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哮喘非急性发作期52例药学监护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立山  叶巍岭 《医药导报》2004,23(12):0936-0938
目的:了解儿童哮喘治疗的药学监护现状,促进儿科药学监护发展。方法: 调查52例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治疗方案组成和执行情况,并监测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52例患儿中用缓解药物45例(86.54%),控制药物48例(92.31%)。能完全区分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24例(46.15%)。用药依从性好24例(46.15%),中等11例(21.15%),差17例(32.69%)。在吸入型药物使用方法中,定量压力气雾剂使用42例,其中使用技术合格8例(19.05%),不合格34例(80.95%);干粉剂吸入48例,其中使用技术合格34例(70.83%),不合格14例(29.17%)。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43例中,完全按方案执行15例(34.88%),执行不规范28例(65.12%)。52例中8例有哮喘日记,正确记录4例。使用峰流速仪11例,用法正确和了解临床意义8例,经常使用5例。定期来哮喘门诊随访11例(21.54%)。调查使用吸入型药物患儿47例,其中对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药物不良反应了解9例(19.15%),基本了解20例(42.55%),错误了解18例(38.30%)。结论: 儿童哮喘未能得到足够药学监护,药学监护应成为儿童哮喘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了解药物导致的严重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规律,挖掘药源性癫痫发作的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21年6月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严重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致病药物分布。结果:863例严重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报告中,男406例(47.05%),女457例(52.95%),平均年龄(54.94±21.85)岁;临床表现以癫痫发作(27.35%)、头晕(22.25%)、肌肉不自主收缩(11.70%)、头痛(9.04%)、意识障碍(4.75%)为主;致病药物排名前3位分别是抗感染药物(34.88%)、神经系统药物(20.05%)、抗肿瘤药物(10.89%);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左氧氟沙星检测出癫痫发作阳性风险信号。结论:药物相关的严重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涉及药物分布较广,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占比最高,临床应警惕药物在高龄患者中的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0年3月至1991年2月间9239张门诊处方进行分析统计.并用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为指标分析神经系统药物使用情况.其结果表明含神经系统药物处方2187张古总处方数的23.67%;男性患者处方中,25.20%含有神经系统药物(1274张);女性患者处方中,21.82%含有神经系统药物(913张),  相似文献   

4.
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正春  李秋  王珊 《医药导报》2004,23(9):0710-0712
目的:对药物不良反应(ADR)进行统计分析。方法:查阅2000年1月~2004年3月国内公开发表医药期刊报道药物不良反应,按因果关系肯定的803例,对所涉及的药物、患者年龄、ADR发生时间、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加以统计分析。结果:803例ADR涉及药物16大类,抗微生物类药物发生ADR最多(44.5%)。静脉给药发生ADR比例最大(52.0%),临床以变态反应最多(40.6%)。中药制剂ADR比例也较大(11.0%),外用药亦引起严重ADR。结论:应用药物治疗疾病,不仅要重视药物疗效,还应高度关注其不良反应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5.
药物不良反应401例评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贾暖  孙军  董玉波  孙成春 《医药导报》2004,23(8):0606-0607
目的:总结药物不良反应(ADRs)性别、年龄和药物类型、种类上分布的特点。方法:收集住院及门诊ADRs报道401例,对其进行回顾性评析。结果:共涉及药物126种,抗菌药物37种,居首位,所引起ADRs 232例(57.8%);中药制剂18种,居第二位,引起ADRs 45例(11.2%)。结论:及时呈报总结ADRs发生情况,并反馈于临床,有助于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
细菌耐药性是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随着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凸显,作为大分子药物的抗体和疫苗,有望作为抗耐药菌感染的新一代药物。抗体偶联抗菌药物(antiboy-antibiotic conjugates, AAC)是在抗体偶联(抗肿瘤)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基础上研发的一类新型抗耐药菌感染的药物,其具有ADC研发的基本理念,但也具有作为抗菌药物的特殊要求。本文就AAC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由靶向特异性抗原的抗体药物与有效载荷(如小分子细胞毒药物)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兼具传统小分子细胞毒药物的强大杀伤效应和抗体药物的肿瘤靶向性。截至2022年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12个ADC抗肿瘤药物。本文通过分析已批准ADC药物的临床药理学审评报告结合相关指导原则,梳理ADC药物临床药理学的研究要点,发现在ADC药物研发中,除临床药理学方面的常规研究外,由于ADC特殊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其剂量选择以及特殊人群用药有着特殊的考虑。希望本文对国内研发人员在开发ADC药物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叶华进  吴小彤 《医药导报》2004,23(12):0977-0979
目的:通过对重症肺炎患者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提高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DDD)、药物利用指数(DUI)、住院天数及药品费用,分析重症肺炎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结果:大多数抗菌药物的DUI≤1,药物使用基本合理。用药频次(DDDs)排序结果(删除抗感染植物药),化学合成类抗生素的使用量为29.71%,排序从过去的第2,3位上升为第1位[1], 其次为头孢菌素类19.54%,使用量大幅降低,β内酰胺类及其酶抑制药复合制剂为16.41%,抗真菌类为5.24%,青霉素类仅为1.94%。用药起点高,新一代抗菌药物包括新喹诺酮类、肽类、碳青霉烯类、新氨基苷类及第3,4代头孢菌素(使用量达到全部抗菌药物DDDs的86.48%)被广泛地使用,联用率为100.0%,均为双联(抗感染植物药不包括在内)。结论:医师在剂量方面,以常规剂量为主,较少考虑年龄、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及适应证剂量等因素。药物经济学理论(序贯理论、替代疗法)在临床实践中较少被应用,临床药师在临床实践中应发挥更为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吉云 《国外药讯》2004,(12):31-32
澳大利亚药物不良反应委员会(ADRAC)提醒注意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clopidogrel)(Ⅰ)引起出血的危险,尤其是与其他抗血栓药物合用时。上述建议主要是基于ADR报告中与(Ⅰ)相关的28%(460例患者中有130例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其中27例(Ⅰ)是唯一被怀疑的药物,另27例为(Ⅰ)与阿斯匹林合用。  相似文献   

10.
刘敏 《国外药讯》2004,(4):32-33
2003年进入市场的新分子实体(NME)和生物技术药物数目(27个)低于2002年(29个),继续前年出现的趋势。但由于引入了新生物技术药物,某类药物中的首个产品的数目比前一年多。生物技术药物越来越重要可从去年FDA收到的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对骨科2003年5~7月159例手术病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品种、用药频度、联合用药、使用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9例共用抗菌药物5类25种,单一用药62例(39.0%),二联用药84例(52.3%),三联用药7例(4.4%),三联以上用药无,未用抗菌药物6例(3.8%),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28例(17.6%),基本合理59例(37.1%),应用不合理72例(45.3%),人均药品费用为2825.30元,人均药品费用/住院总费用0.400280。结论骨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较高的不合理性,应加强监测以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2.
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的研究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的治疗RA的药物有三类,即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甾体抗炎药和疾病调理性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DMARD)。这些药物或有毒性,或容易失效,或二兼而有之,并不是理想的治疗RA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药物治疗的目标是达到预定的治疗结果,即在使患的医疗风险降为最低的情况下提高患的生活质量。治疗所使用的药物(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以及给药装置均存在内在的、目前已知的或未知的风险。这些风险所造成的事件或危害被定义为药物灾害(drug misadventure),包括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和药疗差错(medication errors)。药疗差错会影响患对卫生服务系统的信任,增加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分析136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多见于中草药,特别是治疗皮肤病和风湿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28.68%),抗结核药物(27.21%),抗甲状腺药物(10.29%)和抗感染药物(5.88%)等。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2月。HBSAg阳性者更易发生药物性肝炎及重症肝炎。结论: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等。  相似文献   

15.
软药设计     
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Bodor等提出和发展了逆代谢药物设计的概念,它包含2种不同的设计策略:软药(soft drug)和化学药物给药系统。软药设计(soft drug design)是将化合物的构效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AR)与构代关系(structure-metabolism relationship,SMR)以及理化性质相结合,目的是设计出更安全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549例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蔡长春  李景苏 《医药导报》2005,24(3):0256-0256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安全的使用药物、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自行设计的ADRs监测报告程序,对该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全程监测的临床549例ADRs病历从患者状况、药物、使用情况等3个方面逐项归纳统计整理。结果549例ADRs中涉及药物为23类205个品种,以抗菌药物引发的ADRs居首位(163例次,2969%),中药制剂占第2位(76例次,1384%),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占第3位(69例次,1257%);ADRs受累的器官/系统共19个,其中皮肤及附件的损害居首位(3333%),肝损害居第2位(1677%),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损害居第3位(1293%)。结论老年患者、有严重基础病患者、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合理的配伍与ADRs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口服降糖药临床应用新认识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DM)尤其是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和控制目标随着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大规模临床试验如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试验(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的研究结果,以及新型降糖药物的不断研制,其治疗方法从60年代的三驾马车(饮食、运动、药物)到迄今的五驾马车(饮食、运动、药物、教育、自我监测血糖),  相似文献   

18.
王刚  叶华进 《医药导报》2006,25(4):362-363
目的了解急性阑尾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对调查医院外科2004年1~12月173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品种、用药频率、联合用药、使用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3例共用抗菌药物6类23种,单一用药8例(4.6 %),二联用药51例(29.5 %),三联用药107例(61.8 %),四联及以上用药7例(4.0 %);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41例(23.7 %),基本合理74例(42.8 %),应用不合理58例(33.5 %),人均药品费用为2 297.20元,人均药品费用/住院总费用比为0.438 5。结论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应加强监测以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9.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相关研究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对抗菌药物的药动学(PK)、药效学(PD)的相关研究,发现了抗菌药物不同的PK/PD特性;提出了预测抗菌药物疗效的重要PD参数为AUC0-24/MIC,Cmax/MIC,t>MIC和抗生素后效应(PAE)等;而且对评价药物有效性。指导合理用药,提高药物疗效,避免产生耐药性都有指导性的作用。因此,PK/PD研究是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基础,在研究、设计和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制定敏感性临界值以及推荐用药指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全肠外营养液中药物配伍禁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别对多种药物与全肠外营养液(total nutrient admixture TNA)配伍进行稳定性研究。方法 药物按(1:1)比例与全肠外营养液配伍后,不同药物在不同温度(4℃、25℃)下静置和模拟输液,进行肉眼及显微镜下进行24h持续观察,并测定其pH值。结果 部分药物在全营养混合液中理化性质稳定,而另部分药物不稳定。结论 药物在全肠外营养液中的能否配伍与两者的相互作用和pH值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