×109/L的出血表现。结果:血小板≤5×109/L组与血小板小板≤10×109/L组及血小板≤20×109/L组比较无出血事件发生率减少,轻微出血事件及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升高,最长中位存在时间为7d。结论:血小板等于5×109/L做为AML的血小板输注阈值是安全的。部分伴发热、高白细胞血症的AML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指征可定为10×109/L或更高。  相似文献   

13.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围生期处理及母婴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至2008年收治的39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妊娠合并血小板的主要原因有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再生障碍性疾病(AA).对血小板计数<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和)免疫球蛋白治疗;对血小板计数<50×109/L.且有明显出血倾向者或紧急手术前输注浓缩血小板.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及有无产科指征而定.结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各种病因中以PAT为多见.糖皮质激素、输注血小板制剂及适时终止妊娠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罗兆芹  杨宁 《华夏医学》2012,25(5):689-691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治疗、分娩方式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2例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血小板计数<50×109/L(Ⅰ组)的孕妇早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头颅出血、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比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Ⅱ组)的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早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头颅出血、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加重,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可能增加,母婴结局与孕妇血小板减少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生期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6月~2007年6月间收住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78例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等。结论:多种原因可引起妊娠期孕妇血小板减少,PAT最常见。血小板<50×109/L者应在术前输注浓缩血小板后行剖宫产,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如无产科指征,应阴道分娩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处理方法、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25例(41.7%);其次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20例(33.3%)。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率为72.7%,地塞米松+丙种球蛋白全部治疗有效,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达75%。3种方法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41例行剖宫产,19例阴道分娩。4例出现产后出血,均存在宫缩乏力,Spearman相关分析剖宫产病例的产后出血与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之间存在负相关(r=-0.376,P=0.015)。新生儿4例出现血小板减少,其母亲均为ITP,2例有脾切除史的新生儿血小板均<10×109L-1,1例新生儿出现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结论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以ITP及GT为主。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和血小板制剂是治疗的有效手段。治疗后血小板<50×109L-1或有产科指征行剖宫产,应有良好的宫缩来预防产后出血。治疗对剖宫产术中出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ITP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应监测血小板。对于有脾切除史的孕妇应充分告知发生严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5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系统研究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了该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分娩的52例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孕妇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程度与出血的关系、分娩方式与出血量的关系以及分娩后血小板的恢复情况。结果52例PAT孕妇87%(45/52例)属于轻度血小板减少(50-99×109/L),一般无明显自发出血、剖宫产与自然分娩两种方式出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别,产后血小板在2~12周恢复正常。结论PAT诊断首先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轻度血小板减少PAT可自然分娩,血小板计数<20×109/L,应输注单采血小板并采取剖宫产分娩。  相似文献   

18.
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增芳  王增艳  王萍萍 《医学综述》2009,15(8):1264-1266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对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在2001年6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50例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分娩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术前或分娩期输新鲜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50例中31例经阴分娩,19例剖宫产;产后出血15例,新生儿颅内出血3例。结论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主要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45例孕产妇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孕产妇合并血小板减少 ,孕前均无血小板减少病史 ,均于妊娠 2~ 4周建立“围产期保健档案”时查血小板计数 ,发现血小板低。其中 12例为 ( 80~ 99)× 10 9/L ,7例 ( 60~ 80 )× 10 9/L ,4例 ( 5 0~ 60 )× 10 9/L ,12例 <5 0× 10 9/L。分娩时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 血小板计数在妊娠期间大于 5 0× 10 9/L或在妊娠晚期维持在 ( 3 0~ 5 0 )× 10 9/L者可不必治疗 ;若血小板数在妊娠期间小于 5 0× 10 9/L或妊娠晚期在 ( 10~ 3 0 )×10 9/L或有出血现象 ,则应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20.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孕期治疗及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8年妊娠合并ITP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小板计数分为三组:51-100×109/L为A组,共55例;30.50×109/L为B组,共80例;少于30×109/L为C组,共45例。给予相应的治疗,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与新生儿的并发症是否存在区别。结果传统的治疗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方法有效。两种分娩方法产妇产后出血,阴道壁血肿及切口渗血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9例新生儿血小板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阴道分娩4例,剖宫产5例,均无明显出血倾向。结论根据血小板水平及有无出血倾向给予相应治疗,有效治疗后可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终止妊娠,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