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椎动脉畸形(附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椎动脉畸形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椎动脉造影及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象(MRA),对31例颈性眩晕病进行了检查。结果:有5例椎动脉畸形;其中2例为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左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左侧椎动脉缺如,1例为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5例中有3例合并枕颈畸形。椎动脉畸形组和正常组比较,手术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病程和体征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在椎动脉畸形基础上,如果出现颈椎不稳,  相似文献   

2.
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手法治疗组(60例)用手法治疗和对照组(60例)用中药治疗,2个疗程后分析其症状改善情况及X线、TCD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7%,对照组有效率78.3%,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病椎动脉受压或痉挛、颈椎失稳、颈部软组织损伤是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采用整脊手法治疗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动脉起源异常和椎动脉发育不良(VAH)的发生率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为影像诊断及临床手术提供资料和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 370例患者的胸部增强MSCT影像资料,对原始图像进行技术重组,重点观察分析椎动脉起源及椎动脉V1段直径变化特点。逐例测量椎动脉V1段的内径。将椎动脉全程均匀性纤细,V1段内径<2.5 mm定义为VAH。结果2 370例患者中左椎动脉起源异常131例(5.5%),均发自主动脉弓。其中发自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主动脉弓126例(5.3%),发自左锁骨下动脉远端主动脉弓5例(0.2%)。右椎动脉起源于右颈总动脉4例(0.16%),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根据椎动脉是否发自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主动脉弓,将检查者分为起源正常组与起源变异组。正常组(n=1 985)中,左侧VAH 71例,右侧VAH 144例。变异组(n=126)中左侧VAH共22例,右侧VAH共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左椎动脉直接起源于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的主动脉弓为最常见的椎动脉起源异常,其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左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与左椎动脉发育不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陈莹 《中国当代医学》2006,5(14):114-115
颈性眩晕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动脉颈外段血流受影响所产生的眩晕,常见的原因有颈椎病、颈或周围纤维带压迫椎动脉:椎动脉畸形、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等。我科在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共收治椎动脉颈椎病57例,都有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并对该类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本病多由于颈背部软组织病变导致颈椎节段性失稳,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因而导致眩晕,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见症状.笔者采用针刺颈动法治疗颈性眩晕237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中药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观测98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中药汤剂治疗前后椎动脉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愈15例、显效41例、有效3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5.5%,2个疗程后治愈18例、显效45例、有效3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81.6%,2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优于1个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后椎动脉内径较治疗前增宽,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PSV)、时间平均峰值流速(time averagepeakvelocity,TAPV)、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阻力指数(pulsati1ity ind,R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有效显示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及其血流动力学参数,有助于眩晕患者的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156例颈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因并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2007~2010年收治的156例颈性眩晕患者,全部病人均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或椎动脉造影检查(DSA),其中非手术治疗96例,颈椎前路融合手术57例,椎动脉支架成形术3例,术后按照Nagashima标准评价其疗效.结果 随访8~42个月,平均25个月,93例(59.6%)患者效果为优或良,手术组优于非手术组;椎动脉受累部位:起始段4例,椎体段118例,颅内段8例,发育性椎动脉狭窄6例,无影像学异常者20例;本组无死亡病例,手术组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例,椎动脉造影后脑梗塞2例,髂骨取骨伤口感染2例,颈椎螺钉松动1例.结论 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塌陷导致的椎动脉扭曲是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前路颈椎融合术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索冬卫  陈炅 《中原医刊》2005,32(16):24-24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55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两组,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组35例,非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照组20例,观察两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症状改善及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方面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纯针灸与推拿联合牵引针灸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椎动脉型颈椎病接受中医治疗的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取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A组,45例,采用单纯针灸治疗;B组,62例,采用推拿联合牵引针灸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年随访比较,其平均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和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评分为(15.1±1.5)分,明显高于B组的(9.5±1.2)分;A组的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为(30.8±6.8)分,明显低于B组的(38.4±8.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联合牵引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单纯针灸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颈椎中段失稳诱发颈性眩晕及观察旋牵手法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整理入住我院的8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排除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寰枢关节病变,椎动脉自身管壁病变等病因,就单独由颈椎体中段失稳引起颈性眩晕,设置临床对比实验,将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单纯的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药物及旋牵手法治疗。结果:1个疗程后,通过调整失稳的颈椎体中段,95%患者颈性眩晕得到有效缓解,随访半年后,仅5例患者眩晕症状复发。结论:颈椎体中段失稳诱发的颈性眩晕经保守治疗可明显缓解该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颈部动脉彩超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68-69,9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及椎动脉的改变,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1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组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有无硬化斑块、狭窄率、血管走行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所探查到的大部分观测项目在两组问有明显差异。两组间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存在明显差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椎动脉出现盗血现象7例。结论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椎动脉沟环与颈性眩晕的关系。方法通过收集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医院2008-08~2009-09 800例颈椎摄片中,选出发现有寰椎后弓椎动脉沟环的63例颈椎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患者中,椎动脉沟环合并颈椎退行性变者21例(33.3%)。Ⅰ型36例,占57.1%;Ⅱ型14例,占22.2%,其中Ⅱa型5例,Ⅱb型9例;Ⅲ型13例,占20.6%。结论寰椎后弓椎动脉沟环的存在,在头颈部的旋转或屈伸运动时,可引起椎动脉痉挛或狭窄,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出现间歇性眩晕有密切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旋转扳法和穴位推拿对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VBA)流速的影响和两种手法的疗效差异.方法:76例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旋转扳法组(A组,38例)和穴位推拿组(B组,38例),分别施加相应的治疗手法.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手法治疗前后VBA流速并观察流速改变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B组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及A组BA流速明显下降(P<0.05,P<0.01),两组间LVA流速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3周后,A、B两组LVA、右侧椎动脉(RVA)、BA流速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LVA、RVA流速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疗效优于A组(P<0.05).结论:在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的治疗手法中,穴位推拿对VBA流速的影响较旋转扳法明显,并可能具有比旋转扳法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利用320排螺旋CT三维重建观察猕猴颈椎骨骼结构,椎动脉走形,测量椎动脉与其所经过横突孔直径大小。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以无创的方法获得健康实验猕猴颈部动脉的血流相关数据,为以猕猴为实验对象的基础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颈部影像学资料。方法:选择健康实验猕猴6只,雌雄各半,年龄3-5岁,体重3.5-5kg,给予全身麻醉后行颈部CT血管扫描试验, 采用平扫及增强扫描技术,进行容积数据采集,获取正常猕猴颈部CT横断面影像。并在横断位图像中测量C6横突孔入口处左右两侧椎动脉直径、C2-C6横突孔的横径、矢状径。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健康猕猴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EDV)及血管内径(D)进行分析。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显示:①猕猴椎动脉经C6横突孔入颈椎,C2横突孔出颈椎,并有钩椎关节的存在,猕猴椎动脉的走行与人极其相似;②猕猴左侧椎动脉直径为1.89?.44(mm),右侧椎动脉直径为1.72?.39(mm),双侧椎动脉直径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同一节段双侧的横突孔测量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人相似。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提示:猕猴左右两侧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CCA-P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CCA-EDV),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ICA-P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ICA-EDV),颈外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ECA-PSV),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A-PS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部左侧动脉是猕猴的优势动脉。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健康实验用猕猴颈部骨骼及血管的影像学资料,血流动力参数及血管内径的测值,为以猕猴为实验对象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椎动脉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CT血管成像(椎动脉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2例经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CTA检查,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处理图像重建椎动脉,观察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的形态学变化及椎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相互关系。结果:32例患者中有椎动脉异常表现者31例,横突孔异常者6例,钩椎关节增生者20例。结论:椎动脉CTA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椎动脉的彩色多普勤的血流参数改变。方法:采用美国产Apogg-800型彩色多普勤显像仪,对34例颈椎病患者和30例健康人左、右侧椎动脉的内径、走行、收缩期血流速度和血流阻力指数进行观测。结果:颈椎病患者左、右侧颈椎动脉内径较健康者窄,血流阻力指数较健康者高。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在颈椎病患者与健康者之间则不存在明显差异,且34例患者中有17.6%出现走行迂曲,而健康者无一例出现。结论:颈椎动脉内径、血流阻力指数及走行可作为颈椎病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17.
谢欣  孙强  李志贤 《安徽医学》2017,38(2):185-188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选择110例于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辽宁省金秋医院住院的老年(65岁以上)BPPV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76例无眩晕病史的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同时将观察组患者按血管检测结果分为椎动脉异常组、椎基底动脉正常组以及基底动脉异常组.采用MRA检查等方法对所有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以及椎动脉优势等血管异常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判断患者的眩晕级别.采用Spearman分析椎动脉异常情况与眩晕级别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迂曲、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2级以及其他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基底动脉正常者占3.30%比对照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椎动脉异常组、基底动脉异常组、椎基底动脉正常组患者的眩晕级别、治疗缓解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患者椎动脉异常情况(椎动脉优势,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迂曲,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均与眩晕级别呈正相关关系(r=0.537,r=0.608,r=0.618,P均<0.001).结论 老年BPPV患者发生椎基底动脉异常的概率较高,椎动脉优势、迂曲,且可能合并后循环血液供应障碍使患者眩晕级别发生变化,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测颈椎不稳症患者椎动脉(VA)血流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颈椎不稳症患者100例,按年龄、性别分为5组,进行不同的保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2周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VA血流,观察在颈椎前屈、中立、后伸动态体位下的椎动脉形态、内径、走行、血流等变化。并选择同期30例颈椎病(无颈椎不稳症)患者做对照。结果治疗前治疗组88.0%的患者发现椎动脉形态或各检测指标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左右两侧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治疗前后PSV、EDV及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即刻和治疗后2周,不稳组中E组(综合治疗组)PSV、EDV、RI检测结果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椎不稳症患者的VA血流可进一步了解病情,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颈椎不稳症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动脉缺血而导致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以120例椎动脉缺血患者及100例正常者比较其椎动脉内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时间平均流速(TAV)、阻力指数(RI)、每分钟血流量等指标参数对比。结果 各类型椎动脉缺血患者在以上血管内径、PSV、MDV、EDV、VTI、每分钟流量等指标参数均低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各类型椎动脉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优于其他方法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我院自制剂颈眩宁冲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 随机对照的方法设治疗组 10 0例 ,对照组 30例 (西比灵组 ) ,1个疗程后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并对主要症状评价 ,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组与对照组经颅多普勒超声治疗前后变化比较及颈内动脉与椎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比较表明 ,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 0 1,P <0 0 5 )。结论 颈眩宁冲剂有扩张血管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增加脑血流量 ,解除颈部肌肉痉挛 ,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