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连云港市农村4~6岁留守儿童心理行为调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了解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拟儿童行为影响因素调查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连云港市农村地区386名4~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筛选出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72例,检出率为18.70%,其中男性儿童47例,发生率为19.18%,女性25例,发生率为17.73%。与行为问题有关的影响因素为抚养人、团聚时间、愿意共同生活等。结论连云港市农村4~6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需引起社会的关注。提示可通过改善扶养条件、调整儿童与父母的团聚及沟通时间、培养儿童的独立性等渠道来减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状况配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外出打工人群较多的3个县为调查现场,对同居住地、同性别、年龄相差±3个月的7岁以下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1:1配对,对调查对象进行心理测查。【结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留守儿童差,主要表现在同伴交往能力和亲社会行为方面(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农村儿童的身心健康管理,提高抚养人的监护意识和养育水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留守儿童是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产生各种健康问题。本研究旨在了解全国范围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探讨留守因素对儿童心理抑郁情绪的实际影响。方法采用2016年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全国儿童调查数据,以分组变量为因变量,协变量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模型,计算符合留守条件儿童的倾向指数得分,然后按照倾向指数得分进行组间卡钳匹配,对匹配后的数据进行抑郁状况分析。结果经倾向指数卡钳匹配后,儿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等协变量达到了均衡,均P0.05;留守组儿童的抑郁得分为(6.270±3.075)分,非留守组儿童的抑郁得分为(5.800±3.164)分,留守组儿童抑郁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5,P=0.027。对于父母外出不同类型进行倾向匹配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t=2.12,P=0.03)、仅父亲外出(t=2.32,P=0.02)和仅母亲外出(t=2.94,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父母外出对儿童心理抑郁方面造成了负面影响,并且母亲外出比父亲外出对儿童心理抑郁上造成更严重的影响;倾向指数法能有效均衡组间偏倚,从而对留守带来的影响作出正确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父母外出打工类型对贵州省14岁以下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81个行政村3 745名≤14岁儿童进行自杀意念(SIOSS)问卷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2.88%,非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52,P=0.001);父母均未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9.4%(158/1 680),与母亲外出14.44%(27/187)、父母均外出打工者自杀意念发生率14.55%(187/1 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6、18.765,P<0.05);父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8.77%(52/593),与母亲外出、父母均外出打工者自杀意念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20、12.220,P<0.05);除掩饰因子外,不同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的留守儿童绝望、睡眠和乐观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646、5.128、9.039,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朋友数(OR=0.560)和关爱活动(OR=0.496)是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类型对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产生一定影响,其中母亲外出打工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4~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越  王淑清  刘淑贤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3):1829-1830
目的:了解儿科门诊就诊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对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的1000名4~16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阳性者父母问卷中大于或等于13分的男占17·4%(122人),女占10·6%(74人)。结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可忽视,医务人员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给予儿童及其家属有关心理行为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分层整群抽取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地区5所小学4~6年级共748名留守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及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进行现况调查。结果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恐怖症状和总焦虑倾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人中72.5%为母亲照顾,20.9%为(外)祖父母,1.4%为父亲,5.2%为其他人监护。监护人文化程度构成中文盲占10.8%,小学占40.4%,初中占34.4%,高中及以上占14.4%;以监护人不同文化程度分组,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恐怖症状和总焦虑倾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不同外出打工时间,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及冲动倾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生、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或父母外出打工时间较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青年中的自杀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0~1995年10~19岁美国黑人青年自杀率作了阐述。重点分析了与黑人青年自杀相关的因素,指出了制订更为适当的预防自杀计划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8~14岁儿童行为问题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生长发育和社会化,严重的可能导致反社会行为及违法犯罪[1]与成年期的精神障碍[2].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儿童行为问题已有明显增长趋势:1993年我国4~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2.19)%[3],1998年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3%[4],2005年北京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6.4%[5],2006年沈阳市城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0.8%[6],2008年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患率9.19%[7].笔者对浙江省8~14岁儿童行为问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便为儿童心理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农村男性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和个性特征。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调查。结果农村男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留守儿童差,男性留守儿童出现行为问题占52.00%,男性非留守儿童出现行为问题占3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因子分高于非留守儿童,不仅表现在外化性行为问题,如多动、违纪、攻击等,同时,内化性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交往不良等也明显增高。男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情绪稳定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在P分量表和E分量表、L分量表得分上与非留守儿童的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在N分量表的得分上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结论男性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应当引起重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东海县农村5岁以下留守儿童体格发育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留守儿童是指长时间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而由祖辈或他人抚养的儿童。由于农村打工潮使留守儿童数量持续增多。据有关报道,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7 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受到了关注,尤其是营养不良和心理健康问题[1],而5岁以内儿童是体格发育的关键时期,“非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江苏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杀风险,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6-7月,整群抽取南京与盐城部分农村中小学的五至八年级学生961人,其中留守儿童418人,使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和自杀态度问卷(QSA)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自杀意念为(23.24±7.38)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的(21.18±5.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P<0.001);父母外出工作年数对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影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与否对非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影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杀态度分别为(87.30±9.62)、(87.82±10.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P>0.05);年级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杀态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态度与自杀意念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22,P<0.001)。结论 留守儿童自杀风险高于非留守儿童,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应当有针对性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尽快制定应对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响应机制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探寻其存在的主要营养与健康问题,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及进一步开展农村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省南充市辖区内西充和蓬安2个县的6所小学,使用测量法和问卷法测查5~6年级1 334名学生的身高、体重及食物摄取情况。结果不同类型儿童生长迟缓率、消瘦率和超重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母亲外出务工儿童生长迟缓率(23.40%)和超重率(31.34%)均最高;不同类型儿童每天食物摄入情况不同,尤其是奶类、鱼肉类、水果及蛋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种食物每周摄入频次在3~5次及以上者,生长迟缓率最低,喜欢动物食品的儿童超重率(30.4%)最高。结论留守儿童发育不良问题较严重,尤其是母亲不在家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较重;食物摄入与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关,非留守儿童膳食结构较合理,留守儿童膳食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 为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宝鸡市农村618名儿童, 使用儿童孤独感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 CLS)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hinese Middle School Student Mental Health Scale, MSSMHS)对其进行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发生率为85.64%, 非留守儿童为68.22%,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性别和父母外出情况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MSSMHS中的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6个因子及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儿童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均呈现正相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堪忧。  相似文献   

14.
湖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湖北地区5~9年级留守儿童1 672人,以症状自评量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试。结果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量表测试阳性率为27.8%(95%CI=25.62%~29.9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寄宿情况、父/母是否有固定工作、务工地点等方面存在差异(P<0.05);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留守儿童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OR=0.669,95%CI=0.461~0.972)、有固定工作(OR=0.5529,5%CI=0.317~0.962)为保护因素;寄宿(OR=1.710,95%CI=1.054~2.772)为危险因素。结论 男生和住宿学生更易发生心理问题,父亲受较高教育,父母有固定工作,打工地点离家近等有利于降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认同状况及其对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为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认同维度问卷(the Fourth Version of Aspects of Identity Questionnaire,AIQ-Ⅳ)和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the Adolescent Health Related Risky Behavior Inventory,AHRBI)对178名农村留守儿童和132名农村非留守儿童的社会认同和健康危险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 1)农村留守儿童在个人认同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F=8.669,P0.01),在集体认同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F=88.403,P0.01);2)社会认同能够预测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10%的变异,其因果结构模型的RMR=0.034,GFI=0.909,IFI=0.913,PGFI=0.52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的个人认同水平高而集体认同水平低,社会认同是其健康危险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979-2012年。按照纳入标准[公开发表的文献、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查、设立合理的非留守组作为对照、有完整的样本统计量]进行选择文献和提取资料。对纳入的12篇文献进行Mata分析,用RevMan 4.2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应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各研究结果合并的加权均数差和95%的可信区间。 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MHT量表中八个维度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除最后二者外,其他六个维度的得分留守组均高于非留守组(P=0.000 1~0.03)。 结论 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展开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负性生活事件状况及其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the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 ASLEC)和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the Adolescent Health Related Risky Behavior Inventory, AHRBI)对178名农村留守儿童和132名农村非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 1)农村留守儿童在人际事件(F=12.695, P<0.001)、惩罚事件(F=8.306, P<0.01)、丧失事件(F=19.256, P<0.001)和健康事件(F=9.138, P<0.01)四个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2)负性生活事件能够预测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24%的变异, 因果结构模型的适配指标为RMSEA=0.067, GFI=0.936, IFI=0.965, PGFI=0.579。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是负性生活事件的易感人群;而负性生活事件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重要危险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了解农村在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2年11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麻城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小学(只6年级)、初中(1~3年级)、高中(1~3年级)各1所学校共1 925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725人(37.66%),心理健康得分为(128.58±39.25)分,非留守儿童1 200人(62.34%),心理健康得分为(127.76±37.2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有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除社会能力、目标与志向因子外,其他因子及总分均明显低于无心理问题留守儿童(P<0.05);不想念父母的留守儿童MMHI-60心理健康得分最高(153.58±44.88)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对父母外出务工持支持态度的留守儿童MMHI-60心理健康得分最低(121.18±38.04)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不同每月零用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每月零用钱<50元的留守儿童MMHI-60心理健康得分最低(125.53±41.19)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级、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及心理弹性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论 心理弹性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高年级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淡漠是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