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化学感受器瘤(简称化感瘤)又称非嗜铬性副神经瘤,较少见。我院收治3例。例1 女,70岁,以上腹不适、返酸、嗳气6年,伴腹部肿块、明显消瘦1年于1983年3月1日入院。查体:消瘦,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肝下缘右锁骨中线肋下2cm,脾左肋下  相似文献   

3.
方驰华 《天津医药》1991,19(6):366-367
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较少见,术前诊断困难,术中易发生大出血、术后疗效差为其特点。作者1986~1989年间收治4例,现就其围手术期处理进行讨论。临床资料4例中男3例,女1例。年龄20~56岁。4例  相似文献   

4.
杨赟 《福建医药杂志》2004,26(6):235-235
患者.男.31岁。以无明显诱因出现刺激性干咳.并咯血痰3年余,再发2个月为主诉入院。无畏冷,发热等症状。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干性罗音,心律齐.无杂音。心电图和血常规检查正常。X线检查:双肺可见多个大小不一团块状阴影.边缘毛糙,密度尚均匀,略呈分叶状,右肺门被团块影遮盖,双膈面光整,双肋膈角锐利(如图1、2)。X线诊断:双肺多发占位性病变。行胸腔镜活检.病理诊断:双肺化学感受器瘤。  相似文献   

5.
蝶鞍内化学感受器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念曾  黄志勇 《江苏医药》1996,22(5):366-367
患者女性,53岁,因头昏双眼视力下降半年,头颅CT检查见鞍区有高密度影,诊断为垂体瘤手1994年10月13日人院。病人神志清楚,行动自如,四肢关节无肿大,双侧瞳孔等圆,光反应存在,视力;左0.8,右0.5,双侧视乳头稍苍白,视野租测无缺损,内分泌检查除生长激素稍偏高外余均正常。全身检查:颈、胸、腹部无包块。头颅CT平扫示鞍区有一2.4cm大小高密度影,向鞍上发展,边界整齐,CT值slHU。于1994年10月22日在全麻下经右额八路行肿瘤切除,术中见肿瘤呈肉红色,表面光滑,左右视神经被肿瘤包绕,但视神经界限尚可分辨,视交叉位于肿…  相似文献   

6.
病例报告:患男,53岁.因腰腿痛16年,劳累后疼痛加重2个月.于1993年5月7日入院。查体:跛行,腰椎活动受限.腰3、4左侧横突处压痛( ),叩击痛( ).并向左大腿内侧放散,左般四头肌萎缩,左跟腱反射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左侧( )。腹部左侧隆起,压痛( ),可触及9cm×5cm肿物,不活动。  相似文献   

7.
张合林  孟宪利 《河北医药》1994,16(6):338-339
纵隔化学感受器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例报告)050011河北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张合林,孟宪利,白世祥,平育敏河北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张逊,陈龙奇,何明纵隔化学感受器瘤是一种很少见的纵隔肿瘤.我院胸外科1965年1月~1993年1月.共收治各类纵隔肿瘤40...  相似文献   

8.
化学感受器瘤的CT、MRI诊断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化学感受器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肿瘤CT、MRI特征及病程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病理证实的化学感受器瘤的临床表现,并就其CT、MRI诊断价值进行对比。结果:肿瘤有较固定的发病部位及症状。在定位诊断方面,MRI优于CT6例,等于CT2例;MRI定性诊断病理符合率(87.5%)明显高于CT(50%);MRI显示瘤体常见“盐和胡椒”征(5/8)与病理瘤组织内灶性出血、间质内丰富毛细血管及扩张静脉一致,增强扫描多强化(8/8),反映肿瘤多血供特点。结论:在特定的部位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时,应充分考虑到化学感受器的可能性。MRI在肿瘤定位、定性诊断中明显优于CT,故应成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扬爱芹 《淮海医药》1998,16(3):10-10
患者,男性,25岁。发现下腹部一肿块月余伴疼痛一周来院检查。体检下腹部触及一包块,质地硬,活动度差,伴有轻度压痛。腹股沟淋巴结不肿大。使用SAL—38AS型日本东芝B超机,探头频率为4MHz的线阵探头。在膀胱适度充盈的情况下探查腹部,于下腹部膀胱后上方发现一个78mm×80mm×119mm的椭圆形实性肿块。肿块边缘光滑清楚,内呈中等回声,尚均匀,内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区,未见盆腔淋巴结肿大,追问病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总结该院1995-07~2006-06收治的腹膜后纤维化患者14例,男10例,女4例,均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加用激素。结果随访6~132个月,术后肾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预后良好,仅1例复发。结论对于腹膜后纤维化引起的肾积水,尽早手术解除梗阻,引流尿液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15例患者有腹部包块、背部疼痛或双下肢水肿,其余4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前均行CT检查,提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均行手术治疗,复发7例,12例存活5年以上.结论 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定位诊断明确,定性诊断困难,手术是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腹膜后神经鞘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振洲  伍冀湘 《中国医药》2009,4(12):1007-1007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9岁,间断性右下腹痛半年余,可自行缓解,伴右下肢轻度水肿,无其他不适症状。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800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18/77mmHg(1mmHg=0.133kPa),无浅表淋巴结肿大,腹部膨隆,可触及右中腹部实性包块,质韧,叩诊实音,肠鸣音3~5次/min。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扫描显示:胰头下方、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间见一类椭圆形软组织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结合化学感受器瘤的临床特点 ,探讨肿瘤CT、MRI特征及病程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 8例病理证实的化学感受器瘤的临床表现 ,并就其CT、MRI诊断价值进行对比。结果 :肿瘤有较固定的发病部位及症状。在定位诊断方面 ,MRI优于CT6例 ,等于CT2例 ;MRI定性诊断病理符合率 ( 87 5 % )明显高于CT( 5 0 % ) ;MRI显示瘤体常见“盐和胡椒”征 ( 5 /8)与病理瘤组织内灶性出血、间质内丰富毛细血管及扩张静脉一致 ,增强扫描多强化 ( 8/8) ,反映肿瘤多血供特点。结论 :在特定的部位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时 ,应充分考虑到化学感受器的可能性。MRI在肿瘤定位、定性诊断中明显优于CT ,故应成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腹膜后副节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膜后副节瘤一例晋城矿务局古书院矿医院(048000)姚新建林小虎患者:男,54岁。患者有头晕及高血压史一年余,伴左腰背部痛。三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上腹有拳头大小无痛性包块。于1996年5月收入我院治疗。查体:血压20/16kPa,其它情况尚好,左上腹...  相似文献   

15.
临床资料:男2例,女1例;年龄19~60岁,病程2月~10年。均以左上腹部包块主诉入院。包块有轻触痛,除1例消瘦外无其他自觉症状,血压均正常。特殊检查未有肯定价值,术前分别误诊为脾肿大、肾肿瘤、胰尾肿瘤。在硬膜外麻醉下探查,肿块位于后腹膜腔,脊柱左侧,与大血管紧邻,肿块鹅蛋大或拳大,包膜完整,血管丰富,分离困难,易于出血。其中1例出血量2000ml,输血1200ml。另两例细致结扎分离。出血较少,均未输血。3例肿块完整切除,病理报告为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其中1例包膜部分穿  相似文献   

16.
副神经节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肿瘤,主要分布于头颈、纵隔、肾上腺及腹膜后等副神经节聚集的部位[1-2],临床较为少见.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我院收治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腹膜后腹腔镜治疗肾囊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先做髂嵴上二指10mm小切口插入10mm腹腔镜鞘和光源。再分别做十二肋下2cm腋前线和腋后线处两个5mm小切口,插入腹腔镜操作器械,行腹膜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结果1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60—150min,手术出血量50—80ml,术后住院7~11d。术后随访3个月。3年,无囊肿复发。结论经腹膜后腹腔镜治疗肾囊肿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腹膜后脓肿的诊断和治疗,分析11例腹膜后脓肿的病因及临床表现,认为有效的诊断方法为穿刺造影、B超、CT。其治疗包括原发病的治疗、脓肿的治疗及营养支持。本组10例治愈,1例死亡,治愈时间l~10个月,平均4.9月。  相似文献   

19.
腹膜后脂肪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扫描对腹膜后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病理确诊的腹膜后脂肪瘤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分析其影像及临床特点。结果7例中,5例定位明确,2例定位困难;6例明确定性。平扫病灶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影,边缘清楚,其内绝大部分呈均匀低密度影,CT值-40~- 120Hu,并央杂纤细条索状、条片状稍高密度影,1例病灶内见小斑片状钙化影。4例增强扫描,1例增强后病灶内见轻度片状强化,3例病灶内增强后可见点状、条状血管影。结论腹膜后脂肪瘤大多具有典型的CT表现,大部分情况下CT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1 病案摘要患者女 ,2 7岁 ,因多汗、阵发性心悸伴血压升高 1年于2 0 0 4年 3月 10日入院。腹部 MRI提示 :右侧肾上腺占位性病变。拟诊嗜铬细胞瘤收住院。入院后监测血压波动于 16 0~2 6 0 mm Hg,VMA显著高于正常 ,测定值为 173.5μmmol/ 2 4 h尿 (正常值范围 15 .7~ 88.5μmmol/ 2 4 h尿 )。 3月 17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肿块位于腔静脉及腹主动脉间 ,大小约 3.5 cm× 3.5 cm,表面光滑 ,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明显 ,触之血压有轻度升高 ,未浸润周围器官 ,双侧肾上腺正常 ,肿块周围淋巴结未发现肿大。术中钳夹肿块下极血管时血压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