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金风  徐晓红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Z):155-155,160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房颤的诊断需要心电图的证据,持久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的治疗目前仍以控制心室率和预防血栓栓塞为主。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房颤的诊断需要心电图的证据,持久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的治疗目前仍以控制心室率和预防血栓栓塞为主。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是其他所有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65岁以上老人房颤检出率5%。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对不可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永久性房颤,治疗策略是在预防血栓栓塞的同时选择适当的药物控制心室率。我们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研究地高辛与比索洛尔二药单独使用与联合应用对老年永久性房颤控制心室率的效果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房颤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美国,房颤占心律失常患者住院总数的35%以上。房颤患者病死率是无房颤者的2倍。房颤患者卒中发病率:50~59岁为1.5%,80~90岁则增至23.5%。虽然房颤的临床诊断不难,但有效的治疗方法却很少。现主要讨论如何更有效地转复房颤,转复房颤还是控制房颤心室率的利弊,房颤转复后窦性心律的药物维持,以及血栓栓塞的预防等几个问题。同时,简介一些非药物性房颤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逐渐增加,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2%-4%,75岁以上人群超过10%。房颤是导致病人心功能下降和心悸等症状的主要原因,同时房颤伴发的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是导致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对于持续性和阵发性房颤病人,转复窦性心律是理想的治疗目标。而对于永久性房颤及老年人持续性房颤,无法转复窦性心律时,近期的循证医学试验证实,有效控制心室率也可以获得与转复窦性心律相似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6.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近年来患病率逐年上升,预计到2050年我国80岁以上的房颤患者就将达到708万。房颤可增加死亡、导致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等,还会引起心悸、乏力等症状。其治疗目标是:预防血栓栓塞、控制心室率和纠正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毅萍  郭晓玲 《包头医学院学报》2001,17(3):257-257,F00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对房颤患者的治疗有三个主要目标:控制心室率,维持窦心性心律和预防血栓栓塞形成.  相似文献   

8.
瞿运忠 《华夏医学》2005,18(1):97-9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尽管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房颤时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产生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尤其使患者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及时有效地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十分重要。我科应用倍他乐克联合地高辛对3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治疗,可满意地控制房颤的快速心室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房颤(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对房颤患者的治疗有3个主要目标:①控制心室率。②维持窦性心律。③预防血栓栓塞形成。对有持续性(非自行终止的)、阵发性房颤以及经选择的慢性房颤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是理想的终点。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房颤心室率超过150次/min,患者可发生心绞痛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房颤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甚大,栓子来自左心房,房颤发生48h之内就可形成附壁血栓,所以急性房颤的治疗意义尤大。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均可减慢快速的心室率,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生率,并随年龄增加。房颤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甚大。持续性房颤除选择减慢心室率同时注意血栓的预防,其愈合与经复律后维持窦律者并无显著差别,并且更为简便易行。本文总结了我科3年来64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监测与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2.
李鸿浩 《当代医学》2009,15(27):7-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60岁以后发生率显著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1倍。房颤可以降低心房功能,亦可因过快的心室率导致心悸、黑朦、晕厥等症状,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导致血栓栓塞、脑卒中等临床后果。  相似文献   

13.
杨淑青 《吉林医学》2013,34(18):3660-3661
<正>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现有资料研究显示,房颤的发生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1]。尽管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机生命,但房颤时快速、不规律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引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房颤的发生会增加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虽然环肺静脉隔离可显著减少房颤复发,使更多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治疗房颤安全有效的方法[2]。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合并心室率过速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伴有基础性心脏病,可能导致血栓栓塞和心功能恶化,在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因长期快速心率反应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脏病,导致心脏器质性改变。因此,应予以积极治疗,尽快恢复窦性心律。对于房颤合并心室率过速的治疗,治疗方法较多,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5.
杨洪 《右江医学》2014,(6):730-731
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栓塞是慢性心房颤动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中脑栓塞及急性梗死会导致房颤患者出现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会逐渐升高,尤其是80岁以上患者的发生率甚至接近20%。目前针对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大部分地区仍主要采用药物预防和治疗栓塞。阿司匹林是临床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而华法林则是香豆素类抗凝剂,后者亦作为临床预防血栓栓塞药物而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主要探讨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在高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高,成人中,每增加10岁,房颤的发生率增近一倍;55岁~64岁人群每年每千人口新增2~3例,而85~94岁人群每年每千人口新增35例。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房颤快速心窦率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及心排血量下降,部分可发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认为,房颤的治疗目的包括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栓塞事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赫震寰 《中外医疗》2007,26(24):68-6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在人群中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60岁以后可达2%~5%,平均每10年的发病率增加1倍,房颤时心房的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减少达25%或以上,因血流淤滞,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很容易在左心房或左心耳形成附壁栓子,有很高的体循环栓塞的风险.房颤的治疗原则是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预防体循环栓塞.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患者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训辉  杜燕 《新疆医学》2010,40(2):92-9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也有所升高,60岁以上发病率为2%~4%,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非瓣膜性房颤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增加5—6倍,高龄是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诊治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为常见心律失常,发生率比房扑高20倍。成人发病率为0.3%~0.4%,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60岁以上2%~4%,75岁以上8%-15%。男性为女性2倍。房颤为心律失常住院病人的34.5%.房颤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血栓栓塞。从而增加致病率,死亡率和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房颤、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gham研究显示人群中发病率为0.5%,80岁以上达8.8%。它对患者心肌和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是心功能下降、血栓栓塞的主要原因。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严重副作用及致心律失常作用。运用起搏器预防和治疗房颤作为一项新技术,其作用正为许多回顾性、前瞻性试验所评估。本文拟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