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只能遵照《伤寒论》的原文,研究其固有的内容,不能以己意篡改原文。学习前人的注释,但不能囿于或盲从前人的注释。在前人的注释中,可见句读误断而释误者,不明体例而释误者,未详词义而释误者,不明事理而释误者,不辨通文而释误者,不明语言特点而释误者等等。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应当运用校读的方法,从仲景书中找出本证本训,让《伤寒论》自己为自己作诠解,让张仲景自己为自己作注释,从仲景书中求索其用药思路,而不应当把后世的诠解混同为《伤寒论》的内容。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既是研究《伤寒论》的方法论基础,又是学习和研读《伤寒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心机是我的学生,前些日子给我送来了他新近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近七十三万字的学术专著《伤寒论通释》。2002年夏天他向我索序,我欣然答应了下来。《伤寒论通释》继续实践了作者在《伤寒论疑难解读》中所倡导的“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让张仲景自己为自己作注释”的学术主张。  相似文献   

3.
通过例证说明前人校勘、注释《内经》工作中存在九类问题:(1)不能贯彻历史观念,误释字词;(2)不熟悉古代字词的特殊意义,误释字词;(3)对版本传钞过程中改字现象及文字形体变化规律了解不够,误校误释字词;(4)考释词义时偷换概念,不重举证,误释字词;(5)不能体味前人修辞手法,误释字词;(6)不能衡之以语法,误释字词;(7)不能求之以医理,误字失校;(8)不了解古人注释体例,误释字词;(9)不明通假,望形生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析日本古方派医家中西深斋所著《伤寒论辨正》的注释特色,为研究《伤寒论》注释者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学分析方法,以《伤寒论辨正》全文所列条文及注释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其他相关书籍,对其注释特色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 中西深斋文学功底深厚,在注释《伤寒论》时对比诸方用药之异,重视文法、点明紧要,厘定方剂古今剂量,直接训释、不重考证,且设以眉批补充余义。此书是一部注解详明,独具特色的《伤寒论》注释论著。[结论] 中西深斋师从于古方派大家吉益东洞先生,专心研究古医方三十余年,所著《伤寒论辨正》条理疏畅,讨论明晰。现通过讨论其注释特色,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注释考证者提供较为详尽的参考,亦于现今临证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把药物作用归纳为八法,下法是其中一法,可见其重要性。柯氏在注释《伤寒论》中阐述了这一观点。《伤寒论注·伤寒总论》: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原文下谓:“三阴受病、已入于府者可下也。……三阴之不受邪者、籍胃为之蔽其外也。”《伤寒论翼·阳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文辞古朴,言简意赅.故尔论中有些原文是比较费解的,必须前后互参反复推敲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望文生义或拘泥于前人的注释则容易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伤寒论》研究在日本汉方医学中重要学术流派──古方派的影响下,出现了以下几种倾向:怀疑《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关系;使《伤寒论》研究转向求实;对前人注释及《黄帝内经》的批判。并简要评价了近代《伤寒论》研究的得失。  相似文献   

8.
伤寒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所撰写的有关伤寒学说的书目数量极多,内容亦十分丰富。文章以现存历代伤寒书目的内容为研究基础,将624种书目初步分为7类,分别为《伤寒论》本书、《伤寒论》原文注释、《伤寒论》理论发挥、《伤寒论》临床应用、《伤寒论》相关歌括、伤寒教材及其他伤寒相关书目。通过探究此7类书目在历代伤寒学说研究内容中的地位,了解伤寒学说在不同时期研究重心的转移以及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发展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9.
三泻心汤均出自《伤寒论》。原文三泻心汤治疗“心下痞”,何为痞?《诸病源侯论》曰:“痞者,心下满也。”《伤寒论诠解》谓之:“痞之表现,既非胸闷,也非腹胀,而是自觉在心下有痞满堵塞之感,但按之濡软,因其并无有形之邪滞结,只不过气机痞塞之故。”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文辞古朴,言简意赅.因此,论中的许多条文是比较费解的,必须前后互参,反复推敲,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望文生义或拘泥于前人的注释,则往往容易产生误解.《伤寒论》原文第184条,是辨阳明病静证并治篇的开首条文.论中各篇,均以本经提纲为首;唯独阳明篇例外,以184条原文为首,尔后才列述阳明病提纲(185条).这种特殊的安排提示着,184条原文对于阳明病的辨证论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方有执,字中行,安徽歙县中山人,生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卒年不详。方有执2次丧内,5个儿女因病而亡,均因庸医致误。自身又身经弊难,死幸重生,其妻儿皆殇于中风伤寒,故力攻医学,尤重对伤寒的研究,对张仲景《伤寒论》专著及其后人注释编次文本亦颇下功夫,予以深究。方氏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由于《伤寒论》成书已久,虽经王叔和整理,但“颠倒错乱”处仍很多,使后学迷惑不解。要纠正这种混乱局面。满足医疗和学习的需要,则迫切要求有一个新的读本。宋代以来,一些医家已在研究《伤寒论》上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首次逐条注释《伤寒论》全文。明清时期,由于宋版《伤寒论》流传较少,而《注解伤寒论》加有注释,易读易解,遂成为明清时期医家学习《伤寒论》的主要读本,流传较广。此书除元代刊本外,明代亦有多种刊本。考诸史志书目,可知《注解伤寒论》明代刊本主要有:熊宗立种德堂正德己巳刊本、嘉靖二十四年汪济川刻本、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刻《仲景全书》本、万历二十九年吴勉学刻本等。森立之先生对《注解伤寒论》版本进行了研究,认为熊氏种德堂刊本是据汪济川刻本而重刻。对此,冈西为人先生在《宋以前医籍考》中提出异议:“按《经籍访古志》云:如熊氏明德堂刊本,据汪刻而重刻者。所谓明德堂,种德堂之讹明矣。  相似文献   

13.
明代前、中、后时期的《伤寒论》研究规模和水平呈较高、低、高三种态势。明初至明末,《伤寒论》研究范畴逐渐由广义伤寒病向《伤寒论》原文复归,明代是《伤寒论》研究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明代《伤寒论》研究的不足是轻视校勘,以及著录原文过程中的不严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纯粹的《伤寒论》研究和广义伤寒病研究的交织融合。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向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尊称经典,后世为之注释者不下数百家,清代著名医家徐大椿,精心研究30年,而后悟此书“非仲景依经立方之中书,乃救误之书也”,晋代王叔和所撰集的《伤寒论》,”虽分定六经,而语无诠次,阳经中多阴经治法,阴经中多阳经治法,参错不一”,至使后世医家各生议论,互相訾议,各是其  相似文献   

15.
徐荣斋先生,当代中医经学名家,其学探绍派伤寒之源流、启绍派研究之风气。著《重订通俗伤寒论》,一作提要,二作阐发、补充、辨误,突出实用性,不调整结构,而增删内容,都从临证实用出发。  相似文献   

16.
首先从《甲乙经》序、《汉书·艺文志》著录以及仲景自序、《古本康平伤寒论》等史料推求《伤寒论》渊源;其次旁引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文字与方药,证明其与仲景书有亲缘关系,皆源于古《伊尹汤液经》;又通过分析《伤寒》与《内经》的内容,结合伤寒原序,认为“仲景写成《伤寒论》不过数年之功”,没有“成熟的方书”作为参照是不可能的,说明《伤寒》的确源于《汤液经》等古经方,而并非依据《内经》理论自造。  相似文献   

17.
首先从《甲乙经》序《、汉书.艺文志》著录以及仲景自序《、古本康平伤寒论》等史料推求《伤寒论》渊源;其次旁引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文字与方药,证明其与仲景书有亲缘关系,皆源于古《伊尹汤液经》;又通过分析《伤寒》与《内经》的内容,结合伤寒原序,认为"仲景写成《伤寒论》不过数年之功",没有"成熟的方书"作为参照是不可能的,说明《伤寒》的确源于《汤液经》等古经方,而并非依据《内经》理论自造。  相似文献   

18.
蓄水与蓄血乃是《伤寒论》太阳病篇二种证型,古代学者据《内经》足太阳经与膀胱相连之理,以及《伤寒论》原文中“热结膀胱”之词,将蓄水蓄血二证释其为“太阳府证”如金·成无己蓄血证条文注曰:“太阳经也,膀胱府也,此太阳随经入府者也。  相似文献   

19.
《五十二病方》一书,对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有关古医书的内容作了整理注释。但学习时仍有不便之处。作者在此基础上。又将其中两则原文进行了校勘,补充了残缺文字,注释了有些疑难字。并且进行了语译和分析,提出了个人的见解。这对整理研究《五十二病方》有关内容,发掘提高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对失眠证治之析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眠,在《伤寒论》中被称为不得眠、不得卧、不能卧、卧起不安等,通篇共有14条论及本证。其中有言病理不及方药者,有据失眠而断预后者,有方药详实,说理透彻者。因《伤寒论》行文简约,加之涉及失眠的内容分布全书,使后学者不便掌握,笔者试对其进行归类剖析,希望能对同道研究学习仲景学说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