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回肠末端的环肌增厚和其粘膜一起呈乳头状突入盲肠,形成回盲瓣,起着括约肌的作用,称为回盲肠括约肌。安静时其压力比结肠高2.76Kpa(20mmHg),同时回肠末端由回结肠动脉供血,其为终未血管。基于以上解剖学基础,大多数学者认为,距回盲瓣10cm内吻合易发生瘘的危险。但保留回盲瓣维持消化道的功能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对12例因小肠坏死,行肠切除,吻合口距回盲瓣10cm以内,保留了回盲瓣,无一发生吻合口瘘,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本组年龄11个月~5岁,2岁以下8例。小肠坏死原因:肠套迭8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2例,肠扭转1例,巨大系膜裂孔致游离肠管打结绞窄1例。切除肠管35~110cm,吻合口距回盲瓣平均4.5cm,最短者距2cm(4例),无1例出现吻合口瘘,平均住院13.5天,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2.
1病例介绍例1:杨某,女,7岁,于2000年8月15日以肠梗阻手术。术中见回肠顺时针扭转180°。复位后发现距回盲部15cm处有一段5cm长的肠管发黑塌陷,肠管边缘动脉搏动消失。V形切断肠系膜后切除坏死肠管端吻合。术后第7天患儿出现持续性腹痛,以右下腹为重,并有压痛、反跳痛。腹腔穿刺抽出含内容物液体。急诊剖腹探查,发同吻合全部断裂,远端回肠变黑。找其原因发现次行肠切除吻合术时,误将供应远端回肠的小肠动脉和回结肠动脉回肠支切断结扎。切除远端坏死肠管,关闭回盲瓣,近端回肠经右下腹造瘘。半年后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端端吻全术,术…  相似文献   

3.
回肠切除末端留多长才能进行吻合,意见尚不统一。一般认为距回肠瓣15厘米以上方能行迴肠端端吻合术。我们先后对25例肠切除患者在距回盲瓣4~10厘米的情况下行一期回肠端端吻合术,术后恢复顺利,收到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传统观念认为,回肠端端吻合口距回盲瓣不得少于10cm,否则需考虑行右半结肠切除术,但对于切除量达小肠全长的50%或保留小肠不足150cm者必须保留回盲部,以避免小肠广泛切除所带来的短肠综合征等情况的发生。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行保留回盲瓣末段回肠短距离吻合术2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回肠末端15cm范围系回结肠动脉供血,越靠近回盲部吻合支越少,为终未血管,多数人认为此段肠管血运差,肠切除一期吻合有发生瘘的危险。我院自1982年1月~1990年6月对12例回肠末端7cm内良性病变一期切除吻合,取得良好效果。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7~68岁,平均35岁。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4例,伤寒肠穿孔3例、美克耳憩室穿孔2例,克隆氏病肠穿孔2例,小肠血管病出血1例均行肠切除。残留回肠末端距回盲部分别为3cm4例,5cm5例,7cm3例。手术将近端小肠与残留末端回肠行端端吻合,吻合口上  相似文献   

6.
回肠末端切除后如何进行吻合,意见尚不统一。有人指出“回肠切断处应距回盲瓣15厘米以上”方能行回肠端端吻合  相似文献   

7.
回肠末端坏死行回肠与回盲瓣吻合2例报告附院普外科(046000)司斌团白骏恒王晋峰临床上回肠末端肠坏死后,因回盲部血运较差,成人通常采用切除右半结肠及坏死肠管,行横结肠回肠吻合。既使病变可以用局部切除法解决者,亦宁作右半结肠切除为佳[1]。小儿升结肠...  相似文献   

8.
王保宽 《中原医刊》2005,32(16):33-34
目的探讨未段回肠吻合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近回盲瓣部位的末段回肠行端-端吻合后。行造口式阑尾切除,经阑尾残端插入French管越过回盲瓣达吻合远端开放引流,防止因末段回肠内压力增高致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结果16例病人术后均恢复顺利。2~3d肛门排气,未出现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术后7~10d拔除导管,饮食恢复正常,痊愈出院。结论此手术方法较右半结肠切除操作简单、创伤小,保留了末段回肠、回盲瓣及完整结肠,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特别对于切除大量小肠的患者,可避免短肠综合征的发生,此方法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回盲瓣对肠吸收功能的代偿有重要意义。我科成功地为2例距回盲瓣仅0.5cm和1.0cm回肠坏死的病儿,行了保留回盲瓣的回肠回肠末端吻合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手术学中规定小肠切除后,其吻合口必须距回盲瓣15cm以上,以保证安全愈合。但我院1981年11月~1985年2月对小肠末段良性疾患致肠梗阻行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其吻合口距回盲瓣15cm以内者共6例,均获安全愈合。现报告如下: 本组男、女各3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9岁,平均32.6岁。术中所见:回肠末段憩室炎致粘连性肠梗阻肠坏死2例,粘连性肠梗阻、回肠末段坏死2例,嵌顿性股疝致回肠末段坏死1例,回肠末段肿瘤致肠套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探讨了回肠末端切除保留回盲瓣的意义、依据及手术注意事项.方法:在保证良好血运的条件下,尽量保留回肠残端长度,近端充分减压后,直接对端吻合.结果:1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吻合口瘘的发生,效果满意.结论:该手术方式保留了回盲瓣及其功能,减少了术后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末端回肠黏膜结肠化与结肠回肠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回盲部手术回肠结肠吻合患者33例(手术组)和慢性末端回肠炎患者31例(肠炎组)为研究对象,再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37例为对照组,分别行病理学和内镜检查,比较分析各组检查结果。结果手术组和肠炎组的回盲瓣舒缩功能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肠炎组和手术组的杯状细胞增多、微绒毛异常以及绒毛萎缩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三组的结肠黏膜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访1年,回肠末端黏膜结肠化与时间呈正比关系。结论结肠回肠反流与末端回肠黏膜结肠化密切相关,也是慢性末端回肠炎的一个重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回肠末端端吻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行保留回盲瓣回肠末端端吻合术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评估其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术后11例患者均顺利恢复,2~4d肛门排气,6~10d伤口拆线,有1例伤口感染经换药而愈.随访6~12个月消化功能均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保留回盲瓣回肠末端端吻合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患者的消化功能,易于患者术后消化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90年7月起,自行设计了一种可控抗返流回肠袋并使之与尿道吻合,使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后患者能经尿道自控排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手术方法1.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按常规方法行膀胱全切或盆腔淋巴结清扫,勿损伤尿道括约肌,尽量保留尿道,准备与回肠袋作吻合。2.回肠袋重建膀胱距回盲瓣20cm处游离回肠20cm。回肠远、近端吻合恢复肠道的连续性,关闭肠系膜间隙。将游离回肠腔清洗干净,于对系膜缘纵形切开肠壁,对折成∩形并将其缝合成一个回肠袋作为贮尿囊袋。输尿管断端分别植入回肠袋的上端两侧并采用了袖口状反折乳头吻合以抗尿液返流,输尿管内留置F8输尿管支架引流管并经尿道拉出。然后,将F18气囊尿管放入回肠袋,修整回肠袋远端开口使之与尿道断端围绕尿管在无张力下吻合。  相似文献   

15.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我院 2年来为 8例膀胱恶性肿瘤患者施行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 ,术后恢复良好。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8例 ,男 7例 ,女 1例 ,年龄 5 5~ 71岁 ,平均 5 3岁 ,为浸润性或多发性膀胱肿瘤。手术方法 本组均在硬脊膜外麻醉下 ,先按常规方法作根治性膀胱切除 ,术后再行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①肠段截取 :距离回盲瓣 1 0cm处切断回肠 ,2 5cm处切断结肠 ,在保证血液供应的情况下分离部分肠系膜 ,作回肠和横结肠端端吻合 ,恢复肠道连续性 ,常规行阑尾切除 ,游离肠袢用 0 .2 5 %碘伏反复冲洗 ,…  相似文献   

16.
Liu JX  Wang HH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2):823-825
目的 分析结肠镜发现的良性回肠末端和/或回盲瓣溃疡的病例特点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进行结肠镜检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为末端回肠和/或回盲瓣溃疡,直径≥0.2 cm,数目≤3个.入选31例患者,平均年龄47岁±17岁,男17例,女14例.结果 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便血、发热、体重下降等,以腹痛最为常见,占64.5%(20/31),右下腹痛占19.4%(6/31).溃疡最大直径0.2~1.0 cm者20例,>1.0 cm者11例.溃疡发生在回盲瓣或回结肠吻合日者分别为17例和3例,末端回肠7例,回盲瓣和末端回肠均有者4例.单发溃疡17例,多发溃疡14例.溃疡边缘清晰,溃疡周围及溃疡之间的黏膜正常.活检病理组织学表现多无特异性.14例未能确定病因,其中12例为小型溃疡患者.10例患者诊断为克罗恩病,其他诊断包括肠结核(2例)、缺血性肠炎(2例)、Behcet's病(1例)、艾滋病相关(1例)和阿司匹林相关(1例).结论 良性回盲部溃疡多表现为腹痛,但并不一定存在右下腹痛;病理组织学检查多无特异性表现,但有时能提供关键性证据;回盲部溃疡病因学诊断困难,需综合分析所有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对短肠综合征的深入研究,认识到保留回盲瓣对维持消化道功能的重要性,我们成功地施行了8例,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1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64岁,病因均为肠梗阻所致肠坏死,吻合部位距回盲部5~10cm,其中5cm以内者4例,最短的2例分别为1cm和1.5cm,均为端端吻合。术后无一例发生肠瘘,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8.
小肠极量切除是指小肠切除后残留小肠短于15~20cm,其吸收功能的面积相当于1000cm2,这是不用消化道外营养而能维持生存的最低值[l]。P。stu_等[对报告1例新生儿的极度短肠综合症,残留小肠为空肠近端scm及回肠末端scm,作端端吻合后共13cm,经精心的非手术治疗,不仅生存下来,而且至3岁时生长发育完全正常。国内胡廷泽医师有1例与Postuma相同报告,精细的消化道外营养及人工喂养成活。Kurz等[3]报告三例残留仅11cm空肠新生儿,空肠末段作了逆蠕动的倒置段术,倒置段的近端空肠吻合于空肠的远端,另一端与回盲瓣吻合。术后患儿用…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报告 男性患者46岁,因“上腹胀痛不适三月”于2012年2月8日入院。三月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上腹胀痛,呈持续性,不放射,不伴发热,呕吐,消瘦,黑便,给予对症治疗可减轻,病后精神,食欲,睡眠尚可,大便每日一次,小便正常,一周前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做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上腹CT示:右半结肠管腔增厚;三天前作结肠镜:回盲部可见一肠腔样物经回盲瓣突入腔内,表面充血,水肿,诊断回肠-盲肠型肠套叠。既往有乙肝小三阳病史。体检:T:36.7℃,P 76次/分:R 18次/分:BP 125/80mmHg全身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心肺无异常,腹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如常。入院后行肠套叠复位并小肠部分切除术,术中:见回肠末端套入回盲部,予以手法复位,发现回肠末端距回盲部10cm处有一3×2cm大小质中包块,未侵犯浆膜层(术后解剖肿块沿腔内生长),分别距肿块远近端5cm行小肠部分切除,小肠端端吻合。病检:表浅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性)侵及黏膜肌壁浅肌层;免疫组化染色:CD20(+);CD3散(+);PCK|、CD56(-);MIN-1(+);bcl-6(+);CD10散(+);bcl-2(+);ki-67<60%。  相似文献   

20.
肠重复畸形为较少见之先天性畸形。尤其是婴幼儿肠重复畸形,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现报告如下: 例1:刘某、男、8月,间歇性呕吐二月。体查腹部可见肠型及蠕动波,未扪及肿物,肠鸣音亢进。钡餐透视:服钡32小时后回肠内大部分钡剂存留,管腔高度扩张,结肠肠腔呈绳状狭窄。术前诊断低位小肠梗阻。手术所见:远端回肠明显扩张肥厚,回盲部系膜侧可扪及一2.5×2.5×3cm大小的肿物,全结肠瘪陷。行末端回肠、回盲部、行结肠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手术治愈。术后病理检查为回盲部肠重复畸形,有异位胃粘膜。例2:高某、男、9月,1月前曾行胸内肠重复畸形摘除术。此次又因柏油便三天入院。体查上腹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肛查可见柏油便。术前诊断:多发性消化道重复畸形。手术所见:距空肠起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