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在印度喀拉拉邦对当地60例马来丝虫和27例班氏丝虫感染者作了微丝蚴周期性的观察和分析。在24小时内,每2小时取血1次,制作涂片3张,每张涂片血量为20立方毫米,染色后作微丝蚴计数。根据不同时间微丝蚴计数的结果,马来丝虫微丝蚴的高峰在22时至2时之间,有时出现两个高峰,前1个高峰较后1个高峰为低。班氏丝虫微丝蚴只有1个高峰,2时左右开始上升,于4时达高峰,以后很快下降。两种丝虫微丝蚴都是夜间周期型。  相似文献   

2.
已有报道,印度很多马来丝虫病老流行区的丝虫病流行率呈下降趋势。作者于1979年/1980年对5个老马来丝虫病流行区进行了调查,并将人群微丝蚴阳性率的调查结果与本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调查结果作了比较。五个地区原来两种丝虫微丝蚴阳性率为:1,丹达(中央邦)——马来丝虫13.3%;班氏丝虫0%。2,拉坦普(中央邦)——马来丝虫16.2%;班氏丝虫0%。3,帕特纳加尔(奥里萨邦)——马来丝虫17.8%;班氏丝虫0%。4,埃尔尼(泰米尔纳德邦)——马来丝虫  相似文献   

3.
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远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采用海群生对象治疗加流行村全民服药和对象治疗加食用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纵向和横向监测结果。两种不同措施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已监测9-11年,人群微丝蚴率均在逐年下降,前6年仍可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以后连续5年未再发现微丝蚴阳性,蚊媒调查亦未发现幼丝虫自然感染,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为1.4-5.5%,降至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证明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认为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监测年限以10年左右为宜,并需连续3年以上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和感染蚊,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降至当地非流行区水平,可以确认丝虫病已达到消除。  相似文献   

4.
妙西公社在消灭马来丝虫病的第一阶段采取二二三滞留喷洒与口服海群生,3年内使人群的微丝蚴率由20.21%降至1%,达到控制丝虫传播。第二阶段采用海群生治疗微丝蚴阳性者的单一措施,普查普治1次后,人群微丝蚴率从1.26%降至0.2%左右,此后一直处于低水平,未发现儿童新感染,该地丝虫传播已告中止。以海群生0.5g/天×3或1g顿服全民服药,对“丝虫反应阳性”者再给予复治,可迅速降低人群微丝蚴率,节省血检普查的人力和物力。对“丝虫反应阳性”者用0,5g/天×4复治1或2个疗程或1g顿服复治4次,可使微丝蚴转阴率达95%左右。  相似文献   

5.
丝虫病防治后期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1981~1986年的研究表明,在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和以淡色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经过防治,当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以行政村为单位),微丝蚴平均密度降至5条左右/60μl时,即使停止病原治疗,残存的微丝蚴血症者也可于3~5年内陆续转阴,微丝蚴率逐年下降,蚊媒调查未发现幼丝虫,人群中未发现新感染,丝虫病的传播可能被阻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残存中等密度和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持续时间及传播丝虫病的作用。 [方法 ]应用常规厚血膜法对残存微丝蚴血症进行追踪观察和定期对全民进行普查 ,在流行季节解剖致倦库蚊观察幼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 ,以及应用 IFAT进行人群抗丝虫抗体水平测定。 [结果 ]2例中等密度和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持续时间长达 12年以上。致倦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及感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于第 16年的人群血检中发现 1例丝虫新感染者。 [结论 ]残存中等密度和较高密度班氏微丝蚴血症持续时间可超过 12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个别残存中等密度和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仍具有传播丝虫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不采取任何病原防治措施下的传播作用。方法选择柘城县张庄村为观察点,病原学监测和蚊媒监测采取常规方法,血清学检测采用IFAT、ELISA、Dot-ELISA(查抗体)和ICT(查循环抗原)方法,同时进行居民防蚊情况调查。结果1990年残存微丝蚴血症者39人,人群微丝蚴率2.01%(39/2040),2000年微丝蚴血症者全部转阴,人群微丝蚴率降为0;1990、1991和1994年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阳性者的几何平均滴度均逐渐下降,1998年检测92名12岁以下儿童血中丝虫循环抗原均为阴性;淡色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自1997年未再发现感染蚊;1990~2002年当地居民经济收人逐渐增加,普遍采取防蚊措施。结论基本消除丝虫病后,随居民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防病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防蚊措施的加强,即使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也不能引发丝虫病流行,丝虫病传播已经被阻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的持续时间、密度消长及传播作用。方法采用厚血膜法每年或每隔1~3年对微丝蚴血症者和监测点全寨人血检,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用快速酶联免疫试验(ICT)检测人群丝虫特异抗原,在传播季节解剖致倦库蚊,了解幼丝虫感染率、感染度及传播作用。结果在24年观察期间,11次全民血检,检出5例微丝蚴血症者,其中原微丝蚴血症者4例,新感染者1例。4例原微丝蚴血症者中,2例分别于第7年和第13年自然转阴;另外2例微丝蚴血症分别持续20年和24年,经用乙胺嗪治疗后转阴。结论个别微丝蚴血症者可持续24年以上,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监测工作仍不能终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不采取任何病原防治措施下的传播作用. 方法选择柘城县张庄村为观察点,病原学监测和蚊媒监测采取常规方法,血清学检测采用IFAT、ELISA、Dot-ELISA(查抗体)和ICT(查循环抗原)方法,同时进行居民防蚊情况调查. 结果 1990年残存微丝蚴血症者39人,人群微丝蚴率2.01%(39/2040),2000年微丝蚴血症者全部转阴,人群微丝蚴率降为0;1990、1991和1994年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阳性者的几何平均滴度均逐渐下降,1998年检测92名12岁以下儿童血中丝虫循环抗原均为阴性;淡色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自1997年未再发现感染蚊;1990~2002年当地居民经济收人逐渐增加,普遍采取防蚊措施. 结论基本消除丝虫病后,随居民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防病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防蚊措施的加强,即使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也不能引发丝虫病流行,丝虫病传播已经被阻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传播阻断后班氏丝虫病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密度消长、持续时间及人群新感染情况。 方法 选择湖南省吉首市儿科坨寨作为观察点,进行22年纵向观察(1984-2005年),应用常规厚血膜法定期进行全民血检,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微丝蚴密度消长和自然转阴情况,以及新感染情况。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在传播季节解剖致倦库蚊观察幼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以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方法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结果 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19年间,10次全民血检共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例,其中原微丝蚴血症者3例,新感染者1例。4例微丝蚴血症者中,1例7年内自然转阴,1例第9年转阴后第12年又查到微丝蚴,至第13年自然转阴,另1例第14年转阴后第19、20年又分别查到微丝蚴,至第21年经乙胺嗪治疗后转阴;新感染者微丝蚴血症持续5年,经乙胺嗪治疗后转阴。血清学(IFA、 IgG4)检测未发现新的抗体阳性者。致倦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及感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丝虫病传播阻断后,个别残存传染源的微丝蚴血症可持续20年以上。  相似文献   

11.
马来丝虫在印度、东南亚及西太平洋地区国家中流行,约有5800万微丝蚴携带者及患者。在印度马来丝虫仅局限于总共为1800km~2范围内的几个地区。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印度一些地区马来丝虫的传播明显下降甚至阻断。  相似文献   

12.
上虞县位于浙东沿海,总人口72万,是以马来丝虫为主的马来、班氏丝虫混合感染的中度丝虫病流行区。1952年中央卫生检查组抽查该县永徐乡,人群微丝蚴率高达32.2%。经过30余年防治,该县于1983年以村为单位人群微丝蚴率下降到0.19%,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4年起,我们对该县开展了丝虫病防治后期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一种增进布鲁属丝虫微丝蚴发育适用于现场的液氮低温保存技术。腹腔灌洗法从已感染的沙鼠腹腔获取马来丝虫和彭亨丝虫微丝蚴,置TC199培养液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双亲感染班氏丝虫及其当地感染强度对儿童班氏丝虫感染的影响。 资料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个班氏丝虫流行区。昆虫学调查显示,该地区年传播潜力有明显变化:每人每年感染性幼虫从30条到2000条以上,1993年对大约2000名当地居民进行了寄生虫学调查,用于评价微丝蚴水平的对象为288名4—10岁的儿童、261位母亲和210位父亲。 研究结果表明,母亲或父亲的微丝蚴阳  相似文献   

15.
Chalifoux等(1971)曾介绍一种以微丝蚴的酸性磷酸酶活力的特异分布为依据的区别犬恶丝虫和盖头丝虫微丝蚴的组织化学方法。本文作者对酸性磷酸酶活力的特异分布能否准确地和始终一致地区分马来丝虫和彭亨丝虫微丝蚴进行了研究。从实验感染马来丝虫的猴和长爪沙鼠以及实验感染彭亨丝虫的猫和犬取得末梢血液分别制成薄涂片。血液不用抗凝剂。待涂片晾干后,用4℃的纯丙酮固定,贮存在4℃的  相似文献   

16.
从感染彭亨丝虫和马来丝虫的猫采血(每毫升血加10单位肝素)收集微丝蚴,从感染的棉鼠收集棉鼠丝虫微丝蚴。感染班氏丝虫微丝蚴的血来自坦桑尼亚(1973年起保存于液氮内)。用5微米核孔薄膜滤过器分离微丝蚴,洗涤滤膜,将微丝蚴混悬于 pH 7. 4的Hanks 平衡盐液(HBSS)中。分别将微丝蚴放在含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A、淀粉糖甙酶、甲壳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神经氨酸酶、肽链内断酶、亮氨酸氨基肽  相似文献   

17.
作者应用荧光显微镜、显微荧光光度计及扫描电镜方法,对不同周期型的21个种、株的丝虫微丝蚴体内有无发荧光的物质及微丝蚴的周期性进行了研究。荧光显微镜观察:所用的样本晾干,甲醇固定,不需染色,直接在射线波长为350~540微米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高度夜间周期性的正常株班氏丝虫、泰国马来丝虫及猫体的派特丝虫的微丝蚴均有弥漫性自身荧光及大量的荧光颗粒;低度夜间周期性的犬恶丝虫、南朝鲜马来丝虫、伦敦及东京株猫体的马来丝虫微丝蚴都有少量荧光颗粒;夜间前周期性的常型恶丝虫微丝蚴的荧光颗粒则更少;亚周期型波利尼西亚株的班氏丝虫,猫和狗体彭亨丝虫只在一些微丝蚴中检出少  相似文献   

18.
作者观察了感染棉鼠丝虫的多乳鼠一次口服海群生500毫克/公斤后肝、脾、肾、肺和胸腔内的反应。观察项目包括微丝蚴粘着细胞、制动微丝蚴的出现以及微丝蚴密度的变化。1.对微丝蚴血症和成虫的作用:感染棉鼠丝虫的多乳鼠在治疗后1小时微丝蚴血症减少率为82.3%,治疗后24及72小时分别为98%及95%。治后微丝蚴血症的减少与治前的微丝蚴密度有关,治后1小时的微丝蚴血症减少率与治前血中微丝蚴密度之间存在反比关系。治疗后未见多乳鼠胸腔内成虫  相似文献   

19.
据国外文献报道,在太平洋亚周期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塔希提等地,经过多年的乙胺嗪防治,人群微丝蚴率和密度均已降至低水平。但终止防治措施后,微丝蚴率和密度逐年回升。关于回升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与当地班氏丝虫媒介波利尼西亚伊蚊吸血摄入微丝蚴有浓集作用和幼丝虫在该蚊体内发育成熟率增高有关。我国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大部分县、市人群微丝蚴  相似文献   

20.
金山县枫围乡1957年人群微丝蚴阳性率高达15.2%,中华按蚊阳性率9.9%,至1980年微丝蚴阳性率降至0.019%。本调查自1985年,定点对自然人群和观察期内外省市进入的常住人口、点内外出和回归人口为观察对象。每年10月份传播后期,对人群采血制厚血膜检查病原,同步以超声粉碎马来丝虫微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