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etoris,UAP)是冠心病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因此,UAP的治疗备受关注。武进区漕桥卫生院2003年3月~2006年8月,应用硝酸甘油注射液加注射用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3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以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不稳定型心绞痛、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伴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组可危及生命的综合征,常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引起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扩张冠状动脉,抑制微血栓形成正确处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键。近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地尔硫堇(合贝爽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疾病是中国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心血管病中占有较大比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Fowler于1971年首先提出的.它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由于其临床症状重,如不及时治疗则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因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范畴,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临床急重症,因其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近年越来越受到心内科医生的关注。大部分患者经过正规合理的治疗可以明显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因此早期识别、合理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结合文献资料及2002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修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治疗指南,现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Fowler于1971年首先提出,以前曾称为心肌梗死前状态、中间症候群等。它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由于其临床症状重,如治疗不及时,则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近年来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十分重视。在众多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扩血管药物中,我们选用二硝酸异山梨醇酯(异舒吉)作为首选药,比较其与硝酸甘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我院应用低分子肝素钠、辛伐他汀(商品名:舒降之)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研究新型心肌缺血标志物缺血修饰白蛋白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水平,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疾病诊断、危险分层中的价值。 方法:收集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37例(其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4例),并以120例无急性心肌缺血者作为对照(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3例,健康者40例),采集肌钙蛋白指标及GRACE评分,并对所有入院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缺血修饰白蛋白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①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平均水平(118.02±38.14,U/ml),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平均水平(121.34±53.73,U/ml),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平均水平(95.03±32.78,U/ml),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平均水平(101.65±30.04,U/ml),健康人群缺血修饰白蛋白平均水平(71.87±10.86,U/ml),五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平均水平最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与GRACE评分无相关性;③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前、术后24小时内和出院前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无差异;④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与肌钙蛋白I无相关性;⑤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用于诊断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ROC曲线敏感度为68.7%,特异度为60%,曲线下面积为0.641,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诊断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准确性较低。 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新型心肌缺血标志物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无区别;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诊断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准确性较低,目前不能还作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拟探索一种早期灵敏和特异的斑块不稳定性的标志物—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方法在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15例非冠心病人群中测定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Ⅰ。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浓度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对照者(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呈正相关,与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Ⅰ无相关性。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升高不代表心肌特异性坏死改变,而可能提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抗丙二醛-乙醛加合物抗体IgG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7例入选患者根据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0例。应用ELISA测定血清抗丙二醛-乙醛加合物抗体IgG水平。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抗丙二醛-乙醛加合物抗体Ig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抗丙二醛-乙醛加合物抗体IgG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抗丙二醛-乙醛加合物抗体IgG水平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明显相关,对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一般认为即反复发作的休息时疼痛,其时间、性质及频繁程度较一般心绞痛更严重,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不稳定型心绞痛也可以由以前可预测的劳累性心绞痛型心绞痛转变为休息时心绞痛。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AMI)都有不适的前驱症状,但另一方面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意义与心绞痛不同,若处置不当或不及时,短期内很可能演变成急性心肌梗死或发生猝死,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现将我院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5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出现心肌缺血性胸痛或证实心肌缺血,但无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情易变化,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也可能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甚至猝死。因此,对其正确认识与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变化,了解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支架置入数与血小板活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测定48例稳定型心绞痛、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并与4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对照分析。结果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置入后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支架置入前(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治疗前亦高于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支架置入个数有关,置入支架越多阳性表达率越高。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血小板高活化状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及急性血栓形成。支架置入术对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加强了血小板的活化,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标志物的临界值。方法 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34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64例在发病后5日内多时间点的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包括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MB质量和活性、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并通过时量曲线分析心肌标志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界值。结果 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中仅有7例心肌标志物不同程度升高;而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MB和肌红蛋白的峰值分别为24,16,8小时。其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临界峰值分别为0.25,16.6,75.6 μg/L,结论 诊断区分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肌标志物的临界值为心肌肌钙蛋白0.25 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MB为16.6 μg/L,肌红蛋白为75.6 μg/L。  相似文献   

15.
重视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冠脉综合征分类的演变80年代以前人们将急性冠脉综合征分为“透壁”和“非透壁”心肌梗死 ,对不稳定心绞痛的重视不够。 80~ 90年代初 ,急性冠脉综合征被分为“Q波”和“无Q波”心肌梗死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有了进一步认识。 90年代以来 ,急性冠脉综合征按照早期的心电图表现有无ST段抬高分类 ,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后者包括无Q波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这二者又被称为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 ,大大提高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视。以有无ST段抬高作为分类的标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①强…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ADM、ET-1、GMP-140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云  熊攀  王平凡  闫玉真 《山东医药》2004,44(16):26-2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占冠心病的30%~40%。2002~2003年,我们观察了ACS、稳定型心绞痛(SAP)及健康人的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内皮素(ET-1)、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变化,并探讨其在ACS发病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心肌缺血综合征。近年来,日益增加的研究证据表明,内皮功能在包括UA在内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造成的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失衡、致血栓形成作用的增强等变化,通过促发冠状血管痉挛、冠脉内血栓形成,构成了急性心肌缺血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病理机制。下面对近年来不稳定型心绞痛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以往认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应是心前区或胸骨后出现剧烈疼痛,同时伴有胸闷、憋气、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悸、恐惧和濒死感。可是近来医学研究发现,有30%以上老年ACS病人临床症状是不典型的,通过仔细观察才能明确,易误漏诊,且容易移行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可由相应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所致。有关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时心电图的表现却鲜有报道。左主干病变包括狭窄或闭塞,是一种临床危重病症,其发生率低,但预后较差,死亡率高。因此,早期发现并进行血管再通治疗,特别是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本文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胸痛发作时相应导联的ST段偏移情况对左主干病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浓度的变化。来探讨其与稳定型心绞痛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和对照组健康体检者20例,动态测定各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的浓度。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浓度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中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浓度峰值分别出现于第24h和72h。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浓度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呈正相关(r=0.642,P〈0.01)。它们与心肌酶谱无相关性(P〉0.05)。结论 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