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孕期妇女骨量的变化,指导孕妇合理补钙。方法 采用UBIS5000型超声成像骨量仪,测量300例不同孕期健康妇女跟骨超声振幅衰减(BUA)参数值,并与同年龄组非孕妇女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中,晚期孕妇骨量均值均低于非孕及早孕期妇女,晚孕组与非孕组比较差异有显性(P<0.05)。结论 孕期妇女存在不同程度骨量减少。骨量测定对孕期保健指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是反映骨骼细胞活性与骨基质代谢水平的生化产物,是在骨骼重建过程中释放于血液或尿液中的生化标志物,包括骨形成生化标志物、骨吸收生化标志物和骨转换调节剂,能较骨密度更早反映全身骨组织的动态变化。其具有敏感性好、特异度高、重复性好、非侵入性、经济适用等特点,是成为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评估疗效、预测骨折风险的重要指标。目前,BALP、P1NP、CTX等指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一些新的标志物如CXC、GSN、ANXA2等在国外已经有一定研究,但国内临床相关研究较少,其能否作为有效指标反映全身骨组织的动态变化仍需进一步研究,笔者对一些新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3.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具有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较骨密度更早反映出骨量变化,联合检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对评估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平衡状态、骨代谢疾病的鉴别诊断、抗骨质疏松疗效等方面有重要意义。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骨代谢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判断方面均有重要意义,目前BALP、P1NP、TRAP、CTX作为相对研究较广泛的骨转化标志物已被应用于临床,一些较新的骨转换标志物(如OPG、LP、Cat K等)是否能作为预测骨折风险、监测治疗疗效的指标仍需临床医师进一步研究,以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本文对骨形成生化标志物、骨吸收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4.
补钙对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明显 ,骨质疏松已成为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在骨质疏松的传统治疗上 ,不但治疗成本高 ,并且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尤其在一些基层医疗单位 ,普通病人在经济上难以承受。目前在评价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上 ,一个指标是骨矿密度 ,另一个指标是骨强度。而据美国最新的资料表明 ,由于目前没有测定整体骨强度的检测仪器 ,通常用骨矿密度 (BMD)指标来代替 ,它大约反映 70 %的骨强度[1] 。因此 ,我们通过观察补充钙剂对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旨在寻找一种通过增加人体骨密度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导致的血脂水平变化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年龄18 ~40岁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其中持续服用奥氮平6个月以上患者44例(奥氮平组),首发未服药患者40例(首发组)。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PANSS)量表评定临床症状,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检测总胆固醇 (CHOL)、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骨钙素(BGP)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水平。 结果(1)与首发未服药组相比,奥氮平组患者BMI、CHOL、LDL、BGP、β-CROSSL明显升高,HDL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相关分析显示:CHOL、HDL 均与β-CROSSL 成负相关(r 值为-0.244、-0.246,P <0.05); CHOL 与 BGP成负相关(r值为-0. 315,P <0. 01);BGP与β-CROSSL之间成正相关(r值为0. 461,P <0. 01);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后显示:CHOL和HDL是影响β-CROSSL代谢的因素(决定系数R2C分别为4. 8%、4 9% ) ; CHOL是影响BGP代谢的因素(决定系数R2C为8. 8% )。结论 奥氮平导致的血脂水平变化与骨转换速率相关,循环中血脂水平(主要是CHOL)变化可能主要通过改变骨形成标志物水平来影响骨代谢。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补肾健脾活血中药对老年男性骨密度(BMD)、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抗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氨基端和中段骨钙素(BGP)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临床选取符合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患者的老年男性病例35例,平均年龄(75.56±5.8)岁,给予口服补肾壮骨颗粒剂,钙尔奇D片和法能胶丸做为基础用药.分别测定服药前及服药半年后患者BMD、BAP、TRAP5b、BGP4项骨转换指标,并将服药前后测定值做比较.结果 服药半年后患者的BMD及BAP较服药前升高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TRAP5b较服药前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BGP服药前后改善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补肾健脾活血中药与钙剂、维生素D联合应用,能抑制骨吸收,降低血清TRAP5b;促进骨形成,提高血清BAP及BGP含量,减缓骨量丢失,提高骨密度,有效防治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观察不同季节补钙对北方男性青少年骨矿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6名男性青少年(年龄17.2±0.7岁)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在冬春季补充碳酸钙胶囊,每天500 mg元素钙,第二组夏秋季补充相同的钙胶囊.在实验前后进行人体测量,三天称重法膳食调查,三天活动量记录法测体力活动量,用BH-6012型二维扫描单光子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桡骨超远端的骨矿含量(BMC,g/cm)、骨密度(BMD,g/cm2)和骨宽(BW,cm).对有关变量进行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结果该人群膳食钙的摄入量为544±185 mg/d,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夏秋季明显高于冬春季(P<0.05),但在同一季节中两组间无差异.12个月后,第二组桡骨超远端BMC(8.83%±6.55%)、BMD(4.28%±5.41%,)增加的百分数明显高于第一组BMC(5.45%±7.21%)、BMD(3.09%±4.01%)(P<0.05).BW、身高、体重的增加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季节对补钙效果有影响,在北方地区对低钙膳青少年补钙时,选择夏秋季节对增加骨矿含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可对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过程提供快速、灵敏、且无创的监测.然而,它们的分泌水平呈现出夜晚或清晨高峰而午后或傍晚低谷的昼夜节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笔者综述了近20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昼夜节律的研究进展.这一节律性波动,不仅对采样时间和治疗评估有临床意义,而且体现了骨代谢的一个重要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铁过载小鼠骨质疏松模型中血清骨转换指标的变化.方法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枸橼酸铁铵建立对照和高铁小鼠模型.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测定小鼠双侧股骨中段和第四腰椎骨密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铁蛋白、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5b)、Ⅰ型胶原C端肽(CTX)、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含量.结果 高铁组小鼠双侧股骨中段和第四腰椎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铁组小鼠血清中铁蛋白、TRAP-5b、CTX、RANKL含量分别为(269.72±54.06) μg/L、(41.46 ±8.00) U/L、(7720.00 ±3554.00) pmol/L、(94.22±29.79) ng/L,显著高于对照组( 101.18±17.10) μg/L、(19.57±9.02)U/L、(3140.00 ±632.00) pmol/L、(47.70±15.08) ng/L(P<0.05);BALP、BGP含量分别为(7.84±1.74) μg/L、(58.54±4.60) 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18.63±6.23) μg/L、( 100.99±18.22) μg/L(P<0.05);OPG含量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铁过载可能通过抑制骨形成,促进骨吸收引起小鼠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老年骨折患者的骨转换状态及骨折对骨转换生化指标测定的影响。方法;选择136例患者,包括女性78例,按绝经与否和绝经后年限分为4组。男性58例,按年龄分为3组,测定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原肽(CICP)及尿脱氧吡啶啉交联(D-Pyr)。结果:70岁以上男性骨折患者D-Pyr,显著高于50岁以下组(P<0.05),其CICP显著低于另两组(P<0.01)。女性骨折患者中绝经后25年以上组的D-Pyr,显著高于绝经前组(P<0.05),其CICP显著高于绝经后15-24年组(P<0.05)。D-Pyr在骨折与非骨折成年男性患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折组CICP显著低于非骨折组(P<0.05)。结论:绝经25年以上的女性骨折患者的骨转换为高转换型。70岁以上男性骨折患者在成骨能力降低的基础上,骨吸收增加,骨折对D-Pyr无显著影响,对CICP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碘化钾摄入不同时间对大鼠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影响,间接地推断碘剂量对骨代谢的作用方式与特点。方法采用饲养6、12个月不同剂量高碘及低碘Wistar大鼠模型,以适碘组为对照,观察血清骨钙素(BGP)及尿脱氧吡啶啉(UDPD)尿肌酐(Cr)比值等指标,并经统计学数据处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低碘摄入6个月,无论雌鼠还是雄鼠,其骨形成指标均显著低予对照组,骨吸收指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高碘摄入6个月,各剂量高碘组血清BGP、尿DPDCr比值与适碘组比较均无差异;高碘摄入12个月,大鼠血清BGP含量变化出现性别差异,即高碘摄入导致雄性大鼠较对照组出现升高的趋势,而雌性大鼠出现减低的趋势(100HI组除外),但各剂量高碘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碘缺乏可引起骨代谢异常改变,结果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由于雄性大鼠峰值骨量的出现较雌性晚,故长期高碘摄入对雄鼠影响小;但对雌性大鼠随不同剂量碘摄入其骨代谢状况不同,尤其是长期超量碘摄入将会对骨代谢产生重大的影响,具有引发骨丢失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2.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骨质疏松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已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问题。对骨质疏松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在众多的研究手段,如骨组织形态学观察、骨密度测量、生物力学等方法中,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检测以其简便、快速、无创伤性的特点,在流行病学调查,长期跟踪监测以及预防性诊断方面独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是在骨骼重建过程中释放于血液、尿液中的或其他分泌物,是能够被检测出来的一些活性物质,其具有稳定性好,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优点。虽然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不能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但是联合骨密度,我们可以更早地了解骨转换的动态,在骨转换平衡状态的评估、骨代谢疾病的鉴别诊断、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监测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一些传统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ALP、OC、PⅠNP、TRACP、DPD、CTX)已经成熟运用于临床和科研中,新发现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SP、POSTN、SO、Cat K、OCIL等)在骨质疏松症和骨代谢疾病诊疗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其灵敏性、特异性、稳定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本文从传统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和新发现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差异,并评估激素和年龄相关因素与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问卷调查,共选出496名健康女性,其中绝经前244例,绝经后女性252例。根据试剂制造商提供的指南评估不同的骨标志物,并且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进行激素测定,特别是雌二醇水平评估。结果与绝经前妇女相比,绝经后妇女血清钙水平和雌二醇水平显著降低,而绝经后妇女血清磷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显著升高(P0.05)。年龄与绝经后骨标志物(ALP和钙)显著相关(P 0.05),而绝经前组无显著相关性。绝经后妇女钙与雌二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ALP与雌二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在体质指数和年龄校正偏相关分析中,绝经后妇女雌二醇和骨标志物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和骨代谢异常对骨质疏松症的预测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骨转换的概述 骨骼的动态代谢是由体内受精细胞调节的骨重建过程完成的,骨重建过程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两个方面。在儿童和成年的早期骨形成多于骨吸收,骨量不断增加直到30—40岁时达到峰值,即骨量的平台期。之后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骨量开始降低,甚至出现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6.
充足的钙营养不但可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而且对骨的完整性和健康生长非常重要。骨量的累积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儿童期,它直接关系到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成年后的峰值骨量,从出生到青春期,骨量增加了大约7倍,其中最主要的是钙盐,笔者综述了儿童期补钙对骨矿代谢重要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提高人们对儿童补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骨代谢生化指标随年龄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收集了北京地区1928名不同年龄(0~87岁)健康人及5345例20余种疾病患者空腹尿及血,并对其骨代谢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甲状旁腺激素(PTH),尿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与肌酐比值(NTX/Cr)及羟脯氨酸与肌酐比值(HOP/Cr)与年龄显著相关。血清25OHD,BGP,尿NTX/Cr及HOP/Cr可用于预测骨量。1,25(ON)2D3,25OHD,NTX/Cr和NOP/Cr可用于区分绝经前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与年龄有关的骨丢失可能与1,25(OH)2D3的降低、PTH的升高及肾功能减退有关;绝经后骨丢失与雌激素缺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短期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s)对骨转换标志物、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小梁评分(trabecular bone scores,TBS)的影响。方法选取33例(女性19例,男性14例,平均年龄49岁)需要静脉注射(Iv)甲基强的松治疗的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中位累积剂量4.5 g(范围1.5~5.25 g)iv甲基强的松。分别于基线、1周和第1、3、6、12个月测定骨代谢生化指标(25羟维生素D、PTH、P1NP、CTX和BALP)。在基线、6个月和12个月时通过X射线吸收测量法(DXA)获得受试者BMD和TBS。结果PTH、BALP、P1NP无明显变化。1个月时CTX显著下降(比基线下降49.31%,P=0.02),在3个月测量时恢复到基线。P1NP有改变(不显著),但持续下降。BMD或TBS无明显变化。结论短期大剂量GCs治疗可快速、短暂地抑制骨吸收,对BMD或骨微结构(TBS)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对大鼠骨转换及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对大鼠骨转换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60只3月龄SD大鼠均分为SCI组与对照组。SCI组于T10处完全横断脊髓;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术后1、3、6周时处死动物测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尿钙、磷、肌酊(Cr)以及股骨、股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桂花 血钙、尿钙、尿钙/肌酝在伤后不同时间段均升高;血ALP在伤后1周时显著下降,3、6周时恢复正常。胫骨近端,股骨远、近端的BMD在6周时较对照组下降且差异显著。结论:SCI大鼠可见明显的骨转换增高以及破骨活性增强,其生化、骨密度的改变与人体有较好的相关性。SD大鼠可用于评价SCI后骨代谢改变,具可以作为SCI后骨质疏松的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不同年龄妇女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骨吸收与形成指标在不同年龄组妇女中的变化趋势。方法 共177 例绝经前后妇女,其中89 例为绝经前组,按年龄每隔10 年分组,88 例为绝经后组。用ELISA 法测定各个骨形成与骨吸收指标,同时测定外周血激素水平。结果 所有骨代谢生化指标在绝经后有明显提高,其中吸收指标Pyd 在绝经前的第3 组妇女中已较前两组明显升高,而骨形成指标在绝经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骨形成指标的改变落后于骨吸收指标,与其他骨代谢指标相比,Pyd 更具表达性,围绝经期是观察骨转换率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