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焕  苑韬 《辽宁医学杂志》2005,19(5):268-268
本作者采用改良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锁骨近端骨折4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0岁。男33例,女7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Ⅰ组为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为改良式肌间沟臂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锁骨上神经加低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在锁骨开放内固定术中麻醉效果。方法 120例锁骨骨折病人被随机分为A、B、C、D、E、F6例,每组均20例,采用没神经阻滞法均主1.2%利多卡因+0.3%布比卡因混合液(内含1:20万肾上腺素),据患者主 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结果 F组中阻滞满意病人总例数明显多于A、B、C、D、E5组,F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其它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锁骨上神经加低  相似文献   

3.
改良法锁骨上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效果佳的锁骨上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方法:随机选择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改良法锁骨上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法。注入0.33%罗哌卡因 0.66%利多卡因20ml,实验组采用20#动静脉留置针穿刺给药。成功标志:神经异感或触及第一肋或套针置入顺利,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语言模拟量表(VRS)进行疼痛评估。结果:实验组首次成功率100%,而对照组仪为80.2%。两组患者镇痛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误穿血管3例,实验组0例;对照组气胸1例,实验组0例。结论:改良法锁骨上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同传统法相比,操作简便易行、作用确切、并发症少,临床可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肌间沟、改良锁骨上和肌间沟联合改良锁骨上3种臂丛阻滞法在上臂、前臂、手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90例上臂、前臂、手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于肌间沟C6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时注入1.0%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B组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缘与锁骨交界处,进针点垂直于手术台刺入,找异感时,针尖可向外向上移动,找到异感后注入上述麻药20 mL;C组同A、B组方法分别注入上述麻药各10 mL.根据患者主诉和主刀医师评定阻滞效果.结果 A组中Ⅰ级的百分率高于B组(P<0.05),而Ⅲ级的百分率低于B组(P<0.05);C组中Ⅰ级的百分率高于A、B组(P<0.01),而Ⅲ级的百分率低于A、B组(P<0.01).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上臂、前臂、手部手术,肌间沟联合改良锁骨上两点臂丛阻滞的效果明显优于各自的单点阻滞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锁骨上神经加低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在锁骨开放内固定术中麻醉效果。方法120例锁骨骨折病人被随机分为A、B、C、D、E、F6组,每组均20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法均注入1.2%利多卡因+0.3%布比卡因混合液(内含1:20万肾上腺素),据患者主诉和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结果F组中阻滞满意(Ⅰ、Ⅱ级)病人总例数明显多于A、B、C、D、E5组(P<0.01),F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其它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锁骨上神经加低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病人,阻滞效果明显优于颈浅丛,臂丛(winne氏法及低位肌间沟法)及锁骨上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6.
锁骨上扇形注药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锴 《实用全科医学》2005,3(3):200-200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为上肢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之一,但常出现尺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不全。我们采用锁骨上扇形注药与传统锁骨上路法对照观察,可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两种不同方法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12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传统组经锁骨中点上1cm处进针,达第一肋骨并寻找异感后注药,或将药经一肋骨表面。改良组进针部位同上,达第一肋骨后,称将药液的1/2量注在第一肋骨表面,然后边退针边回抽边注药至皮下1cm处将药注完。结果传统组麻醉有效率为80%,无效者2例;而改良组麻醉有效率为98%;仅1例效果较差。结论改良法安全简便,效果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0例拟接受上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Ⅰ组与Ⅱ组,Ⅰ组患者手术前使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Ⅱ组患者使用传统解剖学定位实施锁骨臂丛神经阻滞,使用局部麻醉药均为2%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的1:1混合液,使用剂量为0.4 ml/kg。观察并记录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Ⅰ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为(3.6±1.7)min,起效时间为(4.5±1.9)min,明显短于Ⅱ组的操作时间(6.3±1.8)min和起效时间(11.5±2.4)min,同时Ⅰ组的麻醉效果优等率为95.6%,优于Ⅱ组的66.7%且Ⅰ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为0%,低于Ⅱ组患者的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定位阻滞对患者上肢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与传统的解剖学定位局部麻醉相比,所需的操作时间短、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改良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效果。方法 使用神经刺激为德国贝郎公司产B/BRAUN TIMUPLEXOLG型,刺激频率为2Hz,电流强度为0.5mA,所用局麻药为1%的利-布合剂,其中含吗啡2mg,咪唑安定3mg,观察镇痛效果及其副作用。结果 镇痛优良率100%,副作用复发率低。结论 改良神经刺激器肌间沟臂丛阻滞不失为上肢手术的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CBPB)被称为上肢手术麻醉中的"脊麻",是上肢肩关节以下一种良好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法,但其不可避免地带来并发症,其中膈肌的麻痹越来越受关注。然而随着超声的应用,解剖结构、进针程度和局部麻醉药的扩散情况可视化,使SCBPB具有起效快、局部麻醉药用量少、持续时间长及阻滞成功率高等优点,但其所带来的并发症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因膈肌麻痹所致的呼吸窘迫。因此,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的精确定位下,尽可能降低膈肌麻痹发生率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锁骨下血管旁臂丛神经阻滞改良方法,并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选择清醒合作,无麻醉禁忌证的上肢手术患者135例,全部采用改良法锁骨下血管旁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穿刺时的异感率、阻滞效果以及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有132例穿刺时出现异感,占97.8%。129例阻滞完善,占95.6%,6例出现阻滞不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法锁骨下血管旁臂丛神经阻滞具有阻滞安全、并发症少、效果确切、操作简单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锁骨上斜角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根据手术部位确定穿刺点在肌间沟的高低位置。穿刺针口斜面方向、推药速度进行阻滞。此法有适用范围广、麻醉效果确定、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14.
一针二点法锁骨上臂丛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项传统的麻醉技术,是上肢手术区域麻醉的主要方法,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的解剖定位和局麻药的均匀扩散。锁骨上臂丛由于此处神经丛较为密集,此处阻滞可获得整个手臂(包括手部)的良好麻醉效果。但传统一针阻滞法仍时有部分神经分支阻滞效果欠完善,不能满足术中镇痛或止血带需求。为了提高麻醉效果,我们从2003年开始探索应用一针二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以传统的一针阻滞法比较,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角袋注射技术对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CBPB)后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行上肢骨折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行SCBPB,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角袋注射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神经丛周围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操作时间、阻滞效果评分、麻醉持续时间、各外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后30 min不同呼吸状态下膈肌麻痹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比较阻滞前、阻滞后30 min膈肌移动度和肺功能指标[用力1秒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操作时间、阻滞效果评分、麻醉持续时间,以及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阻滞后30 min平静呼吸、用力呼吸状态下膈肌移动度、FEV1、FVC均明显低于阻滞前,但研究组患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阻滞后30 min膈肌麻痹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颈一臂丛神经联合阻滞在锁骨外段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2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锁骨外段骨折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观察组(颈-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组)38例,对照组(颈丛神经阻滞组)39例,观察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麻醉不良反应。结论:颈-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应用于锁骨外段骨折手术中,麻醉效果与颈丛阻滞麻醉比较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为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因+0.375%罗哌卡因8 mL阻滞颈浅丛。B组为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 mL阻滞臂丛,颈丛阻滞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B组明显好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角袋注射技术对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CBPB)后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取行上肢骨折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行SCBPB,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角袋注射技术,对照组采用神经丛周围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阻滞操作用时、阻滞效果评分、麻醉持续时间、各外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后30 min不同呼吸状态下膈肌麻痹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比较阻滞前、阻滞后30 min膈肌移动度、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结果研究组麻醉阻滞操作用时、阻滞效果评分、麻醉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30 min,两组平静呼吸、用力呼吸状态下膈肌移动度均低于阻滞前,研究组高于...  相似文献   

19.
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最为简便的麻醉方法,病人清醒且安全系数大。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反复寻找异感或探触G横突,可引起较多并发症,而且进针过深,难保穿刺针进入神经血管周围鞘内,导致穿刺失败。笔者根据臂丛神经的解剖和实践经验,对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加以改进,取得了满意效果。上肢手术,从锁骨、肩、臂到手,麻醉效果均优良,并且无1例由穿刺引起的并发症。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锁骨骨折手术寻找一种更完善简便的麻醉方法.方法 改变阻滞位点,并与传统两点法以VAS法作效果对比.结果 新方法的镇痛效果与传统方法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且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 新方法在镇痛效果和操作简便性方面均优于传统方法,并与理论相印证,符合循证医学要求,是一种较为可靠的锁骨手术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