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收集于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和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吡格列酮组使用门冬胰岛素30、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15 mg/d)降糖治疗,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结果 治疗后吡格列酮组患者血清SOD、GSH-Px活性[(54±18)U/ml和(82±18)U/ml]较治疗前[(39±16)U/ml和(71±22)U/ml]显著升高,MDA水平[(2.6±1.7)nmol/ml]较治疗前[(3.8±2.3)nmol/m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吡格列酮组上述3种指标与对照组[(42±18)U/ml、(73±19)U/ml和(3.5±1.8)nmol/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吡格列酮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水平,而且吡格列酮的这种作用不依赖于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抵抗已被认为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脂代谢紊乱的关键,据此推测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噻唑烷二酮类(格列酮类)将可能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盐酸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的一种。为此我们观察了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PIO)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PIO对高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最佳保护浓度;按不同干预条件,将血管内皮细胞分为7组:正常培养组[A组,葡萄糖(Glu) 5.5 mmol/L],高糖培养组(B组,Glu 37.5 mmol/L),C、D、E组分别为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盐酸吡格列酮(PIO)对糖尿病大鼠尿nephrin(UNE)排泄的动态影响,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对肾小球足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DM组)和不同剂量PIO干预组[DR1、DR2、DR3组,分别给予PIO:10、20、30 mg/...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对3T3-L1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T3-L1细胞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3T3-L1细胞进行正常的诱导分化,实验1组在3T3-L1细胞诱导时加入吡格列酮(0.1mmol/L),实验2组在诱导分化后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中加入吡格列酮(0.1mmol/L)。提取细胞总RNA和总蛋白做RT-PCR和Western-blot测定GLUT4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GLUT4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促进3T3-L1脂肪细胞GLUT4mRNA和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影响,分析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理.方法:6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吡格列酮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治疗前后检测CIMT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吡格列酮治疗组治疗后,CIMT值显著下降(P<0.01),同时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hsCRP显著下降(PO.05).结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降低胰岛素抵抗及抗炎作用而显著降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CIMT水平,抑制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噻唑烷二酮药物(Thiazolidinediones,TZDs)对T2DM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我科2006至2008年,50~80岁T2DM住院患者1 807例,筛选入组186例,根据服用TZDs与否分为4组:女性服用TZDs组(fTZD组,68例)、男性服用TZDs组(mTZD组,31例)、女性未服TZDs组(f组,54例)、男性未服TZDs组(m组,33例),分析间隔20~26个月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变化。结果 fTZD组较f组骨密度明显减低:L_(1-4)(0.120±0.143 vs 0.056±0.102)、右髋(0.089±0.159 vs 0.036±0.111)、大粗隆(0.102±0.149 vs0.055±0.111 g/cm~3),P〈0.05。男性患者骨密度未见显著差异;各组骨代谢指标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连续服用TZDs20月以上可能对女性T2DM患者的腰椎、髋部及大粗隆有加速骨质疏松作用,对临床药物选择具有一定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肺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变化及罗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 8周龄SD大鼠30只高热量饮食1个月后,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 30 mg/kg)复制糖尿病模型,成模后分别于12、24周处死动物,采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方法检测各组肺组织PCN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糖尿病大鼠肺组织PC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罗格列酮干预组较糖尿病组减少(P<0.01);光镜观察罗格列酮干预组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论 2型糖尿病大鼠肺组织中PCNA表达增高,罗格列酮干预后可抑制肺组织细胞增殖,可能对糖尿病肺病变的进展有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斯匹林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与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107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A组48例口服阿斯匹林100mg/晚;B组59例维持原抗糖尿病治疗方案.经过12个月治疗后观察患者血清hs-CRP、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INS)、空腹C肽、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比较,FBG、HbA1c、INS、C肽、TG、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hs-CRP降低(P<0.05),UAER升高,但P>0.05;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hs-CRP、UAER升高(P<0.01).B组较A组hs-CRP、UAER升高(P<0.01).结论阿斯匹林可以降低T2DM患者血清hs-CRP,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和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静  石磊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7):563-566
【目的】 研究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小剂量地塞米松诱发大鼠出现的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方法】大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0.1 mg/kg,2次/d)的同时给予吡格列酮(20 mg/kg)灌胃,观察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敏感性、葡萄糖耐量、血中甘油三酯含量及体重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可明显提高小剂量地塞米松处理大鼠对外源性胰岛素的反应性,改善其异常的糖耐量,降低血甘油三酯水平,并使体重下降的程度减轻。【结论】吡格列酮可明显改善小剂量地塞米松处理大鼠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治疗早期 2型糖尿病对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早期 2型糖尿病 6 0例 ,随机分组 ,治疗组应用吡格列酮 ,对照组应用格列本脲 ,疗程 1 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行 75 gOGTT ,测定空腹、服糖后 30min ,1 2 0min血糖、血胰岛素 ,治疗前后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结果 两组FBG、PBG均明显下降 ,PBG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FINS、P1 2 0 INS、TG、CRP下降 ,P3 0 INS、IAI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吡格列酮在明显降低血糖的同时 ,能够提高早期 2型糖尿病 β细胞早期胰岛素分泌 ,保护和恢复早期 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76名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3例,服用二甲双胍或格列本脲)和实验组(43例,加服罗格列酮).治疗52周后,比较2组临床和实验室生化指标以及骨密度.结果 52周后,实验组空腹血糖、HbAlc、空腹胰岛素和HOMA-IR等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骨密度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格列酮可改善2型糖尿病代谢紊乱,但存在降低患者骨密度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与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按照相关标准纳入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Ⅱ组,100例)、血糖控制较差组(Ⅲ组,100例);1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Ⅰ组)。比较三组血清GGT、hsCRP以及空腹血糖(FBS)、餐后2 h血糖(PP2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指数(BMI)、血脂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Ⅲ组血清ALT、AST明显高于Ⅰ组、Ⅱ组(P〈0.01)。与Ⅰ组相比,Ⅱ组、Ⅲ组血清GGT、hs-CRP明显升高;与Ⅱ组比较,Ⅲ组血清GGT、hs-CRP显著升高(P〈0.05,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GGT、hs-CRP与FBS、PP2BS、HbA1c有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血清GGT、hs-CRP水平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与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减轻胰岛素抵抗最有效的药物,可以预期这类药物将减慢或防止胰岛β细胞的进一步恶化。我们选用吡格列酮治疗口服磺脲类及双胍类降血糖药物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预测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同时检测hs-CRP、FIB。采用乳胶增强透射比浊法测定hs-CRP,用Clauss方法检测FIB。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hs-CRP、FIB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s-CRP、FIB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预测和监视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联合测定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早期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手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20):吡格列酮30mg/d联合胰岛素;对照组(n=20):只应用胰岛素,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胰岛素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FBG,2hPBG和HbA1C均得到良好控制;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糖基化终产物-肽(AGE-P)及受活化调节、由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趋化蛋白(RANTES)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50例,分别接受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和吡格列酮治疗6月,流动注射分析法检测血清AGE-P水平,ELISA法检测RANTES水平.结果 (1)2组患者治疗后AGE-P水平均有下降,吡格列酮组AGE-P水平下降程度大于瑞易宁组;(2)吡格列酮组治疗后RANTES水平下降,且下降程度大于瑞易宁组;(3)吡格列酮组尿微量白蛋白下降值(ΔUMA)分别与治疗后血清RANTES下降值(ΔRANTES)、治疗后AGE-P下降值(ΔAGE-P)呈明显正相关;血清ΔAGE-P与血清ΔRANTES也呈正相关.结论 吡格列酮可减少尿微量白蛋白(UMA)排泄,降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AGE-P和RANTES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FFA)作用下胰岛βTC-3细胞G蛋白受体40(GPR40)mRNA表达的改变以及毗格列酮(Piog)对此改变的干预作用。方法以βTC-3细胞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FFA组(0.25.0.5及1mmol/L)。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GPR40的表达。用不同浓度的Piog(0,0.1,1.10μmol/L)预孵育βTC-3细胞6h,加入1mmol/LFFA继续孵育24h,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GPR40的表达。结果(1)FFA孵育12h后。各组间GPR40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FFA孵育24h后,与对照组比较.0.25mmol/LFFA组GPR40的表达无差异,但0.5mmol/L和1mmol/LFFA组GPR40表达下调(P〈0.05);0.5mmol/L与1mmol/LFFA组比较GPR40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与1mmol/LFFA组比较,0.1μmol/L Piog+1mmol/LFFA组GPR40mRNA表达无差异,而1μmol/LPiog+1mmol/LFFA组和10μmol/L+1mmol/LFFA组GPR40表达升高(P〈0.01)。结论长期高浓度FFA作用能够下调CTC-3细胞GPR40的表达,而Piog有助于保护或减轻FFA水平异常导致的BTC-3细胞GPR40表达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盐酸吡格列酮(商品名:泰洛平)是1999年美国和日本联合研制出的一种新型、强效的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口服药,为胰岛素增敏剂。随着糖尿病治疗方案的调整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推广,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将逐渐成为糖尿病,尤其是对于肥胖和超重患者治疗的一线药物。现对我院2006年5~8月初发及应用其它降糖药效果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给予泰洛平治疗,其疗效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PGT)治疗2型糖尿病(T2DM)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根据随机、双盲的原则将140例已合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PGT组。PGT组使用PGT治疗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情况。结杲:安慰剂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GT组与治疗前比较,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RI)、hs—CRP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PGT治疗T2DM除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炎症作用,使hs—CRP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