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短期预后脑出血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7例.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短期预后脑出血进行多元Logistic分析.结果:157例经溶栓治疗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26例发生脑出血,脑出血发生率为16.56%;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3 h)、糖尿病(有)、心房颤动(有)、溶栓后收缩压(≤140 mmHg)、溶栓前NIHSS评分(≥16分)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短期预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短期预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发病到溶栓治疗的时间、糖尿病、心房颤动、溶栓后收缩压低于140 mmHg、溶栓前NIHSS评分高于16分等,需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脑电信号特征,探讨样本熵算法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频谱和样本熵分析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溶栓前和溶栓治疗后24 h的EEG数据。分析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结果:溶栓治疗有效的患者,Delta与Alpha频段的能量在溶栓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溶栓前后,溶栓有效患者的Delta频段的样本熵在溶栓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Delta频段和Alpha频段的能量,以及样本熵可用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的监测评估。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栓溶解疗法;脑电图;频谱;样本熵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和血流灌注成像指导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观察其安全性。方法2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 ,发病时间为6~12h,均进行磁共振弥散成像 (DWI)和血流灌注成像(PWI) ,并且PWI体积>DWI体积 ,给予尿激酶100万U一次静滴溶栓治疗 ,观察溶栓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及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尿激酶溶栓治疗无一例颅内出血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后很快恢复。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和血流灌注成像可以指导发病6~12h的急性脑梗死的尿激酶溶栓 ,临床疗效安全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降纤酶早期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联合用药组(35例),用降纤酶和复方丹参治疗;复方丹参组(30例),用复方丹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使用降纤酶和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复方丹参治疗(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脑梗死(24小时)中,降纤酶能使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5.
朱锡生 《中国微循环》2007,11(6):399-400
目前,急性脑梗死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超早期溶栓治疗。但有效溶栓治疗的时间窗相当短,超过6h后溶栓治疗,并发症脑出血的发生率将明显增加。因此我们选择了具有降纤、抗凝双重作用的疏血通注射液,对50例不宜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和临床观察,以探讨其降纤、抗凝、降脂的作用及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00例患者系我院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病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47~86岁,平均67.5岁。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随机将10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介入取栓术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中40例行单纯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溶栓组,40例行Solitaire AB支架机械介入取栓术联合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联合组。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情况,采用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的肢体功能及预后状况,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mRS评分低于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介入取栓术联合溶栓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预后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溶栓治疗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入选者血管性痴呆发生情况,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17例,占20.73%;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性痴呆发生率较高,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开滦总医院神经内科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溶栓组,同时选取此阶段与之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相匹配的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未溶栓组,选取临床健康查体指标皆正常的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非直接接触式无感睡眠监测系统数据,比较3组研究对象睡眠状态生理指标临床监测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睡眠指标。结果 溶栓组与未溶栓组临床基线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与未溶栓组总睡眠时间、入睡后清醒时间、R期时间、R期占比、浅睡眠时间及深睡眠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睡眠效率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R期时间及浅睡眠时间均高于未溶栓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否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与入睡后清醒时间和睡眠效率明显相关,其β值分别为0.020、0.080,Wald值为4.440、31.455,OR值为1.002、1.083,P均?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可以引发明显的睡眠...  相似文献   

9.
李富慧 《医学信息》2007,20(9):1662-1663
目的探讨应用大剂量尿激酶静滴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为治疗组,另30例为对照组。两组同时给予降颅压、脑保护荆以及其他常规治疗。包括:管理血压、血糖、降血脂及抗感染用药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尿激酶100万U加入0.9%氧化钠溶液100ml静滴,30min内滴完。结果本组资料显示静脉溶栓治疗有效率达93.3%,治愈率达53.3%,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肯定,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是患者康复的关键,但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急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早期(发病后就诊时间<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PNS+rt-PA静脉溶栓治疗(PNS组)66例和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65例.两组均常规治疗,PNS组中PNS注射液400 mg+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1次/d,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治疗24 h和15d后的治疗效果,用试剂盒检测两组患者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细胞纤维连接蛋白(human cellular fibronectin,c-Fn),CT检测两组HT情况,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和Barthel指数评价其神经功能.结果:溶栓后24 h,与溶栓前相比,两组MDA,MMP-9,c-Fn及Barthel指数均显著升高,SOD及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NS组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t=2.54,2.50,2.52,2.55,2.55,2.57,均P<0.05).治疗15d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MDA,SOD,MMP-9,c-Fn,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均P<0.01),且PNS组较对照组显著改善(t=4.61,4.98,4.46,4.68,4.38,5.87,均P<0.01);CT检测显示PNS组患者出血性转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4.15,P<0.05).结论:PNS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降低溶栓后出血转化率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发生与未发生颅内出血患者进行1:1最近邻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匹配后发生组、未发生组患者各41例.统计患者基线资料,分析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血糖、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溶栓后24 h收缩压、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LA、溶栓后24 h收缩压、AF是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影响因素为高血糖、LA、溶栓后24 h收缩压、AF.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狼疮性脑梗死的早期表现,以提高对狼疮性脑梗死的警惕性. 方法分析了5例SLE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在发生脑梗死前已有神经损害表现. 结果均给予糖皮质激素合环磷酰胺或环孢素A治疗,1例还应用东菱克栓酶进行溶栓.3例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出现肢体无力、抽搐、精神障碍等新发症状应引起足够重视,警惕脑梗死的发生.短程大剂量激素冲击及CTX 治疗,病情得到较好控制.溶栓治疗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吴冶君  陈春花 《解剖学报》2019,50(6):850-856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溶栓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金标准,然而,tPA的治疗时间窗和超过治疗时间窗后再应用所致的致命性副作用限制其的临床应用。为了解决tPA应用的限制性,可联合应用tPA与其他药物或非药物的介入方式治疗,且部分联合治疗方案经实验验证可以减轻治疗时间窗外应用tPA所致并发症,尤其是出血性转化(HT)。联合应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保护血脑屏障,增强血管生成作用和保护脑血管。非药物介入方式则包括干细胞移植和有多方面生物效应的气体治疗。tPA与上述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旨在减轻滞后tPA治疗所致的副作用和脑卒中所诱发的神经性缺损和行为损伤。因此,辅助治疗是一种创新的治疗形式,可解决tPA治疗的限制因素,并可能延长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14.
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多采用大剂量尿激酶100万单位静咏点滴,不但副作用大,而且费用高。我们采用溶栓合剂(自配)颈内动脉注射给药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40例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加清开灵治疗的疗效,基本治愈24例,显著进步12例,无变化3例,恶化2例,治愈率为90.0%,溶栓结合清开灵治疗能较好改善脑组织血液,促进脑功能恢复,具有较好临床效果。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超早期脑梗死TOAST分型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静海区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9例,将所有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分型划分为LAA组、CE组、SAO组及SOE+SUE组共四组,所选患者均为发病时间在4.5 h内,行规范性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其临床效果和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LAA组、CE组、SAO组、SOE+SUE组溶栓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比较,SAO组低于LAA组、CE组、SOE+SU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LAA组、SAO组、SOE+SU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早期脑梗死4.5 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均可获益,且SAO型效果最佳;针对于CE患者应注意病情变化,降低其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2018年2月~2020年4月期间就诊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ACI患者给予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分析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  相似文献   

18.
及时有效地治疗急性脑梗塞 (ACI)是现代医学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 ,在这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 ,针对脑梗死周围缺血性半暗区的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目前研究较多的超早期溶栓治疗和脑细胞保护剂的应用两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狼疮性脑梗死的早期表现,以提高对狼疮性脑梗死的警惕性。方法:分析了5例SLE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在发生脑梗死前已有神经损害表现。结果:均给予糖皮质激素合环磷酰胺或环孢素A治疗,1例还应用东菱克栓酶进行溶栓,3例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出现肢体无力,抽搐,精神障碍等新发症状应引起足够重视,警惕脑梗死的发生,短程大剂量激素冲击及CTX治疗,病情得到较好控制,溶栓治疗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36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文良  王传玲 《医学信息》2006,19(9):1616-1617
出血性脑梗死(HI)是脑梗死患者在脑梗死的基础上,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液灌流,导致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近年来,由于脑梗死抗凝、溶栓治疗的发展,CT及MRI的普及.关于出血性脑梗死的报道越来越多,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我们收集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预后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