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小云  刘惠龙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6):5776-5777
目的:探索中国不同胎龄胎儿胸围孕周均值时间段增长趋势及性别差异规律。方法:综合分析比较1986年中国15城市不同胎龄新生儿调查数据和2005年深圳不同胎龄初生儿调查数据。结果:在孕29~32周胎龄段,2005年深圳初生儿胸围孕周均值低于1986年中国15城市新生儿胸围孕周均值,平均每个孕周均值减少0.7 cm;在孕33~44周胎龄段,深圳初生儿胸围孕周均值高于1986年中国15城市新生儿胸围孕周均值,平均每个孕周均值增加0.5 cm;经t检验,P<0.01和P<0.05占大多数。2005年深圳不同胎龄初生儿男与女胸围孕周均值比较:在17个孕周分组中,除孕32、33周男低于女、孕30、34周男女均值相同外,其余13个孕周均男高于女,平均每个孕周男比女增加0.5 cm。经t检验,P<0.01和P<0.05。结论:在孕33~44周胎龄段,2005年深圳不同胎龄初生儿(男+女)胸围孕周均值显著高于1986年中国15城市胸围孕周均值。中国不同胎龄胎儿胸围孕周均值存在明显的时间段(1986~2005年)增长趋势。不同胎龄胎儿胸围孕周均值存在明显男高女低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黄小云  刘惠龙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336-5338
目的:探讨我国不同胎龄胎儿头围孕周均值时间段变化趋势及性别差异规律。方法:根据1986年中国15城市不同胎龄新生儿调查数据和刘惠龙等2005年深圳不同胎龄初生儿体格发育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孕28~42周胎龄段,2005年深圳初生儿头围孕周均值低于1986年中国15城市新生儿头围孕周均值,平均每个孕周均值减少0.2 cm。2005年深圳不同胎龄初生儿男与女头围孕周均值比较,在17个孕周分组中,除孕32、43周男低于女外,其余的15个孕周都是男高于女,平均每个孕周男比女增加0.5 cm。经t检验,P<0.01、<0.05占多数。结论:在孕28~42周胎龄段,2005年深圳不同胎龄初生儿(男+女)头围孕周均值低于1986年中国15城市头围孕周均值。我国不同胎龄胎儿头围发育均值明显受到籍贯因素的影响,存在北部省份均值高南部省份均值低的地区性差异,而时间段(1986~2005年)增长趋势不明显。我国不同胎龄胎儿头围孕周均值存在明显男高女低的性别差异规律。  相似文献   

3.
黄小云  刘惠龙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7):4217-4219
目的:探讨我国不同胎龄胎儿身长孕周均值时间段增长趋势及性别差异规律。方法:根据1986年中国15城市不同胎龄新生儿身长均值和2005年深圳不同胎龄初生儿身长均值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孕28~31周胎龄段,2005年深圳初生儿身长孕周均值低于1986年中国15城市新生儿身长孕周均值,平均每个孕周均值减少1.4 cm;在孕32~44周胎龄段,深圳初生儿身长孕周均值高于1986年中国15城市新生儿身长孕周均值,平均每个孕周均值增加0.5 cm,t检验,P<0.01、<0.05占大多数。2005年深圳不同胎龄初生儿男与女身长孕周均值比较,在17个孕周分组中,除孕32周男低于女、孕30周男女均值相同外,其余的15个孕周都是男高于女,平均每个孕周男比女增加0.8 cm。经t检验,P<0.01、<0.05占多数。结论:2005年深圳不同胎龄初生儿(男+女)孕32~44周胎龄段的身长孕周均值比1986年中国15城市身长孕周均值有显著的提高。我国不同胎龄胎儿身长发育均值明显受到籍贯因素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又存在明显的时间段(19年间隔)增长趋势规律。我国不同胎龄胎儿在孕28~44周胎龄段,身长均值存在明显男高女低的性别差异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孕26~44周初生儿坐高与身长比值关系,探索初生儿胎内体格发育规律。方法:引用《2005年深圳不同胎龄初生儿体格发育均值研究》和《我国不同胎龄新生儿体格发育现状》两篇文章的坐高、身长均值数据,研究比值规律。结果:孕28~44周坐高与身长的比率是67.0%~68.0%,(身长-坐高)/身长的比率是31.9%~33.5%,(身长-坐高)/坐高的比率是46.0%~49.0%;2005年深圳调查数据和1986年中国15城市调查数据呈现基本一致规律。结论:坐高、身长、(身长-坐高)三者之间的比值相当恒定,三者的均值呈现均衡增长的规律,三者的比值不受孕周大小和胎儿体格发育增长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惠龙  黄小云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6):2203-2207
目的:制定孕26~45周初生儿体格发育衡量均值,探讨初生儿宫内体格发育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时间段整群取样实况调查方法。测量方法按中国0~7岁正常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实施方案。结果:孕26~28周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平均均值分别为1.23 kg、38.4、26.8、26.3、24.3 cm,孕37周时均值分别为2.93 kg、49.2、33.2、32.9、32.2 cm,后者分别是前者的2.38倍、1.28倍、1.24倍、1.25倍、1.32倍,均值最大值出现在孕41周分别为3.42 kg、51.0、34.3、34.1、33.4 cm。在孕28周至孕37周期间,平均每个孕周体重增长值为0.19 kg,平均每个孕周体重增长率为9%,是体重快速增长期;在孕38周至孕41周是体重发育缓慢增长期,平均每个孕周增长值为0.12 kg,孕周增长率平均为3.8%;结论:初生儿宫内体格发育与胎龄密切相关,胎龄越小,孕周均值增长率越大,胎龄越大,孕周均值增长率越小;随着胎龄增加孕周均值不断增长,孕41周出现均值最大值,之后均值的增长平缓,逐渐变为负增长。初生儿宫内发育均值存在男高女低的性别差异,形成差异的孕期是:身长和头围均值从孕27周起、体重均值从孕29周起、坐高均值从孕34周起、胸围均值从孕35周起显示了男高女低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黄小云  刘惠龙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0):4701-4703
目的:探索我国不同胎龄胎儿体重孕周均值时间段增长趋势及性别差异规律。方法:根据1986年中国15城市不同胎龄新生儿体重均值和刘惠龙等2005年深圳不同胎龄初生儿体重均值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结果:在孕28~36周胎龄段,2005年深圳孕周体重均值低于1986年中国15城市,平均每个孕周均值减少0.16 kg;在孕37~44周胎龄段,深圳孕周体重均值高于1986年中国15城市,平均每个孕周均值增加0.06 kg;t检验,P<0.01、<0.05占大多数。2005年深圳不同胎龄初生儿男性体重孕周均值明显高于女性,平均每个孕周男比女增加0.16 kg。经t检验,P<0.01、<0.05占多数。结论:2005年深圳不同胎龄初生儿(男+女)孕37~44周胎龄段的体重孕周均值比1986年中国15城市不同胎龄新生儿体重孕周均值有显著的提高。我国不同胎龄胎儿体重孕周均值明显受到籍贯因素的影响,存在北部省份均值高南部省份均值低的地区性差异,又存在明显的时间段(19年间隔)增长趋势规律。我国不同胎龄胎儿,在孕28~44周胎龄段,宫内体重孕周均值存在非常明显男高女低的性别差异规律。  相似文献   

7.
黄小云  刘惠龙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3):5172-5174
目的:探索我国不同胎龄胎儿坐高孕周均值时间段增长趋势及性别差异规律。方法:根据1986年中国15城市不同胎龄新生儿调查数据和刘惠龙等2005年深圳市不同胎龄初生儿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结果:在孕28~30周胎龄段,2005年深圳市初生儿坐高孕周均值低于1986年中国15城市新生儿坐高孕周均值,平均每个孕周均值减少0.2 cm;在孕31~44周胎龄段,深圳市初生儿坐高孕周均值高于1986年中国15城市,平均每个孕周均值增加0.5 cm,t检验,P<0.01、P<0.05占大多数。2005年深圳市不同性别不同胎龄初生儿坐高孕周均值比较:在17个孕周分组中,除孕30、32、33、43周男低于女、孕31周男女均值相同外,其余的12个孕周都是男高于女,平均每个孕周男比女增加0.5 cm,经t检验,P<0.01、P<0.05占多数。结论:在孕31~44周胎龄段,2005年深圳市不同胎龄初生儿(男+女)坐高孕周均值比1986年中国15城市初生儿坐高孕周均值有显著的提高。我国不同胎龄胎儿坐高孕周均值存在明显的时间段(1986~2005年)增长趋势规律。我国不同胎龄胎儿坐高孕周均值存在明显男高女低的性别差异规律。  相似文献   

8.
刘惠龙  黄小云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8):2472-2474
目的:为研究21世纪初生儿体格发育状况,制定2005年深圳地区初生儿体格发育衡量均值,并与其它城市比较。方法:采用横断面时间段整群取样实况调查方法、直接观测法,按1975年中国0~7岁正常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实施方案。结果:①2005年深圳地区总平均正常足月初生儿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均值男性为3.34kg、50.7cm、34.1cm、33.9cm、33.2cm;女性为3.24kg、50.3cm、33.9cm、33.6cm、33.0cm;男婴比女婴分别增加0.1kg、0.4cm、0.2cm、0.3cm、0.2cm,P<0.01。②2005年深圳户口正常足月初生儿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均值男性为3.33kg、50.6cm、34.0cm、33.9cm、33.2cm;女性为3.25kg、50.2cm、33.9cm、33.7cm、33.0cm。③2005年深圳籍贯正常足月初生儿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均值男性为3.25kg、50.4cm、33.8cm、33.8cm、33.1cm;女性为3.23kg、50.2cm、33.8cm、33.5cm、33.0cm。结论:①2005年深圳地区总平均足月初生儿男婴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均值比1995年九市城区增加0.04kg、0.3cm、0.2cm、-0.4cm、0.5cm,P<0.01;女婴均值比1995年九市城区增加0.04kg、0.5cm、0.4cm、-0.3cm、0.4cm,P<0.01。②深圳暂住人口和深圳地区总平均的男女体格发育五项均值完全相同;深圳户口部分均值略低于深圳地区总平均;深圳籍贯男女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均值明显低于深圳地区总平均均值。  相似文献   

9.
2003年深圳地区初生儿体格发育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1世纪初生儿体格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制定2003年深圳地区初生儿体格发育均值。方法采用随机的时间段整群取样调查方法,按1975年中国0~7岁正常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实施方案执行。结果2003年深圳地区正常足月初生儿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均值男性为335kg、5070cm、346cm、331cm;女性为325kg、503cm、343cm、327cm,男婴比女婴增加01kg、04cm、03cm、04cm,P<001。男婴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均值比1995年九市城区增加了005kg、03cm、03cm、04cm,P<001、<005;比1985年增加了014kg、05cm、07cm、08cm,P<001。女婴比1995年九市城区增加了005kg、05cm、04cm、01cm,P<005、<001;比1985年增加了013kg、07cm、08cm、05cm,P<001。结论影响初生儿体格发育的最关键因素是胎龄,均值高峰在41周;产次的影响非常明显,第1产发育均值最低,随着产次的递增,第4~5产均值最高;2003年深圳地区初生儿发育均值比1995年九市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定不同胎龄正常足月新生儿体格生长均值,为足月新生儿生长评价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横断面时间段整群取样实况调查方法,2013-2015年在深圳两家医院完成了16 388例不同胎龄新生儿体重、身长、顶臀长(坐高)、头围、胸围现场测量,用以制定不同胎龄正常足月新生儿体格生长均值。结果制定了国内首个区分男女性别2015年深圳正常足月新生儿(男、女,全人群)出生体重、身长、顶臀长(坐高)、头围、胸围(孕37~41周)每个孕周均值和标准差,以及总平均均值和标准差。正常足月新生儿(孕37~41周)每个孕周上述5项生长均值存在显著男高女低性别差异,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5年与2005年比较,深圳正常足月新生儿(孕37~41周)每个孕周上述5项生长均值存在时间段(2005-2015)增长趋势,t检验,P0.001~P0.05(占2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015年深圳不同胎龄正常足月新生儿体重、身长、顶臀长、头围、胸围5项均值孕周差异有显著性、男女性别差异有显著性,上述5项孕周均值时间段(2005-2015)增长趋势显著;使用正常足月新生儿(孕37~41周)孕周均值评价新生儿出生时生长状况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胎龄新生儿身长胸围相关指数,为胎儿生长发育评价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横断面时间段整群抽样实况调查方法,2005-2006年在深圳本院完成了8 357例不同胎龄新生儿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五项生长发育现场测量,制定身长胸围相关指数。结果 1)制定了2005年深圳不同胎龄(孕28~44周)新生儿(男+女、男、女)身长胸围指数(body length-chest circumference index,BCI)、维尔维克指数(Ververck index,VI)、艾里斯曼指数(Elisma index,EI)孕周均数±标准差。三项身长胸围指数都随胎龄增加而增大,显示了胎龄增加人体丰满度和胸廓充实度不断提高。2)BCI、VI值显示了男低女高的性别差异,揭示了男性丰满度比女性低。EI值孕34周前男性小于女性,孕35周后男性大于女性。3)2005年深圳与1986年中国15城市比较,孕35~43周新生儿BCI值孕周均数有显著提高,存在明显时间段增长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不同胎龄新生儿BCI、VI、EI孕周均数都随胎龄增加而增大,人体丰满度和胸廓的发育也不断提高;男性丰满度和胸廓的发育低于女性。BCI指数存在明显的时间段增长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生儿出生头围的影响因素,为建立新生儿头围正常参考值范围样本筛选,制定小头畸形诊断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广东省某医院分娩新生儿信息,对48 928例活产单胎新生儿资料使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广义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生儿的平均出生头围为(33.4±1.7)cm。新生儿胎龄越大、剖宫产分娩、男性、羊水过多和产妇年龄越大、籍贯隶属北方省份、多孕、多产、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导致新生儿出生头围偏大(P<0.05)。新生儿宫内生长受限、脐带绕颈、脐带扭转、羊水过少和产妇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疾病、胆汁淤积症、贫血导致新生儿出生头围偏小(P<0.05)。新生儿结构异常、辅助生殖受孕、羊水浑浊和产妇甲状腺功能异常、瘢痕子宫、前置胎盘和生殖道感染对头围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新生儿出生头围影响因素众多,在制定出生头围正常参考值范围时,除了考虑生理因素的差异,还应排除有相关疾病因素的样本,如宫内生长受限、妊娠期合并症(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疾病、胆汁淤积症、贫血)、羊水异常、脐带异常等,以确保参考值范围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制定不同胎龄单胎新生儿克托莱指数,为评价深圳新生儿出生时身体的匀称性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2013年4月-2015年9月在深圳两家医院整群抽样,完成16 887例(男9 418例,女7 469例)不同胎龄单胎新生儿体重、身长、顶臀长、头围、胸围现场测量,用以制定不同胎龄单胎新生儿克托莱指数。 结果 制定了2015年深圳胎龄27~42周单胎新生儿(男、女、性别混合)三分组的克托莱指数(Quetelet Index, QI)均数及其3rd~97th百分位曲线。男、女新生儿的QI数值在胎龄27周最低,随着胎龄增加QI数值不断增大,胎龄42周QI数值最大。胎龄27~42周每个孕周男性QI 的50th曲线数值都高于女性,增加值范围1.17~1.83,胎龄35~41周增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8.85,P<0.01~<0.001)。 结论 深圳不同胎龄单胎新生儿QI值随胎龄增加指数值不断增大,提示胎龄增大人体密度和充实度不断提高。QI存在男高女低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以人群为基础的胎龄别新生儿出生头围百分位数修匀曲线。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及顺义区妇幼保健院2009年11月1日-2011年1月21日间出生的新生儿进行体格指标的标准化测量,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采用偏度-中位数-变异系数法(LMS)对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头围百分位数进行修匀,得到修匀后的参考曲线,并与1986-1987年中国15市新生儿体格发育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5 201例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纳入分析,获得了顺义区新生儿胎龄别出生头围的修匀曲线。37~41周的胎龄别出生头围,男婴比女婴的头围大0.3~0.4cm,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测得的胎龄别出生头围均低于1986-1987年中国15市新生儿体格发育调查结果。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北京市顺义区胎龄别新生儿出生头围百分位数修匀长曲线,为该地区及其它类似地区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提供了较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双生子儿童围度发育的影响及其性别和年龄因素的作用。 【方法】 对3~6岁101对双生子(同卵双生子42对、同性别异卵双生子30对,异性别异卵双生子29对)的头围、胸围、腰围、臀围、上臂围及小腿围进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并估算各指标遗传度。 【结果】 最佳模型除头围为AES外,其他各指标均为ACES模型,遗传、环境、年龄因素对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影响。校正年龄后,各指标遗传度为:头围(男0.83,女0.75)、胸围(男0.56,女0.43)、腰围(男0.77,女0.72)、臀围(男0.49,女0.63)、上臂围(男0.58,女0.36)、小腿围(男0.82,女0.76)。 【结论】 学龄前儿童头围、腰围、小腿围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胸围、臀围、上臂围受环境因素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6.
In order to study the usefulness of upper mid-arm circumference (MAC) and mid-arm circumference:head circumference ratio (MAC:HC) measurements in assessing longitudinal growth in hospitalized preterm infants, we prospectively measured weights, lengths, occipitofrontal head circumferences (OFC), MACs, MAC:HCs, weight/length for age, nutritional intakes, and serum transthyretin and albumin levels in 50 preterm, low-birth-weight, 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newborn infants during their first 4 postnatal weeks and at hospital discharge. At some time during hospitalization, weight measurements were abnormal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2SD from the gestational age mean) in 48% of the infants as compared with 24% with abnormal MAC measurements (p = 0.002). Abnormal MAC:HCs occurred in 25% of the infants as compared with 68% with abnormal weight/length for age values (p less than 0.001). During weeks 2-4, when nutritional intakes were adequate and serum transthyretin and albumin levels were normal, mean weight gain velocity was less than intrauterine rates and was significantly slower than MAC velocities, which were at or greater than intrauterine rates (p less than 0.001). At discharge, when all infants were gaining weight at intrauterine rates, weight measurements were still abnormal in 28% of the infants as compared with 10% of infants who had abnormal MACs (p = 0.005). Similarly, only 12% of infants had abnormal MAC:HCs as compared with 25% of infants with abnormal weight/length for age values at discharge (p = 0.05). The MAC and MAC:HC are useful for assessing longitudinal growth in preterm infants since they do not over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malnourishment during periods of apparent protein-calorie sufficiency.  相似文献   

17.
一种用于综合评价新生儿体格发育的新指数一张路指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索建立更加适合评价新生儿体格发育的新身体指数。【方法】通过1341例足月适于 胎龄(AGA)儿的身长、体重、头围用计算机建立新的身体指数一张路指数  相似文献   

18.
In order to study the usefulness of upper mid-arm circumference (MAC) and mid-arm circumference:head circumference ratio (MAC:HC) measurements in assessing longitudinal growth in hospitalized preterm infants, we prospectively measured weights, lengths, occipitofrontal head circumferences (OFC), MACs, MAC:HCs, weight/length for age, nutritional intakes, and serum transthyretin and albumin levels in 50 preterm, low-birth-weight, 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newborn infants during their first 4 postnatal weeks and at hospital discharge. At some time during hospitalization, weight measurements were abnormal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2SD from the gestational age mean) in 48% of the infants as compared with 24% with abnormal MAC measurements (p = 0.002). Abnormal MAC:HCs occurred in 25% of the infants as compared with 68% with abnormal weight/length for age values (p less than 0.001). During weeks 2-4, when nutritional intakes were adequate and serum transthyretin and albumin levels were normal, mean weight gain velocity was less than intrauterine rates and was significantly slower than MAC velocities, which were at or greater than intrauterine rates (p less than 0.001). At discharge, when all infants were gaining weight at intrauterine rates, weight measurements were still abnormal in 28% of the infants as compared with 10% of infants who had abnormal MACs (p = 0.005). Similarly, only 12% of infants had abnormal MAC:HCs as compared with 25% of infants with abnormal weight/length for age values at discharge (p = 0.05). The MAC and MAC:HC are useful for assessing longitudinal growth in preterm infants since they do not over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malnourishment during periods of apparent protein-calorie suffici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