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PHC)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6、IL-8和sIL-2R的含量;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及其预后的关系,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PHC患者血清中TNF-α、IL-6、IL-8和sIL-2R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临床Ⅲ期患者血清TNF-α和sIL-2R含量明显高于Ⅰ期(P〈0.01);肿瘤根治术后血清中TNF-α、IL-6、IL-8和sIL-2R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肝脏损伤程度的加重,血清中的TNF-α、IL-6、IL-8和sIL-2R含量随之增加。PHC患者在治疗前血清中sIL-2R和TNT-α水平明显地高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检测PHC患者血清中TNF-α、IL-6、IL-8和sIL-2R含量,对了解PHC患者体内免疫状态、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sIL-2R、IL-6、IL-8及TNF-α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过敏性紫癜(HSP)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系统性小血管炎,易侵犯儿童,临床上常表现为皮肤紫癜、黏膜出血,也可伴有皮疹、关节痛、腹痛及肾损害。近年来研究表明,HSP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体现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处于反应状态犤1犦。本文对34例HSP患儿血清sIL-2R、IL-6、IL-8、TNF-α水平进行检测,旨在探讨细胞因子在HSP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以进一步探讨HSP免疫异常的发病机制。1资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HSP患儿34例,系我院2003年3月至2004年6月门诊与住院病人,均符合HSP诊断标准。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3~15岁,检测前均未…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最常见的一种风湿性疾病。据估计 ,我国约有 40 0万患者。由于 RA的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而易导致漏诊和误诊。近年来 ,细胞因子的检测对 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颇为人们关注。为此 ,我们测定了 5 4例 RA患者血清中的 IL - 2、s IL - 2 R、IL - 6和 TNF水平 ,以探讨其对该病的临床意义 ,并同时测定血清中 RF水平。1 资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5 6例 RA患者血清均采自本院风湿病科已确诊的专科患者。其中活动期 2 6例 ,缓解期 2 0例 ,2 0例对照组血清采自健康人体检 ,均保存于 …  相似文献   

4.
严重创伤患者血清IL-6、IL-8和TNF—α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严重创伤后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方法45例严重创伤患者入选(创伤组),分别在入院的第1、3、5、10、15天动态检测TNF—α、IL-6和IL-8的水平。并选取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健康对照组)。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创伤组患者损伤后当天血清IL-6、IL-8和TNF-α浓度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升高。IL-6在损伤后当日即升高,在第3~5天达到高峰后开始逐渐下降。IL-8在损伤后第1天仅呈轻度升高,第3~5天达到高峰后开始逐渐下降。TNF-α在损伤后第1天即升高,第3~5天后即逐渐恢复到基础水平。结论动态观察严重创伤患者细胞因子活性的变化有助于病情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脐血清中IL-2、TNFα及sIL-2R的表达水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长安  贾廷珍  邵玉霞 《临床荟萃》2000,15(12):562-563
随着近年来脐血实验与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脐血移植(CBT)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及遗传性疾病初步展现出广阔的前景。与骨髓移植相比,脐血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较低[1]。本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足月正常分娩新生儿脐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表达水平,并与健康成人外周血清进行比较,以期进一步探讨脐血的免疫学特性,为脐血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 选择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无胎膜早破、无贫…  相似文献   

6.
杨文琪  刘玉华 《检验医学》2003,18(6):410-410
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可调节多种组织细胞的生长分化.我们测定了34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IL-6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2 (IL 2 )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3 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IL 2水平 ,并与 2 7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未经过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IL 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 (P <0 .0 1) ,而且B组患者血清IL 2水平明显低于A组 (P <0 .0 1) ,Ⅲ~Ⅳ期患者血清IL 2水平较Ⅰ~Ⅱ期患者也有降低趋势 (P =0 .0 7)。结论 提示血清IL 2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判断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现已了解到,在大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中,B淋巴细胞的活化和抗体分泌增加受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的调控。为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其不同病程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白细胞介素-b(IL-6)的表达情况,我们检测了61例SLE患者sIL-2R、IL-6及其相关指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  一、检测对象 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方案,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61例,男7例、女54例,年龄14~70岁。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并参考Jiang等[1]判定标准,分为活动期39例和非活动期22例。对照组30例,均来自正常体检者,年龄20~65岁。男女各半。  相似文献   

9.
女性痤疮患者血清IL-1α、sIL-2R和TNF-α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IL-1α、sIL-2R、TNF-α水平与女性寻常性痤疮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2女性寻常性痤疮名患者及30例对照女性血清IL-1α、sIL-2R、TNF-α。结果痤疮患者血清中IL-1α、sIL-2R、TNF-α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级痤疮患者IL-1α、sIL-2R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Ⅱ级、Ⅲ级(P<0.03)。结论IL-1α、slL-2R、TNF-α在女性痤疮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紫癜性肾炎(HSN)是儿童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免疫功能紊乱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理。为了进一步探讨HSN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和意义 ,我们对我院收治的28例HSN患儿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sIL-2R)、白细胞介素6(IL -6)和白细胞介素8(IL-8)进行了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我科2000年5月~2000年12月收治的HSN患儿28例 ,男15例 ,女13例 ,年龄5~13岁 ,均为急性期患儿 ,符合有关HSN的诊断标准[1]。其中轻型16例 ,肾炎型9例 ,肾病综合征型3例。患儿在住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中水准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9例NHL患者血清VEGF在化疗前后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化疗前血清VEGF含量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13.21±23.22vs75.23±13.16,P<0.01)。未缓解组化疗前血清VEGF的含量与完全缓解组化疗前血清和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1.33±28.47vs75.23±13.16,97.18±26.71vs75.23±13.16,均P<0.01),未缓解组化疗后血清VEGF的含量无明显下降,但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化疗后(120.11±25.18vs78.13±32.13,P<0.01)。结论VEGF在NHL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了解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淋巴细胞绝对数(ALC)、输注CD34+细胞数与NHL疾病复发、无病生存(DFS)期、总生存(OS)时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预处理前淋巴细胞绝对数(ALC-Pro)、移植后第15天淋巴细胞绝对数(ALC-15)以及输注CD34+细胞数与NHL疾病复发、DFS和OS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ALC-Pro和ALC-15与NHL复发密切相关,ALC-Pro和ALC-15水平高的患者,复发率较低;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ALC-Pro和ALC-15均为影响患者DFS的重要因素;输注的CD34+细胞数虽然与ALC-15无关,但与患者DFS有关,输注CD34+细胞数多的患者其DFS期更长;ALC-Pro、ALC-15、CD34+细胞均与NHL患者的OS有密切关系,移植前后ALC水平高、输注CD34+细胞数量多的患者,其OS时间较长.结论 NHL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ALC水平和输注的CD34+细胞数,对于判断NHL复发、DFS、OS有一定参考意义,有可能成为NHL患者自体移植后预后判断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s frequent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after intensive chemotherapy. The primary aim of our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amount of collected CD34+ cells and engraftment times in patients mobilized with filgrastim or lenograstim.Material and Methods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data of multiple myeloma (MM) and lymphoma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and mobilized with G-CSF (filgrastim or lenograstim) without chemotherapy were collect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One hundred eleven MM and 58 lymphoma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When mobilization with filgrastim and lenograstim was compared in MM pati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eutrophil and thrombocyte engraftment times of lenograstim and filgrastim groups (p = 0.931 p = 0.135, respectively). Similarly, the median number of CD34+ cells collected in patients receiving filgrastim and lenograstim was very similar (4.2 × 106/kg vs 4.3 × 106/kg, p = 0.977). When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ho received lenalidomide before transplantation and patients who did not receive lenalidomide, the CD34+ coun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milar. However, neutrophil and platelet engraftment times in the group not receiving lenalidomide tended to be shorter (p = 0.095 and p = 0.12, respectively). When lymphoma patients mobilized with filgrastim and lenograstim were compared, neutrophil engraftment time (p = 0.498), thrombocyte engraftment time (p = 0.184), collected CD34+ cell counts (p = 0.179) and mobilization success (p = 0.161) of the groups mobilized with filgrastim and lenograstim were similar.ConclusionThe superiority of the two agents to each other could not be demonstrated.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ies with larger numbers of patients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行大剂量似放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的疗效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1992年7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22例经病理形态学诊断为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13例经免疫组化检测证实。根据AnnArbor进行分期,并按国际预后指数(IPI)进行评分,按有无B症状进行分类。经两周法化疗或化、放疗同步进行的诱导缓解治疗达部分缓解(PR)或完全缓解(CR)后,行大剂量化/放疗和自体骨髓移植或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对移植前未行放疗的患者补加放疗。对IPI3~4分的12例高危患者进行巩固化疗,其中1例行巩固性二次移植。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64(12~168)个月。全组总生存(OS)率5年为79.3%、8年为64.1%:无病生存(DFS)率5年为36.4%、8年为27.3%。临床Ⅰ~Ⅱ期患者5年OS率为90.0%,Ⅲ~Ⅳ期者为70.0%;无B症状患者5年OS率为100.0%,有B症状者为70.7%;IPI1—2分患者5年OS率为100.0%.3~4分者为6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1、0.045和0.03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B症状和IPI是影响鼻型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 对有预后不良因素的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经化疗或放、化疗同步进行的诱导缓解治疗达到PR或CR后,行大剂量化/放疗和AHSCT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体外大量扩增和纯化具有典型表型、形态和功能的树突状细胞(DC),以进行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脐血CD34 + 细胞及外周血去B、去T淋巴细胞的单个核细胞( 单核细胞) ,然后以GMCSF、IL4、TNFα、Flt3 配基(FL)、SCF等不同的细胞因子配伍,分别诱生DC,通过流式细胞仪、电镜、光镜分析其特性,同时检测其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脐血与外周血诱生DC的方案不同,由脐血CD34+ 细胞诱导DC 时,GMCSF+ TNFα+ SCF+ FL 组合可使CD1a+ 细胞比例增至(27 .18 ±1-56)% ,明显高于单独应用GMCSF组[(0.65±0 .38)% ] 。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DC,则GMCSF+ 高剂量IL4(1000 U/ml) 组合效率最高,诱生的CD1a + 细胞可达(21 .80 ±0-32) % 。两种来源的DC在表型及形态上差异无显著性,两者同样具有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 从脐血和外周血均可诱生DC,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对其进行选择,这为DC用于临床治疗选择不同细胞来源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淋巴瘤患者贫血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其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上海地区4所综合性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住院的501例淋巴瘤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统计分析贫血相关临床资料。结果501例淋巴瘤患者中178例(35.5%)伴有贫血;初治淋巴瘤289例,其中贫血患者99例(34.3%);调查过程中新发贫血136例(42.1%);整个调查过程,贫血患病率达6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治淋巴瘤患者贫血发生与年龄、病理类型、有无骨髓浸润、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及Ann Arbor分期相关;初治淋巴瘤伴有贫血的患者较无贫血患者疗效差。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3~5分(P<0.001,OR=4.230,95%CI 2.339~7.650)及化疗(P<0.001,OR=11.049,95%CI 5.149~23.711)是新发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的体能状态评分(PS评分)与贫血显著相关。结论淋巴瘤患者贫血发病率及患病率高,贫血的发生与严重程度与淋巴瘤患者疗效及体能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NK)/T-cell lymphoma,ENKTL]具有独特的地域分布,病理特征为显著血管破坏和组织坏死。典型的NK细胞亚型一般表达CD2+,CD3(ε)+,CD56+,EBV+。MRI检查可以帮助确定局部病灶侵犯情况,PET/CT检查可以帮助了解病变的受累情况。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国际预后指数(IPI)作为预后因子,同时行血EBV-DNA测定。对于局限于鼻腔的病变,即使在化疗有效的基础上,放疗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超过一半的患者可以获得持续缓解,鼻型和播散型NK/T细胞淋巴瘤通常预后较差,目前以系统性全身化疗的治疗方案为主流。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疗效并不令人满意,含左旋门冬酰胺酶及其他新药的治疗方案的研究正在进行中。预后不良的患者应考虑早期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移植治疗本病有效,但移植相关死亡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8.
总结6例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分析其临床症状及光镜、电镜、免疫级化特点。结果表明颅内多发病灶及颅压增高为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为弥漫分布,围绕血管排列。LCA、L26、UCHL1、GFAP、EMA、NSE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1例电镜检查证实为B细胞性,并对鉴别诊断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APBSCT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46例,采用环磷酰胺 阿霉素 长春新硷 泼尼松(CHOP)方案化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结果43例获造血重建,完全缓解(CR)26例,占56.52%,部分缓解(PR)17例,占36.95%,1例死于肝静脉闭塞,2例死于严重感染,移植相关死亡率6.52%。结论APBSCT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恶性淋巴瘤患者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运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了8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淋巴瘤组织中VEGF—C的表达。联合激光微切割技术和定量PCR法从淋巴瘤组织中特异性分离淋巴瘤细胞,检测淋巴瘤细胞中VEGF—C的表达。同时通过电镜对淋巴瘤组织切片中血管结构进行观察。结果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8例)淋巴结的VEGF—C表达量(1.55±0、19)相比,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18例)组织(15.35±9.07)和微切割的患者(10例)淋巴瘤细胞(15.19±4.28)均高表达VEGF—C(P值分别为0.0020和〈0、01)。VEGF—C高表达的患者常伴骨髓浸润(P=0.0039)和皮肤累及(P=0.0046),国际预后指数分组多为高危组(P=0.0302)。VEGF—C高表达者存在血管结构异常,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或缺乏周围细胞。结论VEGF—C表达与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