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鹏 《河北中医》1986,(6):28-28
落枕,是临床常见病,轻者自觉颈项发紧,左右回顾受限制,重者颈项强痛,左右不能回顾,稍加活动则痛苦难言,今将治疗方法和部位介绍如下:一、治疗部位取天柱、风府、天宗三穴,天柱属足太阳膀胱经,部位在挟项后发际大筋外侧陷中,即哑门穴旁开一寸三分,风府附督脉经,部位于项后正中,入发际一寸,即哑门穴上五分;天  相似文献   

2.
梅核气治疗心得福建中医学院(350003)林淑琴梅核气一症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明《赤水玄珠》卷三立梅核气病名:“……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又曰痰结块在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是也。”其临床...  相似文献   

3.
总结程红亮教授基于“辨经论治”理论从“咽肾相关”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经验。程红亮教授认为中风后吞咽障碍病位在脑,涉及咽、喉、口和舌等部位,且十二经脉、任督二脉皆不同程度与咽相联系,据此提出“咽为经脉之所聚”理论,在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时应结合不同经脉的病证特点,以“辨经”为“论治”的核心。程红亮教授认为肾经与咽喉部关系尤为密切,“咽肾相关”实质是以任督二脉为桥梁,构建起咽、脑与肾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以任督二脉、肾经组穴为主的诊疗方案。经过不断探索,初步构建了以项部取穴+舌咽部取穴+“辨经”取穴的治疗思路,起到了通络调神、宣通咽喉之效,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正>咽后壁滤泡增生是慢性肥厚性咽炎的一种临床表现,患者自觉咽喉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伴有咽干,严重时可累及声带,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失声。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1997年10月—2009年8月,本院应用国产电热烧灼器治疗咽后壁滤泡增生患者30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对咽炎的认识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医藉《内经》里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可见古人对咽喉病已有一定的认识。黄老指出:“咽喉病既是人体内在病变的局部反应,亦能影响全身。”这种整体观的学术思想,正是中医喉科学的特点。黄老认为:上腭红肿及咽关肿痛者多属肺胃积热,或感受风邪;咽后壁干痛,干甚于痛,咽关色暗红者,多属于阴虚为患;若仅吞咽不利,似有一物梗塞,咽之不下,吐之不  相似文献   

6.
<正> 腰奇穴系经外奇穴,笔者通过二十多年的临床应用和验证,以此穴治疗癫痫取得较好效果,后经探索,发现该穴对子宫脱垂、血痔的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现将多年运用此穴的点滴体会介绍同道参考指正。一、腰奇穴考证1、腰奇穴的定位:在督脉正中线,骶椎2、3棘突近下方,尾骶骨直上二寸处。2、腰奇穴是督、任、冲三脉交会部位。如“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督脉起于下报之俞,并于脊里,上系风府,入属于脑”。因其三脉交会脊里正是腰奇所在部位。故虽属经外奇穴,但亦有经络循  相似文献   

7.
《内经》云:“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足太阴之脉……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阳胃之脉……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脾与胃两者经络上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当脾经有伏火,胃经有积热时,火、热之邪  相似文献   

8.
督任二脉皆起于小腹内 ,分别循行于前后躯干的正中 ,上于头面。临床上我们常应用督任二脉 ,腧穴来治疗癫 ,狂痫、昏迷、失语、失眠、惊悸、癔病、痴呆、脑部疾病后遗癔状 ,各种妄想、幻觉 ,以及与精神因素有关的惊风 ,阳萎、遗精、产后缺乳和经血过多等病症 ,辨证选督任二脉 ,穴位对临床治疗 ,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种配穴位法称之“督任配穴”法。1 督任二脉的生理、病理论述督脉上通脑海 ,下达尾间 ,循行于体背部正中线为“阳经之海”,循膂络肾 ,有维系人身元气的作用 ,若督脉不和 ,临床多见于阳虚而清阳不升或阴虚而风阳上扰两种类型 ;由于…  相似文献   

9.
李华  李轩 《国医论坛》1991,6(4):44-46
梅核气,是一种咽部感觉异常的病症,西医称之为癔球症、咽神经官能症.古医籍中对本病描述颇多,如《赤水玄珠》:“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痰结在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是也”;《仁斋直指方》指出:“七情气郁,结成痰涎,随气积聚……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样,咯不出,咽不下”;《医宗金鉴》也说;“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如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在治疗方面,一般沿用《金匮》之半夏厚朴汤,然一法难应万变,故不少医家在临床上或宗经方化载而治,或据辨证遣方用药,或另辟针刺推拿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0.
扬刺针法,出自内经《灵枢·官针篇》,经云:“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五日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又云:“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清代名医张志聪也对本法作了解释,如“扬刺者,从中而发扬于四傍也。”它是在病变正中刺一针,而后在病变周围下四针,进针较浅的一种刺法,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广而浅的病证。《素问·刺要论》的“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名至其理,无过其道。”《素问·刺齐论》的“……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以及《素问·长刺节论》的“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再结合“而浮之”三字,不难悟到进针之浅深当视具体病情而  相似文献   

11.
<正>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方法,在中医诊断学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了很好运用脉诊,谈点个人体会,共同道参考。一、认真领会,以常衡变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很早就发现了“心主血脉”这个科学道理。认识到五脏六腑之气,无不通于血脉。如《灵枢·脉度篇》说:“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  相似文献   

12.
伏冲脉的名称,源于《内经》。《灵枢·岁露论》云:“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指出伏冲脉位于脊内,“伏冲之脉,即冲脉之在脊内,以其最深,故曰伏冲”(张景岳)。《灵枢·百病始生》云:“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那末,揣按在何部位方能出现“应手而动”呢?《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哮喘有独特优势,临床上依据肺肠相关理论,采用肺肠合治法常有较好的疗效。本文就肺肠合治法治疗哮喘发作期的机理予以探讨,并对临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1肺肠合治法治疗哮喘发作期的机理1.1肺与大肠经脉相互连络《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下络大肠,……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下膈属大肠  相似文献   

14.
《灵枢·经脉》云:“大肠手阳明之脉……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历来诸家对此段经脉的循行分布看法颇不一致,其中尤对柱骨的部位有较大的争  相似文献   

15.
例一:王××,男,40岁,教师。1975年4月20日初诊。口腔糜烂经年不愈,屡投滋阴降火及各种抗菌素、维生素类效不显。诊见口腔两颊、咽后壁、上腭、舌边等部位凹陷性溃疡,表面有灰白色假膜,周围稍发红,但不肿痛,无口臭,惟在咀嚼食物时有刺痛感,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脉症合参,  相似文献   

16.
治疗方法:点刺法:患者张口,医生对好光线,左手持压舌板抵舌,右手拿针似握笔状向咽后壁正中深处快速刺五~七下,(尽量往下)。隔一分钟左右,再重复一次。令患者吐去恶血。每日或隔日一次,七次为一疗程。点刺  相似文献   

17.
安广林  孙东华 《新中医》1992,24(1):31-32
外感病,特别是表证解后,喉痒致咳为临床常见证状之一。其证可见:咽喉作痒,痒则呛咳,少痰或无痰,口干咽燥,咽侧壁及咽后壁色赤。舌脉无明显改变。笔者选用的手针疗法,治疗喉痒致咳122例,多数情况下取得一次治愈。一、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8.
舌诊是中医诊断一极为重要的环节,是辨证施治的可靠依据。《内经》有云:“有诸内必行诸外”,舌象是机体外在反映的一窗口,能够客观地反应机体的生理状态,可将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客观地反映出来。《内经》云:“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劂阴者,肝脉也,……而脉络于舌本;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足少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乎舌本;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认为五脏六腑都直接或  相似文献   

19.
口咽癌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以发生于口咽内许多部位,口咽癌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5%,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4.3%。口咽腔解剖结构复杂,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原发口咽癌和淋巴瘤的好发部位。口咽为位于硬腭与舌骨水平之间的咽部,上接鼻咽腔,下通喉咽腔,口咽癌常发生于腭扁桃体区、舌根、软腭及相邻的咽后壁区域。CT扫描能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特别是深部侵犯,以及有无淋巴转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滤泡性咽炎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宪梅  宋占亮 《中医杂志》2001,42(2):84-84,87
临床上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肿大为主的急慢性炎症,笔者估且称之为“滤泡性咽炎”。正常情况下,咽后壁光净平滑,当致病因子作用于咽部时,咽后壁淋巴滤泡便会出现免疫反应,增生肿大,病人自感咽部不适、疼痛、阻塞感、咽痒咳嗽等,往往使病情迁延不愈。鉴于此,笔者不揣愚陋,愿将自己的点滴经验及心得体会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