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告钩端螺旋体(钩体)病脑动脉炎87例临床资料,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钩体或钩体L型直接损伤脑血管密切相关。甲硝哒唑疗效优于青霉素,且可减少钩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  相似文献   

2.
钩端螺旋体L型致神经系统后发症的诊治陈艺林,张效明,蒋惠茼,李英欣,郭兆美,张勤钩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系指钩体病恢复期的早期或晚期所发生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传统的钩体感染治疗首选药物为青霉素,近年实验证实青霉素可诱导钩体L型的产生[1],临床上不恰当的青...  相似文献   

3.
钩端螺旋体病脑动脉炎100例随访报告马登宏,潘功玉,蒋惠荷,朱德明,刘晓林,李英欣,陈艺林,顾丽英,邓爱琼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脑动脉炎系钩体感染后神经系统出现的严重后发症,治疗如不彻底易于复发,致残率高,重者致死。为了观察钩体抗体滴度消退规律...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恢复期的后发症—脑动脉炎,其神经系统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尤其散发病例常易误诊。现将我院1979年7月至1981年8月所遇98例钩体脑动脉炎经首次门诊或入院初诊时误诊36例(占37%)作一简要分析,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钩端螺旋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科(510630)边连防李津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临床表现较复杂,急性期可有高热、头痛、腓肠肌痛、淋巴结肿大压痛,肝、肾损害及出血倾向等,亦可无典型急性期症状而以神经系统损害成为唯一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6.
<正>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我省近几年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生,由于钩体病带菌动物多,菌型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尤其是轻型钩体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由于误诊和漏诊,未能及时得到正确治疗。据文献报道,上述因素是引起钩体病中枢神经系统后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将我们自1991年9月~1992年1月收检的29份临床上诊断为钩体病中枢神经系  相似文献   

7.
<正> 本文对四川省崇庆县1964~1966和1971~1972五年间发生的105例构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后发症(Leptospirosis complications)患者进行分析。本组钩体病病人退热后以至半年或更长时间,临床出现以葡萄膜病变为主的眼部后发症74例;以脑血管病变为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称钩体病)多发性神经根炎,是钩体病感染后严重的神经系统后发症。过去我们对无青霉过敏反应的患者,首选青霉素予以治疗,对有过敏史的患者改用庆大霉素等药物。近年来,我们用抗生素治疗本病的同时再加用中医中药,治疗效果更为良好,在临床有广阔的...  相似文献   

9.
三黄化瘀汤治疗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70例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黄化瘀汤治疗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70例对比观察郭兆美,蒋惠荷,李英欣,陈艺林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部分患者可在数周或数月后出现肢体麻木无力,抽搐、瘫痪、失语、癫痫等神经系统后发症。有报道该病与变态反应有...  相似文献   

10.
钩体病后发癫痫系钩体感染后引起的神经系统后发症,有许多病例发生呈隐性或轻型感染,不出现典型的急性期症状,而神经系统后发症为其唯一临床表现。钩体病后发癫痫,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单纯抗癫痫治疗而未作病原治疗,易致复发,现将我们近年来经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或病原学证实的34例钩体病后发癫痫分析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34例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3~14岁,6例为城市儿童,28例为农村儿童,均有与猪或狗的接触史,患儿发病前无典型的钩体病史。 (二)临床表现:失神小发作24例、头痛型6例、腹型癫痫4例,发作持续时间不等,可数分钟至数小时、甚至1~2天,发作频率不定,发病时间最长为2个月,最短的3天。 (三)实验室检查: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首次MAT效价达1∶200者9例、1∶400 23例、1∶800 2例,血培养钩体阳性6例,钩体L型培养阳性4例,经抗钩体治疗一个疗程后MAT效价均有所下降,3个月复查MAT转阴9例,半年复查MAT转阴性27例。 (四)脑电图、脑地形图、CT检查:34例患儿中27例脑电图报告有痛性放电,7例患儿脑地形图出现有痫性放电,34例中有8例患儿同时做CT检查均提示局灶低密度改变。 (五)治疗与疗效 对于确诊的患儿给予青霉素10~25bu/kg/天与甲硝哒唑16~Z5mg/kg/天静脉滴注12天为一疗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贵州省2010-2014年人间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与鼠类动物带菌情况,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4年贵州省钩体病例报告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对钩体疑似病例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菌株培养和鉴定。采用夹夜法捕获老鼠对贵州省钩体病高发地区进行鼠类宿主动物及带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鼠间带菌情况与人间疫情的相关性。结果2010-2014年贵州省报告钩体病人共73例,死亡10例,病死率13.70%。疫情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5年合计报告病例数52例占全省同期病例的71.23%。6—9月份达到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9.86%。检测钩体疑似病人血清样本18份,其中阳性7份,阳性率为38.89%,均为黄疸出血群抗体。未从钩体疑似病人分离到钩体菌株。鼠间动物监测有效布夹数6 750夹次,共捕鼠646只,鼠密度9.57%,黑线姬鼠密度呈上升趋势,共分离钩体菌株56株,全部分离自黑线姬鼠,带菌率8.67%,经PCR检测均为黄疸出血群钩体。结论贵州省2010—2014年间钩体疫情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黑线姬鼠为主要带菌鼠类动物,带菌群别为黄疸出血群,与钩体病人血清抗体群别相匹配,提示黑线姬鼠带菌与人间疫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PCR技术在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钩端螺旋体(钩体)病在我国分布广泛、流行严重,自1955年被列入法定传染病以来,全国累计病例240多万我,列亡病例超过2万人。钩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了有效控制钩体病流行,必须加强对钩体病传染带菌情况进行监测。野鼠是钩体最重要的传染源,其次是猪、犬、牛等。目前,监测传染源带菌率主要是靠钩体菌分离培养,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如杂菌污染、培养基质量不高、农药的使用等,致使钩体培养阳性率不高。因此,本文介绍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用于钩体病传染源带菌率监测,提高钩体病的疫情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两次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带菌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为人兽共患病 ,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所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 ,保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和家畜等。 1972~ 1975年由于洪涝造成钩体病两次流行 ,我们对有关宿主动物作了带菌调查 ;1992~ 1995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和河南省防疫站等单位联合进行钩端螺旋体病地理流行病学调查课题 ,我们承担了部分调查项目 ,对其有关宿主动物又作了带菌调查 ,现将两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内容和方法不同地域生存众多的动物种群 ,啮齿动物是钩体的主要宿主动物。钩体自然疫源地分布随地形、气候、降水量和水系分布等…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病癫痫发作149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149例钩端螺旋体病癫痫发作,进一步对病因及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进行探讨,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钩端螺旋体感染或者是钩端螺旋体L型直接损伤了脑组织或脑部供血血管,所致脑部间质性炎症变及内毒素刺激诱发癫痫症状。治疗不仅是控制癫痫发作,最主要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药物,损伤钩体DNA结构。甲硝哒唑静滴为首选,其次选青霉素、地塞米松,可减少钩端螺旋体病的后发症,彻底控制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安岳县2005-2011年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钩体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钩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有效依据.方法 对93例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和有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发病原因,提出有效防治对策.结果 2005-2011年安岳县钩体病共报告93例,2005年报告病例最高(37例),2010年最低(5例),年均发病率约为0.84/10万;发病季节为6-10月,9月最高,占发病总数的83.87% (78/93);发病人群以50 ~ 59岁年龄组为主,占病例总数的35.48% (33/93);男性多于女性,构成比为2.32:1;职业以农民发病为主,占总发病数的81.72%.结论 来2005-2011年安岳县钩体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逐年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发病人群为农民,农村是钩体病防治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6.
1986~1990年,山东省各地医院介绍来我站要求确诊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后发脑动脉炎(即脑血管钩端螺旋体病)的病人共384例,确诊者55例(占14.3%),现报道如下。一、诊断标准(一) 病人来自钩体病疫区,或有疫水等接触史。(二) 临床表现符合脑血管病变特点,并可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病变。(三) 脑血管造影或CT检查有脑动脉  相似文献   

17.
<正>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流行特征受到气温、降水、鼠密度及带菌率、社会因素以及地形等方面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样本采集1.1.1健康人群血清采集2009~2013年每年在磐安县九和乡于钩体病流行季节前后随机抽取健康人(接触农田的人群为主)200人,取肘静脉血2 ml,实验室分离血清。1.1.2宿主动物标本采集每年8~10月在磐安县  相似文献   

18.
<正> 笔者最近期在本县选择平原、丘陵、半山区和山区4种不同地理特点的20个乡进行了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自然疫源地调查,结果如下。 1.用夹夜法,共捕获小型哺乳动物2目3科11种,计700只,其中啮齿目8种、食虫目3种。黑线姬鼠占总捕获数的89.6%,为优势鼠种。共检出带菌鼠4种351只,黑线姬鼠占带菌鼠的98%,其它为大足  相似文献   

19.
钩端螺旋体毒力相关因子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又称外耳氏病(weil's disease),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主要是通过间接接触受带菌动物(野鼠、家畜等)尿液污染的水体、土壤而感染本病,但也可在畜牧养殖、屠宰、加工过程中直接接触病原体而被感染。钩体病的临床表现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地区报告钩体病例准确性,为进一步控制钩体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12年钩体病高发地区报告临床诊断病例血清进行钩体菌培养,血清学诊断,对钩体病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标本进行乙脑、出血热和立克次体检测。结果 共采集87例报告病例的血清标本,培养出4株钩体菌,钩体菌培养阳性率为4.6%。采集64份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钩体病检测,其中54例阳性,阳性率为84.4%,采集23份病例单份血清,其中6份钩体菌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6.1%。对27份钩体检测阴性标本进行乙脑ELISA检测,阳性1例,出血热、立克次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四川省钩体病高发地区临床诊断钩体病准确性较高,但依然需要加强病例双份血清采集和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