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营养方式对肠道缺血再灌注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物质及支持途径对肠道缺血再灌注大鼠肠屏障功能和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建立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成普通肠外营养组(PN),富含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组(G-PN),普通肠内营养组(EN)及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组(IEN)。从术后第1天起连续营养支持7d,各组等氮、等热卡。观察肠道形态学、肠道黏膜通透性、肠道细菌易位情况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肠道免疫功能检测。结果PN组肠黏膜明显萎缩,其绒毛高度、黏膜厚度、隐窝深度及绒毛表面积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肠黏膜通透性及内毒素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细菌易位率(100%)明显高于其他各组(G-PN组60.0%,EN组33.3%,IEN组20.0%)。PN组CD4 T淋巴细胞和IgA 浆细胞分布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EN在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细菌及内毒素易位方面优于PN。免疫增强型EN在维护肠黏膜屏障、改善肠道免疫功能、防止细菌易位方面作用优于普通EN。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肠外肠内营养对腹腔感染大鼠肠上皮紧密连接和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14只存活6d的腹腔感染SD大鼠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PN EN组)。两组动物供给等热、等氮量。第6天处死动物,取末段回肠和结肠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其跨膜结合蛋白(occludin)表达及肠上皮浆细胞IgA表达并定量;取腔静脉血及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匀浆后作细菌培养测细菌易位率;取门静脉血经鲎试剂法检测内毒素含量。结果 PN EN组小肠和大肠occludin及IgA表达明显优于PN组(P <0 .0 5及P <0 .0 1) ;血、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的细菌易位率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PN组(P <0 .0 5 )。结论 肠内营养提高了肠上皮occludin表达,增加了肠道IgA的分泌,改善机械及免疫屏障,从而减少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营养与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肠外加肠内营养(PN加EN组)和肠外、肠内营养加益生菌(益生菌组)。3组营养供给为等热、等氮量。于第6天处死大鼠,取其盲肠内容物作厌氧菌培养,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作菌种DNA指纹图谱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其末段回肠和结肠的跨膜结合蛋白及肠上皮浆细胞免疫球蛋白(IgA)表达水平;取腔静脉血及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匀浆后作细菌培养,测细菌易位率;采用鲎试剂法检测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结果(1)益生菌组及PN加EN组各种菌种的数量均较PN组增多(P<0.05)。PN组细菌DNA指纹图谱条带明显减少,且出现明显异常条带,其他两组大鼠肠道内优势菌群的基因条带与正常大鼠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PN加EN组和益生菌组小肠和结直肠跨膜结合蛋白及IgA表达明显高于PN组(P<0.05及P<0.01),且益生菌组跨膜结合蛋白的表达高于PN加EN组(P<0.05);PN加EN组的小肠和益生菌组结直肠IgA的表达明显高于PN组(P<0.01)。(3)PN加EN组和益生菌组血、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的细菌易位率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PN组(P<0.05),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生菌联合EN能增加肠上皮跨膜结合蛋白IgA表达,改善肠道微生态,从而保护肠黏膜屏障、减少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评价肠内营养对5-FU化疗后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EN组:单纯能全素肠内营养;STD组:5-FU化疗+能全素肠内营养;CHOW组:腹腔注射5-FU化疗+自由进食.化疗前后观察各组大鼠体重、尿乳果糖/甘露醇的变化,并在第8 d时测定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门静脉血和淋巴结培养以及取结肠、回肠标本进行组织学病理切片,测定绒毛高度和肠壁厚度.结果 和EN组相比,STD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增加,黏膜高度和肠壁厚度也明显降低;EN组大鼠体重、尿乳果糖/甘露醇等各项观察指标略差于CHOW组.结论 5-Fu可引起大鼠肠屏障损害;单纯能全素肠内营养对化疗后大鼠肠屏障的保护作用不如自由进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功能恢复汤联合肠内营养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肠外营养(PN)组、肠内营养(EN)组、肠功能恢复汤加EN组,分别在24h、48h、3d、5d、7d采集血液检测血清中TNF-α含量。于实验第7d处死,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肠黏膜形态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肠黏膜上皮细胞occlud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PN组大鼠死亡率较其他组高;其余三组肠转运功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N组小肠黏膜萎缩明显,电镜肠功能恢复汤加EN组肠粘膜比其他组好。各组血清TNF-α含量术后均较对照组升高,48h达峰值。结论:肠功能恢复汤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减轻腹腔感染后肠黏膜损伤,保护肠黏膜屏障,降低细菌移位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缺氧条件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肠上皮细胞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的表达调控,并初步探究短链脂肪酸(SCFAs)在缺氧条件下对肠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健康回肠组织及肠缺血坏死患者的回肠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肠上皮MCT-1表达情况。正常C57小鼠、肠上皮特异性HIF-1α敲除鼠(HIF-1αΔIEC)以及对照小鼠(HIF-1αflox/flox)构建小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I/R组,I/R+丁酸组,取回肠末段的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肠液行SCFAs检测,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回肠超微结构变化。培养肠上皮细胞系Caco-2,建立缺氧模型,用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常氧组、缺氧组、缺氧+siHIF-1α组、丁酸+缺氧组、siMCT-1+丁酸+缺氧组MCT-1、HIF-1α和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的表达情况;跨上皮电阻(TER)测定评估各组肠上皮屏障功能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肠道内SCFAs无明显变化。缺血、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手术创伤对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并研究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肠黏膜通透性的不同作用.方法 40例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分别于术后3~11d予等氮、等热卡营养支持,并分别于术前1 d、术后7 d和术后12 d,测定口服含乳果糖10 g、甘露醇5 g的测试液后6 h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排泄率的比值(L/M)变化,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的浓度.结果术前、术后7 d和术后12 d L/M比值EN组分别为0.026±0.01 7、0 059±0.026、0 027±0 017;PN组分别为0 025±0 013、0 080±0.032、0 047±0.021.术后7 d两组L/M比值较术前均显著升高,且PN组明显高于EN组;术后12 d L/M比值PN组仍明显高于术前及EN组,而EN组与术前无明显差异.结论创伤应激早期肠黏膜通透会有明显升高,在创伤的早期需注意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肠内营养有较好的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创伤及内毒素对大鼠肠屏障功能的损害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创伤合并感染对机体肠屏障功能的损害作用。方法 随机、对照性实验。雄性成年SD大鼠 3 5只 ,分为对照组 (Con)及肠内营养 (EN)、静脉营养 (PN)和脓血症组 (Sep)。后三组做成静脉营养模型 ,施以不同损害刺激。结果 Sep组小肠黏膜损害最重 ,内毒素导致EN、Sep组血浆中一氧化氮升高 ,分别为 10 3 .3 9、113 .3 3 μmol/L ;Sep组小肠通透性和细菌易位率增加 ,分别为 4.0 0 %和 83 .3 3 %。EN组肠屏障损害显著减轻。结论 静脉营养 1周导致大鼠小肠黏膜萎缩 ,肠通透性增加 ;内毒素加重了创伤大鼠肠屏障功能损害 ,可能与体内一氧化氮产生增多有关 ;肠道喂养显著减轻了肠屏障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9.
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烧伤大鼠肠黏膜损伤和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大鼠烧伤后肠黏膜损伤和修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30%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成伤前对照组(C),静脉营养组(PN)及肠道营养组(EN)。EN和PN组给予等氮、等热卡、等体积的营养液,观察肠组织中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ITF)含量、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肠黏膜跨膜电位差(PD)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烧伤后肠黏膜组织结构受损,血浆DAO活性明显高于伤前,而PD、PCNA值及ITF含量均明显低于伤前。两组相比,EN组大鼠肠道受损程度明显低于PN组,同时其ITF含量、PD、PCNA值均高于PN组,而DAO活性显低于PN组。相关分析显示,ITF含量同血浆DAO活性呈显负相关,而与PCNA及PD值呈显正相关。结论 严重烧伤后肠黏膜结构受损与肠道合成和分泌ITF的能力大幅下降有关,肠道营养减轻伤后ITF的程度可能是在减轻肠黏膜损伤,促进肠黏膜修复方面优于静脉营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小肠组织TLR4的表达及其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组、假手术(S)组、小肠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肠I/R)组。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6,12,24,48 h检测各组小肠组织TLR4mRNA的表达,门静脉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TLR4在小肠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1)肠I/R组TLR4mRNA表达上调,于I/R12 h最强,阳性细胞主要是小肠黏膜细胞;(2)I/R组门静脉血清中IL-6及TNF-α浓度与N组相比各时点均明显增高(P<0.01);在I/R24 h后达到峰值,与S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 (P< 0.01);(3) 肠I/R组门静脉IL-6及TNF-α浓度的增高与小肠TLR4mRNA表达的上调呈正相关(r=0.752,r=0.812;均P<0.01);(4)免疫组化法显示小肠黏膜细胞表面TLR4表达明显增强。结论:大鼠小肠I/R损伤后,小肠组织TLR4的表达上调可能是导致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下降的机制之一,也可能是系统性炎症反应的始动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住院患儿的营养风险、营养不良发生率及临床营养支持现状,为开展临床营养支持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对309例住院患儿采用STRONGkids儿童营养风险筛查工具、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参考标准及自制患儿营养支持情况调查表,通过现场查阅病历信息、床边查看营养护理及测量相关数据的方法收集资料。结果 8.41%住院患儿存在高度营养风险,48.87%存在中度营养风险;营养不良检出率为22.65%。111例(35.92%)患儿实施营养支持,其中肠内营养17例、肠外营养68例,肠内联合肠外营养26例。结论住院患儿的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营养支持率偏低,营养支持方式欠佳。应正确评估住院患儿的营养状况,指导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以改善患儿营养状况,促进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12.
腹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手术后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我们将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肠内与肠外营养两组。自术后第一天起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持续8天。结果发现营养支持前后研究组病人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手术后第二日即达到正氮平衡,无明显的肝肾功能影响,消化道反应轻。认为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Total intraperitoneal nutrition (IPN) for patients in whom enteral nutrition is impossible would utilize the access techniques of peritoneal dialysis and avoid long-term central venous cannulation. We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that a lipid emulsion was quantitatively absorbed from the dog's peritoneal cavity over four hours. We have now investigated the efficacy of total IPN in dogs over periods up to four weeks. A solution of 1.25% amino acids, 1% glucose, 77 mEq/L Na, 4 mEq/L K, and 81 mEq/L Cl (AGE) was administered IP at 65 mL/kg every 12 hours in combination with 25 mL/kg of 20% lipid emulsion to five dogs allowed free access to food and water for ten days. Sixty percent of administered fluid was absorbed. When AGE and lipid were administered separately every 12 hours to six dogs, 90% was absorbed. In five dogs kept strictly NPO for two weeks while receiving alternating AGE and lipid, absorption averaged 60%. Removing the amino acids allowed absorption to remain at 70% for two weeks, although it dropped to 40% by four weeks. Nine dogs were maintained for a mean of 3.5 weeks while strictly NPO using a solution of 1% glucose and electrolytes at 120 mL/kg every 12 hours with 50 mL/kg of 20% lipid given at a third separate infusion. During the fourth week, they absorbed 118 mL/kg/24 hours of fluid and 26 calories/kg/24 hours. Body weight decreased to 75% of control over four weeks. Complete blood cell count (CBC), Na, K, Cl, total protein (TP), SGOT,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P) remained unchanged during this time.(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提高肝移植病人的手术耐力和促进术后的恢复,制定合理有交的营养支持方法。方法 根据4例肝移植病人术前、术后各自的代谢特点,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对状态较好者选用肠内营养支持,状态较差者考虑肠外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1-3d)采用全肠外营养(TPN),并辅以人血白蛋白;在术后3-4d肠道功能开始恢复后由肠内营养(EN)结合肠外营养(PN),逐渐过渡为完全经口饮食。结果 4例病人均顺利度过围手术,基水发生由于营养支持疗法所致的并发症,2例生存超过200d;2例现仍存活,生活质量良好。1例已度过3年,1例现存活3个月。结论 术前应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理、适当的营养支持方式。可提高手术耐力,术后视移植肝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肠外营养,适当选择易于移植肝恢复的营养要素和控制营养物质的供给量;当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后,宜尽早开始EN,辅助PN,并尽快过渡到完全经口饮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对两种营养支持模式的顺应性和效果。方法:3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男24例,女12例,中位年龄61(43~75)岁,分为两组:18例接受全肠内营养(EN),18例接受EN联合肠外营养(PN);对比两组营养支持的实施、临床表现、营养相关不良反应和实验室指标等。结果:两组病例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EN联合PN组病人对EN耐受性优于单纯EN组:EN联合PN组仅1例(5.6%)因腹泻而中止EN,其余均完成EN:EN组病人9例(50%)不耐受,4例病人需减慢EN灌注速度,未完成部分由PN补足,5例不得不中止EN,完全改为PN两组病人营养等相关性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EN联合PN模式更适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临床营养支持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治疗危重病的一项重要手段。目前,合理应用营养支持不仅能够纠正病人的营养状态,维持机体正氮平衡,而且还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和生理功能,有助于改善病人临床结局。营养支持已由最初单纯供能用途发展成为某些严重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如何实现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均衡结合,更好地开展个体化和预防性营养治疗,将是今后临床营养支持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前瞻性随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前瞻性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肝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影响.方法 78例肝部分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组35例,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43例.两组病人均于术后24 h开始给予等热量、等氮营养支持,共7 d.观察术前、术后1 d及术后8 d病人一般情况、肝脏功能、临床营养、临床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肝功能、临床营养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差异;EEN组术后8 d前白蛋白已恢复到术前水平,虽然营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N组,但程度较PN组轻.EEN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较快,平均营养费用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 肝部分切除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肝功能,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代谢和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方面以及在减少临床营养费用方面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支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病人营养状态的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探讨PD术后营养支持的意义及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在2008年至2011年间,按特定筛选标准入组40例病人。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比较PD术后病人EN和PN支持模式后的营养状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变化。结果:PN组和EN+PN组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在术前1 d,术后第7、10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白蛋白水平在术后第7、10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EN+PN组并发症总数明显少于PN组(P<0.05)。PN组病人出现肝功能损害机会较大(P<0.05),EN+PN组病人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PN组,住院费用也明显少于PN组(P<0.01)。结论:PD术后病人PN和EN支持对营养状况都有明显改善作用,PN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相对EN有一定优势,但长期应用存在较多不利因素,在胃肠功能恢复后,应尽早行消化道EN,并以EN和PN联合方式进行术后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9.
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在减轻急性重症胰腺炎(ASP)急性炎症反应和改善疾病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78例ASP前瞻性的随机分成两组,38例接受全肠外营养(TPN)组成TPN组,40例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组成EN组,检测78例ASP病人APACHEⅡ评分、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标,按随机接受肠内、肠外营养7 d后再检测上述指标;同时观察MOF的发生率、胰周脓肿感染率、外科手术干预率.结果 肠内营养组7 d后急性炎症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APACHEⅡ明显改善(P<O.05),TPN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MOF的发生率、胰周脓肿感染率、外科手术干预率,肠内营养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可缓和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的急性炎症反应;明显减少MOF的发生率、胰周脓肿感染率、外科手术干预率,能改善疾病的愈后,SAP病人,血液流动学稳定,肠功能基本恢复时营养支持优先考虑鼻肠管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20.
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比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59例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术后分别接受肠内和肠外营养1周,观察两种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基础营养状况、肝功能、胃肠功能、术后白蛋白用量、死亡率、并发症率和营养支持的费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日均热卡及氮摄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耐受性较好。术后第8天时,肠内营养组的白蛋白、体重、上臂围未恢复至术前水平,而肠外营养组只有前白蛋白恢复至术前水平。肠内营养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9±12)h较肠外营养组(38± 14)h短,营养支持的日均费用(235±46)元较肠外营养组(344±65)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肝切除患者而言,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