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癫痫发生过程中突触素Ⅰ(SYNⅠ)在海马和齿状回的表达及齿状回苔藓纤维出芽的动态变化。方法建立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海马和齿状回不同时点SYNⅠ免疫反应吸光度值.Neo-timms’染色观察齿状回苔藓出芽的演变。结果SYNⅠ在海马和齿状回的表达于癫痫状态后2d、7d出现降低,14d开始升高,30d、60d表达明显增高;齿状回内分子层于14d开始出现苔藓纤维出芽,大鼠在同期开始出现自发发作。结论在癫痫状态后2d即出现了突触可塑性的变化,14d后由于神经轴突的再生,齿状回内分子层出现苔藓纤维出芽,形成了兴奋性的环路,可能是癫痫反复自发发作的病理基础,SYNⅠ及苔藓纤维出芽较好的反应了神经可塑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性钙粘附分子(N-cadherin)在癫痫状态后海马苔藓纤维出芽和突触重组中的作用。方法取锂一匹罗卡品诱导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及慢性自发性颞叶癫痫发作期的大鼠脑片,用Timm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苔藓纤维出芽和N-cadherin在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癫痫状态后第2周和第4周的实验组大鼠可见到苔藓纤维出芽,穿越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到达内分子层,并在此形成一条致密的层状带(Timm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实验组大鼠在第2周和第4周,海马齿状回内分子层可以看到强染色,并形成一条致密带,与Timm染色时观察到的条带一致。结论癫痫状态后在海马齿状回内分子层N-cadherin的表达上调.N-cadherin可能参与了癫痫后苔藓纤维出芽和突触重组过程。  相似文献   

3.
癫痫大鼠海马出芽苔藓纤维突触的超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匹罗卡品颞叶癫痫大鼠海马出芽苔藓纤维突触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在颞叶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Timm组化染色标记出芽苔藓纤维突触末端,在电镜下观察新生突触的类型、比例、定位、以及突触后靶成分。结果:颞叶癫痫大鼠齿状回内分子层可见到银标记的突触末端,出芽苔藓纤维突触主要是轴棘型非对称性突触,其次是轴树型非对称性突触,偶可看到出芽轴突和颗粒细胞体形成突触联系。结论:轴棘型非对称性突触是颞叶癫痫大鼠海马出芽苔藓纤维突触的主要类型,出芽苔藓纤维突触的超微结构特性支持重组突触形成重复的兴奋性环路,而且形成的新的兴奋性环路可能在颞叶癫痫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颞叶癫痫病人海马齿状回和CA3区苔藓纤维出芽情况。方法癫痫组样本来自12例颞叶癫痫病例的手术切除标本包含海马齿状回和CA3区的脑组织,对照组脑组织样本来自4例非癫痫病的尸检脑组织。应用Timm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光镜和电镜水平进行海马结构苔藓纤维发芽的研究。结果光镜下癫痫组可见苔藓纤维穿越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到达内分子层.CA3区也可见明显的苔藓纤维发芽。癫痫组CA3区和齿状回内分子层苔藓纤维发芽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显示癫痫组患者齿状回内分子层可见到银标记的突触末端,主要和树突形成突触连接,所形成的突触为非对称性突触。结论颞叶癫痫可致海马齿状回和CA3区苔藓纤维发芽增加,这可能是难治性癫痫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苔藓纤维出芽是颞叶癫痫突触重组的主要表现.出芽的苔藓纤维在颗粒细胞间形成兴奋性环路,使颗粒细胞产生同步化电活动的阈值降低,也可经海马结构内的传导通路,使海马结构在传出途径上的电活动增强,从而导致反复自发性癫痫发作的发生.钙离子作为一种信使参与多种细胞功能活动的调节,钙通道功能的改变可引起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的变化,而细胞内高钙和细胞外低钙均可诱发神经电活动紊乱,因此钙稳态在癫痫发生发展及海马突触重组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传统型瞬时受体电位通道6(TRPC6)蛋白在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海马苔藓纤维出芽中的作用.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12).实验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法建立颞叶癫痫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实验组按癫痫持续状态(SE)后1d、7d、15d、30 d和60 d分为5个亚组,每亚组12只大鼠.以上各亚组及对照组再分为2个小组,分别进行Western blot检测TRPC6及突触重建标志蛋白Synaptophysin在海马中的表达和Timm染色观察海马苔藓纤维出芽并评分.结果 实验组TRPC6蛋白表达量在SE后1d达高峰(P<0.01),其他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ynaptophysin蛋白表达量在SE后7d、15d、30 d和60 d显著增加(7 d:P<0.05;15 d、30 d、60 d:P<0.01),30 d达峰值(P<0.01).实验组大鼠齿状回内分子层在SE后7d出现Timm颗粒,并呈进行性增加.结论 TRPC6可能参与了苔藓纤维出芽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匹罗卡品诱导慢性癫痫大鼠海马齿状颗粒细胞苔藓纤维突触重建与神经营养素受体TrkB表达的关系。方法 取匹罗卡品诱导大鼠急性癫痫持续状态及慢性自发性颞叶癫痫发作期大鼠脑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rkB及突触体素(P38,一种突触形成标志物)在大鼠海马的表达。结果 急性癫痫持续状态诱导颗粒细胞表达TrkB一过性增高,第2次表达高峰呈现在7~30d;P38免疫反应性在齿状回内分子层则呈进行性增加,与neo-Timm显示的异常苔藓纤维出芽相一致。结论 TrkB受体激活有助于海马齿状回苔藓纤维轴突生长及突触形成从而有利于颞叶癫痫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边缘癫痫实验模型海马内突触体素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癫痫时突触体素(P^38)在海马表达的时间变化及意义。方法建立匹罗卡品边缘癫痫模型,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海马不同时间点P^38免疫反应吸光度值。结果P^38免疫反应性在海马呈现两次高峰:致痫后3~6h在海马门区及CA3区P^38短期升高,30~60dCA3区呈现第2次高峰。在内分子层,从第7天开始直至第60天P^38呈进行性增多,且与Neo—Timm染色结果相平行。结论P^38在海马第2次表达增高,平行于苔藓纤维出芽,与自发性发作形成有关。急性期表达增高则与癫痫持续状态的产生与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总tau蛋白及其p-ptauser202在戊四氮点燃癫模型海马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苔藓纤维出芽中的作用。方法 1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模型组(腹腔注射戊四氮),均n=90。于不同的时间点应用Timm染色观察苔藓纤维出芽,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各时间点海马总tau蛋白及p-ptauser20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各时间点CA1、CA3、DG区苔藓纤维出芽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第1周CA1区、CA3区,第2周DG区的p-ptauser202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CA1区P<0.05,CA3区P<0.01,DG区P<0.01);门区(H区)tau蛋白及p-ptauser202蛋白在各时间点的表达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无动态变化。结论 tau蛋白可能通过其磷酸化水平的增高参与癫点燃大鼠的苔藓纤维出芽,在癫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戊四氮点燃大鼠模型海马结构内突触体素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癫痫时海马结构的可塑性。方法:利用图像分析分析仪戊四氮诱导的大鼠点燃模型海马CA1、CA3区及齿状回区突触体素的阳性免疫反应产物的光密度值(OD值)。结果:点燃组海马人各部突触体素阳性免疫反应产物光密度值较对照组增加,尤以CA3区苔藓纤维层的齿状回分子层内带为甚。结论:突触体素含量的变化一方面是点燃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点燃维持的分子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对戊四氮(PTZ)点燃大鼠海马组织中丝切蛋白(cofilin,非磷酸化形式)表达与苔藓纤维出芽程度关系的影响.方法 210只SD雄性大鼠分成戊四氮组、法舒地尔干预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采用PTZ慢性点燃癫癎模型,应用SABC法检测cofilin表达,用Timm染色检测苔鲜纤维出芽情况.结果 PTZ组大鼠点燃率、病死率与法舒地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Z组和法舒地尔组CA3区苔藓纤维出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Z组和法舒地尔组海马非磷酸化cofilin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丝切蛋白可能通过苔藓纤维出芽与癫癎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海马Semaphorin-3A(Sema3A)与苔藓纤维出芽(MFS)在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氯化锂-毛果芸香碱建立癫痫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痫性发作组。痫性发作组分别于药物注射后1、5、7d及3、4周时间点,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海马Sema3A的表达,同时采用neo-Timm银染观察海马MFS情况。结果生理盐水对照组Sema3A仅有少量表达,痫性发作组1、5d无表达,7d表达明显,3周后亦无表达;痫性发作组1、5d未见MFS,7d可见MFS至齿状回内分子层,3周后明显可见MFS至齿状回分子层。痫性发作组Timm评分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马区Sema3A表达变化伴有MFS可能是癫痫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单侧液压脑损伤(FPI)对大鼠双侧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和CA1区突触传递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单侧液压脑损伤模型,脑标本分为对照组(包括正常对照和假手术对照)、FPI损伤同侧组和FPI损伤对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水平切片GFAP表达,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进行细胞内记录。结果FPI大鼠双侧海马齿状回门区和CA1区GFAP表达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强。FPI损伤同侧组兴奋性输入-输出关系曲线的斜率比其他两组显著增大(P<0.05);FPI损伤同侧组和对侧组双脉冲易化(PPF)比值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幅值均比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FPI损伤同侧组和对侧组双脉冲抑制(PPD)比值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结论大鼠单侧液压脑损伤对双侧海马均可产生影响,导致双侧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传递增强,抑制性突触传递减弱。  相似文献   

14.
苔藓纤维出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是癫痫后最重要的形态学改变之一,与痫性活动的反复自发性发作密切相关.MFS和突触重塑是难治性癫痫的主要病理基础,而MFS又是突触重塑的主要形式,在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标本和癫痫动物模型中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5.
苔藓纤维出芽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苔藓纤维出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是癫痫发作后最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与癫痫的反复自发性发作密切相关。在痫性损伤后由于门区神经元和CA3区锥体细胞大量死亡,齿状回内分子层(IML)失神经传人,同时颗粒细胞也失去投射靶,因此苔藓纤维芽生侧枝进入颗粒体层、IML以及CA3区始层,重建海马神经网络。虽然MFS也可形成抑制性突触,但兴奋性突触的形成占优势,同时齿状回对兴奋的滤过作用降低,冲动便在再生神经回路中迅速传播,最终导致癫痫反复发作。MFS的过程十分复杂,目前认为神经细胞死亡和痫性发作是促使出芽的两大因素,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就MFS相关的分子因素以及信号转导通路与出芽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戊四氮(PTZ)致痫大鼠海马各区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蛋白及其mRNA表达和苔藓纤维出芽(MFS)情况,探讨GSK-3β在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SD雄性成年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为PTZ第1次注射后3d、1w、2w、4w、6w共5个亚组,每亚组12只。对照组同样随机分为5个亚组,每亚组12只,与实验组各时间点对应。以上各亚组再分2个小组,每小组6只大鼠,分别进行(1)GSK-3β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染色并测定其相应的光密度值;(2)Timm染色并评分。结果实验组大鼠海马各区GSK-3β蛋白及其mRNA表达在点燃过程中逐渐增多,点燃后表达逐渐下调到正常对照组水平,在点燃前后除6w组外GSK-3β表达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A3区在点燃前可见1~4级MFS,点燃后可见4~5级MFS;癫痫点燃过程中CA3区GSK-3β表达与MFS评分有线性正相关关系。结论GSK-3β在海马表达变化可能在苔藓纤维出芽的过程中起促进作用,从而促进癫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戊四氮点燃模型大鼠GSK-3β活性变化与苔藓纤维出芽的关系.方法 取戊四氮点燃模型大鼠给药后3 d、1、2、4和6周的脑片,通过Timm染色观察苔藓纤维出芽的动态变化;取各时间点的大鼠海马组织,通过酶活性测定方法 检测GSK-3β活性变化.结果 戊四氮组各时间点GA3区苔藓纤维出芽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3 d起评分逐渐增加,2周时达高峰并维持至6周.在点燃过程中海马GSK-3β蛋白活性逐渐增高,2周达高峰,4、6周表达逐渐下调到生理盐水对照组水平,除6周组外各时间点与相应时间点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SK-3β通过活性上调参与了苔藓纤维出芽过程,促进了癫(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王蓉  肖波  荆春霞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3):141-144,W001
目的 探讨红藻氨酸诱导的慢性颞叶癫痫鼠脑海马突触重建及胶质增生与颞叶癫痫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采用Neo-Timm银染观察苔藓纤维出芽及突触重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表达水平。结果 鼠脑海马注入红藻氨酸后,双侧海马区均出现神经元脱失、突触重建及胶质细胞增生,注射侧以CA3区、门区明显,CA1区受累较轻;对侧CA1区、门区明显,CA3区相对较轻,其程度随存活时间延长而加重。结论 鼠脑海马内注射红藻氨酸引起的神经元脱失、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元可塑性改变,可能与形成异常神经元放电环路,最终诱发癫痫发作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观察FeCl2皮层注射致损伤性癫痫(PTE)模型大鼠海马、额叶突触蛋白P38的表达变化.探讨突触可塑性在PT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n=12)、模型组(n=20).采取立体定向皮层注射FeCl2(0.1 moL/L,10μL)建立PTE模型,假手术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观察各组大鼠EEG的变化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大鼠造模后不同时间点(1 h、7 d、14 d、30 d)海马、额叶P38的表达. 结果大多数模型组大鼠在注射FeCl2后不久记录到癫痫样放电;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不同时间点右侧额叶P38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致痫1h后,CA3区多形层、辐射层、腔隙层和齿状回(DG)分子层P38表达均无明显变化,7 d后P38表达增加,维持到3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突触蛋白P38表达相关的突触可塑性变化在PTE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液压脑损伤大鼠行为学和脑电图的研究以探讨其在外伤后癫痫中的研究价值.方法 建立液压脑损伤动物模型并进行为期3个月大鼠行为学和脑电图的观察、记录.结果 液压脑损伤后50只大鼠死亡19只,存活的31只中有11只出现癫痫.癫痫的发作形式主要表现为面肌痉挛、点头样运动,其次为四肢抽搐、翻转跳起等.液压脑损伤后第2个月为癫痫发生的高峰期.癫痫发作时同期脑电图可见癫痫样放电.液压脑损伤后部分非癫痫大鼠脑电图表现为1~5导联波幅增高、频率增快.结论 液压脑损伤后癫痫动物模型与临床外伤后癫痫相似,与其他外伤后癫痫动物模型相比,更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