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神农本草经》:"药物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陶弘景:"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膏者,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李果认为:"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  相似文献   

2.
宜散剂者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中医研究》1998,11(3):50-50
《本经》云:“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盖药之所以各有所宜,系由药性决定。承气、四逆、白虎汤等汤剂功效迅猛,是因这些汤剂中诸药为宜水煮者,煎煮药效更能充分发挥。然而有些药...  相似文献   

3.
我国汉代名医张仲景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仅辨证施治准确,组方严谨,选药精细,且对方剂的用法非常重视。其著《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论》)中虽无方剂用法的专篇论述,但此内容却散见于是书之中。本文兹将《论》中的方剂用法简要地归纳整理于后,欠妥之处,敬请指正。一、剂型的种类由于“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溃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故《论》中有汤、散、丸、酒、煎等多种剂型。二、方剂的用法方剂的用法包括药物的煎煮法和服用法。(一)煎煮法:煎煮  相似文献   

4.
<正> 一个好的方剂必须选择适当的剂型,选择得当,事半功倍,选择不当,功效难求,银翘散见于清、吴瑭《温病条辨》,原方为煮散剂,目前,全国基本都以蜜丸生产,近年来用《银翘解毒丸》治疗感冒的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大量新型感冒药的涌现,二是没有对症下药,即辩证施治,最主要的就是剂型本身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银翘散为治疗温热病初起的重点方,本方以银花、连翘为君,即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功,臣药有二,就是辛温的荆芥穗,豆豉助君药  相似文献   

5.
中成药剂型的选择与应用,历来是和中医临床用药密切相关,剂型对中成药到体内后的药效发挥起重要的作用,是影响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方面,古人早有论述,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用药法象》中曾指出:“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梁代陶弘景也指出:“又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者,亦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  相似文献   

6.
中药剂型的选择,历代医药学家都极为重视,如《神农本草经》说“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宜有一物兼宜者,宜有不可入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另一种则是根据治疗病证而言,如陶弘景说:“又按病宜服丸,服散,服汤,服酒,服煎膏者,亦兼参用,以为限制”。现代生物药剂学进一步证明,剂型因素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而工艺方法,赋型剂及给药途径三方面又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 1 工艺方法的研究 应考虑临床处方中药物的组成特性和剂型的要求,服用量尽可能缩小,有效成分提取完全,产品质量稳定,生物利用  相似文献   

7.
备急丸,又称三物备急丸,是一首素负盛名的攻逐冷积的代表方剂。由于药性峻烈,泻下力猛,以致应用者每存疑虑,然而辨证精确,用之得当,则功效神捷。唯此方方源在历史上曾有争论,对大黄的应用亦有误解,似宜予以辨明,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8.
<正> 药剂学在我国发軔极早,我们从祖国最早的医药文献——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经中即有了汤、丸、散、醴、饮、膏等药剂的记载,据素问和灵枢经远系周秦时代作品,它反映出我国殷商以前远古时代的医药文化,从这里可知我国医药上创制和应用多种药剂之早。在神农本经名例中亦载:“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  相似文献   

9.
郑才友  曾宽允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7):622-622,623
中药剂型与疗效的关系 ,是中药制剂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常见的中药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片剂、针剂、糖浆剂、膏药剂等。为了让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充分发挥其功用 ,从而获得最佳疗效 ,合理地选择中药剂型 ,有着重要的意义。《神农本草经》载 :“药性有宜丸者 ,有宜散者 ,宜水煮者 ,宜膏煎者 ,并随药性 ,不得违越。”药物有不同性能 ,根据各自特性制成不同剂型。疾病有虚实、寒热、表里、缓急、轻重、上下之分 ,因而对药物剂型也就有不同要求。本文从药物特性和疾病特点两方面浅谈中药剂型与疗效的关系。1 根据药物特性选择剂型 ,发挥药…  相似文献   

10.
1膏方的源流 膏方由汤剂煎煮浓缩的制剂方法发展而来。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方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膏方有30余种,胶的人药亦在书中出现。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有“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者,宜膏煎者”的记载,  相似文献   

11.
正真心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急用猪心煎汤,去渣,煎肉桂、附子、干姜以治之,以死中求活,亦竟有得治者。此外有九种心痛,治医者不可知也。一曰食,宜青皮丸。二曰饮,宜小胃丹、胃苓汤、三花神佑丸。三曰风,宜羌活、荆芥等。四曰寒,宜术附汤、归脾汤加干姜、肉桂、菖蒲,五积散,桂枝四七汤,神效散。  相似文献   

12.
服药方法:汤剂一般都宜温服;发散风寒药最好是热眼;呕吐或药物中毒,宜小量频服;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一般都用温开水吞服。服药时间:必须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一般说来,滋补药宜在饭前服用;驱虫药和泻下药大多在空  相似文献   

13.
正左胁痛,肝气不和也,柴胡疏肝散、栝蒌散并主之;头痛者,风热也,清空膏主之,或柴胡疏肝散;腹痛者,肝木乘脾也,芍药甘草汤主之;小腹痛者,瘕之气聚也,奔豚丸主之,有热者去附桂;积聚者,肝积在左胁下,名曰肥气,和中丸加柴胡、鳖甲、青皮、莪术主之;疝气者,气结聚于下也,橘核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长期实践证明,药物疗效与剂型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药物不仅有不同于他药的主治和功效,而且有发挥其作用的最佳剂型。《神农本草经》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这就告诉我们:药物剂型的选择,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可靠保证。汤剂是既古老又实用的剂型,它以灵活多变、切合临床而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它的显著特点是以水为溶媒,体现包含着酸水提取,碱水提取、增溶、助溶,甚至复杂的化学反应等共煎提取过程,因  相似文献   

15.
刍议药性     
刍议药性孙启明江苏省启东市吕四镇板桥街21号(226241)张景岳论抱龙丸之危害《景岳全书·小儿则·论药饵之误》说:“小儿气血未充,而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此饮食之宜调,而药饵尤当慎也,……夫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  相似文献   

16.
正急方之说有五。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心腹暴痛,两阴溲便闭塞不通,借备急丹以攻之。此药用不宜恒,盖病不容俟也。又如中风牙关紧急,浆粥不入,用急风散之属亦是也。有汤散荡涤之急方,盖汤散之比丸,下咽易散而施用速也。有药性有毒之急方。盖有毒之药,能上涌下泄,可以夺病之大势也。有气味浓药之急方。药之气味浓者,直趣于下而气力不衰也。故王太仆云:治下补下,方之缓慢,则滋道路而力又微,制急方而气味薄,则力与缓等。  相似文献   

17.
<正>中医膏方也称膏剂、膏滋、煎膏剂等,是中医药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之一。元·王海藏《汤液本草·东垣用药心法》中记载"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可以说膏方是介于汤剂与丸药之间的一种剂型,系采用经过炮制的中药加水经长时间煎煮、过滤、浓缩等工艺而制成的稠糊、半流状膏状物。1膏方起源"膏"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秦汉时期,《灵枢·痈疽》记载:"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  相似文献   

18.
<正> 30余年前,家父给我讲授药性说:“当归辛温,行则有余,守则不足,凡出血不易止者,用之宜慎,古有‘当归引血归经’之说,乃指瘀血去则新血生,而血自归经而言。若概认为当归对各种出血证均能起到引血归经的作用,则必误事。”我于临床长期观察:屡见一些失血性贫血者,在出血尚未完全控制之时,自用当归一味炖服以补血,结果引起出血增多。崩漏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妇女,单服当归及纯当归制剂如当归片、丸之类,多致经血增多及出血时间延长。后来我体会对凝血机制差的崩、漏、紫癜患者,方中配伍当归剂量宜小。《景岳全书·血证》说:“治血之剂,古人多以  相似文献   

19.
正观今人治滑胎,多以肾虚论。肾虚滑胎治以服补肾固冲丸或寿胎丸,气血亏虚者次之,进服泰山磐石散。固然,肾虚者多见,然其他原因所致者亦大量存在。胞宫犹如一块土地,天寒地热均可置庄稼于死地,非独肾虚也。吾师认为,宫寒者有之,气滞者有之,气血亏虚者有之,瘀血者亦有之,肾阳衰者有之,肾阴衰者有之。人体是一个整体,局部固然重要,与整体也有千丝  相似文献   

20.
严二陵老师(1901~1981年)擅治肝病,宗《内经》之旨,采各家之长,尤崇尚叶桂经验。现将其治肝病经验整理如下。肝病有肝气、肝火、肝风之别,治肝乃以此三者为纲。《内经》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肝气者,郁而不舒,治在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肝风者,有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多由阳亢,旁走多因血虛;阳亢者宜熄风潜阳,血虛者宜养血和络。肝火燔灼,一身上下内外无所不至,故肝火为病,形证不一,又有实火、虛火、郁火之辨。施治大法: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