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S100B蛋白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变化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3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血清S100B蛋白含量变化,结合GCS评分进行分析,并与对照组(2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史者)进行比较。结果颅脑损伤后24、48、72h和1周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颅脑损伤越严重,S100B蛋白水平升高越明显.伤后早期(48h内)重型(GCS评分≤7分)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中、轻型(GCS评分≥8分)者(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S100B含量明显升高,并与患者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肝功能损害的有关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6月-2006年6月我们收治的10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肝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肝功能检验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效44例,有效38例,无效20例。谷丙转氨酶岫、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与GCS分值之间均呈负相关(P〈0.01)。存活组的ALT、AST、GGT水平与死亡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常致肝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脑外伤的轻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注意监测及保护肝功能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验组)血清IMA、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并检测同期4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IMA。结果实验组血清IM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血清IMA、cTnI、MYO、CK-MB阳性率分别为78.84%、53.85%、32.69%、30.77%,IM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cTnI、MYO、CK—MB的阳性率(P〈0.01)。GCS6-8分组、4-5分组、3分组的ACB值分别为(67.21±5.96)U/ml、(52.85±5.13)U/ml、(40.78±4.85)U/ml,三组间ACB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差(GOS评分4~5分)患者血清IMA水平显著低于预后好患者(GOS评分1~3分,P〈0.01)。结论IMA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并且检测IMA有助于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脑伤后早期癫痫发作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后患者早期癫痫发作(EPT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33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颅脑损伤后EPTS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GCS评分、外伤后昏迷时间、硬脑膜完整性、有无颅内血肿、有无脑挫伤、血钠水平和有无酗酒史均是EPTS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和治疗方式与EPTS相关性较小(P〉0.05),颅脑损伤后EPTS的发生率为8.63%(29/336),患者年龄(OR=0.45802)、外伤后GCS评分(OR=0.870024)、外伤后昏迷时间(OR=4.160461)、硬脑膜完整性(OR=4.833046)和脑挫伤(OR=2.783133)均是外伤后EPT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较小、伤后GCS评分较低、外伤后昏迷时间〉30min、硬脑膜有破损和低钠血症均可以增加颅脑损伤后出现EPTS的危险陛,此研究结果可为癫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动态变化,分析BNP水平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01-2013-01收入我院神经外科的7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最初的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颅脑损伤组(GCS 13~15,n=17)、中度颅脑损伤组(GCS 9~12,n=29)、重度颅脑损伤组(GCS 3~8,n=32)和2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在入院当日、治疗第3~5天和第15天收集血浆样本测定BNP含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较之对照组,颅脑损伤患者血浆BNP增加明显(P<0.05),且重度颅脑损伤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颅脑损伤组及中度颅脑损伤组(P<0.01).血浆BNP变化与颅脑损伤后(ICP)增高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颅脑损伤后ICP增高的一个潜在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联合检测G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的急性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192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出院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依次分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及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伤后24h内血清hCRP、IL-1β及IL-6的浓度。结果伤后24h内hCRP、IL-1β及IL-6升高,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下降,三者与GCS呈负相关(r=-0.162,P〈0.05),血清hCRP与IL-1β应用直线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147,P〈0.05)。血清hCRP与IL-6应用直线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196,P〈0.01),三项检测指标之间呈直线相关。GCS不同分组检测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颅脑损伤急性期血清中hCRP、IL-1β及IL-6浓度在GOS评分分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中hCRP、IL-1β及IL-6是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脑损伤敏感而特异的指标,联合检测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早期诊治继发性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多卡因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继发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重度颅脑损伤后SAH患者60例(GCS评分≤8分)。随机分为治疗组(早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对患者均进行GCS评分、颅内压(ICP)测定以及头部CT、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ECT)、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利多卡因治疗7d后即出现颅内压降低、挫伤脑组织血流供应改善、脑水肿减轻,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GCS评分在利多卡因治疗7d、14d后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早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能明显减轻颅脑损伤后SAH继发性脑组织损伤的程度,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11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检测血糖,并在第1周内隔天检测血糖,2~4周每周检测血糖一次,取入院时和1个月血糖水平,分析血糖水平与GCS评分、病死率、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GCS评分与预后存在相关性:入院时正常血糖组(3.6~6.4mmol/L)GCS评分较高,较高血糖水平组(〉6.4~11.0mmol/L)GCS评分较低,高血糖水平组(〉11.0mmol/L)GCS评分最低,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正常血糖组病死率为0(0/34),较高血糖水平组病死率3.5%(2/57),高血糖水平组病死率最高,为22.2%(6/27),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控制血糖1个月后,大部分患者血糖水平均下降,正常血糖组病死率为0(0/80),较高血糖水平组病死率13.0%(3/23),高血糖水平组病死率最高,为33.3%(5/15),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糖水平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指标,患者血糖水平越高,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9.
颅脑损伤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的严重性、血糖与胰岛素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92例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时GCS评分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颅脑损伤三组,分别于伤后24h、48h、72h测定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值,并计算稳态模式中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患者出院时按GOS标准评估预后。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GCS、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的关系。结果出院时按GOS标准.良好72例,差12例,死亡8例.死亡率8.7%。92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连续3d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在轻度、中度、重度颅脑损伤三组患者中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颅脑损伤程度越重.血糖和HOMA—IR越高。结论空腹血糖值和HOMA—IR值可作为评估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的因素及其对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对4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进行清醒预测,选择6个预后影响因子即年龄、性别、受伤机制、手术与否、体感诱发电位(SEP)表现方式、清醒所需时间等对预后进行分析,清醒结果以患者伤后6个月是否清醒为标准。预后评估以伤后6个月GOS评分为标准进行判别。结果SEP分级与患者清醒及预后有显著相关性(r=-0.749,P〈0.01),分级越高,清醒的几率越小,预后越差。结论SEP的分级可客观、准确地反映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和清醒几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后276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后根据脑积水诊断标准,分为脑积水组(47例)和非脑积水组(229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颅内脑挫裂伤、脑室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骨损伤、颅骨线型骨折、脑脊液蛋白水平及压力等因素。结果随访结果显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率为17.03%(47/2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在年龄、脑室出血、硬膜下血肿、昏迷(有无、持续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去骨瓣减压术、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加尔维斯顿定位和失忆测试(Galveston Orientation and Amnesia Test,PTA)、功能独立性测评(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FI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硬膜下血肿、昏迷时间长、GCS低分值,去骨瓣减压术与重型颅脑创伤后的脑积水的发生显著正相关。结论高龄、有硬膜下血肿、GCS评分低、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是重型颅脑创伤后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血小板(PLT)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损害的关系。方法伤后24h内入院的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163例,分别于伤后1d、3d及14d三个时间段采血测定外周血PLT数量、PLT平均体积(MPV)、PLT体积分布宽度(PDW);于入院时、伤后1d、伤后7d进行GCS评分,并通过CT计算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伤后6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PLT计数、MPV和PDW之间的关系。同时测定4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的PLT计数、MPV和PDW作为对照。结果伤后1d及3dPLT计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MPV和PDW值明显增加(P〈0.05);伤后14dPLT计数、MPV和PDW值均恢复正常;GCS〈8分者PLT计数明显低于GCS≥8分者,而MPV和PDW则明显高于GCS≥8分者(P〈0.05);脑水肿体积伤后逐渐扩大,至伤后7d时水肿体积最大(P〈0.05);脑水肿体积与PLT计数呈负相关关系(r=-0.238,P〈0.05),与MPV和PDW的值呈正相关关系(r=642、0.593,P〈0.05);GOS评分与外周血PLIT计数呈正相关(r=0.883,P〈0.05),而与MPV和PDW值呈负相关(r=-0.235、-0.267,P〈0.05)。结论本结果提示,颅脑损伤后PLT参数的变化可能与伤后继发性脑损害有关;检测其变化有助于对颅脑损伤伤情、预后的判断,并为颅脑损伤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颅脑外伤后脑梗死的发生机制以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110例颅脑外伤病例,分析颅脑外伤后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结果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与GCS评分、年龄、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无脑疝、是否有高血压病史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性别、受伤原因以及类型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有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高龄、合并高血压病史易发生外伤性脑梗死。对脑外伤的及早综合治疗,积极预防脑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后炎性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及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PMN)的变化及其在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伤后24h内入院的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63例,于入院时、入院后24h、48h、72h及168h不同时间段采外周静脉血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同时进行GCS评分,计算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伤后6个月进行GOS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WBC和PMN之间的关系。选取10例健康自愿者行WBC及PMN计数检查。结果颅脑损伤以后WBC及PMN先升高后下降,分别于伤后24h和48h达到高峰(P〈0.05);伤后WBC及PMN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5),GCS〈8分组WBC和PMN计数显著高于GCS≥8分组(P〈0.05);颅脑损伤后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与WBC及PMN呈正相关(P〈0.05);GOS评分与WBC及PMN呈负相关(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WBC及PMN明显升高,且与伤情、出血量、水肿体积及预后有关,可能跟WBC及PMN对颅脑损伤后引起的继发性损害有关,WBC和PMN计数有助于对伤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后早期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IH)的关系。方法对49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检测伤后早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的含量改变。同时,通过比较颅脑损伤患者连续头颅CT的表现,确定是否发生PIH。分析凝血-纤溶指标异常者PIH的发生率及PIH与非PIH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含量的差异。结果在纳入研究的498例患者中,139人(27.91%)发生PIH。PT、Fg、TT、PLT、D-D异常者PIH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正常者PIH的发生率(P〈0.05)。其中PIH患者在伤后早期血浆PT、D-D含量比非PIH患者明显升高,而血浆Fg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早期血浆PT、D-D、Fg含量的变化,可作为PIH发生的预测因素,对凝血-纤溶功能异常者,应早期连续复查头颅CT,以使PIH患者能及时得到诊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脑脊液C-反应蛋白(CRP)与颅内压变化的关系。方法颅脑损伤患者65例,按GCS评分分为轻型组15例,中型组20例,重型组30例。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压力,同时采集其伤后1 d内至4 w的脑脊液,以免疫比浊法测定脑脊液中CRP的含量,将脑脊液中CRP的含量与颅内压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伤后轻、中、重型各组脑脊液CRP与颅内压变化存在组间差异(P0.01);CRP含量的变化与颅内压变化呈正相关。结论脑脊液中CRP的含量是反映颅脑损伤急性期脑组织损伤的敏感指标,能反映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149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47例(积液组),未发生硬膜下积液102例(非积液组)。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手术时机、血肿位置、血肿量、基底池受压、中线结构位移≥10 mm、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5分、血肿量〉40 ml、中线结构位移≥10 mm、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基底池受压是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外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损伤严重、血肿量大、CT表现为基底池受压和中线结构位移≥10 mm、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的颅脑损伤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风险较高,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伤后1周)外伤性脑梗死与凝血功能异常的关系,及其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218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以及入院时GCS评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伤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患者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及凝血功能异常和外伤性脑梗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中27例伤后1周出现外伤性脑梗死;伤后3个月,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178例,预后不良(GOS评分1~3分)40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100×109/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超过3 s、D-二聚体〉0.4 mg/L、DIC评分≥5分是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早期PTCI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同时,它们也是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结论监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对于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是帮助。  相似文献   

19.
纳络酮对重型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IL-6含量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纳络酮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按患者入院序号将68例sTBI患者平均分为纳络酮治疗组与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纳络酮治疗前、后不同时段脑脊液中IL-6含量变化,同时对两组患者GCS、颅内压(ICP)及预后进行比较观察。结果sTBI患者早期脑脊液中IL-6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纳络酮治疗后1d,治疗组病人ICP值与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3d后IL-6含量达到最低水平,直到治疗后21d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纳络酮治疗后3d和7d患者意识障碍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伤后6个月治疗组恢复较好者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sTBI患者急性期脑脊液中IL-6含量增高,纳络酮可以降低ICP和抑制IL-6超表达,改善sTBI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STBI患者80例,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分为GCS6、7、8分三组,检测患者伤后1、3、7、14天hs-CRP、D—D浓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STBI组伤后1、3、7、14d血清hs—CRP、D—D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hs-CRP、D—D浓度与GCS评分、GO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血清hs—CRP、D—D浓度随颅脑CT中线移位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结论STBI患者血清hs—CRP、D—D浓度的动态变化能反映患者的伤情;早期检测血清hs—CRP、D—D可作为评估STBI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