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择期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3个手术科室的择期手术病人进行为期一年的前瞻性监测。参照卫生部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对出现切口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者定为切口感染。结果 监测了605例择期手术病人,切口感染率为2.64%。Ⅰ类切口感染率2.58%,Ⅱ类切口感染率2.31%,Ⅲ类切口感染率14.29%。全麻病人的切口感染率7.69%,高于非全麻病人的1.43%。手术持续时间〈2h的感染率为0.67%,2~4h7.32%,〉4h12.90%。感染病人手术前及手术后住院日均长于非感染病人。腰背部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于腹部切口感染率。结论 手术切口感染与病人的年龄、术前住院日数、麻醉类型、手术持续时间、切口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做到消毒、无菌技术规范化、标准化;不断提高手术操作技术,使组织损伤减少到最小程度;缩短术前住院日等是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患者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外科1258例腹部手术患者中的35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78%,它的发生与年龄、手术时间、切口类型、基础疾病、术前预防应用抗生素等有密切关系。结论外科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由多种因素所引起,应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防腹部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的方法,以达到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2月-2004年10月胃肠道手术112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仅发生切口感染1例,感染发生率为0.9%。结论术中手术切口的恰当处理,手术前后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明显降低腹部Ⅱ、Ⅲ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切口感染高患率,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普外科2005年1月-2007年5月腹部手术2302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诊断依据。结果2302例腹部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113例次,感染率4.91%,在所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构成比为81.54%;术中送检标本的病原菌与术后切口分泌物的病原菌具有同种同源性。结论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彻底冲洗腹腔、加强手术环境卫生的监管、加强术后切口的观察和护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切口感染的关系,以期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 收集1847例普外科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847例患者中发生腹部切口感染81例,切口感染率4.39%;≥60岁年龄组的598例患者有37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6.19%,明显高于<60岁和<30岁年龄组的感染率3.62%和3.39%(P<0.05);手术时间>2 h患者有62例感染,感染率为5.36%,明显高于手术时间在<2h患者的感染率2.75%(P<0.01);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有49例感染,感染率为5.63%,高于无基础疾病患者的3.28%(P<0.05);Ⅲ类切口的感染例数为40例,感染率为6.53%,明显高于Ⅱ、Ⅰ类切口的3.95%和2.22%(P<0.01);夏季患者的感染率为6.64%,高于其他3个季节的感染率3.82%、3.63%和3.10% (P<0.05),单因素分析切口感染与年龄、手术时间、合并基础疾病、手术季节、手术切口类型有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类型是切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普外科切口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率较高,为预防控制其发生率,应当根据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腹部切口医院感染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783例外科腹部手术切口进行了分析研究,其院内感染率为11.9%。营养不良、肥胖、老年、术前预防用药、手术类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等因素,均为腹部切口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细菌学调查提示,Ⅰ类手术切口感染主要为外源性感染;Ⅱ、Ⅲ类则以内源性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7.
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诊断标准,分析各调查因素对切口感染率的影响,筛选出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2009年1月1日-10月30日医院实行腹部外科手术共1216例,发生切口感染48例,感染率为3.95%,其中Ⅰ类切口感染率为0.78%,Ⅱ、Ⅲ类切口感染率为6.25%;性别、年龄、肥胖、糖尿病、切口分类、手术性质、手术时间均是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危险因素的监测与调控有利于降低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和分析妇科腹腔镜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防止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147例于医院收治的施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年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是否合并糖尿病、切口类型等因素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进行考察,并分析感染部位及病原菌类型.结果 在施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中,>60岁、手术时间>3 h、住院天数>3 d、合并糖尿病以及Ⅱ类手术切口的患者更易于获得术后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部位中以腹部切口感染和阴道残端感染为主,共10例,占71.4%;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50.0%.结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发生术后感染与年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是否合并糖尿病、切口类型等因素有关,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降低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调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切口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医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病历,分析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感染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医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为5.1%;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原发基础疾病、手术种类、性别、年龄、肥胖、糖尿病、抗菌药物的使用等;感染病原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25.0%)、铜绿假单胞菌(21.9%)、肺炎克雷伯菌(16.6%)、金黄色葡萄球菌(12.5%)、粪肠球菌(10.4%)等。结论必须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与控制腹部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0.
1 878例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调查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为总结影响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各种因素,提出防范措施,以控制手术切口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对我院外科近8年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与前瞻性调查分析。结果1 878例腹部手术,发生切口感染101例,感染率5.4%;其中:切口部位感染率以肠道手术最高(21.2%);切口类型感染率以Ⅲ类切口最高(9.0%);恶性肿瘤手术感染率(16.9%)明显高于良性疾病手术;男性感染率(6.4%)高于女性;>60岁年龄组感染率(10.4%)高于其他年龄组,夏季感染率(8.3%)高于其他季节;90%的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结论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与手术切口部位、切口类型、良恶性疾病分类、年龄、性别、季节、病原菌耐药性等关系密切;医务人员应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减少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部肿瘤患者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护理对策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12月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腹部肿瘤患者7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720例手术患者有21例出现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92%;经对比发现,自身因素中性别、年龄、体质数、术前有无并发症、术前有无放疗、化疗、住院时间与切口感染相关;手术因素中是否接台手术、手术持续时间、缝合人员与切口感染相关;用药因素中围手术期未用药或未严格用药与切口感染相关.结论 腹部肿瘤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阑尾炎手术患者20例,其中9例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其余11例未出现切口感染患者为对照组。结果:其中20例患者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率为45.0%,观察组患者在年龄、手术时间、肥胖、逆行切除、单纯性阑尾、合并症等方面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阑尾炎术后切口的感染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肥胖、切除方式,病理类型、有无合并症等因素有关,应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肿瘤外科医师手术感染专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监测某院肿瘤外科医师手术感染专率,以督促降低手术后感染率。方法 对2000年各类肿瘤手术感染情况、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并通过危险指数调整,比较主刀医师手术切口感染率。结果 全年共进行各类肿瘤手术398例,医院感染率为15.83%,切口感染率为9.30%;患者健康状况(按美国麻醉学会分级标准定为一类和二类)、伤口类型及手术时间与手术后感染相关。主刀医师感染专率最高为17.02%,经危险指数调整后,最高感染专率为13.64%;危险指数增高,感染率随之升高。结论 肿瘤外科手术后感染涉及多方面因素,主要与手术操作水平及患者自身健康状况、切口类型相关,应充分重视各类危险因素,改进存在问题,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阑尾手术、胃肠道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时我院阑尾手术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94例患者中医院感染8例,感染率为2.72%;感染部位以手术切口感染最高,占60%,下呼吸道占20%,胸膜腔和胃肠道各占10%。结论:患者年龄、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合并慢性病等是引起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总结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高患率,分析其相关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行外科腹部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05例腹部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51例,感染率7.2%,其中Ⅰ、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6%、7.4%、12.5%;性别、急诊、高血糖、切口类型、切口长度、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密切相关。结论执行严格无菌操作,提高医师的操作技能,开展微创手术及手术切口监护,重视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与控制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6.
手术切口感染与术中切缘拭子培养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 了解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病原微生物与术中切缘拭子培养细菌学情况,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病原特征,提出控制措施。方法 调查医院2004年6月-2005年9月住院手术患者,对术中切缘拭子培养情况和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04年6月-2005年9月住院手术患者10278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24例(1.29%),送检术中切缘拭子标本94份,其中阳性58份(61.70%),检出病原菌59株,其中大肠埃希菌32株(54.2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株(16.95%),肺炎克雷伯菌3株(5.08%);手术切口感染患者送检118份标本进行感染病原检测,其中阳性102份(86.44%),检出病原菌120株。结论 Ⅰ类切口感染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Ⅱ类切口和Ⅲ类切口感染以大肠埃希菌等G-杆菌为主;术中切缘拭子培养结果对预防和治疗切口感染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儿腹部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感染病原菌分布,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小儿腹部切口感染.方法 对2006年1月—2012年8月938例腹部外科手术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腹部切口感染患儿设为感染组,未感染患儿设为未感染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合并其他疾病、急诊手术、切口长度、备皮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及切口类型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术后发生腹部切口感染者32例,感染率为3.41%,其中男性感染率为2.53%,女性感染率为4.68%,不同性别间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患儿年龄(4.68±0.32)岁、合并其他疾病8例、急诊手术12例、切口长度(5.32±1.27)cm、备皮至手术时间(25.32±4.61)h、手术时间(132.47±37.83)min、Ⅱ类切口8例、Ⅲ类切口14例,未感染组分别为(6.35±1.49)岁、55例、117例、(4.29±0.84)cm、(22.13±3.44)h、(156.72±28.35)min、510例、18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分离出3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占68.75%,革兰阳性菌10株占31.25%,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占28.13%、21.88%、18.75%.结论 年龄、合并其他疾病、急诊手术、切口长度、备皮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及切口类型是影响小儿腹部切口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针对感染影响因素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对预防及控制切口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医院普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相关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行普外科手术的患者临床病例资料540例,统计分析产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540例行普外科手术的患者中共有68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12.6%;主要以结、直肠和阑尾部位手术为主,其次为胆囊、乳房和胃等脏器部位的手术,分别占所有手术部位感染的35.3%、20.6%、13.2%、10.3%和7.4%;单因素x2检验显示年龄>50岁,手术时间>120min,Ⅱ、Ⅲ类手术切口,手术切口长度>10cm,术中输血,恶性病变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后感染率(P<0.05).结论 普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以结、直肠和阑尾部位手术为主,其次为胆囊、乳房和胃等脏器部位的手术;年龄、手术时间、切口分类、切口长度、术中输血情况和病变性质是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影响医院I、II类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为切口感染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对2008~2010年三年间46868例有I、II类手术切口患者进行相关因素的回顾性调查,找出感染患者的感染特点,同时随机选取284例有I、II类切口非切口感染患者做对照,进行非条件logisitci回归分析。 结果:三年来I、II类切口感染患者201例,切口感染率为0.43%,切口感染致病菌分布主要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103例,占63.98%,原发病病种主要以恶性肿瘤为主,58例,占28.90%,经非条件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影响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是基础病,病房类型,是否恶性肿瘤,术后天数和切口长度等。 结论:合理分配手术间,严格执行手术室管理流程,降低病房人流密度,严格执行病房探视制度和大力推广腔镜等微创手术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普外科腹部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以预防控制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24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切口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判断,比较合并切口感染及无感染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接台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应用抗菌药物等差异.结果 2450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80例,感染率为3.27%,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切口感染因素包括: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4.0、接台手术时间≥2h、术后应用抗菌药物,4年发生切口感染率分别为5.31%、5.68%、5.37%、5.45%;OR值分别为3.87、3.56、2.97、2.89.结论 普外科腹部切口感染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应针对上述因素采用针对性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