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肥厚型心肌病 (HCM )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脏病 ,主要表现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 ,通常表现为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最大危险是严重心律失常致猝死 ,因此预测其早期危险性非常重要。我们对 2 0 0 0年 3月— 2 0 0 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 4 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 (QTd)进行分析 ,并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d进行比较 ,从而分析预测肥厚型心肌病危险度。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 0例患者 ,男 2 4例 ,女 16例 ,年龄 35~ 6 5岁 ,平均 5 0岁 ,其中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2 2例 (梗阻组 ) ,非梗阻…  相似文献   

2.
肥厚型心肌病与QT离散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BujaG等首先研究发现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QT离散度(QTd)明显增大,并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随后,大量研究显示QTd与HCM左室流出道梗阻程度及左室重量成正相关。本文就QTd与HCM的类型、心律失常、心功能损害程度作综述。  相似文献   

3.
肥厚型心肌病的心律失常是非常普遍的,Holter监测证实75%以上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25%以上的患者死于室速,BujaG等报道[1,2]该病患者QT离散度明显增大,并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β-阻滞剂常被用来治疗肥厚型心肌病,预防流出道梗阻,...  相似文献   

4.
杨新红  梁景军 《四川医学》2009,30(10):1638-1640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倍他乐克对其的作用。方法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梗阻性和非梗阻两组,为每个患者记录体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计算QT、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倍他乐克,以12.5mg,2次/d起始,逐渐加量至目标剂量。在给药前、3个月和6个月后复查。结果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P〈0.01;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P〈0.05)。结论两组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6.
肥厚型心肌病病人QT离散度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陈慧春李永洪宋学良刘卫侠本文检测了28例肥厚型心肌病病人QT离散度(QTcd)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旨在探讨其变化的机理及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病人诊断符合1982年WHO制定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酒精消融室间隔(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术前、术后及远期QTd、QTcd及心功能变化,探讨其是否影响HOCM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方法对2001年3月至2003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辽东地区经超声诊断并符合酒精消融术标准的HOCM患者27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47±12)岁;NYHA分级3.1±0.9。利用S igwart法行酒精消融室间隔术(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术前,术后1周、6月、12月作12导联体表静息心电图。术中及术后连续心电监护48~72 h,分别测定QTd,并根据Bazett公式校正为QTcd。结果术前平均左室压力阶差(LVOTG)为(72.4±24.6)mm Hg,术中球囊加压后为(30.6±18.5)mm Hg,术后为(24.3±17.6)mm Hg,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术中心电监测,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术后所有病人主观症状减轻,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6月后出现新发室早,无室速及室颤。27例患者中,5例由于通信地址迁移随访失败。QTd(QTcd)术前,术后1周、6月、12月分别为71±33(73±35)m s,74±18(72±17)m s,68±31(81±38)m s,69±29(74±32)m s,比较不同时期QTd与QTcd,无统计学意义(P>0.05),QT(QTc)术前、术后1周分别为433±22(439±32)m s,475±23(470±23)m s,术前与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术后1周心功能分级分别为3.1±0.9、1.6±0.7,随访6月、12月分别为1.5±0.8、1.7±0.6,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2例6个月后心功能恢复正常。JT、JTc、JTd、JTcd术前与术后各时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TSMA改善HOCM患者心功能及临床症状,QTd、QTcd无显著性变化,可能对恶性心律失常及预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9.
陈嘉  王秋萍 《铁道医学》1998,26(6):378-379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30例肥厚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和30例健康成人心电图的QT离散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肥厚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QT离散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1);肥厚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QT离散度也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1)。结论 测量肥厚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QT离散  相似文献   

10.
心室肌复极的离散程度 (QTintervaldisper sion ,QTd)测值增大 ,常表示心肌细胞复极时间不均匀 ,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 ,Pye等[1] 认为这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因此可以用来评价心肌电活动状态和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d能否预测肥厚型心肌病 (hypertrophiccardiomy opathy ,HCM )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目前报道不一。为此 ,本文观察 5 2例HCM ,并与 30例正常QTd者进行对比分析。1 临床资料1.1 观察对象 肥厚型心肌病 5 2例均为本院1996 - 2 0 0 0年门诊及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I型前间壁肥厚28例,II型前间隔、后间隔均肥厚36例,III型左心室前壁或/和后壁、侧壁肥厚14例,IV型心尖部肥厚10例)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心电图异常(ST-T改变,异常Q波,心室肥厚等)发生率为93.2%。IV型ST-T改变多见于前侧壁、高侧壁,具有特殊性。其它3型患者ST-T改变、异常Q波的发生率及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但除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外,其它各型心电图改变没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衰患者长期联用多重阻滞剂对心室重构及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129例DCM心衰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美托洛尔+依那普利)33例,依那普利从起始2.5mg,2次/d,渐增至10mg,2次/d;美托洛尔从起始每日6.25mg,1次/d,渐增至25mg,2次/d;B组(美托洛尔+依那普利+螺内酯)34例,螺内酯20mg/d;C组(美托洛尔+依那普利+厄贝沙坦)32例,厄贝沙坦从起始每日37.5mg,1次/d,渐增至150mg,1次/d;D组(美托洛尔+依那普利+厄贝沙坦+螺内酯)30例,药物剂量和方法同前。治疗疗程均为18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心脏腔室内径和QTd。结果:A、B、C、D组治疗18月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mm)分别为56.67±2.4、53.4±3.6、54.1±3.4、52.3±3.6;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mm)分别为37.3±3.5、34.5±3.6、35.2±3.2、31.7±6.3;左心房内径(LAD)(mm)分别为45.8±6.3、42.7±6.6、41.6±7.3、37.3±6.4;QTd分别为57.3±13.2、51.7±14.7、44.8±16.2、38.4±17.1;QTcd分别为71.5±16.5、63.7±17.4、65.3±15.2、54.8±18.5;各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组分别较A、B、C组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美托洛尔、厄贝沙坦、螺内酯共同产生的的多重阻滞对DCM心衰患者心室重构和QTd的影响明显优于依那普利合用美托洛尔或在此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或螺内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VA)及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运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检测114例有或无心室肥厚患的QT离散度及校正值(QTd、QTcd)。结果:VA检出率为28.95%;VA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有显性差异(P〈0.05);室上性心律失常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无显性差异(P〉0.05);114例中,心室肥厚或扩大患的QTd、QTcd与心室正常有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的心电图(ECG)特征性改变,提高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识别,减少误、漏诊。方法总结深圳沙井医院2004年1月-2011年2月确诊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35例患者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UCG)特点。结果全部患者均合并有ECG异常改变(100%);胸前导联(V3~V6)T波倒置(0.1~2.8 mV),且以V3、V4、V5导联T波倒置最为明显;上述导联ST段压低(0.05~0.40 mV);V3~V5导联R波振幅明显增高;所有左心尖肥厚型病例均无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示心尖部肥厚达15 mm或以上伴心尖部心腔狭小者35例(100%)。结论标准12导联ECG显示胸导联V3~V5R波振幅增高伴对称性倒置T波,要高度考虑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可能,心电图异常对本病有筛选价值,而超声心动图对本病则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 1转化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 (I/D)多态性与国人肥厚型心肌病 (HCM)和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 (HH)的相关情况 ,采用PCR方法检验 4 0例HCM患者 ,50例HH患者和 61例对照组的基因型。结果HCM组D等位基因频率为 0 .51 3,显著高于对照组 ( 0 .34 4,P <0 .0 5)和HH组 ( 0 .360 ,P <0 .0 5) ,II基因型频率为0 .30 0 ,明显低于对照组 ( 0 .50 8,P <0 .0 5)。提示国人ACE基因D等位基因频率在肥厚型心肌病中明显增高 ,II基因型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的发病年龄及其与心肌肥厚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4年来收治的42例HCM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CM发病的平均年龄为62.1岁,50岁以上病例超过83%,且舒张期末室间隔厚度(IVST)、IVST/左室后壁厚度均明显小于50岁以下者。结论 近年来HCM发病年龄呈现老龄化趋势,随年龄增长心肌肥厚程度反而减轻,两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围术期循环系统的不稳定性给麻醉及手术实施带来诸多挑战。大部分HCM患者无明确临床表现,临床中很可能会遇到未被诊断的HCM患者,麻醉医师应充分掌握HCM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以及触发或加重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危险因素。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有助于明确诊断、识别二尖瓣瓣膜形态及结构的异常、区分术中低血压的原因,进而指导治疗。HCM患者围术期风险高、管理难度大,因此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心脏手术及非心脏手术的围术期管理要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癫痫患者发作间期QT离散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癫痫患者发作间期QT离散度(QAd)和心率较正QT离散度(QTcd),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同步记录47例癫痫患者发作间期体表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计算机自动测量分析其QTt,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的QTd,QTcd明显延长(与对照组比较P<0.01),且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和复杂部分性发作(CPS)患者QTt,QTcd延长更明显,结论:癫痫患者发作间期QTt,QTcd的延长,可能与其发生心脏性猝死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扩张型心肌病的Q-T离散度,测量69例扩张型心肌病12导联心电图并与正常组作对照。结果显示:扩张型心肌病组的Q-Td和Q-Tcd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76±29对32±14,92±38对36±16,P均<0.01)。认为Q-Td和Q—Tcd明显延长反映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不稳定性。有助于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