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26例,探讨临床应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状况,提高认识。方法:对我院住院的26例使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有患者用药时间,患者年龄、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以肝细胞损伤性性多见,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抗结核药是临床常见的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一类药物,其发病时间多在2~4周,以肝细胞损伤较多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本院住院的肺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与性别,年龄,体重,饮酒史,肝脏疾患、抗结核药方案有关.结论 抗结核治疗不可避免出现肝损害,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地塞米松对因抗结核药导致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护肝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9例初治肺结核,在抗结核治疗初期出现转氨酶、黄疸指数明显升高,多数合并明显肝功能受损表现,对护肝过程中加用地塞米松,促进肝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此类急性严重肝损害患者,护肝治疗过程中加用地塞米松治疗后,肝功能恢复好,没有出现急性肝衰竭。短期停用抗结核药,未出现结核病灶播散。结论地塞米松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疗效肯定,短期内应用地塞米松,不会引起结核病灶扩散。 相似文献
4.
5.
陈南桂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2):157-158
目的加深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临床特点和防治的认识。方法对我院收住的38例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致肝损害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抗结核药致肝损害89.47%发生在抗结核治疗后的2~6周,有危险因素者,如年老、肝炎病毒感染、嗜酒等易致肝损害。结论抗结核治疗过程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害,早期防治,大部分患者肝功能可恢复并能完成抗结核的全程化疗。 相似文献
6.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7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9例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类似急性乙型肝病毒性肝炎症状,与结核病分型,抗痨药用量及病程无关,与抗痨药固有毒性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个体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肺结核治疗并产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n=55)的临床资料,治疗肺结核采用标准方案,即2 HRZE/4 HR,患者进行结核治疗后,要注意监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值5~40 U/L)和总胆红素(TBIL,正常值1~20μmol/L)的量,注意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症状,定期进行血样、尿样等常规检查。结果肝损害大多发生在使用抗结核药物前期2~4周内,在5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有30例患者在1个月内出现肝损害症状,年龄在16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患者为36例,占总人数65.45%,而16~60岁患者只占34.55%,成年人对抗药物性肝损害的能力明显高于少年和老人(P<0.05)。根据肝损害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治疗,肝功能大多在积极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有61.8%会在2周内恢复健康。结论严密观察、定期监测肝功能、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处理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结核病控制规划对肺结核患者均采用WHO 的治疗方案,其中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对肝脏有损害。我们对2012年通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用这三种药物治疗的410例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抗结核药物致老年药物性肝损害7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杰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11):1669-1670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特点,为抗结核方案顺利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34例结核病惠者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时间、程度,并按年龄分为老年组74例和中青年组60例进行比较.结果 抗结核药药物性肝损害总发生率为22.60%,其中老年组30.20%,中青年组17.24%,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肝功能损害均多发生于抗结核治疗后2~8用,老年组明显高于中青年组,且发生时间早,恢复慢.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抗结核药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治疗2~8周多见,老年人易发生肝损害,治疗早期应加强临床观察和肝功能检测,以利于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1.
解秀妹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
79例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类似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症状,与结核病分型、抗痨药用量及病程无关,与抗痨药固有毒性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个体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我院 1996~ 2 0 0 2年结核病人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 4 3例病人进行分析 ,并总结治疗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最佳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4 3例中 ,男 2 8例 ,女 15例。年龄 18~ 70岁。其中 ,初治病例 30例 ,复治病例 13例。初治病例均通过 2~ 4种抗结核药物治疗 ,用药时间 1~ 6个月 ,服药前均无丙氨酸转氨酶 (ALT)异常 ,无肝炎病史 ,肝功正常并除外肝结核。1 2 方法4 3例病人均采用异烟肼 (INH) 0 3~ 0 4g ,利福平 0 4 5~ 0 6g 1次 /d口服 ,吡嗪酰胺 0 5g ,3次 /d口服。其中 ,10例加用对氨基… 相似文献
13.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1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73例初治肺结核病例接受抗结核药治疗后100例患者发生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肝损害大多发生在抗结核药物前期2-4周内,以中毒性多见。老年患者抗结核化疗时易发生肝损害。根据肝损害程度采取相应措施,肝功能大多在积极保肝治疗后2-4周内恢复正常。结论严密观察、定期监测肝功能、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处理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4.
15.
泰特治疗抗结核药致肝损害7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 ,共出现112例无黄疸型肝损害 ,72例在保持原抗结核治疗方案不变的前提下 ,采用泰特治疗 ,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1治疗组72例 ,男性39例 ,女性33例 ;年龄19~67岁 ,平均 (36.2±9.7)岁 ;ALT(135±29)U/L。对照组40例 ,男性21例 ,女性19例 ;年龄21~72岁 ,平均 (34.4±11.3)岁 ;ALT(127±31)U/L。两组性别、年龄、ALT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 (χ2 性别为0.03,t年龄为0.7725,tALT… 相似文献
16.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7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90年1月至1998年5月收治住院结核病人共408例,经抗结核治疗,其中7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现分析如下.一般资料:78例中男性65例,女性13例;年龄17~84岁,平均年龄43.8岁.住院观察时间最短40天,最长6个月,平均3.7个月.抗结核治疗前常规检查肝功能试验,包括血清胆红素、SGPT、HB-sAg等,以后每月至少复查1次肝功能.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诊断与及时合理的治疗。方法:对本院2001年至2005年收治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发生于用药的第1周~第8周。结论: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24例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发生于用药的第1~8周,发生率8.54%。结论对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