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主要致病菌的分布及其抗生素敏感情况。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196例胆道感染患者进行胆汁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情况分析。结果从164例患者的胆汁中共分离171株需氧菌,总阳性率为83.67%(164/196)。171株中革兰阴性菌112株,占65.50%;革兰阳性菌59株,占34.50%。革兰阴性菌的主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35.00%)、肠球菌(27.49%)、肺炎克雷白菌(10.00%)和铜绿假单胞菌(4.00%)。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酶烯类药物、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仍比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低于1.8%、3.5%、11.1%;革兰阳性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耐药率分别为低于6.1%、0。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检出率依然较低,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6%、0。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可作为治疗胆道感染的首选用药。当革兰阳性菌如肠球菌或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致病菌时,应根据胆汁培养结果选用窄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引起胆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240例胆道感染病人术中取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结果240份胆汁标本中130份培养阳性,培养阳性率为54.2%。共分离出细菌15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95株,革兰阳性球菌55株。引起胆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6.7%)、大肠埃希菌(18.7%)、肠球菌(14.6%)和克雷伯菌(10.0%)。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及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耐药率较低。结论胆道感染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位居首位;阿米卡星可作为治疗胆道感染的首选用药之一。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细菌学和电镜观察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与胆道感染的关系。方法 手术过程中,在无菌条件下收集35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病人的胆管胆汁35份,结石30份,进行需氧菌培养,并对部分结石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4.2%,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6.7%。胆汁和胆石培养出的细菌种类相似,均以肠球菌属细菌占首位,其次为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属。对6例肝内胆管结石行扫描电镜观察,5例行透射电镜观察,均观察到结石内的有细菌存在,这11例病人的胆汁、胆石细菌培养均呈阳性。结论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内有细菌存在,可能是引起胆道感染的重要感染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胆道手术患者胆汁培养和药物敏感分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胆道疾病患者胆汁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以便合理选择抗生素.方法 抽取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行胆道手术的195例患者的术中胆汁,并选取24名健康人作为对照,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95例胆道疾病患者胆汁培养阳性率为22.6%(44/195),其中混合感染率为25.0%(11/44).培养菌株55株,菌种16种,其中G-菌占61.8%(34/55),C+菌占34.6%(19/55),真菌占3.6%(2/55).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27.3%)、阴沟肠杆菌(12.7%)、粪肠球菌(12.7%)、屎肠球菌(10.9%).24名健康人正常胆汁培养阳性率为4.2%(1/24),为大肠杆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显示:G-菌对美洛培南总耐药率最低(2.8%),其次为亚胺培南(5.6%)、头孢哌酮/舒巴坦(22.8%)、阿米卡星(28.7%).对青霉素类、喹讲酮类、部分三代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耐药率较高(>50.0%).G+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总耐约率为0.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克林霉素等抗生素耐药率较高(>40.0%).结论 (1)该院胆道感染以G-菌为主,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肠球菌有上升趋势.细菌混合感染多见于急性感染患者.(2)治疗胆道感染首选对大肠杆菌耐药率低的广谱抗生素.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可用于胆道轻度感染,中重度感染首选头孢哌酮/舒巴坦或阿米卡星,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可作为临床二线用药治疗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感染.  相似文献   

5.
胆囊与胆管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胆道感染者胆囊与胆管胆汁中的细菌分布、细菌培养阳性率及菌群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住院手术的273例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对培养结果阳性胆汁的细菌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3份胆汁标本中149例培养阳性,其中胆囊胆汁17例,培养阳性率为19.8%,胆管胆汁132例,培养阳性率为61.7%。共分离出G^-杆菌127株,G^+球菌74株,真菌0株。引起胆道感染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药敏结果显示,G^-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及丁胺卡那霉素耐药率最低,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及复方新诺明高度耐药。G^+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及氯霉素耐药最低。结论胆道感染仍以G^-杆菌占主要地位,但G^+球菌感染呈现出明显上升势头。胆管胆汁细菌感染率较胆囊胆汁高,且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胆道梗阻及再通术后感染与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道梗阻及再通后感染与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51例胆道梗阻患者及37例胆囊结石患者采用偶氮显色法测定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同时行胆汁细菌培养及肠道菌群测定。结果 胆道梗阻组肠道菌量及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较胆囊结石组明显升高(P<0.05);此外,胆汁细菌培养51例胆道梗阻患者中有40例有菌生长(78.4%),与胆囊结石组(32.4%)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 梗阻后胆道外引流及术后肠功能抑制均可诱发肠道细菌易位。胆道梗阻再通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行胆道冲洗,适当的胆道限流及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维持胆道微生态环境的稳定,阻止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对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廓清术后胆道感染,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鼻胆管胆道减压引流术(ENBD)治疗结石性胆管炎术中及术后第5天胆汁病原菌分布特征,并观察中药养肝利胆颗粒对其构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60例结石性胆管炎拟行ENBD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养肝利胆颗粒剂,观察两组ENBD术后第5天的胆汁病原菌构成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共55例胆汁培养阳性,共培养出病原菌98株,8例为混合感染,其中对照组28例(48株),G-菌30株(62.50%),G+菌18株(37.50%);观察组27例(50株),G-菌33株(66.00%),G+菌17株(34.00%)。术后第5天,两组患者共39例胆汁培养阳性,共培养出病原菌47株,无混合感染及交替感染,其中对照组21例(32株),G-菌20株(62.50%),G+菌12株(37.50%)。观察组17例(15株),G-菌10株(66.67%),G+菌5株(33.33%)。结论 内镜下行鼻胆管胆道减压引流治疗结石性胆管炎疗效可靠,能迅速有效改善患者全身状况;胆管结石性梗阻引起的胆道感染仍然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养肝利胆颗粒剂治疗,可明显降低胆汁病原菌培养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胆道梗阻及再通术后感染及与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道梗阻及再通后感染与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方法分别对51例胆道梗阻患者及37例胆囊结石患者采用偶氮显色法测定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同时行胆汁细菌培养及肠道菌群测定。结果胆道梗阻组肠道菌量及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较胆囊结石组明显升高(P<0.05);此外,胆汁细菌培养51例胆道梗阻患者中有40例有菌生长(78.4%),与胆囊结石组(32.4%)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梗阻后胆道外引流及术后肠功能抑制均可诱发肠道细菌易位。胆道梗阻再通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行胆道冲洗,适当的胆道限流及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维持胆道微生态环境的稳定,阻止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对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廓清术后胆道感染,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本地区胆道疾病患者胆汁菌群分布和药敏试验结果的相关因素与胆汁培养阳性率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326例胆道疾病患者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010至2012年、2013至2015年两个时间段140份和186份胆汁标本中分别有73和118份检出致病菌,阳性率为52.1%和63.4%。分别检出致病菌85株和140株;分离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G-)杆菌为主,两个时间段分别占74.1%和68.6%;革兰阳性(G+)菌分别占24.7%和28.6%。老年患者、有临床症状、既往手术史、ERCP史、结石、良性胆道疾病患者、手术时间≥3 h患者的培养阳性率高。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G-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率最低,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部分三代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均50.0%)。G+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耐药率为0,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和红霉素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均40.0%)。结论胆道疾病患者分离的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需重视引起胆汁培养高阳性率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菌群分布情况,探讨影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的6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细菌检出的相关风险因素包括:年龄、胆道手术史、皮肤巩膜黄染时间、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总胆红素水平、CA19-9水平、肿瘤大小、梗阻部位、有无胆道感染临床表现及APACHEⅡ评分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送检65例胆汁标本,培养结果阳性25例(38.5%),其中革兰阴性菌21株(占72.4%),革兰阳性菌6株(占20.7%),真菌2株(6.9%).单因素分析显示可能影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的相关因素是:年龄、胆道手术史、胆道梗阻部位、胆道感染症状和APACHEⅡ评分.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胆道手术史、胆道梗阻部位和APACHEⅡ评分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胆道手术史、胆道梗阻部位和APACHEⅡ评分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的常见并发症,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220例接受PTCD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0例患者中,218例为肝外梗阻性黄疸,其中良性梗阻9例,恶性梗阻209例;2例为肝内梗阻性黄疸,其中硬化性胆管炎1例,肝转移瘤肝内胆管广泛受侵1例。穿刺成功率为99.09%,穿刺失败的2例均为肝内梗阻性黄疸。9例患者于PTCD术后24~72h内死亡。PTCD术中出现胆心反射35例,术后出血6例,感染16例,胸膜损伤3例,胆汁性腹膜炎1例,急性肾衰竭1例,引流管脱出14例,胆汁过度分泌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结论 PTCD的并发症种类较多,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死亡,但通过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及术后积极处理,可有效防止多数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超声引导经皮经肝支架置入在胆道恶性梗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支架置入技术在胆道恶性梗阻中的治疗意义。方法16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B超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外引流,并胆道造影后行金属支架置入。结果胆道支架置入成功率100%,2例术后分别出现胆道及腹腔内出血,保守治疗控制。术后1~4周黄疸消除率87.5%。最短生存时间2个月,最长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6.8个月。6例随访期间出现胆道再梗阻,其中3例经B超引导经皮经肝胆道(PTCD)外引流 胆道冲洗再通,另3例因肿瘤长入,长期PTCD外引流。结论(1)胆道金属支架减黄效果确切,并能原位恢复胆道的生理连续性;(2)超声介导技术可提高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成功率;(3)充分有效的胆汁外引流能减少支架置入的相关并发症,也为胆道再梗阻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与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MOJ)姑息性治疗中各自疗效。根据研究结果,为今后MOJ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方法收集我院肝胆胰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有行ERCP或PTCD姑息性治疗MOJ的病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ERCP组与PTCD组。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诊断、梗阻部位、合并基础疾病、术前各项指标、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住院费用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项指标变化:两组术后ALT、TB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ERCP组术后TB指标下降更加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住院天数:ERCP组术后住院天数平均值为7.25天,PTCD组为17.73天,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RCP与PTCD均为姑息性治疗MOJ有效手段,可有效缓解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损害,但ERCP在减黄效果上更加显著;ERCP可显著降低病人术后住院天数,但两组在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总住院费用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胰源性黄疸术前行直接胆道造影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对1997~2002年收治的110例因胰腺疾病导致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前行直接胆道造影发生急性胆道并发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PTCD检查42例,ERCP 59例,行两种检查者9例。总急性胆道并发症10例(9.09%),PTCD组急性胆道并发症7例(13.73%),急性胆管炎4例,胆道出血2例,胆汁性腹膜炎1例,死亡1例。ERCP组急性胆道并发症3例。结论:胰源性黄疸行直接胆道造影检查虽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但合理的选择适应证,严格操作规范,对术后病人严密观察,积极的保守治疗可避免和治愈并发症。直接胆道造影和胆道引流应是胰源性黄疸术前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PTCD(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并胆道支架置入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例行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8.9±30.2)μmol/L,术后2周时,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下降到(167.4 ±42.1)μmol/L (P<0.05).8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胆道出血2例,胆管炎4例,支架阻塞1例,胆汁漏1例,经治疗好均好转.结论 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内镜胆管内支架置入术对各种恶性胆管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 66例恶性胆管梗阻病人先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确定胆管梗阻病变部位和性质后,再决定使用内镜下塑料胆道支架引流(ERBD)和内镜下金属胆道支架引流(EMBE).结果 66例患者中64例插管成功,成功率96.97%(64/66).行ERBD 44例,行EMBE 20例,主要见于胰头癌、胆管癌、壶腹癌、原发性肝癌及肝门及肝内转移压迫胆管,所有病例均在引流后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下降.结论 经内镜下胆管内支架引流术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其操作安全而有效,特别是对各种恶性病变引起的胆管梗阻起了关键性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 探讨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ERCP操作失败后行PTCD补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3例ERCP操作失败后行PTCD治疗的老年MOJ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46例首选PTCD治疗的老年MOJ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变化情况,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结果 研究组ERCP操作失败的主要原因为肿瘤致胆管严重狭窄,导丝无法通过,占67.9%;失败后行PTCD补救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4.3%,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χ 2 =0.135,P=0.714);并发症发生率为30.0%,虽略高于对照组(24.4%),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χ 2 =0.368,P=0.544)。由于肿瘤侵犯较重,研究组胆道支架置入成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8% vs 69.6%, χ 2 =11.208,P=0.001),但术后2周,研究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减黄效果相当,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老年MOJ患者 ERCP操作失败后行PTCD补救治疗,其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与首选PTCD治疗无差异,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加鼻胆管引流(ENBD)、塑料支架置入引流(ERBD)或金属支架置入引流(EMBE)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比较。方法 136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分为:ENBD组、ERBD组和EMBE组,观察各组疗效、支架通畅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 三组总体置管成功率95.4%;治疗1周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引流总体有效率为91.0%;并发症发生率为5.4%。ERBD组平均通畅时间(88.0±21.9)d,EMBE组平均通畅时间(200.6±46.6)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1);ERBD组平均生存时间(215.4±111.3)d,EMBE组平均生存时间(271.8±100.8)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ERCP对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给予鼻胆管引流及支架置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42例同种异体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后远期不同类型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于肝移植术后3个月发病.患者通过影像学手段如超声、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等确诊.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包括胆道狭窄21例,其中吻合口狭窄8例和非吻合口狭窄13例;胆道结石19例,其中泥沙型7例和非泥沙型12例;另2例为奥迪括约肌功能障碍.吻合口狭窄的患者中,6例经ERCP治疗3~5次后痊愈;另2例经ERCP治疗效果不佳改行胆肠吻合重建术后治愈.13例非吻合口狭窄患者中,ERCP治疗2例,再次肝移植11例,效果良好,无1例出现死亡.胆道泥沙型结石7例,经ERCP和PTCD治疗均无效,行再次肝移植效果良好.12例非泥沙型结石患者中,4例行ERCP取石成功,另8例行手术取石,效果良好.2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行ERCP放置支架,效果良好.结论 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一经确诊就应根据不同的胆道病变类型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采用积极的内镜和介入治疗,若无效时及时进行再次肝移植等手术治疗,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20.
Acute cholangitis complicating diagnostic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is potentially fatal. Among 323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proved biliary obstruction, 21 (7 percent) developed acute cholangitis after examination. Four patients underwent emergency surgery for the control of sepsis with two deaths. Of the 21 parameters chosen for evaluation, malignant obstruction, fever (higher than 37.5 degrees C) within 72 hours before the procedure or when afebrile, and an increased aspartate transaminase level of 70 IU or more were the independent predictive factors identified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An increased temperature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absolute contraindication to examination unless followed by immediate ductal drainage. Since the risk of septic complications is minimal when none of the risk factors are present, routine urgent biliary decompression after ERCP is probably unnecessary for these selected patients. For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obstruction or other risk factors, early elective surgical drainage is advisable. When surgery is not feasible, nonoperative drainage of the obstructed biliary system as a preventive measure might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