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使用导丝输送导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或治疗,与目前首选推荐使用的亲水涂层超滑导丝输送导管相比,探讨普通J型导丝输送导管的近期及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将1 400例行经桡动脉途径输送导管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超滑导丝组(n=700)与普通J型导丝组(n=700),对两组患者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射线暴露量、导丝通过成功率、并发症出现例数和9个月后随访桡动脉闭塞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普通J型导丝组在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射线暴露量和并发症出现例数方面均明显少于超滑导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丝通过成功率和桡动脉闭塞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亲水涂层超滑导丝相比,经桡动脉途径使用普通J型导丝进行导管输送更安全有效,可作为常规首选导丝输送导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桡动脉闭塞(RAO)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2例,均行经桡动脉PCI术.术后1周根据桡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分为RAO组与无RAO组.统计两组一般资料及手术情况,分析PCI术后发生RAO影响因素.结果 82例...  相似文献   

3.
赵迎春  金茜  许玲 《全科护理》2011,9(33):3048-304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发生术侧上肢血肿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2例经桡动脉穿刺行PCI术后发生术侧上肢血肿的原因和护理对策。[结果]12例术后发生上肢血肿的病人经治疗后,8例红、肿、痛在5d内基本恢复正常,2例在10d后恢复正常,1例20d后恢复正常,术后还有1例出现假性动脉瘤,经加压包扎14h后好转;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出现。[结论]抬高术肢、穿刺点加压、弹力绷带或加压器加压包扎和严密观察病情能有效缓解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在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68例患者疑似冠心病接受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结果:63例成功接受,成功率92.7%,过程顺利,无冠脉开口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临床效果好,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冠脉介入检查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贺娟 《中国临床护理》2011,3(5):388-389
对76例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实施术前、术后的观察及护理进行总结.认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方法能有效地预防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索、评价及整合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肢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证据支持。 方法 应用循证方法,按照“6S”证据金字塔模型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6月。由研究小组成员独立对各类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对各项证据进行分级判定。 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其中指南3篇,系统评价6篇,专家共识2篇。最终总结了21条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肢管理的最佳证据,包括术前准备及评估、术后交接及观察、术后压迫与减压、活动时机与方式4个证据主题。 结论 该研究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肢管理提供了最佳证据,在证据转化时,应结合医院特点和临床情景,选择最佳证据,以改善桡动脉穿刺术肢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的冠状动脉诊疗中两种穿刺套件的性能差异。方法2012年6-12月于我院接受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92例,按所用穿刺套件的不同,分为两组,裸针组82例使用 Avanti transradial Kit 穿刺套件,套管针组110例使用 Radifocus introducer Ⅱ穿刺套件。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及穿刺相关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裸针组与套管针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2.92%(68/82)与93.63%(103/110),总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0.24%(74/82)与100%(110/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31,P =0.019;χ^2=11.198,P =0.001)。裸针组有4例因血管破裂导致前臂血肿,9例发生桡动脉痉挛;而套管针组无前臂血肿发生,4例发生桡动脉痉挛,两组前臂血肿及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值分别为0.032、0.044)。结论 Radifocus introducer Ⅱ穿刺套件与 Avanti transradial Kit 相比较,可以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并减少与穿刺相关的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总结经验体会。方法对本院接受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80例进行护理干预。结果造影术患者300例,成功率98%,支架植入术患者80例,成功率95%,除个别患者伤口局部血肿,少量皮下出血,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接受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桡动脉径路PCI后应用TR Band止血气囊压迫止血的时间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桡动脉径路PCI后使用TR Band止血气囊压迫穿刺部位的适宜止血时间.方法: 325例桡动脉径路PCI术后的患者,使用TR Band止血气囊对桡动脉进行压迫止血.按止血时间不同分为2 h组(177例)和4 h组(148例),比较2组术后出血、血肿及压迫止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 h组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肢体远端紫绀、麻木,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4 h组少(P<0.05~0.01).结论: TR Band止血气囊用于桡动脉径路PCI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时间宜定为2 h.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成功介入治疗单支冠状动脉慢性闭塞(CTO)病变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经桡动脉成功介入治疗单支CTO病变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03例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57例,稳定型心绞痛1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4例;病变闭塞时间≤6个月83例,病变闭塞时间〉6个月20例;(2)103例患者的介入路径血管均无严重迂曲及解剖结构变异,左前降支闭塞51例,左回旋支闭塞25例,右冠状动脉闭塞27例;慢性完全性闭塞24例,慢性功能性闭塞79例;边支无闭塞病变91例,无侧支形成87例,病变长度〈15mm67例,锥形病变81例;(3)最终完成介入术的Judkins、XB、EBU导引导管所占比例分别为37.86%、30.10%、29.13%;(4)成功通过病变的PILOT系列导引钢丝为64.08%;(5)首次通过病变并成功实施预扩张的1.25mm直径系列球囊57例(55.34%),1.5mm直径系列球囊38例(36.89%)。结论在术者经验丰富的基础上经桡动脉介入处理单支CTO病变可行,其成功介入与介入路径畅通无阻、靶血管具备特征性病变特点及合理选择器械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对比的体会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护理特点。方法:随机将98例患分成两组经桡动脉途径PCI48例,经股动脉途径PCI50例,比较两种径路PCI操作的疗效及观察桡动脉痉挛时,用药物预防及解痉的效果,术后卧床、体位、肝素应用及出血、血肿、肺栓塞和桡动脉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解痉治疗有效,术后1例穿刺部位轻微渗血。经桡动脉途径比股动脉途径PCI术后局部出血、血肿、肺栓塞和血管并发症少。结论:两种不同径路术后效果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PCI血管、出血、血肿、肺栓塞并发症少且无须中断肝素抗凝,无砂袋压迫,无需卧床,无体位限制,患痛苦小,患舒适感增加而且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带ZXD-2加压包扎的效果。方法将300例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带ZXD-2加压包扎法,对照组采用弹力胶布加压包扎法,比较两组加压包扎止血的效果。结果2组患者均未出现手部缺血;观察组局部血肿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指发绀或肿胀、手部胀痛、患者舒适度及SpO:值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带ZXD-2加压包扎止血效果好、并发症低,患者痛苦少、舒适度高,临床应用安全,能够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桡动脉穿刺术后两种不同压迫止血方法的效果。方法收集国内多个数据库符合入选标准的6篇临床对照研究文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1017例患者分别采用动脉压迫器与弹力止血绷带的术后效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6篇临床对照研究中,桡动脉压迫器降低皮下渗血与血肿率的效果明显(OR=0.30,95%CI 0.08~0.43,P<0.05);桡动脉压迫器降低术后肢体肿胀率的效果明显(OR=0.14,95%CI 0.10~0.19,P<0.05)。结论桡动脉压迫器相对于传统的弹力绷带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尤其是降低皮下渗血与血肿以及预防术后肢体肿胀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能有效提高行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患者舒适程度的护理模式. 方法将2007年7月-2008年6月住院行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患者100例,按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整体护理.实验组在整体护理理论指导下,运用循证方法制订的全程护理干预模式.比较2组患者标本采集过程中的疼痛、心理紧张程度、穿刺部位酸胀、麻木感、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的情况.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实验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全程护理干预模式的实施能有效提高行桡动脉穿刺患者的舒适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能有效提高行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患者舒适程度的护理模式。方法将2007年7月-2008年6月住院行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患者100例,按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整体护理。实验组在整体护理理论指导下,运用循证方法制订的全程护理干预模式。比较2组患者标本采集过程中的疼痛、心理紧张程度、穿刺部位酸胀、麻木感、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的情况。进行t检验及X^2检验。结果实验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全程护理干预模式的实施能有效提高行桡动脉穿刺患者的舒适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对桡动脉穿刺患者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病例标准的桡动脉穿刺忠酱10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首次穿刺采用传统法,第二次穿刺采用配制2%利多卡因无菌棉片湿敷法,甲组(n=50)在桡动脉穿刺前5rain湿敷,乙组(n=50)在桡动脉穿刺前10min湿敷,评估视觉模拟量表(VAS)和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患者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R)及心率(HR)的变化。结果与甲组比较,乙组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VAS)和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两项疼痛评分指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心率、呼吸的变化差值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桡动脉穿刺前10min采用2%利多卡因浸湿的无菌棉片湿敷,既能减轻患者穿刺疼痛,又能稳定心率,有效地保持血气分析参数的相对稳定,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无痛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触摸法和连线定位法两种穿刺方法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进行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液标本的60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0例。实验组在穿刺方法上运用解剖连线定位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触摸动脉穿刺定位方法。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所用时间及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实验组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1,P〈0.01);实验组穿刺所用时间(2.82±0.24)min,低于对照组(3.93±0.5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97,P〈0.01);实验组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4,P〈0.05)。结论应用连线解剖定位穿刺方法进行桡动脉采血,可操作性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PCI患者两种动脉穿刺路径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本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3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68例患者采用经桡动脉穿刺路径,而对照组68例患者采用经股动脉入路穿刺,对2组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比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SDS和S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迷走反射、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0.3%和7.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和血压较对照组均未出现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桡动脉入路和股动脉入路均可能出现并发症,但桡动脉入路术患者较少出现迷走反射和穿刺部位血肿以及焦虑抑郁等情绪。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穿刺术中桡动脉痉挛(RAS)的影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高频超声观察局麻和全麻状态下行桡动脉穿刺患者的血管影像特点,并测量穿刺前后桡动脉内径(RAD-1、RAD-2)及狭窄段长度(L-Spasm)。结果 264例患者中发生RAS者131例,发生率为49.6%;其中影像特点RAS可以分为局限痉挛、局部痉挛和弥漫痉挛三种类型。两组患者穿刺前桡动脉内径RAD-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术后,全麻组桡动脉内径RAD-2较局麻组明显减小,而L-Spasm较后者明显增大(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女性、高龄(≥60岁)、糖尿病及RAD-1≤2mm者是RAS的高危人群,穿刺时间长及穿刺次数增多可引起并加重RAS,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有助于减少RAS的发生率(P=0.017,OR=0.446)。结论 RAS发生率相对较高,其影像特点和影响因素亦众多;局部使用利多卡因有助于减少RAS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