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圣晶 《气功》2010,(4):316-317
中药汤剂因其吸收快,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可临时加减药材,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然而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直接影响中药汤剂的效果。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汤剂,作为中医治病的一种剂型历经几千年而不衰。但作为中药传统剂型的汤剂,因其有适合中医辨证施治,随证加减的原则,具有疗效显著,见效快等优点,目前作为中医最常用的剂型。汤剂中有效成分的溶出量与汤剂的煎煮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因而与疗效有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煎煮方法的不当,使汤剂不能很好地发挥,既浪费了药物资源又使患者在经济上蒙受一定的损失。故些,有必要对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和质量加认强调,以便中药汤剂发挥应有的疗效。中药汤剂的煎煮有特殊要求的不外乎火候、用水、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煎煮时间、冲…  相似文献   

3.
圣晶 《养生月刊》2010,31(4):316-317
中药汤剂因其吸收快,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可临时加减药材,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然而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直接影响中药汤剂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药汤剂是祖国医学使用最早的一种剂型。汤剂具有煎煮方法简单,易于服用,吸收快,适于中医辨证施治等特点;从古至今已应用数千年。汤剂的煎煮方法也是一门科学。历代医学家十分重视煎者人及煎煮药方法的选择。如《伤寒论》95个汤剂及《金匮要略》等方均注明煎煮法。元代名医王好古说:“病人服药必择人煎药,能识煎药制度,须令亲信恭诚至意者;煎药用陶器,除油垢腥秽。必用新净甜水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用纱布滤去粗,取清汁服之,无不效也”。  相似文献   

5.
中药煎煮前浸泡时间长短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汤剂是历史悠久的一种传统剂型,因其制做简便,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又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所以,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由于中药所含成份复杂,各有不同的性味和作用,因此在煎煮的方法上从古到今都是有讲究的.如药物煎煮前的浸泡时间长短、芳香性药物煎煮时须后下,矿物类药宜先煎等等.煎煮的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按照药材的性质进行煎煮,这与汤剂的质量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保证汤剂在临床上的煎煮质量,笔者对中药在煎煮中应注意的事项提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刘月  罗云  谭婷  廖正根  杨明 《中草药》2020,51(24):6405-6413
煎煮时间对于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成药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一直是困扰人们的技术难题。对中医药典籍《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汤剂的煎煮时间及其煎煮终点的判断经验进行了整理,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规律,认为影响煎煮时间的因素主要有病证、方剂功效、药物药性、药材性状等;通过对其总结,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初步阐明传统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方法,以期能为中药汤剂煎煮时间及现代中药制剂的提取工艺寻求合理的科学依据,为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整理、探讨《金匮要略》的煎药方法。方法运用中医药学和文献学方法整理、分析《金匮要略》中的汤剂煎煮方法。结果《金匮要略》汤剂的煎煮时间(以煎煮程度计)有轻煎、中煎和浓煎之分,其中中煎(药液量为加水量的30%~50%)最多,占全书103首汤剂的70%;汤剂浓度以25%~45%(g/mL)为多。结论《金匮要略》煎药方法为当今制订中药煎煮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和推动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药汤剂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汤剂改革的思考宋金斌王亚娜(江苏省中医院南京210029)叶定江(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汤剂是中医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适应辨证施治,随证加减的需要,能迅速发挥药效。同时汤剂以水为溶媒,价廉易得,多种药物一起加水煎煮,能增强药效、缓和药性、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由于汤剂具备上述特点,历代医家均以汤剂作为治病的主要剂型,汉张仲景《伤寒论》中113方,就有95方是汤剂,直至20世纪的50,60年代,作为汤剂原料的饮片销售额占整....  相似文献   

9.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药的各种剂型中,汤剂因其可以随症加减,最适合中医辨证施治,故而应用广泛,成为中医药的一大特色。汤剂系指药物用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制剂,其制备简单易行,溶媒来源广泛,且具有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等优点。中药汤剂的药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煎煮与服用方法,本研究对此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中药汤剂,是药物加水煎煮,或用沸水浸泡去渣取汁服用的液体剂型’是我国最古老’在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传统剂型。汤剂处方是医生根据个体患者的病症及体质辨证施治、灵活用药.其组成多为复方制剂.充分体现药物配伍的综合作用。历代医药学家对汤剂的制备都很重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究,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由此可见,中药汤剂虽制备简单.但煎煮方法正确与否却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一、中药的传统煎煮方法汤剂是我国药物学中最普遍、最古老的剂型之一,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直沿用到现在。汤剂在祖国医药学中占有一定地位,历代劳动人民都很重视煎药方法和汤剂质量。《本草纲目》中曾这样记载:煎煮中药须用深缶密封,新水活火,先  相似文献   

12.
汤剂,古代称汤液,汉及汉以前的医药典籍中均有记载。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灵枢经·邪客篇》中就有治目不瞑的半夏汤;晋代皇甫谧撰写的《针灸甲乙经》,自序中有“伊尹……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的记载,说明早在商周时代已开始应用汤剂。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书中113方,有95方是汤剂,可见汤剂在汉代应用已很普遍。近年来,随着医疗单位制备汤剂工作相应增加,对于如何煎煮好中药、提高煎药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等问题,应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现仅就汤剂的煎煮用具、溶媒及煎煮方法等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中药汤剂有着许多优点,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需要,随症加减处方。但多数农村患者在中药煎煮与服用方面,相关知识欠缺,从而导致难以发挥汤剂的最大功效。文章对此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抒 《吉林中医药》2007,27(12):54-54
汤剂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除具有制备简单易行,溶媒来源广,无刺激性及副作用特点外,还具备液体制剂的优点,即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但汤剂也存在一些缺点,须临时煎制等。部分患者由于不懂如何煎煮中药及正确服用中药造成药物浪费,影响疗效或产生毒副作用。为了提高汤剂的疗效,对汤剂的煎煮法和服药法应予足够的重视。我国历代名医药家都很重视中药的煎煮法。明代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由此可知,正确的掌握煎煮法直接关系到中药的临床…  相似文献   

15.
降脂降粘颗粒剂的制备及应用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丁倩,黄顺 (221009)中药浸膏颗粒剂是一种能于现代医学相适应的新剂型。它克服中药汤剂煎煮、服用、保存、携带不便、口感差等缺点。适宜中医辨证施治、随证组方、加减。故根据本院中医科医生提供的降脂降粘汤这一...  相似文献   

16.
浅谈《伤寒论》中方剂的特殊煎煮服用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法、方、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必备环节。《伤寒论》是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医学经典,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迄今中医药学者对《伤寒论》中一整套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的研究,但大多侧重其辨证施治原则和经方证要,忽略了有关药物煎煮和服用方法的论述,而药物煎煮法则又是“药”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若失其中一环,则有失全局之忧。药物煎煮不当,则每有前功尽弃之患,煎煮和用法的正确与否能直接影响方剂的治疗效果。仲景之书,辨证精湛,立法组方皆有真意存乎其间,对方药煎煮服法也寓有深意。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汤剂的先煎与后下、泡服、去滓再煎、煎煮用水及服药后的调护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伤寒论》对方剂的煎煮方法论述非常详细,其中蕴涵着诸多科学的认识且经过后世长期的临床实践检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后人借鉴。学者细心研读,必有心得。  相似文献   

17.
中药后下药物的分类及其煎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剂的疗效与其煎煮质量密切相关,我国历代名医都很重视中药的煎煮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可见,煎药方法对煎药质量及临床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中药汤剂要求用特殊的煎药方法制备,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等。其中后下是因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煮,如薄荷、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医对于中药的运用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供作煎煮后服用(包括内服、外用)的饮片和经过制备而成为各种剂型,可以直接服用的中成药。两者虽然加工方法和服用方法有所不同,但同样都是以中药材作为原料,需要在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和中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中成药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临床治病需要的结果《素问·汤液醪醴论》说:“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勿用也。”说明中药用水煎煮而成的汤剂,是陶土容器的出现后,人们治病用药由直接(口父)咀服食,改进服用方法的最早剂型。由于汤剂具有一定的优点,所以一直沿用迄今仍为医家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同时,又逐渐创造出各种中药的制剂,产生了许多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在中药的临床合理使用中辨证精细,详述了汤剂煎煮及服用方法,其中运用去滓再煎方法的有7首方剂。通过对7首去滓再煎方剂的药味、组方配伍、临床应用及煎煮服用等方面分析,了解7首方剂的特点,进一步探究去滓再煎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东升 《北京中医药》2019,38(3):287-290
目的考证中医药书籍中记载的中药汤剂的煎煮次数,分析其变化规律。方法查阅《黄帝内经》《伤寒论》《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新方八阵》《温病条辨》《医学衷中参西录》及现代《方剂学》教材,考证其中所载汤剂的煎煮次数。结果《黄帝内经》《伤寒论》中所载汤剂均为煎煮1次;检索《肘后备急方》100首汤剂,有1首煎煮2次;检索《备急千金要方》100首汤剂,均为煎煮1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载汤剂249首,有5首煎煮2次;《新方八阵》共载汤剂116首,有2首煎煮2次;《温病条辨》共载汤剂176首,有16首煎煮2次;《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共载汤剂132首,有3首煎煮2次;《方剂学》统编教材第2版中正式提出"一般一日一剂,分为头煎、二煎",第4、5、6、7版教材与第2版相同。结论秦汉时期汤剂俱为一煎,至《肘后备急方》二煎开始出现;宋、清之期二煎逐渐增多,但以一煎为主;目前则一般煎煮2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