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名医缪希雍将血证分为血虚、血热、血瘀三类,吐血一症为血证常见病症,亦是虚损主症之一,常见瘀、虚、热证候;并提出治疗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而不宜降火. 相似文献
2.
3.
4.
明·缪希雍“吐血三要法”,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然亦有异议者,如李氏认为“缪氏之说,适与吾之临床观察所得相左”,“其所云吐血,当指虚劳久病而言,故治法如此示戒”,“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治疗吐血,无论何种原因诱发,必以止血为首要紧急措施”。对此,笔者研读探究《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以为缪氏所云“吐血”并非今所谓之吐血,兹述之,以求贤者雅正。 1 所言吐血,实指咳衄血血由胃中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血由肺内来,经咳嗽而 相似文献
5.
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出:“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的治吐血三要法。临床用于治疗吐血,有一定的实用价 相似文献
6.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明代江苏常熟县人。缪氏"既不事王侯,独全微尚,幽栖自遂,远于尘累,以保天年"。他精通医术,治病每获良效,并善于搜集医方,精求药道。他于临证上对内、外、妇、儿诸科,颇有诊疗心得,每多独到之处,这在其所撰《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可以见其一斑; 相似文献
7.
清代名医齐秉慧诊治吐血经验独特,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①脾虚血停膈中为内因,治当辨寒热虚实;②吐血多兼咳喘,异病同治;③以脉辨病种、病位,脉症合参断生死:④法主甘药理脾健胃,善潜龙雷之火;⑤逆向思维、总结失治、误治经验;⑥博采众长,活法中病。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清代名医齐秉慧诊治吐血经验独特,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①脾虚血停膈中为内因,治当辨寒热虚实;②吐血多兼咳喘,异病同治;③以脉辨病种、病位,脉症合参断生死:④法主甘药理脾健胃,善潜龙雷之火;⑤逆向思维、总结失治、误治经验;⑥博采众长,活法中病。 相似文献
12.
缪仲淳治吐血三要法,其一曰:“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吐血之来,愚见有只吐一二口而止者;有来势颇急倾碗盈盂而吐者;亦有始吐数口继而大吐者。故治法根据证情,针对病势,当以止血为第一要着。盖血止虽有宿瘀而尚徐可图治;若血出不止,则血竭气越, 相似文献
13.
缪希雍,字仲淳,明代江苏常熟县人。医学造诣深邃,临证经验丰富。关于吐血一证,缪氏立“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之三要法。此论对后世治疗血证有较大的影响。笔者谨按吐血三要法,试探析其义。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与止血是血证的两大治则。所谓行血,系指活血散血而言;所谓止血,系指固涩堵止而言。杨仁斋指出:“血随气行,气逆而上奔,则血不循于经络而涌吐矣”。缪氏从气逆血升是吐血的主要病机立论,认为:“直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张芸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5):410-411
陈长华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40年,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治疗吐血便血的经验丰富.笔者随师学习3年,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缪氏三法:一曰宜行血,不宜止血;二曰宜补肝,不宜伐肝;三曰宜降气,不宜降火。此三法对后世影响较大。明清及近代医家对吐血一病的撰文或立说,常引用缪氏吐血三要法为论据。笔者在临床中分析了吐血病案多例,与缪氏吐血三要法的理论,持有 相似文献
20.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明代著名医学家.对伤寒、脾胃、血证、中风诸证均颇有心得,给后世医家以很大启发.其对血证提出的"吐血三要法",得到诸多名家的首肯与赞赏.如王肯堂、张璐、叶天士、唐宗海等诸大家论治血证时,纷纷引用其"吐血三要法".而"补血须用酸枣仁"这一观点正说明了三要法的至要之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