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御性医疗行为的分类和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长江 《中国医院》2005,9(2):17-19
探讨了防御性医疗行为的定义和成因,对目前的各种防御性医疗行为进行了分类,并针对六种分类情况提出了管理方向.文章认为防御性医疗行为有其职业特点,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主要是各种因素导致这种行为的扩大化,产生了种种负面效应,需要从政府、社会、行业等多方面着手进行管理,使这种行为的负面效应最小化.  相似文献   

2.
医疗体制改革不断向深层次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医患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运用适当的方法来处理和预防好医疗服务类投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构建和谐的医疗氛围。  相似文献   

3.
张群  张蘅  韩全意 《中国医院》2011,15(8):36-39
谈判机制作为医保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已不断扩大运用范围。新医改政策的提出,进一步发挥了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的监督作用,同时促进了医疗保险谈判机制的建立。通过医保分会调集全国28个省市三甲医院与当地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签订的医疗服务协议书,运用深入访谈、描述性统计等方法从11个方面对条款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完善医疗服务协议书谈判机制的建议。研究表明,有效的医疗服务协议书应在医疗机构和医保管理部门互相监督的情况下制定,通过建立统一标准的协议书格式,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标准,明确双方义务,维护双方权益。政府应作为第三方介入医保拒付争议的协调,还应充分运用协会的力量,保障医疗机构在协议中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医疗体制的建立,旧的医学模式必然被打破和掘弃。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门诊护患关系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好坏直接影响到病人对门诊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对医院总体形象的认可程度。因此,全面改善和提高护患关系,营造一种最佳的人际关系氛围,避免和减少护患冲突,对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门诊护患关系的特点1·1患者就诊的心理特点(1)求助意识:患者在遭遇疾病的侵袭后会求助于医疗机构,他们的初始地便是门诊部。面对医院人流量大,环境生疏的困境,尤其…  相似文献   

5.
王丽娟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2):269-270
探讨医疗服务中作好医患沟通的意义,在医疗服务中做好医患沟通的方法,主动性服务、心理性服务、加强沟通技巧。以上方法是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沟通医患关系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科学规范的服务模式有助于提高工伤群体的医疗管理质量与医疗质量,进而提高该群体的生活质量。方法:通过2种以上模式的对比,在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购买式康复医疗模式与其他服务运行模式存在这要素、结构、特点、差异方面的区别。结论:购买式康复医疗服务模式可根据购买方的要求,在医疗技术指标、经济指标方面提供差别服务,对服务质量、医疗质量和经济指标可控,有助于工伤群体医疗管理质量的提高,有助于社会保障部门资金的可控投放、监管,使该群体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潘正斐 《中国热带医学》2007,7(4):652-653,655
总结分析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梳理主要影响构筑我国医疗卫生和谐医惠关系的因素,提出相关纠改思路,以期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共谋全国和谐社会,以达到医疗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和全民享有的基本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权利。  相似文献   

8.
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切身利益,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全国860万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和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职业道德水准、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直接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医疗卫生行业形象.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实施卫生"十二五"规划起步与展开的衔接时期,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服务、诊疗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联合组织制定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并于2012年6月26日发布.  相似文献   

9.
合理规范的医疗服务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前提基础,而不合理医疗服务则会严重危害人民就医体验与结果。因此,如何在不同视角下界定不合理医疗服务行为,寻找其产生原因并提出对应建议,成为当前医疗卫生事业领域关注的重点议题。作者基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聚焦与医疗服务价格紧密相关的医疗保障,尝试在“基础边界线”“专业底线”和“费用隐线”中界定医保视角下的不合理医疗服务行为内涵。此外,梳理了医保领域内不合理医疗服务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后续发展建议,力求构建“基本、规范、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助力健康中国与全民健康战略目标的最终达成。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乡村医生》2008,24(10):19
日前,河南省卫生厅出台新修订的《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违规行为处理规定》,进一步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行为。新的《规定》明确了6项内容,分别为:严禁截留、挤占、挪用、贪污合作医疗基金;严禁弄虚作假,  相似文献   

11.
庄静 《新疆医学》2011,41(1):108-109
随着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机构规范医疗收费行为的工作越来越重要。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既要依法监督管理医疗机构的医疗收费行为,又要维护医疗机构的切身利益。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现将我区几家三级医院内部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优秀做法加以总结,能够对今后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医疗服务市场由于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加强对医疗服务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作者认为,医疗市场应该是一个必须置于政府严格监控下的特殊市场,政府监管具有非常重要性。但目前,我国的医疗监管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组织体系不健全、监管能力不强、行业自律机制缺乏等问题,而卫生行政部门的宏观监管既无奈又乏力,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强化医疗机构财务监管和质量控制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以强化财务监管为基础,全面落实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控制和降低社会医药费用:以提高技术劳务收费标准和调整医疗服务收费结构为导向,逐步建立“以医养医”的补偿机制,促进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以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开展质量考评和分级督查、建立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为核心,强化医疗质量监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社会融合对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医疗服务利用行为的影响,为改善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融合的多维因素对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患病后是否就医以及选择何种就诊机构的影响。结果:月收入指标对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患病后是否就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OR=0.927,P=0.012),社会交往(OR=1.031,P=0.073)和社会参与(OR=1.218,P<0.001)会增加就诊的可能性;月收入(OR=1.140,P<0.001)、社会交往(OR=1.029,P=0.027)、社会参与(OR=1.197,P<0.001)、卫生习惯(OR=1.032,P=0.073)、融入意愿(OR=1.064,P=0.008)和居留意愿(OR=1.156,P<0.001)均对患者选择更高级别医疗机构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结论:社会融合与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医疗服务利用行为密切相关,高收入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的医疗服务利用率偏低。应从经济、行为、文化和心理等社会融合多个维度关注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医疗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的支付方式对医生医疗服务行为的影响,为医院医保质量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经济学实验,将招募的48名医学生随机分到4人一组的实验小组中,测试其在DIP付费下为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患者选择提供的医疗服务数量。实验小组中的受试者通过医疗服务点数来竞争固定的总支付额,每组分别进行10轮实验。将本实验中DIP付费结果与按项目付费(FFS)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两种支付方式进行比较。结果:DIP付费下,随着实验轮次的增加,受试者平均医疗服务点数呈上升趋势,点数价值及净收益呈下降趋势。DIP付费下医生对轻症和中症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供给过度,但相比FFS过度服务的情况有所缓解;对于重症患者,无论是服务量还是患者健康效益方面,DIP付费都优于DRG付费。结论:DIP付费可能存在促进医保和医疗协同发展的优势,也可能存在过度服务及资源浪费的问题;DIP付费下医疗机构应从医疗机构医保管理、医疗服务管理以及受益和满意度等方面加强医保质量监管。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及医疗卫生工作的主要矛盾已不是人才数量不足,而是人才水平差距过大和地方性供需失衡之间的矛盾,所以研究如何尽快的将年轻医生培养成才,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并进行地域调控,解决地方性供需失衡问题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医学模式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当代社会医学医疗新模式进行了探讨,从个人、社区、医疗机构阐述了建立新医学模式的问题,特别强调以预防、及病愈后的跟踪服务的新方式,加强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理念.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简化就诊程序,使人人有权看病,提高人们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