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牵引成骨(DO)区骨保护素(OPG)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5 只大耳白兔随机分5 组,分别行双侧下颌骨皮质骨切开术,一侧下颌骨牵引间隙放置PRF 膜,作为实验组,对侧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牵引稳定期1、3、7、14 和28 d 各处死一组动物,将下颌骨DO 区骨块制成脱钙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精- 伊红染色及OPG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牵引间隙处骨痂OPG 表达情况。结果 下颌骨牵引处形成新生骨,免疫组织化学OPG 染色主要表达在成骨细胞的胞浆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稳定期1、3、7、14 和28 d 的OPG 阳性表达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RF 能促进兔下颌骨DO 区新骨的生成,OPG 可能在DO 过程的早期调控组织细胞应力信号传递,发挥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时骨组织再生的组织学改变。方法选取25只成年健康家兔,并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5只),分别行一侧下颔骨缺损牵张成骨术,实验组在牵张第4、8天及固定期第1、3、5周,分别处死4只兔子,对照组在相应时间分别处死1只兔子,均取骨组织标本并观察其组织学改变。结果牵张第4、8天实验组家兔牵张区均为纤维结缔组织,并存在成纤维细胞,骨基质周缘可见大量活跃增生的成骨细胞;固定期第1、3周牵张区两端可见大量新骨形成,但中间仍为纤维结缔组织,新形成的骨组织表面始终附着大量活跃增生的成骨细胞,成行或以复层排列:固定期5周,成骨细胞明显减少,并逐渐呈现出哈佛系统。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对照组截骨间隙处的成骨过程与一般的骨折愈合情况类似,以软骨化骨为主。结论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缺损以膜内成骨为主,同时辅以少量的软骨化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在不同时期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在30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mm,分别于牵张完成后的第1,3,7,14,28天处死一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及OPG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下颌牵引延长后牵引间隙均有新骨形成,免疫组化染色OPG主要定位于成骨细胞的胞浆中.其中以牵引结束的第1,7天的表达最强,以后逐渐下降,第28天仅有微弱表达.结论OPG可能在牵引成骨过程中特别是调控组织细胞应力信号传递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组织中c—los和OPG及OPGL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机械张力作用下骨细胞将生物力学信号转变为生物学效应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牵张中期(牵张第4天)、牵张末期(牵张第8天)与固定期2周、4周、6周的牵张区新生骨组织中c—los、骨保护素(OPG)、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PGL)的分布和表达。结果:在牵张中期和末期c—los的表达为强阳性,明显强于固定期2周、4周、6周的组织。牵张中、末期和固定期2周组织OPG的表达为强阳性,在固定期4周、6周组织中逐渐减弱。OPGL仅在固定期6周组织中有较弱表达,其余各时间点均无明显阳性表达。结论:在下颌骨牵张新骨形成改建过程中,c—los与机械力刺激关系密切,OPG能促进新骨形成,而OPGL则与骨改建有关。  相似文献   

5.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TGF β1在不同时期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 ,探讨其可能发挥的作用。 方法 :恒河猴 16只 ,10只行单侧下颌骨牵引 ,6只行双侧下颌骨牵引 ,采用下颌角部骨截开术 ,5d间歇期后以每天0 .5mm× 2次的速度牵引 ,共 15d。分别于牵引完成时、牵引后 2、4、6、12周时处死一组动物。将牵引区骨块制作脱钙石蜡切片 ,进行HE染色及TGF β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牵引完成后早期阶段 ,TGF β1阳性着色颗粒广泛分布于牵引区的纤维血管基质、成骨细胞及成软骨细胞中 ,尤其是在截骨断端的血肿区 ,TGF β1的阳性着色最强。在稳定期 ,牵引区TGF β1的阳性着色逐渐减弱 ,主要见于胶原纤维矿化、成骨细胞形成类骨质的区域 ,且主要位于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及成骨细胞胞浆中。牵引完成后 12周 ,除骨髓腔中纤维血管基质可见少量TGF β1的阳性着色颗粒外 ,在骨外膜、骨基质及骨细胞内已见不到明显的TGF β1的阳性着色。结论 :TGF β1活跃参与了牵引区新骨的形成过程 ,它在刺激和诱导骨前体细胞及原始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 ,促进牵引区成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方面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彬彬  胡静  李继华  祝颂松  王大章 《浙江医学》2007,29(10):1042-1044,1047
目的观察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过程中血管生成和血供重建的立体形态构筑。方法选取4只实验用成年恒河猴,均行下颌前份骨截除,形成颏部正中联合骨缺损后,在两侧下颌体部各制备一个输送盘,并用自行研制的多平面牵张装置使双侧输送盘向前内方向缓慢移动并在正中对接,以修复颏部骨缺损。分别在牵张开始及牵张结束的第0、2、4周选取1只实验恒河猴进行影像学检查,并采用树脂灌注微血管铸型技术,酸蚀后用扫描电镜观察血管的立体形态构筑。结果影像学检查(摄X线片):牵张结束时,两侧输送盘被牵张器引导向前,并向中线移动,输送盘远心端在正中成功对接,颏部弓形缺损被整复。随固定时间延长,两侧牵张间隙骨小梁不断成熟完善,直至牵张结束后第4周,下颌骨连续性完全恢复。树脂灌注微血管铸型后扫描电镜观察:牵张开始,牵张间隙及颏部正中联合区骨膜血管普遍增生、膨胀,呈现大量血管新生的征象;骨髓内的微静脉和静脉窦也开始膨大。在牵张结束第0周,骨膜血管及骨髓内的微静脉和静脉窦增生活跃,大量骨膜来源的微血管分支长入牵张间隙及颏部正中联合区。在牵张间隙,来源于骨膜和骨髓的新生血管形成血管网,新生成的血管网平行于牵张方向相互连接并包裹整个牵张间隙;而在颏部正中联合区,血管网的排列较为无序。在牵张结束第2周,牵张间隙中央区仍可见血管增生征象,在牵张区与两侧输送盘在下颌中线的血管连接广泛。固定第4周,血管新生现象逐渐消失,再生骨段的血管系统己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技术整复颏部的骨缺损过程中,下颌双侧牵张间隙与正中的压缩区组织中血管新生与新骨的生成之间存在紧密的时空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快速延长成骨过程中骨形成蛋白(BMP)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制作兔胫骨截骨快速延长动物模型,分别于延长第5, 10, 15, 20, 30和40日在延长区取材,以抗骨形成蛋白单克隆抗体(BMP-McAb)行SP法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 结果: 在骨延长的整个过程中均有BMP的表达,不同时相BMP表达的部位不同. 除炎症细胞、类骨样组织及骨小梁外,几乎所有细胞及组织均有BMP存在. 间充质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骨髓细胞BMP呈高表达. 结论: BMP在骨延长成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MP表达量不足可能是导致快速骨延长骨不连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圃  顾晓明  扬连甲 《医学争鸣》2001,22(18):1660-1663
目的:研究双界面牵引成骨(BDO)整复山羊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成骨方式、新骨结构及各骨段界面的结合。方法:山羊2只,单侧下颌骨节段性缺损BDO整复,固定期2mo,2mo分别处死动物,整复侧下凳骨取材,制备组织切片,HE、三色法染色,观察。结果:新生骨高度、宽度与正常下颌骨相同,骨质密度较正常下颌骨高,骨小梁沿牵引成骨方向规律排列。牵引形成的新生骨与远中骨残端界面为骨性结合。新生骨内含下牙槽动脉,其周围为平行排列的牵引形成新骨。新生骨与转移盘为骨性结合,转移盘处于改建过程,与近中骨残端之间为骨性结合。新生骨为直接膜内成骨、未发现软骨内成骨。结论:组织学研究证实BDO整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方法可行,治疗效果确切,具备临床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bFGF and IGF-I in the growing goats with distracted cranial suture. METHODS: Coronal suture distraction was performed to 12 growing goats. The suture was expanded using a custom-made distractor with a rate of 0.4 mm/day for 8 days. Four goats were killed at 0, 2, and 4 week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suture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respectively. The expanded sutures were harvested and processed for immunohistochemistry analysis of bFGF and IGF-I. Two goats without suture distraction were also examined as controls. RESULTS: The coronal sutures were expanded successfully. At 0 and 2 week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suture distraction, collagen fiber bundles were strengthened and aligne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distraction. Strong expressions of bFGF and IGF-I were detected in the distracted sutures. Expressions of bFGF appeared in the fibroblast-like cells and the osteoblasts cells. Positive signal of IGF-I was mainly localized to the osteoblasts and the newly formed osteocytes. The strongest expressions of bFGF and IGF-I were found 0-2 week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suture distraction. CONCLUSION: Distraction stimulates the production of bFGF and IGF-I,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and remodeling of new bones.  相似文献   

10.
A monoclonal antibody raised against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McAb)has been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presence of bone mrphogenetic protein(BMP) in experimental fracture healing.Rabbit mandibles were frac-tured using standrdized methods and left to heal for 3,7,14,21and 24 d,respectively.The avidin-biotin com- plex(ABC)method demonstrated an accumulation of positively stained primitive mesenchyman cells at the fracture site in the hematoma stage of bone repair.These cells appeared to undergo differentiation into positively-stained chondroblasts and osteoblasts during the phase of callus formation.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s showed a high positive reactivity in the early post-fracture stages but a much lower reactivity during the remodelling phase.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suggest that bone inductive processes are accompanied by the presence of BMP in osteopro-genitor cells during fracture healing of the mandible and that BMP may plqy a significant role in osteogenesis dur-ing bone healing.  相似文献   

11.
下颌骨节段缺失弹性牵引成骨动物模型制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使用钛镍合金牵引器弹性加载自动牵引成骨重建节段性缺失下颌骨的动物建模方法。方法:分别选用8只成年杂种犬和12只成年新西兰兔为实验动物,手术截除犬一侧下颌骨体部3cm骨段、兔一侧下颌支1.5cm骨段,不同方法安放自制钛镍记忆合金牵引器,术后定期观察,至3月时处死取材,观察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在钛镍合金牵引器的弹性加载张力作用下,采用保留一侧骨膜附着完全骨切开形成的传送骨段可自行移动完成牵引成骨,初步修复了实验动物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结论:弹性加载自动牵引成骨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技术,杂种犬及纯种兔可为这种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鼠胫骨牵引成骨动物模型,并检测骨基质蛋白在牵引成骨过程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8周龄雄性CD-1小鼠36只,接受左胫骨中上段骨干横行截骨,安置特制延长外固定架,胫骨牵引过程包括5 d静止期,12 d牵引期和70 d固塑期,牵引速率为0.1 mm/Bid,共0.2 mm/d.术后于不同时间点分组采集左胫骨标本,分别作组织学检查和骨基质蛋白mRNA检测.结果组织学检查显示静止期其修复过程基本与骨折愈合相似.牵引期,被牵引骨痂显示三个典型的生物学功能区:纤维间区,初始骨基质前沿和微脊柱形成区.固塑期早期,牵引骨痂骨性愈合,第10周骨髓腔再通,新生骨再塑基本上完成.mRNA分析显示在牵引成骨早期,软骨内成骨及膜内成骨同时发生.牵引中期以后软骨内成骨逐渐减少,而转为以膜内成骨为主的成骨过程.结论通过对骨基质蛋白及相关蛋白的分析,结果表明牵引成骨与骨折愈合过程不同.早期软骨内成骨和膜内成骨同时存在,但在机械牵张力作用下转为以膜内成骨为主的成骨过程.该研究亦证实小鼠胫骨牵引成骨过程与人体及其他动物模型基本相同,可作为一种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骨再生和修复的在体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银染法和鬼笔环肽染色方法探究骨细胞突触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组织形态并探讨两种染色方法在观察小鼠骨细胞不同发育阶段形态中应用价值。方法 取出生后0 d(P0)、5 d(P5)、15 d(P15)、21 d(P21)、28 d(P28)、35 d(P35)野生型小鼠的肱骨、股骨,制备冰冻切片及石蜡切片。对P35小鼠的股骨切片进行H&E染色,作为观察骨小梁和皮质骨中骨细胞的参照。对其他时期的肱骨组织切片采用银染法染色观察骨细胞和骨小管的形态,并记录各时期小鼠肱骨骨皮质和骨小梁中骨小管的长度。选取P10、P15两个时期小鼠肱骨的冰冻切片进行鬼笔环肽 iFlour-488染色,观察骨细胞的形态,并记录骨皮质中骨细胞突触的长度。结果 通过银染法染色,在P0~P15时期的小鼠肱骨骨小梁中,我们仅能观察到骨细胞轮廓,无法观察到骨小管的形态。在P21后,通过银染法可以观察到骨小梁骨细胞及骨小管的形态,且骨细胞周围骨小管的长度随年龄逐渐变长,P21 vs P28(P<0.05),P21 vs P35(P<0.05),排列整齐。在P15时期的小鼠肱骨骨皮质中,通过银染法即可以观察到骨细胞及骨小管的形态,且骨细胞周围骨小管的长度随年龄逐渐变长,P15 vs P21(P<0.005),P15 vs P28(P<0.0001),P15 vs P35(P<0.0001),排列整齐。采用鬼笔环肽iFlour-488染色,可以观察到P10和P15时期骨细胞的完整形态,骨细胞突触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变长,P10 vs P15(P<0.01),与周围骨细胞连接。结论 小鼠骨细胞突触随骨骼发育长度逐渐加长、排列逐渐整齐。银染法可以观察成年后骨细胞及骨小管的形态,对生长发育早期的骨小管形态显像不足。鬼笔环肽染色标记细胞骨架的方法适用于生长发育各时期的骨细胞染色,可以实现在发育早期对骨细胞的形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对家兔股骨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家兔32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行单侧股骨牵张术,以自制延长器固定。经7 d延迟期,以1 mm/d的速度牵张,2次/d,连续10 d。治疗组动物自术后第1天用骨碎补总黄酮溶液灌胃,至实验结束。固定28 d后处死动物,留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治疗组新生骨组织成熟骨质区域增大,成骨细胞数、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呈棕色深染,染色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骨碎补总黄酮能有效地加速骨牵张中新生骨质的生成与成熟。  相似文献   

15.
李新  付颖  王稚英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3):199-201,I000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应用外源性的rhBMP-2后牵引成骨区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方法在32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分别将空白胶原、rhBMP-2胶原复合物植入下颌骨切开处,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mm,分别于牵张完成后的第1、3、7、14d处死一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及TGF-βl免疫组化染色,通过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牵引区新骨生成的平均灰度值,利用SPSS软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牵引区周围组织均愈合良好,牵引间隙新骨逐渐形成,应用rhBMP-2组中的新骨组织周围TGF-β1的表达比空白胶原组中的多。结论动物实验表明,应用外源性的rhBMP-2后牵引成骨区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对骨再生与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对大鼠胫骨牵引成骨过程中的骨形成的影响.方法雄性糖尿病大鼠和Zucker正常大鼠各10只,检测体重、血糖、尿糖和尿酮,以观察糖尿病变化情况.1周后,所有大鼠接受左胫骨中上段低能横行截骨、安置延长外固定架.第2天起开始每天胫骨延长,速率为0.2 mm 2次/d.共14d.然后,利用放射学和组织学等方法,分别测定胫骨延长间隙中新生骨量,增殖细胞数量,血液生化指标.结果糖尿病大鼠显示肥胖、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痘(胰岛素不敏感),尿糖阳性等2型糖尿病特征.糖尿病大鼠亦显示胫骨延长间隙中新生骨量显著降低,并伴有增殖细胞数量降低及血清骨钙素下降.结论2型糖尿病可引起骨再生与修复障碍,这可能与长期慢性高血糖所致代谢紊乱,导致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论人工合成的植物雌激素依普拉芬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方法 4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只.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实验组给予依普拉芬50 mg/(kg·d).并于牵张后1天、1周、2周、4周取材,进行血清NO浓度的测定,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OS在不同时间段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牵张后1天、1周、2周、4周实验组NO浓度及eNOS阳性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骨形成早于同期对照组.结论 依普拉芬可以通过提高牵张成骨中血清NO的浓度有效的加速新骨的形成与矿化,缩短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8.
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整复颏部缺损牵张区新生骨密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整复颏部缺损的牵张区新生骨密度变化.方法 选取4只成年恒河猴,通过下颌前份骨截除术形成颏部订三中联合骨缺损.在两侧下颌体部各制备一个输送盘,并用自行研制的多平面牵张装置使双侧输送盘向前内方向缓慢移动并在颏部正中对接以修复颏部骨缺损.牵张结束后16用处死所有动物.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分析并对比牵张成骨区新生骨与非牵张区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的骨密度变化.结果 牵张结束后16周牵张成骨区新生骨与非牵张区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运用三焦点牵张成骨术整复颏部缺损牵张结束后16周牵张成骨区新生骨骨密度接近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基本满足下颌骨功能需要.  相似文献   

19.
颌骨牵引成骨在矫正半侧颜面发育不全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颌骨牵引成骨技术矫正半侧颜面发育不全的临床应用,牵引器设计等有关问题。方法使德国Martin公司及国产两种不同设计之升支牵引器,完成了半侧颜面发育不全患者矫治手术11例,平均年龄14.1岁,最大23岁,最小4.5岁。最长牵引成骨30mm,最短15mm,牵引矫治过程中配合正畸治疗,部分患者同时行LeFOrtⅠ型截骨术及水平截骨颏成形术等。结果11例患者及家属均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无1例感染或成骨不良等并发症发生,1例牵引3d时因牵引器故障重新更换了牵引器,继续完成了牵引。部分患者牵引过程中有疼痛,口唇麻木等一时性反应,通过改变牵引速度与频率自行缓解。结论牵引成骨技术是目前矫正此类畸形的最佳选择,较传统方法不仅简化了治疗程序,降低了创伤及手术风险,而且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建立兔下颌双侧牵张成骨动物模型.于下颌右侧骨断端间植入含有rhBMP-2的可吸收胶原海绵(absorbable collagen sponge,ACS),左侧单纯应用ACS作为对照。分别于固定期第3、5周末处死动物。取标本行X线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应用rhBMP-2侧新骨形成的速度以及骨小梁的密度均高于对照。结论:局部应用rhBMP-2能够提高牵张区新骨形成的速度和质量.对下颌牵张成骨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