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病例报告 患者女,49岁.主因发热伴头痛3 d,于2007年9月19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5 ℃,伴头痛,流涕,无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无咳嗽、咽痛,无腹痛腹泻.  相似文献   

2.
高欣光 《河北医药》2012,34(1):159-160
患者,男,57岁,主因腰部疼痛50 d,反应迟钝、言语不清、语速减慢10 d,加重2d入院.病史:患者于3个月前曾在社区门诊拔牙病史,拔牙前后未规律服用消炎药物;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脑梗死、糖尿病、冠心病、风心病及肝炎、结核等病史.入院时查体:体温36.5℃,脉搏7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90/60 mm Hg(1 mm Hg =0.133 kPa);发育正常,营养较差,慢性病容,精神差,神志清晰,查体合作,反应稍迟钝.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部位与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 对经病理诊断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135例,回顾性分析感染部位与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 经病理诊断的13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感染部位包括主动脉瓣43.0%、二尖瓣34.8%、二尖瓣和主动脉瓣9.6%、肺动脉瓣1.5%、三尖瓣1.5%、其他为0.7%;病原菌分布包括链球菌属感染65.9%、葡萄球菌属感染18.5%、肠球菌感染2.2%、其它菌感染2.2%、多重感染11.2%.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感染部位与病原菌分布情况均较复杂,因此,应重视对病变的准确定位及病原菌的定性,以便减少其病死率,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感染性心内膜炎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临床特点的变化、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确诊的28例IE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主要表现发热(100%)为首发症状,超声心动图检出赘生物23例;21例IE经过内科抗感染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痊愈,临床治愈率75%;4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院内死亡3例。结论对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患者应想到IE的可能,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IE的诊断。基础心脏病是IE常见病因之一,及时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早期诊断、适时治疗及内、外科联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22岁,主因“反复发热、咳嗽1月余”于2013年2月25日21∶30入院,2013年3月16日出院。患者于约1月半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最高39.3℃)及咳嗽,发热热型不详,咳嗽时伴有白色黏液痰,双肺有湿啰音,无咯血,无胸痛及呼吸困难,无心悸,夜间可平卧,于2月25日到我院行胸片示:间质性肺炎,心脏术后改变。  相似文献   

6.
麻疹孪生球菌致细菌性心内膜炎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景庆 《天津医药》2007,35(3):194-194
1病例报告患者男,68岁。因胸闷、气促、咳嗽18d,于2005年2月8日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心脏病史7年。查体:体温38.1℃~39.5℃,脉搏120次/min,呼吸38次/min,血压180/120mmHg(1mmHg=0.133kPa)。双肺湿啰音,心界扩大。血  相似文献   

7.
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广泛存在于水、土壤中,是人类口腔、鼻腔、外阴和皮肤的常居菌。从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棒状杆菌,通常被认为是污染。但现在越来越多文献报道其可引起严重的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IE)、导管相关感染、假体关节感染等。棒状杆菌是IE的重要病原体,但目前由棒状杆菌引起的IE报告很少,治疗经验相对不足,且棒状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正在增加,使治疗更具有挑战性,需要更多的经验来进一步学习。本文描述1例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老年男性患者,两次血培养结果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为棒状杆菌,最终确诊为IE。  相似文献   

8.
朱航  李越  王瑶  郭亮  张艳 《医药世界》2010,(5):446-44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证实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术前超声心动图资料,并与微生物学检验及术中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超声心动图赘生物检出率(n=34,81.0%)高于血培养阳性率(n=17,4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心动图对赘生物的大小、数量、位置以及对心脏基础病因和心脏并发症的判断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结论: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并可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心脏基础病因及心脏并发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感染性心内膜炎4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常见心血管病之一,是由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心内膜所致,易累及心瓣膜,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1].IE常发生于有基础心脏病患者,近年无心脏病变者日渐增多,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贫血、栓塞、皮肤病损、脾肿大和血培养阳性,若诊治不当,病死率很高.  相似文献   

10.
感染性心内膜炎4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常见心血管病之一,是由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心内膜所致,易累及心瓣膜,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1].IE常发生于有基础心脏病患者,近年无心脏病变者日渐增多,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贫血、栓塞、皮肤病损、脾肿大和血培养阳性,若诊治不当,病死率很高.  相似文献   

11.
以肾炎综合征为表现的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霖  赵立全 《天津医药》2000,28(10):589-589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48岁,以发热2个月,泡沫尿1周于1999年8月6日住院。入院前2个月无诱因发热,体温38~39℃,无其他不适,间断服用抗生素。入院前1周发现尿有泡沫,到本院门诊检查发现尿常规蛋白( ),潜血( ),有镜下红白细胞。尿相差镜检红细胞650×10~6/L(65万个/ml),均为肾小球性红细胞,以“肾炎综合征”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入院查体:神清,轻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  相似文献   

12.
感染性心内膜炎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3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提示:以头病、偏瘫及胸痛、咳嗽、肺部急性炎症为突出表现者易掩盖本病诊断。超声心动图(UCG)检查主瓣膜赘生物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治疗后其赘生物缩小和消失与否不能做为观察和判断疗可靠指标,应结合临床及其它实验室检查结合分析。  相似文献   

13.
韩育宁  刘燕萍 《天津医药》1999,27(9):534-535
目的:研究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RSIE)的诊断和治疗方式,以及外科治疗的手术指征和时机。方法:回顾分析8例RSIE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7例符合Robbins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1例在手术中诊断,1例内科治疗痊愈,7例合并基础心脏病者外科治疗痊愈,随访5个月~3年无复发。结论:确诊后应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对于内科治疗无主合并基础心脏值得应早期手术,手术时机分别选择在发病后2-4周和  相似文献   

14.
王红贤 《北方药学》2012,9(2):93-94
1 临床研究 患者女,46岁,主因发热7天,左侧胸腹痛3天于2011年10月31日入院.患者8月前患脑炎,已经治愈.患者于入院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0℃,渐出现干咳、气短、平卧位气短加重,伴双下肢浮肿、乏力、纳少,未诊治.3天前出现左侧胸腹部疼痛,尤以咳嗽及深吸气时为著,平卧位疼痛剧烈,蜷曲坐位时有所减轻.无头晕、头痛,无肢体活动障碍,无恶心、呕吐,全身无瘀点瘀斑,无血尿少尿.入院查体:体温:36.5℃,血压133/57mmHg,呼吸28次/分,脉搏100次/分;贫血貌,消瘦体型,精神欠佳,双肺呼吸音清,心界饱满,心率100次/分,律齐,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鸥鸣音,主动脉瓣区可闻及2/6级双期杂音,心包摩擦音未闻及.腹部稍隆起,剑下及左腹部压痛阳性,脾大肋下约4.0cm,质稍韧,触痛阳性.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浮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T波广泛地平,院外心脏超声心动:LA45.8mm,LV55.1mm,EF64.1%,主动脉无冠瓣增厚,回升增强,瓣尖可见7×5.5mm强回声光团,边界毛糙(性质待定),心包少量积液.入院查血沉(ESR)61mm/h,血红蛋白81g/L,尿潜血2+,白蛋白27.2g/L,入院后3次血培养均阴性.胸水探查:双侧胸腔少量积液;腹部B超:肝脾大,脾实质回声不均匀,可见范围约7.2×2.9cm楔形低回声区,尖指向脾门.上腹部CT:脾大,进一步增强扫描示脾梗死.据DUCK诊断标准符合一个主要标准及3个次要标准诊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脏扩大,心功能IV级(NYHA分级)脾栓塞.入院后给予头孢唑林钠2.0g,q8h抗感染,加强营养,纠正低蛋白血症,利尿,改善心功能,对症止痛等治疗.患者体温正常,腹痛渐消失,复查心脏超声心动:主动脉无冠瓣增厚,回声增强,可见20×11mm强回声团,形态不规则,舒张期飘向左室,经心胸外科会诊建议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静脉注射海洛因致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分析赵*张瑞云*杨西云*刘蓉*杨源我科1993年至1995年共收治因静脉注射海洛因致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其临床表现凶险,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参照Robbins等〔1〕及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的评价〔2〕,本...  相似文献   

16.
周江莉 《天津医药》2007,35(3):205-205
1 病例报告 患者27岁。因初孕35^+3周,间断发热伴咳嗽半个月,阴道出血1d,于2006年2月2日入院。患者自幼患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室间隔缺损),但从未发生过心力衰竭。孕期平稳,于入院前半个月出现间断咳嗽,有白痰,伴间断发热(多于夜间),体温最高达38.4℃,未行任何治疗。近2天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于入院前1天出现阴道出血,量少,色鲜红。  相似文献   

17.
18.
患者,男,23岁,既往健康,以不规则发热,停阵发性腹痛半个月就诊.体检:血压15/10kPa,脉搏98次/分,体温37.6℃,颜面苍白,双手(大小鱼际及指腹)及背部可见多个散在红色丘疹,突出于皮肤表现,且压痛阳性;叩诊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2年10月期间住院的、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56例,分析其病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结果:最常见的病原为草绿色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还有多种细菌感染。56例患者中,52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患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好转出院,1例患者因心衰死亡。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学复杂,临床症状表现多样,抗生素治疗患者血培养阳性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接受手术的8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细菌学情况。方法 统计8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术前血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分析赘生物及其培养情况。结果 81例患者中71例术前血培养,30例阳性(42.2%),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茵多见,万古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细菌敏感率较高,赘生物培养结果与血培养结果并不平行。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学呈现复杂多样化、分散化的特点,传统的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大力加强早期诊断,提高细菌检出率是极为重要的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