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呼吸机在手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手术后并发ARDS且应用呼吸机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RDS发生时间为术后16 h~8 d;8例仅应用而罩通气,4~13(6.3±0.7)d痊愈出院;15例因而罩通气疗效欠佳而改气管插管或切开有创通气,呼吸机使用6~17(9.3±0.7)d,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9例早期即有创通气者,呼吸机使用3~8(5.1±0.4)d,均痊愈出院.结论 早期即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可显著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合并中间综合征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中间综合征患者50例,以同期同样标准的50例单纯有创机械通气(IPPV)的中间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动态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合并中间综合征效果良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合并中间综合征疗效肯定而又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杨茂林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228-229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ARDS且应用呼吸机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无创机械通气治愈,无创使用时间为4~8d;12例无创治疗效果失败改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呼吸机使用时间为15~25d,死亡4例;24例早期即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机使用时间为5~15d,死亡2例。结论早期即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可显着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救治中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60例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有创机械通气,当肺部感染基本控制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1组继续行有创通气,2组改为面罩无创机械通气。两组同时进行监护,观察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例数、死亡例数、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结果 1、2两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12和2例(P<0.05);死亡例数分别为5例和1例;总机械通气时间为(22±8)d和(12±6)d(P<0.05);住ICU时间为(26±11)d和(13±6)d(P<0.05)。结论 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有创机械通气,当肺部感染基本控制时改用无创通气可以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无创机械通气(NIV)用于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值。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本院早期ARDS30例患者,用NIV对患者进行呼吸支持。患者在出现气管插管指征时,则予以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最终28例患者完成NIV治疗,观察患者NIV前及后2、8、12h生命体征、血气、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H(APACHEII)评分变化。结果患者上机后2h、8h、12hpH、PaO2、SaO2、OI、APACHEII与上机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V能改善早期ARDS患者氧合状况,避免有创机械通气及并发症的发生,是早期ARDS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对36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达到肺部感染控制窗(PIC窗)后,随机分为序贯通气治疗组20例和常规通气组16例,序贯通气组治疗方法:立即拔出气管插管,改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常规通气组治疗方法:继续按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方法治疗,随后以临床常用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脱机,两组同时进行监护,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例数、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等。结果:两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2例(10%)和6例(37.5%)(P<0.05),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4.3±2.3)d和(11.8±5.3)d(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22±9)d和(25±14)d。结论:在PIC窗指导下的有创与无创序贯性通气治疗方法,可明显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小儿呼吸衰竭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需机械通气治疗,但长时间机械通气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增加病死率.本文探讨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早期拔除气管插管[1],改用无创机械通气,缩短气管插管时间,减少有创机械通气的合并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实施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的时机及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接收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硬币投掷法为基准,分为试验组[41例,氧合指数(PaO_2/FiO_2)达到200~250 mmHg后实施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41例,持续实施气管插管通气治疗),对82例患者呼吸及循环指标、预后情况、通气时间评估。结果呼吸及循环指标:24 h、48 h呼吸及循环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预后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通气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PaO_2/FiO_2达到200~250 mmHg后实施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既可缩短通气时间,还可改善其预后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对胸外伤致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进行早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08年2012年收治的胸外伤致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共90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延迟机械通气,观察组患者进行早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改善程度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更具有优越性,二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外伤致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有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能够有突出的临床效果,早期及时的有创通气则能够让患者出现病死或者并发症事件概率显著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37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28例,死亡9例,治愈率为75.7豫。无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主要死于原发病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有创机械通气是ARDS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临床机械通气过程中实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早期定时肺复张、选择最佳PEEP、毫不犹豫早上机早撤离,可最大限度发挥机械通气的功效并减少并发症,大大提高ARDS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有创机械通气的应用时机。 方法 32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中17例在发病起始时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无创组),15例在起始时采用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有创组)。观察比较2组患者机械通气后0.5、1、3h症状缓解人数、住院病死率、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氧分压[p(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 结果 无创组10例患者在0.5h内缓解,7例未缓解者改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其中3例在0.5~1h缓解,4例死亡;有创组14例在0.5h内缓解,1例在0.5~1h缓解,无死亡。有创组0.5h内缓解人数多于无创组(P=0.041);2组0.5~1h缓解人数(P=1.000)和病死(P=0.1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RR、HR均随治疗时间增加而降低,p(O2)、MAP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0.5、1h时有创组RR低于无创组,0.5h时有创组p(O2)、MAP高于无创组,0.5、3h时有创组HR低于无创组(均P<0.05)。 结论 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0.5h症状不缓解时应尽早改用有创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重症呼吸衰竭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52例COPD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继续按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方法治疗;序贯组:立即拔出气管插管,改用无创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例数、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等。结果两组间有创机械通气的时间和总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VAP的发生率序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重症呼吸衰竭可明显缩短机械通气,降低VAP发病率,缩短住院时间,是临床有效脱机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张生彪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11):803-805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疗法联合雾化吸入治疗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给予不同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VAP例数分别为3例(9.6%)和15例(51.7%),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2.9±2.8)d和(18.6±3.5)d,住院时间分别为(16.3±3.7)d和(25.3±3.8)d,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部感染控制(PIC)窗指导下的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能够显著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有创通气早期拔管后行无创序贯通气治疗的疗效。方法将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需要机械通气的36例患者随机分成序贯组和对照组:序贯组18例,对照组18例。开始时均采用有创机械通气,A/C方式,然后改为SIMV+PSV方式,逐渐减少SIMV和PSV,序贯组到SIMV和PSV分别在10次/min和10cmH2O左右,在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拔管应用无创通气。而对照组则将SIMV和PSV分别减少到5次/min和5cmH2O水平时直至脱机。观察两组中ICU留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VAP的发生情况、撤机成功率和病死率。结果序贯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4±7)d和(22±15)d,(P<0.05),ICU留住时间分别为(14±7)d和(25±15)d,(P<0.05),VAP的发生分别为0、9例(P<0.05)。撤机成功例数分别为16、14例(P>0.05)。病死分别为2、4例(P>0.05)。结论对COPD急性加重的患者应用有创无创序贯治疗,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ICU留住时间,以及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系统排痰护理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的排痰护理,减少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痰阻发生,改善通气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机械通气排痰护理,研究组给予系统的排痰护理包括增加室内湿度、湿化气道、掌握吸痰时机和吸痰技巧、保证机体液体入量等,观察两组护理效果及通气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痰阻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后血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照组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科学系统的的排痰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痰阻发生,改善通气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陈加宏 《黑龙江医药》2010,23(5):823-826
摘要目的:探讨有创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5例COPD急性期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予有创后脱机拔除气管插管序贯无创机械通气治疗,23例采用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间患者治疗初基础情况和在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总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等。结果: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急性期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显著,有创通气时间、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总住院时间序贯组较传统组均缩短P〈0.05,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在患者支气管一肺部感染控制好转,痰液性状改善情况下停有创,序贯无创治疗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黄小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9):1305-1307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策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的技术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48例COPD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待肺部感染明显控制后,随机分为无创序贯治疗组(A组)和有创通气组(B组),每组24例。A组治疗方法:拔出气管插管,改用经鼻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PSV+PEEP)通气,逐渐减低PSV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B组治疗方法:继续按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方法治疗,以目前临床常用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脱机。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例数、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监护时间、病死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例数分别为1例(4.16%)和9例(37.50%)(P〈O.05),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9.32±1.87)d和(15.36±2.161d(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5.85±2.72)d和(25.12±3.121d(P〈0.05)。结论:有创通气及肺部感染明显控制后的无创序贯性通气治疗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缩短重症监护和总住院时间,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了解儿童危重症侵袭性化脓性链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严重侵袭性化脓性链球菌感染患儿的诊治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 结合患儿高热、咳嗽、胸痛、有胸腔积液、外周血炎症指标高和入院后迅速出现休克的临床特点,予抗休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和血液净化治疗。入院后胸水培养化脓性链球菌生长,菌株对青霉素、头孢曲松敏感。患儿先后经包含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美罗培南的方案进行抗感染治疗,住院36 d好转出院。本例抗生素使用种类多、更换频繁与既往对本病的多中心研究结果一致。结论 儿童侵袭性化脓性链球菌感染症状危重,恢复较慢,导致临床抗生素更换较为频繁,青霉素、头孢曲松依旧是推荐本病治疗的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急性呼衰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8例急性呼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给予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照组给予有创机械通气。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血气分析、呼吸机相关肺炎、死亡数、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患者死亡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可降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疗法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AECOPD合并呼吸衰竭且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防治并发症、维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等治疗,气管插管加用呼吸机用同步间歇强制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通气。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观察组拔出气管插管,改用经鼻面罩无创通气模式,逐渐减低呼吸机支持参数,直至成功脱机;治疗间歇期给与α-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10ml雾化吸入。对照组继续有创通气治疗,同样逐渐减低呼吸机支持力度直至脱机成功。记录2组脱机时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压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pH值,比较2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创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为7.1%低于对照组的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可缩短有创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VAP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