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1例恶性肿瘤患者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并发静脉血栓以累及下肢深静脉多见,腺癌患者多见。化疗、手术、以及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物可诱发血栓形成。及时抗凝、溶栓治疗疗效较好。本组31例中疗效好、有效分别为8例(25.0%)、11例(34.4%)。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腺癌患者易并发血栓形成,可危及生命。一旦明确诊断要立即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可降低致残率、延长患者的生命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调查恶性肿瘤合并VTE患者的临床及生存结局信息。采用卡方检验、Log rank检验和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模型)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8.0绘制生存曲线,分析VTE相关影响因素。结果5年间共收治新发恶性肿瘤患者11620例,其中合并VTE患者385例(3.31%)。恶性淋巴瘤患者合并VTE的比例最大,达到4.78%,其次是结直肠癌和乳腺癌,分别为4.40%和4.08%;联合治疗的患者比单一治疗方式发生VTE的比例高;分期越晚的患者合并VTE的比例越高;随访结果显示合并VTE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7.90月(95%CI:10.21~25.59),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89%、37.76%、18.8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TNM分期是影响VTE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容易并发VTE,临床上应对高危患者密切观察、提早预防。  相似文献   

3.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lism,VTE)是恶性肿瘤患者第二致死原因,并且癌症患者是血栓栓塞的高发人群,其预防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肿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较非肿瘤患者至少增加7倍,而血液系统肿瘤并发VTE的概率则较非肿瘤患者增加28倍,严重影响了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并发VTE的机制和危险因素尚未明确,VTE的发生与组织因子、微粒以及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相关。为了降低VTE发生率,预测可能发生VTE的高危患者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患者将会从血栓预防中受益,因此临床上急需一种简单有效的VTE风险评估模型,联合检测外周血中生物标记物可提高VTE诊断率。由于淋巴瘤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较高,导致血栓的治疗更加复杂。本文就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VTE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的最新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10%一3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其病程中可并发血栓形成,高出普通人群中非恶性肿瘤患者的5~6倍;尸检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可发现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VTE是仅次于恶性肿瘤本身引起患者死亡的第2位原因。本文就恶性肿瘤并发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与静脉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恶性肿瘤与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关系密切。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而且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及减少生存预期,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重视,成为近期肿瘤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肿瘤细胞可以直接分泌癌促凝物质,或通过激活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这些蛋白质因子诱导凝血反应,增加发生VTE的风险。某些特定类型的肿瘤,如原发性脑肿瘤、胰腺癌、卵巢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VTE的风险较高。此外,多种原因所致静脉血液淤滞、抗肿瘤药物及孕激素类药物治疗也是VTE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可以诊断大部分自发性VTE患者的隐匿性恶性肿瘤。进一步的检查手段能否增加患者生存受益,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研究。肿瘤患者外科术前予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hepann,LMWH)及戊聚糖预防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发生VTE的风险,且三类药物具有相似效果。此类患者术后继续行LMWH抗凝治疗亦可以减少VTE的发病率。低剂量抗凝治疗并未降低行中心静脉插管的肿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栓形成(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的风险。对肿瘤内科患者行抗凝预防治疗的必要性及有效性尚未明确。要制定预防血栓形成的最佳策略,仍有待于临床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形成(VTE)的影响因素,治疗及VTE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收治 的33例合并VTE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小板,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生存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例肺栓塞患者4小时内死亡。其余32例患者中,痊愈11例,好转8例,无效14例。恶性肿瘤发生VTE时血浆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且D-二聚体高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80天)远低于低水平的患者(420 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VTE后严重影响生存,治疗主要采用抗凝,祛 聚集等。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VTE诊断及预后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高危因素、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病例中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因为活动性咯血而未进行抗凝治疗,随诊发现患者患肢肿胀加重,超声复查提示血栓较前增大。1例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因病情危重未来得及行抗凝治疗以及溶栓治疗已经死亡。另1例PTE患者经对症治疗病情稳定后接受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治疗,复查超声提示静脉血栓较前缩小。其余18例DVT患者经过抗凝治疗后患肢肿胀,疼痛减轻、消失或(和)超声检查提示静脉血栓较前缩小、消失,血流恢复通畅。结论通过分析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提高DVT诊疗水平,减少PTE的发生,对防治VTE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对恶性肿瘤患者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的风险评估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新收住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71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初诊3个月内是否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分为VTE组(32例)和非VTE组(139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临床分期患者、不同治疗方式患者、不同静脉血栓风险分层患者的血浆D-D值水平,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血浆D-D水平对恶性肿瘤患者相关VTE发生的风险评估效果。结果:VTE组的血浆D-D值水平显著高于非VTE组(P<0.05),且随着恶性肿瘤临床分期的增加和静脉血栓风险分层的增高,该现象更加显著。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化疗、手术、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和血浆D-D水平是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D值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和血栓风险分层相关;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D值水平的检测,对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初诊3个月内VTE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患者多伴有凝血机制的异常,如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等,从而导致血栓发生,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发生血栓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约为非恶性肿瘤患者的4~7倍。目前有关发生恶性肿瘤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恶性肿瘤及治疗相关因素,可根据恶性肿瘤相关血栓的生物学标志物及其危险模型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预防及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一般采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治疗,但经肝素抗凝治疗后又常常发生血小板减少,导致患者的皮肤黏膜广泛出血及器官出血。因此,本文就恶性肿瘤相关血栓发生的原因、抗凝治疗后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及其临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供血液肿瘤科的临床医师讨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诊治及预防情况,加强肿瘤相关性VTE的认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住院确诊为VTE的肿瘤患者(VTE组)的病历资料,与同时期入院的非VTE的肿瘤患者对照(对照组),对两组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可能的VTE高危因素。结果:VTE组及对照组各99例患者。VTE组中,年龄>60岁64例,ZPS评分>2分57例,IV期65例;以彩超确诊者84例,以CT诊断者15例;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者71例。VTE组:49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出院后应用华法林后续治疗10例,大多数VTE组患者未应用预防性抗凝。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血红蛋白下降、凝血酶时间延长以及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恶性肿瘤合并VTE多发生在60岁以上、IV期和活动不良的患者,其后续抗凝治疗不足,临床上缺乏主动预防的措施及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D-dimer及PF1+2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相关性。[方法]15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117例无VTE的患者为非栓塞组,33例发生VTE的患者为栓塞组。所有患者均在化疗前及第2、第4、第6个疗程化疗后第7d至第10d期间检测血浆中D-dimer和PF1+2的含量。[结果]随着化疗的进行患者血浆D-dimer、PF1+2呈上升趋势,且栓塞组高于非栓塞组(P〈0.05);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Ddimer和PF1+2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3,P〈0.05),而D-dimer、PF1+2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dimer、PF1+2是化疗后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接受抗凝治疗是化疗后VTE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血浆D-dimer、PF1+2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VTE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接受化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应采取适当的抗凝治疗预防VT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指导预防和治疗。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VTE的患者16例、同期未发生VTE的患者19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非VTE组和VTE组患者在年龄、既往VTE病史、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手术时间、感染、术后制动时间、静脉穿刺次数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性别、是否吸烟、是否嗜酒、BMI、是否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术前是否放化疗、AJCC分期、肿瘤部位、术中出血、是否输血上无统计学差异。将单因素整理出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既往VTE病史、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手术时间、感染、术后制动时间、静脉穿刺次数与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有回归关系。 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易并发静脉血栓栓塞,对于年龄较大、既往有VTE病史同时合并基础内科疾病的患者术中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注意预防感染、加强活动、降低静脉穿刺次数,预防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王子豪  王宇  杨鑫  袁涛 《癌症进展》2023,(20):2217-2223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青少年及60岁以上老年人,尽管近年来骨肉瘤的综合治疗已有了长足进步,但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较低。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是一种十分普遍和隐匿的致命性疾病。目前VTE已成为恶性肿瘤患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肿瘤本身,VTE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骨肉瘤患者,且以上肢DVT为主要发病类型。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针对骨肉瘤继发VTE的各项研究,对骨肉瘤患者继发VTE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4.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易发生出凝血障碍,以急性白血病为代表,其中淋巴瘤出凝血障碍发生率也较高,凝血异常所致静脉血栓栓塞(VTE)是其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淋巴瘤血栓栓塞症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霍奇金淋巴瘤,VTE的发生可形成凝血瀑布从而促进肿瘤生长,提示患者疾病进展及病情恶化。淋巴瘤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特点可作为临床早期用药干预的依据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极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本文结合文献分析我院住院病人宫颈癌患者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分析VTE形成机制及诱发因素,探索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近5年我科收治的宫颈癌合并深静脉血栓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17例VTE的发生和介入手术化疗有关。2例(6.7%)血栓栓塞发生在宫颈癌确诊之前,28例(93.3%)发生在宫颈癌确诊之后,单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7例,合并肺栓塞(PTE)2例,DVT合并PTE 1例。22例在栓塞前有化疗史。结论:血栓可能为肿瘤病人的首发表现,病人出现不能解释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应考虑有肿瘤的可能。抗凝治疗对于血栓栓塞症疗效确切。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口服避孕药、口服甲地孕酮、介入手术与VTE的发生几率可能有关。分期晚,远地转移的肿瘤患者易出现血栓栓塞。  相似文献   

16.
目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本文结合文献分析我院住院病人宫颈癌患者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分析VTE形成机制及诱发因素,探索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近5年我科收治的宫颈癌合并深静脉血栓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17例VTE的发生和介入手术化疗有关。2例(6.7%)血栓栓塞发生在宫颈癌确诊之前,28例(93.3%)发生在宫颈癌确诊之后,单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7例,合并肺栓塞(PTE)2例,DVT合并PTE 1例。22例在栓塞前有化疗史。结论:血栓可能为肿瘤病人的首发表现,病人出现不能解释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应考虑有肿瘤的可能。抗凝治疗对于血栓栓塞症疗效确切。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口服避孕药、口服甲地孕酮、介入手术与VTE的发生几率可能有关。分期晚,远地转移的肿瘤患者易出现血栓栓塞。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恶性肿瘤患者的第二常见死亡原因。通过了解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年间收治的患者VTE的发病情况,分析VTE的相关特点,以提高肿瘤合并VTE的诊断和防治意识,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196例肿瘤并发VTE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肿瘤并发VTE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情况,了解相关因素对VTE发病的影响,了解VTE首发情况。结果: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年间共收治肿瘤患者207 514例,其中VTE患者196例,肿瘤并发VTE发生率为0.94‰。腺癌在妇科肿瘤(56.5%)、胃肠道肿瘤(91.7%)、肺癌(71.4%)和胰腺癌(80%)中所占比例较高。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腺癌为肿瘤患者并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高危险因素(OR=0.36,95%CI:0.146~0.885,P=0.026)。化疗大于2次者明显比化疗小于等于2次者VTE的发生率更高(χ2=10.976,P=0.001)。手术组VTE发生率高于非手术组。妇科肿瘤中有大量腹水者的非手术患者并发VTE者(>2 000 mL)更多(34.1% vs 10.7%,P=0.015)。术后和放化疗期间78%~88%的患者因出现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症状发现VTE,而术前检查期间主要是在下肢静脉加压超声(compression venous ultrasonography,CUS)检查发现(59.1%)。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术后进行物理性预防血栓措施者为15例(13.9%)。结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肿瘤相关性VTE发生率较其他流行病学调查发生率低。肿瘤患者术后并发VTE的风险明显高于非手术者。腺癌更易并发PE。对于临床无VTE症状的肿瘤患者和大量腹水的妇科肿瘤患者应积极进行VTE的相关检查,术后应更积极采取物理抗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徐瑶  彭聪  邓晓杨 《现代肿瘤医学》2017,(11):1773-1775
目的:探讨宫颈癌化疗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5年我院158例宫颈癌化疗患者,按是否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分成VTE组(n=40)与无VTE组(n=118),记录分析两组的性别、年龄、既往史、病例类型、肿瘤分期、血小板计数、血黏稠度、D-二聚体以及治疗措施.结果:VET组Ⅳ期:90.00%,血黏稠度增高:67.50%,D-二聚体增高:70.00%;无VTE组Ⅳ期:70.34%,血黏稠度增高:46.61%,D-二聚体增高:49.15%(均P<0.05).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分期、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黏稠度与宫颈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高度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0例宫颈癌化疗合并VTE患者2例并发大出血死亡;其余经溶栓、抗凝治疗后19例治愈,4例好转,总有效率为57.50%.结论:宫颈癌肿瘤分期晚、D-二聚体水平高以及血黏稠度高与宫颈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高度相关,为宫颈癌患者并发VTE的高危因素;及时评价宫颈癌化疗患者合并VTE的高危因素,及早抗凝治疗,可预防及减少并发VTE,同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并与肿瘤转移复发密切相关。高凝状态形成机制与肿瘤、肿瘤相关治疗、合并症等相关。诊断指标主要有血小板、凝血与纤溶、P-选择素和溶酶体蛋白、血液流变学等。肿瘤高危血栓患者应使用低分子肝素,卧床肿瘤患者及肿瘤相关手术应预防血栓栓塞,肿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应用溶栓,伴有高凝状态的肿瘤患者应予化疗联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本研究主要分析和总结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 ML)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lism, VTE)的临床特点, 为预防和治疗ML相关VTE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4 256例ML患者的临床资料, 病理诊断依据WHO的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第4版)。  结果  ML相关VTE的发病率为7.1%, NHL患者并发VTE的发病率为5.7%, HL患者并发VTE的发病率为1.3%;16.4%的患者在治疗前形成血栓, 75.8%的患者血栓发生在化疗的前3个周期。上肢和颈部静脉血栓事件共146次(48.4%), 下肢静脉血栓事件共89次(29.5%)。  结论  ML相关VTE的发病率较高, 上肢和颈部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下肢更常见, 在化疗的前3个周期中血栓的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