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75例体会朱琳琳姜从桥1987年3月~1996年4月,我科采用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75例,既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又可减少并发症。兹作一报道。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42例,女性33例;年龄7~74岁,其中,小儿12例。手与前臂...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32具成人尸体(男24,女8)进行了层次解剖和观测,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发现在喙突下3.3±0.55厘米处垂直于皮肤进针可阻滞臂丛。喙突尖至穿刺点的距离与喙突尖至锁骨胸骨端上缘的距离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r=0.4478 tr=3.977 P<0.01);其回归方程为y=1.56+0.18X,针刺深度为3.65±0.48厘米。  相似文献   

3.
小儿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386例崔永武,武利栓,张国顺,高桂英,燕兴梅(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我院采用作者改进后的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法 ̄[1],用于386例小儿上肢手术,取得较好效果。1资料及方法本组男254例,女132例,年龄1.25~14岁,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在超声定位下行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麻醉的安全性和阻滞范围。方法对40例手术的患者,应用B超在患侧喙突内下处探到腋动脉第2段,将超声探头置于腋动脉的正上方(前胸壁的点),测量该点与喙突的距离、腋动脉的浓度及其同胸膜的位置关系。其中20例上肢手术患者在B超引导下进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结果B超不能清楚地显示锁骨下臂丛的结构,但选择喙突内下2cm作为锁骨下臂丛阻滞的穿刺点是合理的。在该点腋动脉第2段的深度,左侧是2.84cm,右侧是2.78cm。穿刺点到胸膜的水平距离,左侧为8.1mm,左侧为7.7mm。腋动脉的深度和穿刺点到胸膜的距离均同病人的体重呈正相关。20例B超实时定位下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达95%,臂丛发出7根神经的阻滞率为40%,但其中5根神经(肌皮、正中、尺、桡、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率为85%。结论在B超定位的帮助下,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麻醉可以达到上肢广泛区域的阻滞并可避免气胸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的解剖定位和局麻药的均匀扩散,最近国外有报道利用超声技术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可进一步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我们观察了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并与神经刺激器引导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6.
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102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90~1998年度行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者102例,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02例中,男71例,女31例。年龄10~56岁。术前药:安定6~10mg,麻前30min肌注麻药1%利多卡因加上肾上腺素1∶40万单位者84例,未加者18例,臂丛阻滞以肌间沟和腋路法为主,平均用药量18.21±2.23ml,手术种类(见表1),手术时间最长4h20min,最短35min,平均65.24±48.56min。并发霍纳氏综合征3例,轻度中毒反应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麻醉效果评价:安静无痛为优;轻痛辅用镇痛镇静药为良;剧病改局麻为失败。表1 手术种类名  称     例数  神经纤维…  相似文献   

7.
臂丛麻醉是我院上肢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通过术前对病人指导,使病人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臂丛麻醉的特点并主动配合,提高麻醉效果,缩短麻醉等待时间,有利于顺利完成手术,减少术后并发症,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求臂丛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1%利多卡因对32例患儿在基础麻醉上行臂丛神经阻滞。结果:32例患儿中30例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结论:在基础麻醉状态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可以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对两点法和单点法这两种定位方法在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阻滞中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57名拟于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被随机分为单点组(Group Single, n=29)和两点组(Group Dual, n=28), 采用神经刺激仪在锁骨下部定位臂丛神经,单点组定位臂丛后束,引发伸腕伸指动作后注入0.5%罗哌卡因30mL;两点组除定位后束外,追加定位臂丛外侧束肌皮神经组分,引发屈肘反应,分别注入0.5%的罗哌卡因20mL和10mL。阻滞后每隔10min评价臂丛神经所支配的所有上肢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同时记录总体评分,操作时间和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阻滞后10min,两点组的肌皮神经的阻滞率高于单点组,阻滞后30min,两点组中肌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率高于单点组(89.3% vs 62.1% ; 85.7% vs 58.6%,P<0.05)。两组的总体评分无差异(11.5±2.4 vs 10.8±4.3)。结论 对于锁骨下喙突入路神经阻滞,用神经刺激器引发2个运动反应后分次注入局麻药的方法优于单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锁骨骨折术中颈臂丛联合麻醉和单一臂丛麻醉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四川省科学城医院收治的58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锁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单一臂丛麻醉,观察组采用颈臂丛联合麻醉,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醉后观察组的平均心率、平均呼吸频率及平均动脉压改变显著低于对照组[(72±4)次/min比(78±5)次/min,(15.2±2.3)次/min比(16.7±2.1)次/min,(71±6)mm Hg(1 mm Hg=0.133 k Pa)比(79±7)mm Hg](P<0.05),但麻醉后两组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臂丛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优于单一臂丛麻醉,对生命体征影响更小,是锁骨骨折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相同浓度的罗比卡因和布比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方法:64例手外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25ml0.5%罗比卡因(n=34)和布比卡因(n=30)经锁骨上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注药后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感差形成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和镇痛时间。比较两种药物作用时值的差别。结果:罗比卡因组的起效时间、感差形成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和镇痛时间。比较两种药物作用时值的差别。结果:罗比卡因组的起效时间、感差形成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明显短于布比卡因组,而二者的镇痛时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罗比卡因是一种麻醉起效快、对运动阻滞弱、镇痛时间长的新型局麻药物,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焦虑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中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有焦虑情绪并经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总分〉50分的年龄20—60岁、ASAⅠ-Ⅱ级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D组,n=30)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n=30)。D组患者麻醉前右美托咪定总量为1μg/kg持续15min静脉泵注后进行麻醉操作。M组患者麻醉操作前15min常规咪达唑仑0.04mg/kg静注。两组患者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记录并分析入室后(T0)、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时(T1)、手术切皮开始前(T2)Ramsay镇静评分、MAP、HR、SPO2、患者的疼痛刺激反应、谵妄人数及低氧血症需呼吸支持率。结果两组患者T1和T2时点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R(P〈0.05);D组患者T1时点Ramsay镇静评分明显低于M组(P〈0.05)。两组患者T2时点MAP、HR均分别低于R时点(P〈0.05),D组T1时点的MAP、HR值低于其T0时点值P〈0.05。D组患者观察过程中疼痛刺激体动反应、谵妄及低氧血症需呼吸支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M组。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焦虑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中可以明显抑制患者的焦虑情绪且无明显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臂丛加强化麻醉后颈部抽动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对近年来在麻醉方法、用药相同,术后颈部抽动患者的观察治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臂丛麻醉并发颈部抽动给予充分镇静后可完全治愈。结论麻醉后并发颈部抽动为药物副作用及颈局部刺激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肩关节粘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臂丛麻醉下一次性手法松解术治疗肩关节粘连的具体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客观评定。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0月200例确诊为肩粘连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分别采用臂丛麻醉下(肌间沟法)一次性手法松解治疗 自主功能锻炼和单纯手法 自主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仅一次即可使患肩恢复正常活动范围,术后经较短时间(1~2周)的自主功能锻炼,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治愈率为68%,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8%,总有效率为78.00%。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整套手法能将肩关节各部位的粘连充分、彻底地解除,使关节恢复各方向的活动。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5.
以冷生理盐水作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指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测冷生理盐水 (NS)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指示作用及其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5 4例手或前臂手术患者按 2∶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 ,A组 36例 ,以 6℃~ 8℃的NS 1~ 2ml作定位指示 ,B组 1 8例 ,用 2 0℃~ 2 5℃NS作对照 ,观察两种指示剂对臂丛神经异感引发率及阻滞成功率的影响。结果 A组神经异感引发率为 1 0 0 % ,B组为 0 ,两组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A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为 1 0 0 % ,B组为 77.8%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冷NS诱发腋路臂从神经异感 ,便于穿刺针的定位 ,并明显提高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锁骨上臂丛神经的超声解剖学特点及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ASAⅠ~Ⅱ级择期拟行上肢手术患儿50例,超声检查锁骨上臂丛神经的分布,观察臂丛神经的声像图特点,并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阻滞。结果50例患者锁骨上臂丛神经超声均清晰显示,在超声引导下以0.2%罗哌卡因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有效率达98%。结论锁骨上臂丛神经超声解剖结构清晰,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性、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17.
裴芩  李坤 《中国现代医生》2014,(21):147-149
目的 观察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共60例锁骨骨折患者实施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实施颈丛改良法阻滞麻醉,对阻滞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实验组的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为83.3%,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颈丛改良法阻滞麻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现4例轻度的霍纳式综合征,1例喉反神经阻滞;对照组出现6例霍纳式综合征,3例喉反神经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膈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 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是一种效果非常理想的麻醉方法,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连续臂丛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与其术后镇痛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拟行上肢手术且ASA分级Ⅰ~Ⅱ级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臂丛麻醉,治疗组采用22G动静脉留置针连续臂丛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及完善时间、10个皮区运动和感觉阻滞情况、不良反应、术后并发症及镇痛情况等指标。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3.64%和92.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加药量显著少于对照组,Ramsay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连续臂丛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可控性强、安全性高、再次加药量少及麻醉效果满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术中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啶组和对照组。臂丛神经阻滞后10 min,右美托咪啶组患者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对照组患者泵入生理盐水。记录麻醉前(T0)、臂丛神经阻滞后10 min(T1)、静脉给药后5(T2)、10(T3)、30(T4)、60 min(T5)及手术结束时(T6)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并观察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评估患者的麻醉满意度。结果 T0~T2时,2组患者MAP、HR及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6时,右美托咪啶组患者MAP和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啶组T3~T6时患者MAP和HR显著低于T0时(P<0.05),对照组T3~T6时患者MAP和HR与T0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6时,2组患者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镇静镇痛效果更好,安全性高,患者术后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超声导向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5例拟行上肢手术并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术前评价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在进针过程中,实时超声显示阻滞针,沿着神经周边注射局麻药,记录上肢各神经的起效时间,评价麻醉效果。结果:臂丛神经在横断面上清晰表现为椭圆形的低回声结构,内部由点状回声组成。注射局麻药后,神经被无回声区浸润。25例均阻滞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70±4.22)min,平均起效时间为(6.4±0.11)min。注药后的24min,上肢所有7根神经完全阻滞率均为100%。结论:超声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