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火神派及其现代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火为生命的动力、热能的源泉 人体体温的恒定与火的温煦、营卫开启汗孔、调节体温的作用有关。人身之火有二:即相火与君火。何谓君火?君火指神志之火,是心神活动的内在动力。《素问·灵兰秘典》:“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为君主之官,在五行中属火。火主动,性热而温煦。相火活性很强,  相似文献   

2.
心斋夜悟     
心斋夜悟河南刘广哲心斋出《庄子人世间》。孔子对颜回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李远国先生在《气功精华集》中这样解释:“此功法又叫作庄子听息法。所谓听息,...  相似文献   

3.
张恒 《中医药研究》2009,(2):212-213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主血”;《素问·痞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这是中医“藏象”学说中对心脏的生理功能的言简意赅的描述。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重视整体观念,主张从整体出发探讨心脏之功能及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4.
听息、止观和坐忘金志良听息乃出干《庄子·人间世》,其原文是: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  相似文献   

5.
“悸”,《说文》注曰:“心动也。”笔者以为“悸”在《伤寒论》中当指心脏及其所主血脉之异常搏动。《伤寒论》之“悸”,病位有在心、心中、心下、脐下之分,病机复杂多端,用药各不相同。笔者拟从治法辨析其规律,与广大同道共勉。1补法悸证的产生与心、肾、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原因导致心阳亏虚、心气虚、心神先养均可出现译证.心下、脐下之悸.并非指肌肉之眼动(《伤寒论》称肌肉搏动为“驱动”),而是指动脉之异常搏动.心阳根于肾阳,心田又可温煦肾水,而肾水可上济心田。若肾阳虚衰,则心阳无力鼓动血脉,水气上凌而见译…  相似文献   

6.
“心系”概念疏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系”概念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灵枢·口问》:“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心道约。”《灵枢·五癃津液别》:“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救治昏迷44例临床体会郑成荣(广东省潮阳市中医院潮阳515100)关键词昏迷中西医结合昏迷是以神志不清为特征的一种证候,包括中医文献中所称的“神昏”、“昏厥”、“昏蒙”等,属心脑之证。《内经》述:“心者,精神之舍也,心藏神,心者神之变也。”...  相似文献   

8.
“藏象”一词,首见于《索问·六节藏象论人在整部《内经》中亦仅此一见,其云:“藏象何如?技伯日: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晚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藏象”二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藏(《汉书·艺文志》作臧),①善也(《说文》),段往谓“凡物善者,必隐于内也”.②库臧也(《汉书·食货志》:“府臧不实句,即藏物之所,故又可作“仑”。@内臧也(《汉书·王吉传》“吸新吐故,以练五臧”),《周礼·天官医师》贾公彦疏云:“正藏五者,谓五藏肺心…  相似文献   

9.
刘新生 《国医论坛》1994,9(5):35-35
仲景《金匾要略很悸吐间下血肉满瘀血病脉还治》将中17条云:“心气不足,吐血、田血,泻心杨主之。”泻心沥方:大黄二两,黄连、黄羊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历代医家对其中“心气不足”理解各异,大概有如下几种观点:尤在经在《金匾要略心典》中云:“心气不足者,心中阴气不足也.阴不足则阳独盛,血为热迫,而妄行不止矣,大黄、黄连、黄等,泻其心之热,而血自宁.”若果加尤氏所言,心气不足为心中明气不足,则证清明虚阳亢为虚证,治当养阴港田以止血,岂可以苦寒之剂直折呢?难道不犯虚虚实实之戒吗?《医…  相似文献   

10.
对“奔豚”证概念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证出自《伤寒论》第117条,其日:“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对文中“奔豚”的诠释,历代医家皆宗《难经·五十六难》“肾之积名日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之训而淋漓发挥。如巢元方日:“夫奔豚气者,肾之积气……气积于肾,而气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话病源候论》卷十三)又方有执云:“奔豚,证发作之状也……状若惊豚突前而奔走,故曰奔豚也。”(《伤寒论条辨低一)五版教材集注家之训而定义为:“奔豚,病证名。是以小猪的奔跑状态来形…  相似文献   

11.
中医古籍中,关于心主神明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调经论》:“心藏神。”《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从上述经文中可以看出,心是藏神的地方,是精神意识的发源地,“神”或“神明”是指精神意识功能而言,这些功能是由“心”主管和体现  相似文献   

12.
芍药甘草汤加味在痛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芍药甘草汤,《伤寒论》中并未提到有止痛作用。但是后人渐将此方用于治疗一些痛证。如《类聚方广义》曰:“治腹中挛急而痛者,……亦有奇效。”《古今医统》曰:“芍药甘草汤治小儿热腹痛,小便不通,及痘疹之肚痛。”《医学心悟》更进一步提出:“芍药甘草汤止腹...  相似文献   

13.
对于癌症、心脑血管一类的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中国古代医学贤哲们就有所探究。如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就指出:“心者,君主之官……”明朝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令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按照这一传统理论,中医就有了“百病皆生于气,万病皆源于心”、“治病先治心”之说,阐明了人之所以生百病是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所致。直到近现代,某些外国学者才提出类似观点。伦敦大学精神病学家史蒂文…  相似文献   

14.
《灵枢·脉度》篇云:“心气通干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似乎味觉由心与脾所主,但笔者认为味觉由脾所主而非心所主。从生理上讲,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主升清,清阳上奉,开窍于口,直接接触、感知五味。心主神志,对于味仅是“知觉”或“记忆”,而不是“感觉”,因此不能推演出心主味觉的结果。何况《素问·灵兰秘舆论》又有明文:“脾胃者仓厚之官,五味出焉”。《难经·四十九难》云:“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然,当喜苦味也……何以言之?脾主味”。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福立等通过实验指…  相似文献   

15.
心平气和     
祖国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归属于心,认为“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言其体,神言其用,在泛指时“心”、“神”可以互释,也常常合称“心神”。又把一切生命活动归结为“气”的活动,其基本活动形式是“升降”、“出入”,“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有度,出入有常,则气机流畅,身体健康。“气”的活动有它本身的规律,同时又受心神的调节、支配、影响。《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相似文献   

16.
心脏移植与心主神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主神明是中医胜象学说中的基本内容之一。早在《内经冲已言明“心我神”,“心者,精神之所舍也”。姑且不论广义的神其意义有多么广泛,而单指狭义的神.则指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如《灵抠·五色》将云:“积神于心,以知往今。”表明在响经州代已经把感觉、知觉、记忆、智能、情感都主要归属于心。况且《素问·灵兰秘典论》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既谓心脏起主导作用,统管人的一切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其他各胜则在心的统帅下(当然也包括大脑在内),各分管一定的精神活动。并且(内经》认为,一旦心脏出现功能障碍,就会…  相似文献   

17.
治疗心痹 毋忘理脾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黄奕乐(200040)关键词:心痹,理脾心痹,内脏痹证之一。《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指出心痹之病机是心脉瘀阻不通,包括心...  相似文献   

18.
“阴火”理论是李杲《脾胃论》的中心内容,也是他创“甘温除热”法的重要理论依据。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或肝,或心,或肺,或肾皆可涉及,故李氏《脾胃论》有肺之阴火,脾之阴火,肾之阴火,心之阴火,肝之阴火。  相似文献   

19.
《素问》“心掣”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心掣”探赜无锡市中医医院中研所陆曙(214001)关键词:《素问》,心掣,胆心综合征“心掣”语出《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膈。”“心掣”究属何证,历来阐释欠清,故就其含义、病机及临床意义探析如下。关于心...  相似文献   

20.
《素问》“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问·刺禁论篇》:“鬲育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小心”是什么呢?历代医家意见分歧,其说不~。一调心包络,如马芮:“心之下有心包络,其形有黄脂裹心者,届手厥明经,自五稚之下而推之,则包络当垂至第七节而止,放口六节之傍,中有小心。盖心为君主,为大心;而包络为臣,为小心。”一调个门,如吴昆:“此言七节,脊椎中部第七节也,其旁乃两肾所系,左为肾,右为前门,命门者,相火也。相火代君行事,放口小心。”笔者认为,欲明则、心”,当先辨“七节”。马氏之五推、七节是指第五、七胸椎,本于(灵枢哨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