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老年性白内障在我国的发生率很高,病人由于长期视力模糊,生活不便,精神十分痛苦,这就要求我们在努力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解除病人心理障碍,使病人以良好的心境配合治疗。我们1999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94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了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较多见,手术治疗是恢复视力的最有效的方法。而老年人有其特定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因此对老年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50例白内障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均在70岁以上,最大86岁。双眼老年性白内障38例,单眼12例。其中伴有高血压病者24例,冠心病者17例,肺气肿者3例,慢性支气管炎者6例。均在显微镜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住院天数5~7天,均复明出院。 2 老年性白内障病人的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病人年老体弱,并发症多,大多数都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其抵抗力、代偿力、应激力等均较差,而且对手术治疗顾虑较多。他们认为即使手术治愈了眼睛也难治愈其它病,拒绝手术;有些患者认为自己年龄已大,不愿再给子女增加经济上的负担;不少老年病人因缺乏医疗知识,把手术和麻醉想象得很可怕,担心手术未必会成功,眼睛未必能复明。表现为紧 张不安、恐惧焦虑等,一些血压原本正常的病人,一进入手术室血压立即升高,甚至达到难以手术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老年性白内障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性白内障是眼科临床上常见多发病之一 ,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据文献报道 ,认为此病与老年代谢缓慢 ,发生退行性变有关。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 ,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无论采取哪种手术方法 ,它的成功与术后的恢复都与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关。本科近两年来收治了 13 8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3 8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 ,男性 64例占 4 7% ,女性 74例占 5 3 % ,年龄最大 87岁 ,最小 4 6岁 ,平均 66岁。左眼 5 8例 ,右眼 5 4例 ,双眼 2 6例。2 护理方法1) 恐惧心理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长期视力障碍 ,求医心…  相似文献   

4.
眼科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及心理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暖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9):99-100
目的:探讨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护理和心理指导的作用.方法:对我院诊治的23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给予护理分析和心理指导.结果:23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视力恢复较好.结论:临床的护理和心理指导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治疗及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6.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性白内障,则会给老年人晚年生活增加了不便和痛苦,使他们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了解老年眼疾患者的心理特点,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是对老年眼疾患者治疗和避免并发症的关键。笔者对我院1998年1月~1999年3月,住院的48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加以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患者中,年龄57~95岁,平均年龄为73岁,男18例,女30例;农民32例,退休人员16例;有子女照顾者47例;孤寡老人1例。2 心理特点及护理2.1 焦虑、恐惧心理和消极悲观情绪 老年人一般都从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已不再担任家庭、社会的主要角色,内心已有了孤独、寂寞和不服老之感,一旦患有眼疾,往往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求医心切,积极主动的要求治疗。患者认为自己真的老了,不中用了,不能给家庭、他人服务,可能要成为家庭的负担、累赘,产生自卑感和负罪感,对生  相似文献   

7.
8.
老年性白内障是自内障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了半数以上。女性多于男性。一般认为白内障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于晶状体本身没有血液供应,仅依赖于房水及玻璃体渗透;同时由于人类老化过程中,人体的营养、消化吸收功能与机体的代谢机能均逐渐减退,从而导致晶状体营养不佳,引起晶状体组织变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及医疗保健的普及,人类平均生存年龄明显提高,手术科室老年病例也随之增加,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使患者度过手术难关,取得最佳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老年性白内障是眼科的常见多发病,是致盲的原因之一。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手术又必然要给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出血、疼痛。对多数患者来说,需要有一个心理性应激与适应的过程。笔者对我院眼科自1992年元月-1994年6月间住院的472例老年性白内障手术的心理因素分析及护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训华 《吉林医学》2014,(25):5746-5747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对40例白内障患者采取相应的术后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体位、眼部的护理措施及饮食知道,针对患者的病情、心理特点、术后注意事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不用的护理措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疗效,无并发症发生,均于2~5 d后治愈出院。结论: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采取良好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12.
13.
对老年性白内障病人的护理太原重型机械厂职工医院(030024)张景珍护理系刘保英老年性白内障(senilecatarct简称老年障)多发于50岁以后,在所有的白内障病人中,老年障约占50%以上,为常见的致盲原因之一。老年障中皮质性白内障较常见,一般为...  相似文献   

14.
15.
张李明  孙淑云 《吉林医学》2010,(34):6392-6393
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后天原发性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无痛性视力减退。早期可用药物治疗,若发展至未熟期或成熟期视力明显减退,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可手术摘除白内障,以提高视力。2007年9月-2008年9月,我科对83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施行手术治疗,考虑到老年人自身的特殊性及眼科疾病的特点,故有计划、  相似文献   

16.
晶体本身或晶体囊混浊称为白内障,根据其病因分为老年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和继发性白内障。临床上最多见的为老年性白内障。  相似文献   

17.
老年性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敬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5):59-59,84
目的 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98例(10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碎核和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如期施行手术,术后视力均恢复,无一例发生人工晶体脱出、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4.5d。结论加强对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性白内障占白内障总数的50%以上,且随着人类平均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基层医院中,手术治疗是使白内障患者复明的最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针对36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特点,采取了术前术眼准备、饮食、心理及术后术眼保护等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治疗的93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加强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健康状态、自尊水平、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视力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 SDS、SAS 及自尊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年性焦虑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性焦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人到老年,生理和心理状况发生变化,性格逐渐向以自我为中心、顽固、狭隘、多愁以及孤独等方向发展,稍有情绪刺激,就易发生心理失衡而出现焦虑等情绪.还会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人体免疫力下降.疾病也就随之而至。老年性焦虑往往与躯体疾病并存.而且焦虑情绪可加重原有的躯体疾病.甚至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使疾病越来越重。因此,加强老年焦虑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生活质量,在护理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将老年性焦虑患者的心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