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技术早期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9例正常人和29例冠心病患者(单支病变14例,双支病变8例,三支病变7例),采集每位受检者三个左室长轴观的动态二维图像,应用自动功能成像软件测量左室长轴方向18节段的收缩应变和三个左室长轴观总应变及平均总应变,同时用三平面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两组间各参数值进行比较,并分析三平面法LVEF与GLS-Avg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各室壁纵向应变自基底段向心尖段逐渐增加,各室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部分室壁应变从基底段到心尖段逐渐递增的规律性变化消失,部分缺血节段应变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应节段(P〈0.05),冠心病组GLS-A2C、GLS-LAX、GLS-A4C及GLS-Avg绝对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GLS-Avg变化规律为: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三平面法LVEF与GLS-Avg的相关系数为r=0.92。结论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定量评价左室局部及整体应变,从而早期发现心肌缺血;斑点追踪技术和三平面法测量的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MDCT)定量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探讨MDCT成像技术和超声心动图心功能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及其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临床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3例。全部病例于12h~24h内行心脏64排CT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64排CT和超声测量值的相关性。结果64排CT和超声心动图两种方法的心功能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的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输出量(LV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相关性高(r=0.78~0.91)。64排CT所测LVEDV、LVESV、较超声心动图检测值偏大,64排CT所测LVSV、LVEF较超声心动图偏小。结论64排螺旋CT在左心功能评价方面准确、可靠,与超声心动图各指标之间相关性高。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研究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早期左心心肌功能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8 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 VSD 封堵术的 44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入路分为经胸小切口组(18 例)和经皮经股动静脉组(26 例)。分别于术前 1 周、术后 1 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统计两组患儿的临床基线资料,对手术前后的常规超声参数、左心房室心肌应变、容积功能进行分析,并对 2D–STI 的可重复性进行检验。 结果:全部患儿 VSD 封堵术后 1 个月的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绝对值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前与术后 1 个月的左房最大容积指数(LAVimax)、左房最小容积指数(LAVimin)、左心房(LA)总排空量指数、左房储器应变(LAS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心指数(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及术后 1 个月,两组患儿的左心房室心肌应变与容积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经皮股动静脉入路组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为(8.08 ± 3.08)d,短于经胸小切口组的(11.61 ± 2.3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LVGLS 的观察者内组内相关系数(ICC)为 0.985,观察者间 ICC 为 0.944。LASr 的观察者内ICC 为 0.985,观察者间 ICC 为 0.949。 结论:2D–STI 能通过分析 LVGLS 和 LASr 等参数评估 VSD 封堵患儿术后的左心心肌功能的早期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变率显像(SRI)技术在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后左心室局部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于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前1周及术后3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SRI技术对左室各壁基底段和中间段的局部心肌功能进行定量分析,共分析240个节段。术前根据二维超声心动图左室壁运动情况将心肌节段分为运动正常组(182个节段)和运动异常组(58个节段)。结果:运动正常组收缩期心肌峰值应变率(SRs)和舒张早期心肌峰值应变率(SRe)与运动异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异常组术后3个月的房缩期心肌峰值应变率(SRa)较术前增高,(P0.05)。运动正常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SRs、SRa及SRe均增高(P0.05)。结论:应用SRI技术能定量评价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后左室局部心肌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83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患者,口服缬沙坦每天80~160mg.共6个月,观察缬沙坦的降压疗效以及其对左室肥厚的影响,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83例患者经缬沙坦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下降(P<0.01),左室舒张内径(LVDd)显著缩小(P<0.05),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及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IVPWd)也有显著减少(P<0.01).结论: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能够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估效果。 方法: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5 月邓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80 例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及同期 80 例健康体检者,
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超声斑点追踪术技术检查,分析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对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估效果。 结果:术前观察组收缩期纵向应变(LS)、圆周应变(CS)、径向应变(RS)在前间隔基底段、前壁中间段、前间
隔中间段、前壁心尖段的峰值水平均较对照组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 1 个月、3 个月,患者各节段应变峰值水平
逐渐上升。术后 3 个月,观察组前壁基底段、前壁中间段、前间隔基底段节段 LS 峰值水平较对照组高,前壁心尖段
节段 LS 峰值水平较对照组低;前壁基底段节段 RS 峰值水平较对照组低,前间隔基底段节段 RS 峰值水平较对照组
高;前壁基底段、前壁中间段节段CS峰值水平较对照组高,前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节段CS峰值水平较对照组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超声斑点追踪术可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的左
室收缩功能变化情况,为患者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核素心血池显像观察黄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黄芪治疗组(治疗组54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4例),治疗4周后,行核素心血池心室造影,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峰射血率(LVPER)、左室峰充盈率(LVPFR)及左室峰充盈率时间(LVTPFR),以判断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LVEF、LVPER及LVPFR明显提高,LVTPFR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是改善AMI患者心脏功能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核素心血池显像观察黄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0 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黄芪治疗组 (治疗组 5 4例 )和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5 4例 ) ,治疗 4周后 ,行核素心血池心室造影 ,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峰射血率 (LVPER)、左室峰充盈率 (LVPFR)及左室峰充盈率时间(LVTPFR) ,以判断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结果 :治疗 4周后 ,治疗组LVEF、LVPER及LVPFR明显提高 ,LVTPFR缩短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黄芪注射液是改善AMI患者心脏功能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电针内关穴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表现为PEPI缩短,PEPI/LVETI比值变小,但不同时辰针刺效应不同,以辰时针刺左心功能的改善最为明显,于戌时针刺,却可使冠心病患者的PEPI延长,PEPI/LVETI比值变大,提示左心功能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分析冠心病(CAD)不同程度冠脉狭窄缺血心肌及心梗后缺血心肌纵轴方向运动速度、运动位移、应变及应变率的特点,评价其对不同程度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CAD患者采用T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轴方向运动速度及运动位移、组织形变及形变速率,并比较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组织追踪成像(TTI)、应变(SI)及应变率成像(SRI),检测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随着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程度加重,TVI各曲线变得紊乱,收缩期波峰显著降低,非心梗1级组、2级组、3级组及心梗组各收缩期峰值参数逐渐降低,心梗组明显下降(P〈0.05)。运动立称(SD)、运动速度(SV)各组间比较:心梗组与非心梗1级组、心梗组与非心梗2级组比较,左前降支所支配的各基底段、中间段及前壁心尖段SV、SD均降低(P〈0.05);非心梗3级组与1级组比较,3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前壁基底段及中间段)SV、SD降低(P〈0.05);心梗组与非心梗3级组比较,11个节段SV、SD降低(P〉0.05)。S、SR各组间比较:心梗组与非心梗1级组比较,11个节段组织应变(S)、应变速度(SR)降低(P〈0.05);心梗组与非心梗2级组比较,除侧壁心尖段外,余10个节段S、SR降低(P〈0.05);心梗组与非心梗3级组比较,5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及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S、SR降低(P〈0.05);非心梗3级组与1级组比较,5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及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S、SR降低(P〈0.05)。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缺血心肌节段的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组织追踪成像、应变及应变率成像四项收缩期峰值参数逐渐减低,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及20名正常人,应用二维超声测量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STI技术测量左室长轴各节段及短轴切面(二尖瓣、乳头肌、心尖),各节段从心电图QRS波起始至收缩期峰值的纵向应变(Tssl)、径向应变(Tssr)、环向应变的达峰时间(Tssc)。并计算位于同一平面的所有节段达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径向应变、环向应变的时间标准差(Tssl-SD、Tssr-SD、Tssc-SD),及测量同一平面任意两节段最大达峰时间差值(Tssl-diff、Tssr-diff、Tssc-diff),并进行分析。结果 DCM组与正常组相比,LVEDd、LVEDV、LVESV均显著增加(P〈0.05),LVEF显著减低(P〈0.05);Tssl-SD、Tssr-SD、Tssc-SD、Tssl-diff、Tssr-diff、Tssc-diff显著增加(P〈0.05)。结论 DCM患者左室心肌存在收缩不同步运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为定量评价DCM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组织速度成像(TVI)技术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不同时间点心室心肌纵轴方向运动速度、运动位移、应变、应变率变化规律,研究其评价冠心病(CAD)介入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对接受PCI治疗的15例冠心病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3个月时采用T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轴方向运动速度及运动位移、组织形变及形变速率,并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组织追踪成像(TTI)、应变(SI)及应变率成像(SRI)曲线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参数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2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与中间段)收缩期峰值速度(SV)、收缩期峰值位移(SD)增高(P〈0.05);术后3个月,8个节段(除前间隔心尖段、侧壁心尖段、后间隔心尖段)SV、SD增高更为显著(P〈0.05).术后3个月6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前壁基底段及中间段、后间隔中间段、后壁心尖段)SV、SD与术后1周相比明显增高(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3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最大应变值(S)及SRI的收缩期最大应变率值(SR)增高(P〈0.05);术后1个月5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S、SR增高(P〈0.05).术后3个月9个节段(除侧壁心尖段、后间隔心尖段)S、SR与术前、术后1周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T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的局部功能,动态观察PCI前、后局部心肌功能变化,可评价PCI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评价养阴舒心方对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门诊首诊为HFpEF患者60例,另选取健康人群30名为健康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HFpEF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养阴舒心方汤剂治疗,共治疗14天。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行STI评估左室收缩功能、同步性及中医症状积分。结果与健康组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左室整体长轴应变绝对值(|GLS|)下降(P0.05),运动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6、Ts-SD12、Ts-SD6延长(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GLS|升高(P0.01),Ts-SD16和Ts-SD6缩短(P0.05),中医症状积分降低(P0.01);对照组Ts-SD6缩短(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GLS|升高,中医症状积分下降(P0.01)。结论养阴舒心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改善HFpEF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GLS可较左室射血分数更早评估HFpEF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定量评价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TR)的可行性。方法:采集80例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2DE图像,测量并计算缩流宽度(vena contracta,VC),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三尖瓣最大反流面积/右心房面积(TR/RA)。对相关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2DE测VC宽度值与TR/RA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643,0.659,P均〈0.05)。结论:2DE测量缩流宽度定量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在评价益气活血化瘀方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左心室功能的价值。方法:以9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益气活血化瘀方。应用超声诊断仪评估患者术后10 d、术后30 d、术后60 d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V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EF)。应用2D-STI检测患者术后10 d、术后30 d、术后60 d的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圆周应变(GCS)、径向应变(GRS)。结果:两组PCI术后10 d、术后30 d、术后60 d,其EF值均逐渐增高。两组PCI术后60 d组间比较,治疗组GLS、GCS、GRS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2D-STI技术量化评价,提示益气活血化瘀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可改善PCI术后患者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后相关导联倒置T波变化的意义。方法: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T波倒置组(1组)、T波直立组(2组)、T波低平组(3组)。2组分为3个月内T波直立组(2a组)和6个月内T波直立组(2b组)。3组分为3个月内T波低平组(3a组)和6个月内T波低平组(3b组)。测定入院时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超声心动图检测梗死后3个月、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射血分数(EF)、二尖瓣舒张早期及晚期血流速度峰值(E峰、A峰)、E/A比值。结果:3组各项左室功能指标梗死后3个月明显改善(P〈0.01);梗死后6个月三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1),2a、2b,3a、3b亚组左室收缩功能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倒置T波正常化出现标志左室功能改善,且出现时间越早,慢性期左室功能指标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常规二尖瓣置换术与保留瓣下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1例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依是否保留瓣下装置分为两组(两组间年龄、病程、并发症、心功能、主动脉阻断时间、瓣膜替换型号等无统计学意义),Ⅰ组28例,常规切除二尖瓣及瓣下结构;Ⅱ组23例,保留后瓣及瓣下装置。观察术后48h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术后2周、3个月、1年后心功能情况。结果Ⅱ组患者肺动脉平均压(PAMP)、肺血管阻力(PVR)明显低于Ⅰ组,心功能曲线图较Ⅰ组更趋向于正常Frank-starling容量负荷范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每搏输出量(SV)、左室每分搏出量(CO)、左室舒张期容积指数(EDVI)、左室收缩期容积指数(ESVI)、每搏指数(SVI)、心脏指数(CI)等左心功能参数,Ⅱ组较Ⅰ组恢复更佳。结论二尖瓣置换术中部分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具有明显的保护左心功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联合组织多普勒评价降脂消斑片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方法 60例均为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住院的经冠状动脉造影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A组)30例和对照组(B组)30例。A组服用降脂消斑片(0.45g/片),4片/次,3次/天,口服;B组采用辛伐他汀片(20mg/片),1片/次,每晚1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联合组织多普勒进行心脏长轴切面18节段STI的纵向峰值应变LS和TDI收缩期峰值Sa参数测定。结果治疗前两组各节段STI的纵向峰值应变LS和TDI收缩期峰值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节段STI的纵向峰值应变LS和TDI收缩期峰值Sa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治疗后B组各节段STI参数LS及TDI各节段参数Sa均明显低于治疗后A组(P0.01)。结论降脂消斑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冠心病心功能,疗效优于西医常规(辛伐他汀片)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LVDF),并探讨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 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常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二尖瓣瓣尖频谱测量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E)、晚期最大血流速度(A)及其比值(E/A),并测定HbA1c浓度。根据近1 a测定的HbA1c的平均值分成A组(HbA1c<6.5%)和B组(HbA1c≥6.5%)。结果 B组二尖瓣瓣尖舒张早期、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值减小,E/A比值0.81±0.23,A组E/A比值1.13±0.17,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bA1c与E/A呈负相关(r=-0.41,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LVDF与HbA1c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