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传播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在8县(市)设定了8个监测点,在不再采取任何有组织的病原防治措施的条件下,对丝虫病进行了纵向流行病学监测,在1988 ̄1995年连续8年的监测中,10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于6年内陆续转阴,无新发微丝蚴血症,1993 ̄1995年人群微丝蚴率为0。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保持在极低值(0.01% ̄0),8年共检出15只阳性蚊,检出幼丝虫18条,均为I ̄Ⅱ期幼虫。在蚊种构成上各监测点优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于1983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4~1986年流行病学监测结果,在18个纵向和13个横向监测村内,微丝蚴率及密度均呈下降趋势,较1980年分别下降32.1和66.7%。微丝蚴血症陆续转阴率为34.2%,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阳性率34.2%,皮试阳性率38.6%,纵、横向监测均未发现新感染的病人。疑似丝虫病者1.7%。纵向观察,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为0.06%,其中4只蚊含Ⅲ期幼虫5条。横向观察解剖蚊媒3875只,其中外来人员蚊帐内1只蚊含Ⅰ期幼虫1条,在当地人群住室采集的蚊虫中未发现感染蚊.结果表明,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除控制外来传染源和保留少数监测点外,不需要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淋巴丝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在我国流行的丝虫病有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两种 ,分别由班氏吴策线虫 (wuchereria bancrofti)和马来布鲁线虫 (brugiamalayi)引起。防治前在 15个省 (市、区 )的 86 4个县流行 ,受威胁人口达 3.3亿。其中流行班氏丝虫病的有 15个省 (市、区 )的 46 1个县 (市 ) ;流行马来丝虫病的有 13个省 (市、区 )的2 2 2个县 ;班氏、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的有 11个省 (市、区 )的181个县 (市 )。估计全国有丝虫病人 (包括微丝蚴血症和症状体征 ) 3 0 99.4万人 ,其中班氏丝虫病人 2 196 .2万人 ,马来丝虫病… 相似文献
4.
5.
班氏丝虫病是东山县流行最广、病人数最多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从1958年至1985年10月进行多次大规模的查治,使人群微丝蚴率从10.54%(6775/64257)下降为7.45%(8393/112671)。1985年11月,在福建省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6.
7.
8.
福建省原为我国丝虫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防治前全省平均微丝蚴阳性率为8.73%,经30年多年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后,于1988年经卫生部组织考核验收,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的要求。1989年制定了全省丝虫病监测技术方案,转入全面、系统的基本消灭丝... 相似文献
9.
储金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0,12(2):116-117
吴江市历史上属马来丝虫病严重流行区,1958年全市平均微丝蚴率达 11. 35%。经过 30年的反复防治,于1987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为了解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后丝虫病的传播趋势及防治成果的巩固情况,于1988~1997年进行了丝虫病监测。1方法1.1监测地区选择选择历史上流行较重的地区开展多点监测,对流行较轻的地区及几十年来未血检的地区进行抽查监测。1.2监测方法被监测的单位对1周岁以上的全体人群采用单耳双片法,每片采取60mm耳垂末梢血液,采血时间在晚上9时至次晨2时进行。所采血片由市防…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人群血清流行病学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南省是班氏丝虫病流行区,1979-1986年全省19个市、县先后实现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用传统的血检方法查找残存的传染源和新发病例已较困难。为了解人群抗丝虫抗体水平的变化,我们于1990-1995年,应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对海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的不同时间、不同人群进行了监测。材料和方法抗原 采用广西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制备的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低温保存备用。诊断血清 采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冻干羊抗人IgG荧光抗体血清。调查对象 各调查点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调查同步进行。以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不采取任何病原防治措施下的传播作用。方法选择柘城县张庄村为观察点,病原学监测和蚊媒监测采取常规方法,血清学检测采用IFAT、ELISA、Dot-ELISA(查抗体)和ICT(查循环抗原)方法,同时进行居民防蚊情况调查。结果1990年残存微丝蚴血症者39人,人群微丝蚴率2.01%(39/2040),2000年微丝蚴血症者全部转阴,人群微丝蚴率降为0;1990、1991和1994年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阳性者的几何平均滴度均逐渐下降,1998年检测92名12岁以下儿童血中丝虫循环抗原均为阴性;淡色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自1997年未再发现感染蚊;1990~2002年当地居民经济收人逐渐增加,普遍采取防蚊措施。结论基本消除丝虫病后,随居民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防病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防蚊措施的加强,即使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也不能引发丝虫病流行,丝虫病传播已经被阻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不采取任何病原防治措施下的传播作用. 方法选择柘城县张庄村为观察点,病原学监测和蚊媒监测采取常规方法,血清学检测采用IFAT、ELISA、Dot-ELISA(查抗体)和ICT(查循环抗原)方法,同时进行居民防蚊情况调查. 结果 1990年残存微丝蚴血症者39人,人群微丝蚴率2.01%(39/2040),2000年微丝蚴血症者全部转阴,人群微丝蚴率降为0;1990、1991和1994年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阳性者的几何平均滴度均逐渐下降,1998年检测92名12岁以下儿童血中丝虫循环抗原均为阴性;淡色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自1997年未再发现感染蚊;1990~2002年当地居民经济收人逐渐增加,普遍采取防蚊措施. 结论基本消除丝虫病后,随居民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防病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防蚊措施的加强,即使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也不能引发丝虫病流行,丝虫病传播已经被阻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消长规律和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 方法 从 1988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丝虫病横向监测和纵向监测 ,病原学监测为血检微丝蚴 ,蚊媒学监测为蚊媒剖检幼丝虫。 结果 在7个 (张庄国家监测点除外 )省级纵向监测点中 10例微丝蚴血症者于 1990~ 1993年内陆续自然转阴 ,1993~ 1999年的复检均未复阳 ,连续 12年未发现丝虫新感染者。蚊媒监测 1994年以前发现阳性蚊 15只 ,检出幼丝虫 18条 ,均为 ~ 期幼虫。在蚊种构成上各监测点人房内优势蚊种仍为淡色库蚊 ,其次为中华按蚊 ,致倦库蚊和嗜人按蚊很少。露宿人群蚊媒叮人率波动较大 ,高者达 36 0 .6 0只 /人·夜 ,低者仅为 7.2 0只 /人·夜。帐内人群蚊媒叮人率波动较小 ,一般在 1只 /人·夜左右。经产蚊比率 2 7.2 7%~ 88.10 %。 1988~ 1999年横向监测 ,全省累计血检 11186 81人 ,1988~ 1990年查出微丝蚴血症者 2 6例 ,1991年以后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1994~ 1999年蚊媒监测 ,共剖检蚊媒 15 7815只 ,未发现阳性蚊。 结论 河南省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并已进入区域消除阶段。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9~1994年横向监测69个县(市)的1096个村,血检1115302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143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013%,各年微丝蚴率依次为0.028%、0.025%、0.008%、0.006%、0.004%、0.002%。解剖致倦库蚊26725只,未发现幼丝虫,解剖中华按蚊32960只,仅1989年发现阳性蚊2只,1992年发现阳性蚊1只。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2.08%~2.70%,与非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表明湖北省已有效地阻止了丝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广东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于1988~1993年进行丝虫病的纵向监测和横向监测。结果,9个纵向监测县1988、1990和1992年人群微丝蚴率分别为0.12%、0.10%和0.06%。5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07%、0.02%、0.03%、0.01%和0.01%,1991年和1992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中华按蚊均未发现幼丝虫感染。人群微丝蚴率及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1990年和1992年作血清学监测(ELISA),人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8.94%和12.18%。1988~1993年横向监测县、市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0.19%(1096/586185)。结果表明我省丝虫病防治效果巩固,但也存在某些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的丝虫病监测情况较为复杂,各地市的情况不同,资料也较为分散。为更好地全面了解全省丝虫病的流行动态,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检验监测效果,判定是否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并预测达到消灭的时间,安排消灭丝虫病的进程,用FOXBASE将全省的监测资料建立起丝虫病监测数据库和监测管理系统,为丝虫病监测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用IFAT和ELISA方法对马来丝虫病基本消灭后期人群微丝蚴率由1990年的0.72%(9/1284)降至1994年的0.08%(1/1182);血清学检测,1990、1991、1994年IFAT阳性率分别为26.92%、20.19%和8.96%,ELISA则分别为23.50%、30.70%和14.20%,均呈下降趋势。微丝蚴血症者及原微丝蚴血症者同年检测,抗体阳性率及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人群抗体阳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0岁以下组儿童最低。两种方法应用比较,结果的符合率为70.9~84.6%,不符者中呈互补性;对个体多次检测的结果仍有波动。表明两者均可作为丝虫病后期流行病学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88~1992年连续5年对蚊媒进行纵向监测观察,各年致倦库蚊的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1%、0.03%、0.03%、0.01%和0.01%,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仅在前3年有发现感染期幼虫;而中华按蚊则未发现自然感染蚊只。每年计算致倦库蚊的年传播潜势分别为350.48、186.92、186.92、0和0,均未达到起传播作用的量。横向监测,1992~1996年在原流行区40个县市119个乡镇的225个管理区共解剖致倦库蚊117404只,中华按蚊1256只,均未发现人体丝虫感染。结果表明广东省丝虫病的传播已完全被阻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巩固基本消除丝虫病的成果 ,了解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动态和传播规律 ,为消除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 6 5个原丝虫病流行县开展病原学、蚊媒、血清学纵向和横向监测。 结果 6 5个县 (市 )连续 13~ 2 3年的横向监测结果显示 ,已连续 7~ 2 3年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 ,蚊媒监测 9~ 2 3年无人体幼丝虫感染。 6 5个县 (市 )中有 41个县 (市 )基本消除丝虫病后 10年内的监测乡和人口覆盖率分别为 43.6 5 %和 5 .0 8% ,10年后再监测的乡和人口覆盖率分别为 15 .96 %和 1.2 5 % ;2 4个县 (市 )基本消除丝虫病后 10年以上病原学监测乡和人口覆盖率分别为 39.14%和3.94%。 11个纵向监测点观察 13~ 2 0年 ,发现的 14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 ,在未采取治疗措施的情况下 ,均于次年转阴。血清学 (IFAT)监测人群抗体水平已和非流行区人群相近。 结论 浙江省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已实现全省消除丝虫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