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脑电刺激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位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小脑电刺激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小脑电刺激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95%)好于对照组(80%,P&;lt;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结果(37.49&;#177;4.81)及Gesell智力测试之适应性项发育商得分结果(84.86&;#177;7.27)均较对照组高(P&;lt;0.01)。结论:小脑电刺激是脑性瘫痪患儿安全、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小脑电刺激对脑性瘫痪儿童康复作用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聪敏  王燕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5):2208-2209
目的 观察电刺激小脑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的康复作用。方法 小脑电刺激组:采用小脑电刺激治疗:神经生理学疗法(Bobath Vojta) 康复中心训练;康复组:执行神经生理学疗法+康复中心训练;对照组仅由治疗师上午执行30min神经生理学疗法,其余时间指导家长在家康复。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小脑电刺激组法效果较为理想。结论 小脑电刺激可作为脑瘫康复的较好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的康复作用。方法小脑电刺激组:采用小脑电刺激治疗;神经生理学疗法(Bobath+Vojta)+康复中心训练;康复组:执行神经生理学疗法+康复中心训练;对照组仅由治疗师上午执行30min神经生理学疗法,其余时间指导家长在家康复。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小脑电刺激组法效果较为理想。结论小脑电刺激可作为脑瘫康复的较好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周青蕊  景玉珍 《中国康复》2009,24(2):127-127
目的:观察小脑电刺激治疗小儿脑性瘫痪(CP)的疗效。方法:59例CP患儿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8例,均采用运动及作业疗法等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接受小脑电刺激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0.05);2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训练联合小脑电刺激治疗可更显著促进脑瘫运动功能发育,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对脑瘫患儿智力发育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儿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前对两组患儿进行格塞尔(Gesell)量表智力测试,取其中的大运动能力项和适应能力项进行评估,制定治疗方案.两组治疗均采用针灸、按摩、脑神经营养药、运动疗法、语言训练及特殊教育等综合康复措施,观察组同时应用电刺激小脑顶核进行治疗.治疗后采用Gesell量表中的大运动能力项、适应能力项进行评定.施测时选用与被试儿童年龄最近的分量表进行.据其表现测出儿童发展的成熟年龄,经转换得出发育商(DQ)作为最后的评定指标.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DQ均有提高(P〈0.05),观察组提高更为明显(P〈0.01).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是治疗脑瘫患儿的有效手段之一.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瘫患儿的智力发育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针与现代康复疗法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中的协同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01-08/2004-08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及中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现代康复组和头针+现代康复组,连续治疗60d,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运动功能、智能发育评定。结果:经60d治疗后,3个组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lt;0.01),治疗前后ADL差值头针+现代康复组[(23.7&;#177;3.1)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16.9&;#177;1.7),(17.2&;#177;1.5)分](P&;lt;0.01),头针组、现代康复组治疗前后差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3组间有差异,但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前3组智能发育商评分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头针+现代康复组好于其他两组。头针组治疗前后分别为(58.46&;#177;3.95).(79.30&;#177;4.86)分,现代康复组为(57.43&;#177;3.78),(80.70&;#177;3.92)分,头针+现代康复组分别为(58.69&;#177;5.53),(89.65&;#177;7.36)分。结论:头针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治疗可改善患儿的ADL、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针与现代康复疗法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中的协同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01-08/2004-08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及中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现代康复组和头针+现代康复组,连续治疗60d,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运动功能、智能发育评定。结果:经60d治疗后,3个组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后ADL差值头针+现代康复组犤(23.7±3.1)分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犤(16.9±1.7),(17.2±1.5)分犦(P<0.01),头针组、现代康复组治疗前后差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3组间有差异,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3组智能发育商评分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头针+现代康复组好于其他两组。头针组治疗前后分别为(58.46±3.95),(79.30±4.86)分,现代康复组为(57.43±3.78),(80.70±3.92)分,头针+现代康复组分别为(58.69±5.53),(89.65±7.36)分。结论:头针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治疗可改善患儿的ADL、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分为观察组(针刺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针刺观察组总有效率95%,优于对照组80%(P<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Gesell智力测试之适应性项发育商(DQ)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能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低频电刺激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报道,我国儿童脑性瘫痪(脑瘫)的患病率为1.8‰~6.0‰,患者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康复治疗学提倡采用早期多途径、综合治疗。近年国内外报道,仿生物电刺激不同脑区可改变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改善脑循环,使正常或脑缺血动物脑组织灌流量增加。针对有不同程度脑损伤的脑瘫患儿,如何尽快修复脑损伤,笔者对2004年5月至200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脑瘫患儿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助力电刺激训练对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核心稳定的疗效。方法:从2011年11月—2012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瘫患儿中选择1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10例接受包括助力电刺激在内的康复治疗,对照组9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患儿入组后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和表面肌电图仪对患儿进行评估,分析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中B区(坐位)、D区(站立位)、E区(行走、跑和跳)及腹直肌、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88、B、D、E区)及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助力电刺激训练有助于改善脑瘫患儿的核心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进行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引导式教育。比较2组患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评估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和发育诊断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s,Gesell)评分。结果 2组患儿干预前GMFCS及Gesel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GMF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8.126,P<0.001),Gesell量表中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言语能力、社会交往、适应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引导式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CP)患儿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方案。方法:将近两年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头针治疗,2组均治疗8周,观察对比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分、双下肢主要肌肉肌张力评分及生活质量水平变化。结果:①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评分均显著增加(P<0.01);②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下肢内收肌群、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内收肌肌张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显著降低(P<0.01);③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头针能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肌肉张力,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运动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与康复对照组,另选取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康复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电刺激治疗组患儿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2组患儿总疗程均为3个月。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估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治疗前、后2组患儿大脑前、中、后动脉(ACA,MCA,PC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2组患儿经治疗后,发现电刺激治疗组共显效19例(42.2%),好转24例(55.4%),有效率为95.6%;康复对照组共显效10例(22.2%),好转27例(60.0%),有效率为82.2%;2组患儿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电刺激治疗组患儿GMFM评分明显高于康复对照组(P〈0.01)。2组患儿治疗前,其ACA、MCA及PCA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治疗后电刺激治疗组患儿ACA、MCA及PC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01或P〈0.05),而康复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可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增强疗效,并提高脑瘫患儿颅内血流速度,改善脑循环状况,是针对脑瘫患儿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运动疗法对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痉挛性脑性瘫痪的疗效以及不同类型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个月~5岁各年龄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74例,采取Vojta法、Bobath法和上田法相结合应用,疗程为2个月,在治疗前、后及随访分别进行量化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脑瘫患儿治疗后运动发育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6,P<0.01);其中单瘫、偏瘫、双重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q<1.18,P>0.05),而与四肢瘫差异有显著性(q≥4.41,P<0.01);随访中90%以上患儿完成翻身、坐和爬行功能,72%患儿获独立行走能力。结论:运动疗法对痉挛性各型脑性瘫痪的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其中单瘫、偏瘫、双重瘫疗效较好,四肢瘫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爬行训练对脑瘫患儿认知功能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某院收治的脑瘫患儿8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运动训练,观察组实施爬行训练,两组均训练12周,对比两组认知功能及智力发育变化情况。结果训练后,两组患儿各项功能评分均升高,观察组认知功能(11.67±2.12)分、运动功能(13.71±3.16)分、语言功能(14.23±3.02)分、自理功能(11.21±3.54)分、社会适应能力(14.36±4.02)分均高于对照组(8.37±1.62)分、(9.15±2.68)分、(10.08±2.31)分、(8.84±2.12)分、(10.13±3.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MDI和PDI评分均升高,观察组MDI(96.78±8.21)分、PDI(97.38±8.64)分均高于对照组(93.52±6.54)分、(93.27±6.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实施爬行训练,有助于提升患儿认知功能,促进其智力发育,效果高于常规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pattern of motor dysfunction in Hong Kong Chinese children with spastic diplegic and the athetoid type of cerebral palsy (CP) by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 The GMFM was first tested on its content validity in differentiating the items suitable for testing on upper and lower limb function, followed by test-retest and inter-rater reliability studies, before it was used in a within-subject experiment comparing upper and lower gross motor function in two types of CP, respectively. Children with spastic diplegia (n=18) and with athetosis (n=19) were recruited from three pre-school centres, schools for physically handicapped children and centres of the Hong Kong Spastic Association in Hong Kong. The GMFM, a standardized outcome measure of the 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P, was used in comparing mean scores of motor tasks involving upper limbs and those not involving upper limbs in the athetoid and spastic cerebral palsied children. Th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the children in the spastic diplegic group,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static and dynamic motor tasks of the GMFM between the children in the two group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拟初步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rTMS治疗。2组患儿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进行Ashworth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小腿三头肌Ashworth分级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及4周后,观察组踝关节背屈活动度逐渐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踝关节活动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2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到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2周与治疗前比较,GMFM-88评定中D区和E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与治疗2周后比较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2周后,D区和E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痉挛,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疗法与Bobath疗法对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发育的影响。 方法将92例脑性瘫痪儿童,随机分为引导式教育疗法组(观察组)和Bobath疗法组(对照组),每组46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采用运动发育指数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项)进行综合评定。 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运动发育指数和GMFM88项的5个能区测试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运动发育指数和GMFM88项测试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引导式教育疗法和Bobath疗法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康复具有同等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39例(年龄24—60个月)有行走能力且存在踝跖屈肌痉挛的双瘫患儿随机分为FES组(21例)及对照组(18例)。FES组采用12周康复训练治疗,前6周辅以FES;对照组仅进行12周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和12周进行腓肠肌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分值,MAS)、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以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定。结果:两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MAS量化评分下降,GMFM站立及走跑跳两大功能区评分提高,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FES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对照组患儿治疗12周后,踝关节ROM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6周和12周后,FES组MAS、踝关节ROM及GMFM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结合运动训练,FES可成为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康复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