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献血反应与环境设施的关系,探讨降低献血反应的对策. 方法 本血站2005~2008年间的献血者64748人,按采血场所及献血体位分组,由于环境舒适度存在差异及献血体位不同. 结果 不同采血场所献血反应发生率经χ2 检验(P<0.01),不同献血体位献血反应发生率经χ2检验(P<0.01),两组数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环境舒适度好,配备采血床,半卧位献血,献血反应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献血者实施系统性心理护理以提高献血服务质量的效果评估。方法调查2008年9月献血者献血过程的心理状态:制定系统性心理护理措施;将2008年10月的献血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行系统性心理护理)和对照组(一般性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献血者心理咨询满意率,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满意率、献血反应发生率、再次献血意愿率。结果行系统性心理护理献血者心理咨询满意率X^2=80,P〈0.005,差异有显著性;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满意率X^2=68.7,P〈0.005,差异有显著性;献血反应发生率X^2=19.1,P〈0.005,差异有显著性;再次献血的意愿率X^2=85.1,P〈0.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献血者实施系统性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献血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无偿献血晕厥反应及其预防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探讨无偿献血晕厥反应的诱因及其预防措施。②方法从本站2000年7月~2004年6月自愿献血人员数据库中随机(每隔3天)抽取实行采血完毕原位休息约5分钟后再缓慢站立的方法前5951人及实行此法后5980人进行回顾性调查。③结果实行采血完毕原位休息约5分钟后,再缓慢站立的方法及其它措施前晕厥发生率为0.52%,其后为0.22%,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④结论实行采血完毕原位休息约5分钟后再缓慢站立及其它措施后,对降低献血晕厥发生率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普宁市公共场所空气质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监测公共场所空气卫生质量,为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提高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方法按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方法细菌总数测定GB/T18204.1—2000进行监测。评价标准,按旅店业卫生标准GB9663—1996,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9664—1996进行评价。每年分四个季度对辖区内的公共场所各进行一次监测。结果2年总检合格率旅店业明显高于文化娱乐场所(x^2=8.64,P〈0.05),年度间合格率有显著增长,其中旅店业(x^2=8.11,P〈0.05),文化娱乐场所(x^2=6.24,P〈0.05)。季度间合格率有明显的差异,在旅店业中(x^2=19.56,P〈0.01),文化娱乐场所中(x^2=8.54,P〈0.05)。市直辖区与镇辖区也有较大的区别,旅店业(x^2=22.38,P〈0.01),文化娱乐场所(x^2=10.40,P〈0.01)。不同性质企业之间合格率也有所不同,旅店业(x^2=9.67,P〈0.01),文化娱乐场所(x^2=7.59,P〈0.05)。结论公共场所空气细菌监测结果经质量分析,证明了通过监测和管理可使公共场所卫生质量得到提高,并且能够为业主提供因时因地做好消毒卫生工作的理论依据,指导其搞好空气卫生质量工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优质环境。  相似文献   

5.
献血心理与献血不良反应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各种献血心理和献血反应的关系,从而保证良好的献血心理,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采取问卷形式650名不同献血心理的献血者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奉献、体检、储蓄三种心理分别做统计学处理,显示有显著性差异。奉献心理与体检心理的统计X^2=9.25,P≤0.01,奉献心理与储蓄心理的统计X^2=5.61,P≤0.05。结论 奉献心理出现的献血反应远比其他献血心理少。  相似文献   

6.
初次献血者心理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的观察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反应,做好初次献血者的心理护理。使血站能得到安全的足够的血液供应。方法翌2005年的7231例无偿献血者着为调查对象,分别在采血前、中、后进行观察、询问、交流。结果初次献血者对瞪安心理反应与再次献血者对献血的心理反应有较显著差异p〈0.01。结论通过对初次献血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护理,消除了献血者对献血恐惧,愉快地完成献血过程。  相似文献   

7.
姜飞 《河北医学》2014,(10):1740-1741
目的:回顾分析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探讨预防献血不良反应的措施与方法。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12月承德市中心血站29447例献血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生不良反应的290名献血者的情况作一详细的分析与报告。结果:本次调查显示: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98%(290/29447),各种诱因中以精神紧张引起的献血不良反应率最高,其次为空腹、睡眠不足或疲劳、有晕血/晕针史及穿刺疼痛。此外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献血次数相关,首次为1.02%,≥2次为0.5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精神因素,而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与献血的次数有一定的关联;通过普及献血知识,加强心理因素的干预,改善献血环境,加强采血护士穿刺技术,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等措施预防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术后患者的合理体住。方法选取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患者采取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取舒适体位,对照组患者采取术后去枕平卧6h后改半卧位。观察记录两组术后腰痛、头痛及对手术后体位感受的评级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腰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头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体住不适感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取舒适体位,可减少术后腰痛的发生率,提高对手术后体位的感觉舒适度,并不增加术后头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傅奇  秦瑶  夏代全 《重庆医学》2016,(2):243-245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时献血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和措施。方法重庆市血液中心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3种类型的仪器单采血小板7952例,共发生献血反应202例,收集发生献血反应者的健康信息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者的身体及精神因素与献血反应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P <0.05);献血反应与采集机器及献血者年龄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枸橼酸盐中毒反应是主要的献血反应(P<0.05)。结论在采集过程中多与献血者交流沟通,并作好护理,可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无偿献血过程中,献血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献血反应的发生、影响着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科自1998年以来,开展无偿献血12126人次,献血平均年龄23岁,发生献血反应87人次,献血反应发生率0.7%。通过在实际采血过程中观察发现,发生献血反应都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而了解和掌握献血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并积极进行疏导和防治,对做好军队无偿献血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泰安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血清学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献血人群的梅毒感染情况,确定低危人群,确保输血安全。方法2003-2004年泰安市无偿献血者45679人,应用ELISA法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并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泰安市无偿献血者梅毒的阳性率为0.18%,2003—2004年阳性率0.19%、0.23%(X^2=0.3601,P〉0.05);男性阳性率为0.19%,士性阳性率为0.17%,差异无显著性(x^2=0.3407,P〉0.05);初次献血者阳性率为0.23%、多次献血者阳性率为0.05%,差异存在显著性(x^2=17.1462,P〈0.001);街头献血者阳性率为0.35%、集体献血者阳性率为0.05%,差异存在显著性(x^2=55.7454,P〈0.001);18—30岁、31—40岁、41-55岁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分别为0.05%、0.49%、0.04%,差异存在显著性(x^2=89.8314,P〈0.001);学生和军人阳性率为0.02%、其他人群阳性率为0.42%,差异存在显著性(x^2=100,2298,P〈0.001)。结论多次献血者或学生、现役军人是安全输血的低危人群,应作为主要选择对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两种不同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96例,根据介入治疗的穿刺路径分为股动脉组46例,桡动脉组50例。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满意度及住院天数。结果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患者出血、尿潴留、迷走神经反射、血管并发症、难以入眠、疼痛不适的发生率以及住院天数明显减少(P〈0.05或P〈0.01),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较少,加强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对照组按常规径路穿刺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舒适度显著提高(P〈0.01),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经桡动脉径路行介入诊疗术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极大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学生团体献血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同期进行无偿献血的某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团体学生463名作为研究对象,10名采血人员分为优质护理组及常规护理组,优质护理组共完成177名学生的护理,常规组完成286名学生护理,比较2组学生的献血反应情况及献血服务评价。结果常规组出现轻度献血反应率3.8%,中度献血反应率1.0%,重度献血反应率0.4%,优质护理组仅有3例轻度反应,献血反应率为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组在献血宣传、采血服务、献后护理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献血体验和献血环境两项评分虽无显著差异,但总体评价评分优质护理组仍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减少学生团体的献血反应,提升其对献血反应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静脉全血送检在检测血细胞中的准确性、重复性。方法 对100例住院患者用两种不同方法采血送检做血常规,其检测结果、标本合格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90例血常规用两种方法采血送检,血细胞检测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静脉采血重复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手指采血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静脉采血标本合格率为97%,手指采血标本合格率为90%。结论 为保征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建议在血细胞榆测时忤应使用静脉抗凝血。  相似文献   

16.
278例献血反应与献血体位关系观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美秋  丁喜成  刘彩 《中外医疗》2008,27(21):84-84
目的 探讨献血反应与献血体位的关系.方法 分为两组进行观察,分删为坐位献血组11264人和卧位献血组10506人.结果 坐位献血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23%,明显高于卧位献血组的0.26%,两组此较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卧住献血方式发生献血反应几率较低,是较为理想的献血体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疾病筛查时有效的足跟采血方法,以提高采血成功率。方法:将400例新生儿按出生单双月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采血,观察组采用改良方法采血。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采血所需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观察组采血后采血部位瘀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后的足跟采血法采血时间短,一次性成功率高,对新生儿损伤少。  相似文献   

18.
献血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彩霞 《海南医学》2000,11(1):66-66
1998年10月1日至1999年9月30日,本中心共接待无偿献血者20877人次,发生献血反应人数为215人次,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l.1一般资料215例献血反应中男性187例(8%),女性28例(13%);男女之比为6.7:1。45例献血反应发生在采出200ml全血后,170例是在采血过程中.只采出50-150nd时发生的.年龄18岁一35岁207人,36岁以上8入。l.2献血者来源大部分为单位、部队、大中专院校按计划组织参加的无偿献血者,少部分为个体志愿参加的无偿献血者。其中88%为首次献血者。1.3采血方式及采血量采血者采血时取半坐卧位或坐位,用一次性塑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东莞市室外采血献血反应与外界气温关系,探求解决的具体办法,保护献血者的安全。方法记录外界气温≤30℃和>30℃的不同条件下东莞市区室外采血点及血站采血点的献血反应,统计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对其诱发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外界气温>30℃时,室外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站内献血(P<0.01);对于室外献血,外界气温>30℃时,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外界气温≤30℃时(P<0.01)。结论当外界气温>30℃时,大量汗液蒸发散热,造成机体体液丢失;血液黏滞度高,献血时间延长;室外采血献血后难以充分休息,造成献血反应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对夏季室外无偿献血工作应采取积极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0.
袁强 《中国现代医生》2012,(25):155-156
目的探讨献血年龄及环境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站1 141例献血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献血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按不同年龄段分组,18~25岁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26~40岁组和41~55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车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94%,献血屋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献血者年龄和献血环境密切相关,采血前采取必要的预防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