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医学教育,医学教育的本质是医学人才的培养.医学教育不仅包括医学技术,同时也包括医学人文.笔者通过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家政策法规的广泛研读,反思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中医药学、中医文化与医学人才培养的密切关系,提出医学人才培养的新契机和新挑战,思考中医文化融入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2.
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化运动后,中医学的发展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而陷入了迷茫。西方医学的引入对中医地位的冲击不可估量。中医学亟需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来推动自身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成为任重道远的使命。中医学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依靠,中医的教育模式只有适应其传统的文化特点,才有利于中医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对医学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应立足地方,依托地方,结合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优势,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卫生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医疗卫生市场需求的特点,提出地方中医药院校应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以"精英化教育"模式培养传统中医人才;以"实用型教育"模式培养中西医兼通医学人才;以"大众化教育"模式培养医学相关人才,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余炼  苏联军 《中医药导报》2023,(10):233-236
以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为契机,凝练特色,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创新。针对当前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涨、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及技能考评效果欠佳等实际教学突出问题,通过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教协同推动一系列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中医药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深度融入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为构建中医思维和育人机制、培养高质量中医临床人才提供中国范式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曾召 《中医教育》2004,23(5):7-8
正确解决中医教育发展的若干哲学关系问题对中医教育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继承和发展始终是中医教育具有方向性意义的大问题,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是中医教育发展的关键;中医教育发展既要遵循世界医学教育规律又要具有中国独特的医学文化特色;坚持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反映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提高对学生主体学习作用的认识;在医学发展背景中考察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人的全面发展、专业与素质教育,关系着中医教育能否适应医学发展和社会要求.  相似文献   

6.
中医作为传统医学,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与循证医学、西医学不同,不能以常规科学的发展模式来衡量和限制发展。中医药的临床发展、优秀中医人才的缺乏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的发展。要发展中医,需保持中医学的独特体系,兴旺中医教育,改革中医教学模式,培养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7.
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高等中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人才是中医院校新的培养目标.中医院校西医基础课是优化中医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现代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王葆方  刘宛娘 《天津中医药》2013,30(11):696-697
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之间的中医药交流由来已久,从2000年开始在多所政府医院中开设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并在2009年正式承认中国5所中医药大学学位,为中医规范化奠定基础。南方大学是一所建校30年,包括8大学部的综合院校,为提高当地中医教育水平,培养中医人才,与2009年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合作开设中医本科教育。该课程依据中国中医本科教育的基本模式,结合两校合作的特点,设定五年制的课程,为合作培养中医人才,提高中医教育,扩展中医教育模式作出积极地开拓和尝试。  相似文献   

9.
中医传入吉林后,吉林出现了中医教育。民国及伪满时期,吉林出现了中医教育机构,如官办的吉林官医院附属吉林医学研究会、吉林医学校等,以及私立的吉林私立吉光国医学校、盖受益医学馆等。这些中医教育机构在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培养了大批中医临床人才,为中医的传承做出巨大贡献,推动了吉林中医的发展。研究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机构的发展历程、师资情况、课程安排等,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这些中医教育机构特点,可以为今天中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谭次仲为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医学理论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医科学化"思潮的代表人物。谭氏提倡学校系统教育,于1935年开设了谭次仲函授国医学社,编撰中医教材,培养中医人才,为近现代岭南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为弘扬传统医学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全科医学起步较晚,目前全科医学人才数量不足,其中医全科人才更是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医疗服务的需求。文章根据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开展情况,浅谈中医全科医师培养发展现状及对中医全科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笔者期望在实践中为中医全科人才的培养作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中医急诊学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中医急诊医学人才,总结中医急诊学临床教学体会包括:培养学生建立现代中医急诊医学观;培养学生中医急诊临床创新思维;掌握急诊临床操作技能;以上教学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才素质的提升,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中医专业功底和良好的中医学思维,还应具备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基础,以及宽广的行为、社会、伦理和哲学等人文科学基础.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一个较长期的教育规划之下.七年制中医临床专业教育的实践证明,长学制专业培养对中医临床人才整体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有必要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现状出发,根据国际长学制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式,在条件成熟的院校内试办八年制中医教育,以便吸引优秀生源报考中医临床专业,并籍此进一步优化中医临床教育教学体系,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提供教育支持.本文围绕建设意义、建设重点和具体方案设想等对建立八年制中医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新医改形式下必须大力发展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中医全科医师人才的培养质量决定中医全科医师的综合水平,院校教育是中医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一个途径,我们计划以中医全科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卓越医师培养计划为蓝本,通过修订完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在中医全科班实施,期望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医全科人才。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中西医结合实践模式在中医全科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中医全科医学应该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原则,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社区医疗环境,在理论与临床研究中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核心,将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数据纳入中医辨证体系,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和西医学基本知识、初步具备中医临床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中医人才。中医学课程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步骤,课程设置是决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先行条件。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将现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概括为学科特点、现行课程设置、中西医课程分配、实践课程设置、中医经典课程设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和科研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等七个方面,以期为今后中医院校中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岭南特色中医药作为我国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医学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院校如何在发挥好院校优势与汲取师承精髓的基础上,将地域医学特色融入中医教育中,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有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同时又传承好地方特色文化与技术的人才,是需要我们积极思考并实践探索的。文章以中医针灸学课程教学与岭南地域特色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为例,探讨如何将“院校-师承-地域医学”有机结合并贯穿中医人才的全程教育中,培养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岭南中医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关于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肖相如 《中医教育》2004,23(6):76-77
中医教育,特别是高等中医教育,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但是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和向中国的不断渗透,中医人才的成长遇到了观念上的冲击.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以理工科的考生为主,他们此前所受的教育是以数、理、化为主导的科学体系,建立的是因果联系、可量化的、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与中医理论的随机辨证、抽象化的、宏观整体的思维模式格格不入.如何让学生了解中医的理论特色和优势,培养学生对中医的感情,建立中医的思维模式,是中医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可能会有助于改善现状.  相似文献   

19.
<正>清末民初,中医学受到西方医学及西方教育模式的强烈冲击,生死存亡岌岌可危,诸多近代中医教育家为中医开辟新的教育模式而积极探索,纷纷建立专科学校,培养了众多的中医药实用人才,为数不少的名医都有过学校教育经历。建国以后,全国共设立了20余所中医院校,以培养中医人才。课程设置是院校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我们将不同时期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整理分析,以便更清晰地认识院校教育这一中医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20.
李雪苓  韩宁林  范泉  王琥  王凯  曹晖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1663-1664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并且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临床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国内外长期的医学实践已证明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适用于我国的医学教育.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中医临床急诊教学中,如何使其更适合中国国情以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突出中医临床急诊教学模式自身特色,充分利用有限的中医临床急诊教学资源,提高中医临床急诊教学质量,是中医临床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