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符坤  胡素敏 《江西中医药》2011,42(11):11-12
明代名医缪希雍将血证分为血虚、血热、血瘀三类,吐血一症为血证常见病症,亦是虚损主症之一,常见瘀、虚、热证候;并提出治疗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而不宜降火.  相似文献   

2.
王新 《四川中医》2009,(12):60-61
本文通过对明、清有代表性的两位医家治疗急症吐血的探析,总结明代以来治疗急性血证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是明代医家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简称《笔记》)中提出的,至今对治疗吐血有重要指导意义。但临床有但见吐血,即按图  相似文献   

4.
明·缪希雍“吐血三要法”,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然亦有异议者,如李氏认为“缪氏之说,适与吾之临床观察所得相左”,“其所云吐血,当指虚劳久病而言,故治法如此示戒”,“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治疗吐血,无论何种原因诱发,必以止血为首要紧急措施”。对此,笔者研读探究《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以为缪氏所云“吐血”并非今所谓之吐血,兹述之,以求贤者雅正。 1 所言吐血,实指咳衄血血由胃中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血由肺内来,经咳嗽而  相似文献   

5.
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出:“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的治吐血三要法。临床用于治疗吐血,有一定的实用价  相似文献   

6.
相鲁闽 《河南中医》2011,31(12):1462-1462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明代江苏常熟县人。缪氏"既不事王侯,独全微尚,幽栖自遂,远于尘累,以保天年"。他精通医术,治病每获良效,并善于搜集医方,精求药道。他于临证上对内、外、妇、儿诸科,颇有诊疗心得,每多独到之处,这在其所撰《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可以见其一斑;  相似文献   

7.
邱立新 《中医药学刊》2008,26(2):249-251
清代名医齐秉慧诊治吐血经验独特,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①脾虚血停膈中为内因,治当辨寒热虚实;②吐血多兼咳喘,异病同治;③以脉辨病种、病位,脉症合参断生死:④法主甘药理脾健胃,善潜龙雷之火;⑤逆向思维、总结失治、误治经验;⑥博采众长,活法中病。  相似文献   

8.
治吐血有三诀质疑215400江苏省太仓市中医院丁争真明·缪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出的“治吐血有三诀”(以下简称“三诀”),一直为后人所推重。但是,清·唐宗海《血证论》中的观点又有所不同。笔者在学习两家著作过程中,有如下体会。析三诀提出质疑众所...  相似文献   

9.
治经行吐血一得秦谦(江西长征医院新建330100)关键词经行吐血中医药疗法李某某,女,24岁。患者因吐血3d于1981年7月24日入院。拟诊为支气管扩张,用镇静、止血及补脾统血等方法治疗10余天,效果不显。8月5日初次邀诊,每日吐血量10~300ml...  相似文献   

10.
从“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3方面,阐述明代医家缪希雍“治血三法”在肾性血尿治疗中的应用。肾性血尿多久病入络,活血化瘀法应贯穿始终;行血之药久用易伤阴动血,故常与柔肝养血之品相互配伍;肾性血尿常兼夹湿热、风热之邪壅滞肾络,少佐升散之药可恢复全身气机而驱邪外出。  相似文献   

11.
清代名医齐秉慧诊治吐血经验独特,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①脾虚血停膈中为内因,治当辨寒热虚实;②吐血多兼咳喘,异病同治;③以脉辨病种、病位,脉症合参断生死:④法主甘药理脾健胃,善潜龙雷之火;⑤逆向思维、总结失治、误治经验;⑥博采众长,活法中病。  相似文献   

12.
缪仲淳治吐血三要法,其一曰:“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吐血之来,愚见有只吐一二口而止者;有来势颇急倾碗盈盂而吐者;亦有始吐数口继而大吐者。故治法根据证情,针对病势,当以止血为第一要着。盖血止虽有宿瘀而尚徐可图治;若血出不止,则血竭气越,  相似文献   

13.
缪希雍,字仲淳,明代江苏常熟县人。医学造诣深邃,临证经验丰富。关于吐血一证,缪氏立“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之三要法。此论对后世治疗血证有较大的影响。笔者谨按吐血三要法,试探析其义。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与止血是血证的两大治则。所谓行血,系指活血散血而言;所谓止血,系指固涩堵止而言。杨仁斋指出:“血随气行,气逆而上奔,则血不循于经络而涌吐矣”。缪氏从气逆血升是吐血的主要病机立论,认为:“直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  相似文献   

14.
付艳涛 《光明中医》2010,25(6):1096-1097
吐血系胃络受伤,络伤血溢所致,以血从口中呕吐而出,色红或紫黯,以夹有食物残渣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脾、胃。由于病变位置不同,所以护理上也有区别,除做好一般护理外,更应重视辨证施护,对每位吐血病人要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给予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的护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使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男子年十七岁,家贫而多劳,十一月得恶寒病,时吐两三口血,六脉紧涩。一日后食减中痞,医投温胆汤,三日后温热口干而不渴,口中有痰。予曰:此感寒也。询之,云:因九月前霜中曾度三四次水,心有悲泣事,腹亦饥。  相似文献   

16.
符思教授为中日友好医院中医消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30余年,在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消化及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中医药辨证治疗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17.
陈长华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40年,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治疗吐血便血的经验丰富.笔者随师学习3年,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历代医家对吐血从病名、病因、病机及治法等方面均有论述。古人认为,吐血可因饮酒过度、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欲久病、感受外邪、瘀血内阻等致病。其病机可概括为气、血、火三者兼夹错杂,导致血液不循常道,溢出脉外,蕴积于胃,血随胃气上逆,从口吐出。在治法方面,古人根据辨证论治原则,运用凉血止血、温阳止血、滋阴降火、养肝平肝、疏肝降气、平冲降胃、活血化瘀、引火归原、益气固脱等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9.
缪氏三法:一曰宜行血,不宜止血;二曰宜补肝,不宜伐肝;三曰宜降气,不宜降火。此三法对后世影响较大。明清及近代医家对吐血一病的撰文或立说,常引用缪氏吐血三要法为论据。笔者在临床中分析了吐血病案多例,与缪氏吐血三要法的理论,持有  相似文献   

20.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明代著名医学家.对伤寒、脾胃、血证、中风诸证均颇有心得,给后世医家以很大启发.其对血证提出的"吐血三要法",得到诸多名家的首肯与赞赏.如王肯堂、张璐、叶天士、唐宗海等诸大家论治血证时,纷纷引用其"吐血三要法".而"补血须用酸枣仁"这一观点正说明了三要法的至要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