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郝新娟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0):101-102
目的探讨综合法上胃肠道造影对老年性食管裂孔疝影像诊断的临床实用价值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综合法上胃肠道造影检查确诊的21例老年性食管裂孔疝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有13例滑动型食管裂孔疝,4例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1例食管旁型食管裂孔疝,2例混合型食管裂孔疝,1例巨大食管裂孔疝伴胃扭转。结论综合法上胃肠道造影与先进的数字化胃肠机相结合,可清晰、完美地展示食管裂孔疝的X线影像学特征及食管胃连接区的功能异常情况。其检查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无痛苦、患者易接受,是老年人食管裂孔疝不可替代的主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造影易发生误诊的原因:检查前准备不良,对消化道解剖正常变异认识不全,忽视胃肠道毗邻器管对胃肠道压迫所造成的异常现象,分析X线征象与临床表现结合不够全面。食管疾病易误诊的X线征象 1、食管中下段边缘呈锯齿状充盈缺损,钡剂通过较慢。造成此征象的原因:食管粘膜下肌间神经兴奋,食管第三度收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发病率相对较低的肿瘤,其发生部位不仅限于胃肠道,而且还可发生于胰腺、肠系膜、网膜等部位。食管可发生与胃肠道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征相同的间质瘤,该类肿瘤容易与食管平滑肌瘤混淆,但由于二者在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应将二者区分开来。我科在结合临床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手术探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确诊1例食管间质瘤并发食管支气管瘘的病例,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4.
徐纯  张超  秦明  王旭霞  王景杰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8):564-566,634,636
目的研究超极化激活的环化核苷酸门控通道亚型1(HCN1)在胃肠道中的分布状况及特点。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的方法,在大鼠食管、胃肠中对HCN1与c-kit进行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 HCN1在食管、胃以及空回肠的ICC-MY、ICC-SM广泛分布,以胃底体交界处分布最为密集,后依次为食管、十二指肠、回盲部、空肠、回肠。结论 HCN1存在于胃肠道ICC细胞上,在胃肠道上呈不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5.
食管破裂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破裂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银川市一医院孔昭元在胃肠道破裂或穿孔中,以食管破裂或穿孔最为严重。食管破裂,尤其是自发性食管破裂早期易误诊,而且死亡率高,因此需及时正确的处置。近年来,由于抗菌素及外科技术的进展,其死亡率已有明显下降,但目前报告仍为15%~3...  相似文献   

6.
吴宗阳  宫为一  鲍峰 《安徽医学》2008,29(6):731-731
目的提高对食管间质瘤的认识。方法对1例食管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术后随访至今一年半,一般情况良好,无复发及转移征象。结论食管间质瘤临床少见,与食管平滑肌瘤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生物学行为较发生于胃肠道的间质瘤好,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食管闭锁食管吻合术后患儿的胃肠道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瑞琼  罗丽红  叶丽彦 《广东医学》2007,28(7):1197-1198
目的 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食管吻合术后患儿的胃肠道护理.方法 对43例行食管吻合术的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的术后胃肠道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存活率93%(40/43),在存活的患儿中,6例合并食管吻合口瘘,平均禁食时间(9.31±5.85)d,进食后超过3 d未排大便16例(39%),没有发生胃食管反流引起窒息和腹泻等病例.结论 良好的术后胃肠道护理能让患儿尽早进入肠内营养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手术与胆石症等疾病的关系。方法分析526例经手术治疗的食管贲门癌患者手术后肝胆B超检查资料。结果发现食管贲门癌术后胆石症、胆囊炎、肝囊肿等疾病三年内新发病率高达15.40%。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胆石症等疾病的发生与迷走神经切断、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及饮食习惯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与胃肠道疾病的X线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上段胃肠道钡餐造影检查,提高常见胃疾病中胃食管反流的认识。方法 应用日本岛津G-B800mA全遥控、摇篮床X线诊断机和数字胃肠机,对有胃食管反流60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胃食管反流中可见有反流性食管炎、食管下段溃疬、滑动型裂孔疝、胃窦炎、食管下端及胃底贲门癌、胃癌术后,其中有胃食管反流而无食管及胃肠道病变8倒。结论 胃食管反流常可存在于其它消化道疾病中,也可单独存在。通过X线检查可以直观了解到胃食管反流的征象,提高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上消化道重建术是胸部外科手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包括部分或全部的食管-胃切除后残余食管胃吻合、食管结肠或食管空肠吻合,虽然其隶属于消化道手术,但常因为需同时开胸开腹进行手术操作,故较常规胃肠道手术比较,操作难度大,常合并有消化、呼吸、循环等多器官系统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多,尤其食管与胃、  相似文献   

11.
消化道憩室为胃肠道壁层向腔外膨出所形成的囊袋。腔内憩室的发病机制与前者迥异而少见。消化道憩室的发现约占胃肠道X线检查的5~9%,多发于结肠,其余依次为小肠、食管及胃。据我院160例统计,发生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其余依次为食管、小肠、胃及结肠(表1)。  相似文献   

12.
既往胃肠道间质瘤(GIST)通常需要外科手术切除,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的微创手术可以根治绝大多数间质瘤,且安全、有效.对于肝硬化患者,由于其凝血功能差、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和血小板减少,常使内镜下的治疗风险高、难度大,治疗较为困难.现报道1例采用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治疗的合并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食管间质瘤...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壁间质(结缔组织)、以梭形细胞或/和上皮样细胞为主的消化道间质肿瘤。从食管到肛门均可发生,多发生在胃肠道,其中胃占60%~70%,小肠占20%~30%,食管、结肠和直肠〈10%,称为胃肠道型间质瘤。还有2%~4%发生于胃肠道外的网膜、肠系膜及后腹膜等部位,称为胃肠道外型间质瘤。  相似文献   

14.
孤啡肽在大鼠胃肠道的分布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孤啡肽在大鼠胃肠道的分布.方法:选用正常雄性Wistar大鼠食管、胃、小肠、结肠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孤啡肽免疫阳性物质在大鼠胃肠道的定位情况.结果:孤啡肽免疫阳性产物定位于大鼠食管、胃和肠道的肌间神经丛内.结论:孤啡肽与经典的阿片肽一样定位于大鼠的肠神经系统,可能参与肠神经系统对胃肠动力、内分泌、黏膜血流及免疫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消化不良的产生机制 胃肠道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分泌和吸收功能,一是动力功能,特别是推进性蠕动功能。过去对分泌和吸收功能研究的较多,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胃肠病人中,有动力问题的可占到50%以上。故临床医生对胃肠病人除应考虑分泌功能是否异常外,还应想到是否有动力功能变化,即应考虑是否与胃肠道平滑肌的功能紊乱有关。例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不仅强调胃酸反流造成食管的炎症、糜烂甚至溃疡,更应追究食管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否与胃动力学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6.
食管间质瘤与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是平滑肌瘤,其次是神经鞘瘤、脂肪瘤及纤维组织细胞瘤等,但后几个肿瘤类型较罕见.随着免疫组化方法的广泛使用及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发生在食管等处的胃肠道外问质瘤的可能,特别是近来研究认为靶向治疗对胃肠道间质瘤有比较好的疗效后,正确认识食管间质瘤显得更有必要.本文就此对本院86例食管平滑肌瘤和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复习,对其临床及病理特点结合免疫组化讨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氩离子凝固术(APC)为一种新型可控制的非接触性经内镜电凝固技术,自1991年德国的Farin等首次将其用于内镜治疗以来,近10余年的临床实践证实,具有令人满意的疗效以及安全性。现APC已广泛应用于胃肠道息肉、消化道出血、Barrett食管、Dieulafoy疾病、良恶性食管狭窄(包括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疏通)、血管畸形、疣状胃炎等。  相似文献   

18.
第二章消化系统第一节正常胃肠系统 X 线表现X 线检查是诊断胃肠道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对确定诊断、观察疗效、外科手术和判断有无并发症均有相当价值。根据病变的位置和性质不同,可拍腹平片或作造影.胃肠系造影方法主要有食管造影、胃肠道钡餐造影、钡剂灌肠、钡气双重造影、低张造影、脏壁造影等.一、食管:食管造影后显示轮廓整齐。在右前斜位上,食管前缘自上而下有三个压迹:主动脉弓、左主支气管、左心房(图1).食管的入口和出口(相当膈裂孔和贲门处)为生理性狭窄.食管粘膜纹显示为2~5条平行的纵行细条纹状透亮影。钡剂在食管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抗反流术后患者并发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影响因素,探讨预防抗反流术后并发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内镜下抗反流手术(EART)治疗的138例胃食管反流(GERD)患者临床资料,将术后未发生胃肠道功能紊乱的8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术后发生胃肠道功能紊乱的54例患者设置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资料、治疗护理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并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①54例GERD患者行EART术后并发胃肠道功能紊乱以便秘症状为主,其次为腹胀、腹泻。②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年龄、BMI、术前烧心症状评分、术前泛酸症状评分、术前高血压、合并食管裂孔疝、术前对PPI药物敏感、社会支持度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术前LSP、UESP、手术医师年资、术后下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logistic显示,BMI>24 kg/m^2;、合并食管裂孔疝、社会支持度评分<20分、术后下床时间>48h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EART术后并发胃肠道功能障碍高危因素。结论:胃食管反流病行EART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并发为肠道功能障碍影响因素多,临床应加强患者心理情控制及术后干预以改善其并发胃肠道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20.
食管穿孔是胃肠道穿孔中有最大潜在致死性的并发症。食管穿孔迟延处理的死亡率高达56%,而早期诊断食管穿孔、迅速处理者死亡率约降为13%。器械损伤性食管穿孔的发生率在0.25~1%之间。本文374例连续硬性食管镜检查中,发生8例食管穿孔,发生率为0.8%。硬性食管镜检查中致食管穿孔的几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