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青  刘芊 《北京中医药》2011,30(4):315-317
中药熏蒸又称中药汽浴和汽疗,主要是通过加热煎煮药物到沸腾,利用其产生的气体熏蒸皮肤以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外治方法。此法具有因病施治、药物对症等优势,可利用药物的温湿效应,促进皮肤吸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统计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功能及特点,对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部分地方标准,筛选出收录的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对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特点、功能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统计得62味植物皮类中药,主要分布于1界,3门,31科;在科属中,芸香科>豆科>葫芦科;在入药组织中,树皮>根皮>果皮>种皮;在性味中,温>寒>平>凉>热,含苦味>含甘味=含辛味>含酸味;在归经中,肺>肝>脾>心>大肠>肾>胃=膀胱;在中药学分类中,多属于清热药。植物皮类中成药485种,以含陈皮的中成药最多,在给药剂型中,以丸剂为主;在药味中,以苦味和甘味居多;在功能中,以扶正剂最多;在注意事项中,以妊娠禁忌最多。结论 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与临床应用之间存在相关性,须注意用药禁忌,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合理选择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  相似文献   

3.
药浴是中医中药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在皮肤科领域众多的治疗方法中占有重要位置。我院1999~2005年通过药浴治疗312例皮肤病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12例皮肤病患者中男174例,女138例,年龄13~75岁。病程3~12年。其中湿疹132例,银屑病98例,神经性皮炎50例,接触性皮炎18例,多形红斑8例,扁平苔癣6例。2治疗方法①312例病人均采用浴缸浸泡法。依不同病的证型给予不同的药浴液。如银屑病进展期,皮疹色鲜红,不断增多、扩大,搔痒明显,伴口苦、舌干、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中医辨证属血热型,治以清热凉血,祛风止痒,药浴液用疏…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自拟方药组成的不同中药洗剂,采用湿敷、熏洗、浸泡等方法外治各种皮肤病338例,旨在推广中医药的广泛应用,并认为洗剂外治方法简便,效果显著,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6.
中药透皮贴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永慧  佘一鸣  韩立云  刘素香  陈常青 《中草药》2017,48(13):2787-2792
中药透皮贴剂因其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快捷、无创伤、提高患者顺应性,以及可以避免口服给药发生的肝脏首关效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等优点受到患者的青睐及研发人员的关注。近年来,中药透皮贴剂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对中药透皮贴剂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白藓皮苦 ,寒 ,无毒 ,有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止痒的功效 ,可单用也可伍以其他中药。近年用量增多 ,现将其临床应用介绍如下。1 简  介白藓皮为芸香科植物白藓的根皮 ,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浙江、安徽、江苏等地 ,春秋二季采挖。白藓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全株有特异的刺激味。药用干燥根皮 ,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 ,长 7~ 12cm ,直径 1~ 2cm ,厚 2~ 5mm。外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色 ,稍光滑 ,有时有纵皱和侧根痕 ;内表面淡黄色 ,光滑而具侧根形成的圆孔。质松脆 ,易折断 ,断面乳白色 ,呈层状 ,在日光或灯光下 ,可见闪烁的白色细小结晶物。气…  相似文献   

8.
补益类植物中药的入药部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辉  李广平  郭月秋  陈代贤 《中药材》2001,24(3):232-233
为探讨补益类植物中药入药部位的规律性,对中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所载428种单味植物类中药录入计算机分析。结果表明补益类中药中以地下部分入药者60.5%,而在其它类中药中占31.7%,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1);果实和种子入药者在补益中药和其它类中药中并无显著差异(P<0.05)。以茎、叶等其它部位入药者在补益类中药中明显少于其它种类中药,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补益类中药与植物入药部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钱萍 《四川中医》1999,17(6):42-43
在诸多治疗皮肤病的外用剂型中,中药煎剂有其独特的作用,具有除湿收敛、清热解毒、杀虫疗疮。消肿止痛、扶风止痒、温经散寒、润燥养肤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作为湿敷剂用于渗液多或红肿显著的急性废报,还可作为洗浴剂和浸泡剂用于亚急性、慢性皮损。兹将笔者临床应用心得浅述如下。1辩证来团随证施治风证:其特征表现外风多发病较急,言簿白或微黄、脉浮数。内风多阴血虚,舌红少苔,脉细数。皮损多为丘疹、风团、病痒或痒无定处,皮肤干燥多屑。外风易与他邪相兼,如风热、风寒、风湿。多见于尊麻疹、平性皮脂溢、麻疹、风疹、病痒症、…  相似文献   

10.
中药液体制剂在临床上用于多种炎性皮肤病的治疗,如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湿疹.给药方式主要有湿敷、冷敷、涂擦、沐浴、坐浴.其治疗炎性皮肤病的主要药理机制为抑菌、抗炎、抗变态反应、收敛,具有直达病变部位、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的特点,可减少抗生素、激素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皮肤疾病每多应用软膏涂擦,或内服中西药等措施治疗,大多不采用“以皮治皮”外敷治疗方法。笔者习医十年来,对于用药疗效不佳的顽固性皮肤病而采用蟾蜍皮外敷治疗,每获良效,现报道如下以示同仁们参阅。1临床资料笔者用外治法治疗7例皮肤病中,其中腹痈1例,头癣2...  相似文献   

12.
气味是中药的重要属性之一,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被称为“芳香药”。芳香药多性温,味辛,入脾、胃经。该类药物应用历史悠久,并且在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芳香类药物的应用先秦时期即有记载,因唐宋时期的中外贸易和海运而发展,在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并发展出多样化的应用形式。该类药物在当今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治疗疾病类别涵盖心系、脑系、肝系、肾系、脾系等。中医内治方法运用芳香类药物进行开痹、安神、开窍、化湿、化浊、温通及防疫等,外治法亦有香囊、外敷贴、精油等应用于内科及情志疾病。文章追溯了芳香类中药的应用源流,简述了芳香药中医内治方法、外治方法。芳香药的辛温之性明显,阴虚、气虚体质者使用后有耗气伤阴之弊,不宜多用,不宜长期服用,或配合养阴之法平补平泻。孕妇及儿童也应当谨慎应用。但阳虚、湿热、气郁体质患者应用疗效佳。我国对于芳香类药物应用虽早,但缺少系统研究,未深入联合中医芳香疗法与临床治疗。临床芳香类中药使用辨病居多,辨证较少,辨体质则更少。现就芳香类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总结与反思。对于这类具有明显体质偏向性的药物,芳香类中药与中医体质辨识特色相结合应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3.
2011年4月-2011年12月,我院采用中药气疗仪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施护原则选用自拟温经通络汤雾化透皮法外治痹证140例,取得较佳效果,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14种皮类中药的电泳鉴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正> 我们试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14种皮类中药进行了电泳鉴别,报道如下: 一、实验材料(见附表) 将适时采收的中药材样品趁鲜洗净、晒干,磨成粗粉备用。二、方法1.试剂的配制与凝胶的制备:参考袁晓华  相似文献   

16.
17.
虫鳞介类药 (下简称虫类药 )用于治疗皮外科疾病历史悠久 ,历代医学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1 源流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载药 365种 ,有虫类药 43种 ,约 1 1 .8%。其中列入上品的 1 2种 ,列入中品的 1 5种 ,列入下品的 1 6种 ,并有许多治疗皮外科疾病的详明记述。如 :上品药“文蛤 ,主恶疮 ,蚀五痔”。中品药“白僵蚕味咸……又黑干 ,令人面色好 ,男子阴疡病”。下品药“斑蟊主……鼠瘘、恶创、疽蚀、死肌、破石癃。”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载了虫类药2 4 5种 (约占载药总数的 1 2 % ) ,其中 1 42种 (约占虫类药的…  相似文献   

18.
中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但是很多人对中药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纯天然药物就无毒副作用.殊不知"神农尝百草,一日遇百毒",在我国古代医学书籍上也记载有"十八反"、"十九畏".  相似文献   

19.
我们自2003年6月~2005年6月用类植物胰岛素含片治疗糖尿病100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896"软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896”软膏的配制方法,并运用于治疗湿疹120例,皮炎类皮肤病200例,结果湿疹痊愈99例,显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皮炎类皮肤病痊愈160例,显效40例,显效4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与各自的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896”软膏是临床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较为理想的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