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评价了丝裂霉素C磁性纳米粒(1-MNP)在大鼠体内的约动学和靶向性。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肝、肾和血浆中的约物浓度。采用约物的靶向效率(DTE)、相对靶向效率(RTE)、靶向性指数(DTI)和相对靶向指数(RTI)评价了磁场作用下1-MNP在大鼠体内的靶向性。结果表明,1-MNP在磁场作用下能改变大鼠体内的药物分布,并显著增大靶器官中的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2.
丝裂霉素C磁性纳米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以丝裂霉素C为药物模型,研究磁性纳米抗肿瘤药物的制备工艺及方法。方法: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工艺并筛选,以纳米级Fe_3O_4为磁性核心,人血清白蛋白为膜材,利用乳液固化法制备包载丝裂霉素C 的磁性纳米微球,并借助透射、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作粒度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量载药量及包封率,以磁性测试仪进行体外磁响应性测定。结果:该优化的磁性纳米微球在电镜下呈表面光滑的核壳样球型微粒,平均粒径为217.7nm,微球载药量为7.89%,包封率为90.5%,体外饱和磁化强度为21.85emu·g~(-1)。结论:磁性纳米载药微球为肿瘤的主动靶向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剂型,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丝裂霉素C磁性纳米球胶体溶液与丝裂霉素C在小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及相关药动学参数。方法 采用HPLC法 ,测定小鼠经尾静脉注射丝裂霉素C或丝裂霉素C磁性纳米球胶体溶液 (1mg·kg-1·d-1)后 ,在小鼠体内的血药浓度 ,从而得出药—时曲线及相关药动学参数。将血药浓度经SPSS10 .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在小鼠体内 ,丝裂霉素C磁性纳米球胶体溶液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丝裂霉素C ;胶体溶液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较丝裂霉素C大 ,表观分布容积Vc较丝裂霉素C小 ,清除率Cl较丝裂霉素C慢 ;胶体溶液和丝裂霉素C在小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丝裂霉素C制成磁性纳米球胶体溶液 ,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可延长在血浆中的停留时间 ,降低血管外分布量 ,减慢清除。可望提高药效 ,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乌苯美司-壳聚糖纳米粒(Uben-CS-NP),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Uben-CS-NP,并研究其形态、粒径、电势、pH值、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Uben-CS-NP的制备方法可行,其形态圆整规则,粒径为300600 nm,平均粒径为442 nm,zeta电势为+37.8 mV,pH值为6.0,包封率为69.1%,载药量为31.4%;体外释药:在1 h内突释,累积释药量达28.77%,之后缓慢释放,第12、24 h时累积释药量分别为42.56%、50.93%。结论 Uben-CS-NP的质量可控,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缓释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5.
纳米粒沉淀法制备阳离子载基因PLA-PEG纳米粒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建立纳米粒沉淀法制备阳离子PLA-PEG纳米粒的方法。方法采用单因素设计考察不同影响因素对纳米粒粒径大小的影响,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制备了粒径较小,正电荷适中的阳离子PLA-PEG纳米粒。并对纳米粒的物理性质如物理形态,平均粒径,粒度分布,Zeta电位,DNA结合率,体外细胞转染能力等进行了考察。结果采用纳米粒沉淀法,通过优化处方和工艺制得的纳米粒外观圆整,呈类球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89.7 nm,粒径分布指数为0.185,表面荷较高的正电荷,Zeta电位为+28.9 mV,能够高效的结合DNA且能够成功的转染Hela细胞。结论优化确定了纳米粒沉淀法制备阳离子PLA-PEG纳米粒的处方和工艺,可以制备满足细胞转染要求的阳离子载基因纳米粒。  相似文献   

6.
熊果酸磷脂纳米粒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小菊  易以木 《医药导报》2004,23(7):0504-0506
目的:对熊果酸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和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用不同的方法制备熊果酸磷脂纳米粒,确定最佳工艺,并对其形态、包封率和pH值等性质进行研究。结果:熊果酸磷脂纳米粒的平均粒径315.0 nm,包封率94.5%,pH值6.35。结论:选择乳化超声法制备熊果酸纳米粒可行,为开发熊果酸新型静脉注射制剂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磁性微球和磁性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磁靶向给药系统的主要类型、分类及组成,重点综述了磁靶向给药系统中的磁性微球和磁性纳米粒的特性、制备方法、体内外磁控试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具有肝靶向特性的丝裂霉素-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MMC-PBCA-NP),并优化其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乳化聚合-微射流法制备MMC-PBCA-NP,观察其形态并测定其粒径及分布,紫外分光光度法在365nm波长处测定纳米粒中MMC含量并计算其包封率和载药量。结果:按优化工艺条件,制得性能良好的载药纳米粒,其平均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110.0nm、85.7%、7.1%。结论:微射流法应用于制备MMC-PBCA-NP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丝裂霉素C壳聚糖纳米粒(MMC—CS-NPs)对H22荷瘤小鼠的肿瘤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小鼠H22肝癌细胞实体瘤模型进行体内抑瘤实验,观察荷瘤动物的生长情况,并测定肿瘤生长抑制率;肿瘤组织病理学切片行HE染色以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MMC-CS-NPs对小鼠的H22实体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中、高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2.23%、66.93%、80.91%,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各剂量组对肿瘤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肿瘤细胞大量变性坏死。结论MMC-CS-NPs具有较强的体内抗肿瘤作用,与丝裂霉素针剂相比其抑瘤率更高,且与剂量有关,并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更为持久。  相似文献   

10.
乳化蒸发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姜晖  王柏 《药学进展》2008,32(3):127-131
目的:采用乳化蒸发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载药性能。方法:对影响固体脂质纳米粒质量的工艺因素和处方因素进行考察和优化设计,得到最优处方。选用模型药物酮洛芬制备载药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其包封率和体外释放行为。结果:所得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28.2±18.1)nm,多分散系数为(0.217±0.022),ξ电位为-(21.4±0.6)mV。载药固体脂质纳米粒最佳包封率为(64.1±3.3)%,体外释放行为符合Weibull模型。结论:采用乳化蒸发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注射用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乳化聚合法新鲜制备的注射用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06.8±7.2)nm,平均包封率(92.1±2.3)%,载药量(7.3±0.2)%.半数致死剂量(LD50)本品为54.3mg/kg,注射用丝裂霉素为13.6mg/kg.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选毛蕊花苷(VER)固体脂质纳米粒(SLN)的处方,并对VER-SLN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VER-SLN,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以药脂质量比、单硬脂酸甘油脂用量、泊洛沙姆188用量、豆磷脂用量为考察因素,通过正交试验对处方进行优化,同时以载药量、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稳定性及体外累积释放度为指标评价其质量。结果:最佳制备处方为药脂质量比为1∶75,单硬脂酸甘油脂的用量为0.6 g,泊洛沙姆188用量为0.5 g,豆磷脂用量为0.2 g。所制得的VER-SLN外观形态圆整,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09±17)nm,Zeta电位为(-23±0.91)mV,平均包封率为96.66%,平均载药量为2.27%。体外释放结果表明,VER原料药体外8 h累积释放完全,VER-SLN体外4 h累积释放率为47.2%,48 h可达到92.9%。结论:该制剂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稳定,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的VER-SLN质量符合要求,可达到使药物缓慢释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中丝裂霉素C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MMC的含量,血样用氯仿-异丙醇溶液提取,以C18柱分离,外标法定量检测,在0.11 ̄1.1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并同时对2种样品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本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9.83%(n=6)。  相似文献   

14.
白蛋白微球的制备方法及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球给药系统在实现药物靶向给药,其在缓、控释放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而成为近年来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白蛋白微球的主要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对白蛋白微球的质量评价方法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5.
吡喹酮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内外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了吡喹酮固体脂质纳米粒(1-SLN),并以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为材料同法制备了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1-LCN).考察了1-SLN和1-LCN粒径、包封率、固有水化层厚度和体外24 h累积释放率,结果分别为(95.57±1.27)和(77.79±1.01)nm、(72.7±2.7)%和(68.2±3.5)%、(1.56±0.32)和(7.03±0.39) nm,以及(77.7±3.5)%和(87.4±4.2)%.两者的体外巨噬细胞吞噬率分别为(10.21±2.85)%、(1.62+0.41)%.经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后,1 -LCN较1-SLN和1溶液的半衰期和AUC显著增加,提示其具有长循环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杜艳  杜丽  谢茵  张菁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1,38(11):1327-1331
目的 将硝苯地平制备成微乳凝胶,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方法 进行凝胶基质以及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筛选,确定硝苯地平微乳凝胶的最佳处方,并进行初步质量评价。结果 硝苯地平微乳的处方为乳化剂OP∶无水乙醇∶油酸乙酯∶水=27∶13.5∶4.5∶55;硝苯地平微乳凝胶的处方为1.2%卡波姆940,2.5%氮酮。所制得的硝苯地平微乳平均粒径为9.963 nm,大小均匀;硝苯地平微乳凝胶24 h的累积渗透量(Q24 h)达到(296.35±34.66)μg·cm-2,稳态透皮速率为(14.20±0.23)μg·cm-2·h-1;经高速离心、低温、高温试验考察,硝苯地平微乳凝胶稳定性良好;经小鼠皮肤刺激性试验考察,硝苯地平微乳凝胶对皮肤刺激性和毒性较小。结论 将硝苯地平制成微乳凝胶,药物的溶解度提高,制剂质量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