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剂二字,初见于祖国医学文献——内经,至真要大论中曾经记载了“七方”的制方法则。所谓“七方”即:“奇、偶、缓、急、大、小、复。”这个制方法则、是根据疾病的远、近、上、下、轻、重和它的复杂性来决定的。例如说:“近者奇之,远者偶之”。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重方”就是“复”方。中医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医疗应用的具体方剂,成为中医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法。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方剂组成,就是依据“七方”的基本原理而制定的。迨北齐徐之材更系统地进一步发展了补、泄、轻、重、宣、通、滑、濇、燥、湿(后人增入寒、热)“十剂”。因而有“七方为体,十剂为用”的说法。这就是中医“方剂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談复方     
今人以一、二味药之方称单方;多种药物合用而有君臣佐使之义者称复方。或谓复方之义,初不如此。考七方中复方,首创于成无己,其《明理方药论》云:“制方之体,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制方之用,大、小、缓、忽、奇、偶、复七方是也”。此后,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方剂分类,历来推崇“七方”、“十剂”之说。“七方”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即大、小、缓、急、奇、偶、复。至宋成无己在他的《伤寒明理论》中才明确提出“七方”之名。“十剂”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出自北齐徐之才的《药对》,也有人认为出自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但两书均已佚失,无从查考。据《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医述》等书记载,“十剂”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相似文献   

4.
1.“十剂”究竟是谁首先提出的?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提出,北齐徐之才著《药对》,根据药物的功效,把药物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等十种,后人改称“十剂”。但是,四版、  相似文献   

5.
咨询信箱     
问:“十剂”之说始源于何人?(江西丰城拖船卫生院鄢践)答:“十剂”是将方剂按其功效进行分类的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是从中药“十种”发展而来的。据《本革纲目》记载,北朝北齐徐之才于《药对》中说:“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是药之  相似文献   

6.
“十剂”的前身是药物功效分类法 ,一般认为“十剂”名称始于北齐·徐之才。此说源于《本草纲目·序例》。北宋·赵估《圣济经》中在徐之才用以表示药物“十种”药性后加上“剂”字 ,但未提出“十剂”之说。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序》中提出了“十剂”之说。“制方之体 ,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金元医家对“十剂”的论述 ,许多是关于药性之“十剂”。其用在方剂的分类上还不是很受重视。如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说“十剂者 ,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宣者 ,郁而不散为壅 ,必宣剂以散…  相似文献   

7.
任天华 《中医研究》2010,23(8):57-59
十剂,是方剂分类的方法之一,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类中药和方剂的总称,它所对应的病症则为壅、滞、弱、闭、实、怯、着、脱、湿、枯(燥)。自北齐徐之才提出十剂,研究者辈出,认为其“识药之大体”,唯李时珍述之最详,其实用价值更为彰显,历经三百余年而仍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8.
所谓“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等,原是药物(或方剂)功用的一种分类法。它自提出后,对后世本草及医书多有影响,代有沿用及增补发挥者。然其出处各家记载仍有混乱。一般关于“十剂”出典,主要依据《证类本草》所载《嘉祐本草》序例,而有徐之才创立说及陈藏器创立说两种观点。明代  相似文献   

9.
<正> 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温等十剂。它是方剂分类法的一种。宋代掌禹锡《嘉祐本草、序例》云:“诸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则《嘉祐本草》称“十剂”为“十种”,未讲是谁提出的。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卷一序例上云:“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如寒可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如热可去寒,附子、桂之属是也。今特补此二种,以尽厥旨。照寇氏的说法。十剂是陶隐居(即陶弘景)提出的。而寇氏并补充了寒、热二种。后来王好古作《汤液本草》时,在十剂之末,转录了寇氏的话。宋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曾多次弓用十剂作为注解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医通法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法,最早提出始于北齐徐之才对药物的十种归类,说: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宋以后有“十剂”之说。通法,通剂,是十剂之一,“通可去滞”。而通法的应用则贯穿中医古今治法体系的始终,应用极为广泛。从某种意义上说,通法是一种治疗大法,它比“十剂”其  相似文献   

11.
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七方的内涵阐发,大方与小方之论,举例方药组成及主治;缓方与急方之论,突出病位病势与病证;奇方、偶方与复方之论,以单方用药及数方相合加味。十剂构建及作用机理之论述,阐释宣剂可去壅,通剂可去滞,补剂可去弱,泄剂可去闭,重剂可去怯,轻剂可去实,滑剂可去着,涩剂可去脱,燥剂可去湿,湿剂可去枯。其解读对《黄帝内经》组方与论治理论的运用与发挥,以及中医组方分类的阐发理解,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药之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之说详加辨疑,作者认为:“十剂”既不出于陶隐居,也不出于徐之才,而是出自于陈藏器《本草拾遗》。  相似文献   

13.
建国十年以来、由于贯彻了党的中医政策,医药衛生战綫上出現了崭新的面貌。临床实踐証明,无论慢性疾患、急性疾患、或一般認为頑固难治的疾患,只要依据中医理論,谨守立方遣药的法則进行治疗,一般都可以收到显著的疗效。方剂分类,最早見于內經所創的七方(大、小、緩、急、奇、偶、复),后来北齐徐之才根据药的性能首創十剂(宣、通、补、瀉、輕、重、滑、澀、燥、湿)。再后寇宗奭又增添“寒”“热”二剂而成  相似文献   

14.
收敛固涩药物的应用,已有很长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有“主女子漏下赤白”的乌贼骨及梅实、五味、禹余粮等药物。然涩药概念的提出,则见于南北朝时代北齐的徐之材,其曰“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是药之大体。而《本经》不载,后人未述”。确实,在《神农本草经》中将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在徐氏之前,尚未见到有人象他那样将药物按功能进行大体的分类。可见,徐氏也已认识到其药物分类方法所具有的重要性与首创性。在现代药物分类法中,这  相似文献   

15.
通法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赖熙雯 《河南中医》2008,28(2):70-71
通法的提出,始于北齐徐之才对药物的十种归类,谓: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宋以后有“十剂”之说,其中通剂即通法,是十剂之一,意为“通可去滞”。故通法常指通下法而言。后世医家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进一步丰富了通法的内涵,除通下法外还包括  相似文献   

1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番号填在括号内。 1.我国历史上载方最多的方书是()①《千金方》③《普济方》②《证治准绳》④《圣济总录》2.“十剂,,是指() ①宣、通、温、清、补、泄、轻、重、燥、湿 ②宜、通、泄、补、燥、湿、轻、重、滑、涩 ③宣、通、补、泄、温、清、滑、涩、燥、湿 ④宜、通、补、涩、升、降、轻、重、滑、湿3.半夏泻心汤变化为甘草泻心汤是属于()①药味增减的变化③齐l]型更换的变化②药量增减的变化④三者都不是 4.证见“感冒风寒,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  相似文献   

17.
引言从方剂学的观点,来看“方”字的含义:一是方法。如荀子大略云:“博学而无方。”其次有方术之意。如左传云:“昭二十九年官修其方。”第三就是医方、药方。司马迁云:“扁鹊为医,为方者宗。”又如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剂”字的含义:一是和调。谚云:“酌盈剂虚。”就是通过调剂,达到平衡之意,故张子和云:“剂者和也。”二是药剂,如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濇、燥、湿。第三就是剂量,如“一剂知,二剂已。”方剂或名处方,处是决断和处理之意,如汉书谷永传云:“臣愚不能处也。”这一名词,初见于宋罗泌所撰之路史有云:“黄帝初命巫彭与桐君共作处方。”它是药物治病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换句话说,也就是运用多味药物或一味以上的药物,通过一定的配伍法则所组成的一种形式,是中医用于临床治疗的主要工具之  相似文献   

18.
所谓“十剂”,原为古时药物功用的分类法。它的具体内容,现最早见于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一序例。其中宋·掌禹锡《嘉祐本草序例》第三自然段,有云:“诸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而本经都不言之,后人亦所未述,遂令调合汤丸有昧於此者。至如宣可去壅,即姜、桔之属  相似文献   

19.
<正> 金陵版《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所注“十剂”文献出处有下列若干种: 《纲目》卷一308页有“十剂”标题,列举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在每剂之下,附有例证。每个例证开头,均注有“之才曰”。兹将十剂例证列举如下: 1.宣剂: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 2.通剂: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 3.补剂: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4.泄剂: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 5.轻剂: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 6.重剂:重可去怯,慈石、铁粉之属是也。 7.滑剂: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8.涩剂: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 9.燥剂: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10.湿剂: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相似文献   

20.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为攻邪派代表。七方十剂 ,是方剂分类的理论标准 ,在组方时基本未被历代医家采用。张氏对七方十剂理论进行论述 ,是从弘扬攻邪三法及临床运用出发 ,并未完全依此分类方剂。1 七方新义依子和之说 ,大方有二 ,小方有二 ,缓方有五 ,急方有四 ,奇方有二 ,偶方有三 ,复方有三 ,把方剂分七类。涵括了方剂的整体配伍、药品数目分量、君臣配伍比例、药性气味厚薄、毒性峻缓、治疗效应、剂型、服用量等内容。李时珍《本草纲目》将子和所论作为七方十剂的主要文献而收录 ,对后世方剂理论的发展影响较大。仅以张氏发挥部分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