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林英忠 《广西医学》2000,22(6):1222-1224
冠状动脉内支架(Stent)作为处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时出现的急性冠脉闭塞、冠脉内膜撕裂、冠脉弹性回缩等得到开发应用(1~3).之后有报道其对预防再狭窄有效果(4,5),使其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方面得到起来越广泛的使用.Setnt植入后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术后1个月以内发生的亚急性血栓性闭塞及3~6个月后产生的慢性期再狭窄.亚急性血栓性闭塞由于抵克力得的使用而基本得到解决.而20%~30%的术后再狭窄目前尚未有良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疗效。方法33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定为ISR,对33处ISR进行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并随访。结果随访(19.1±4.8)月,6例有心绞痛或可疑心绞痛发作的患者中,5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其中1例TAXUS支架植入术后9个月发生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见支架内完全闭塞,其他造影者均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药物洗脱支架治疗ISR成功率高,长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病率在10%-58%,说要是由新生内膜增生所致,好发因素有再狭窄病变、糖尿病、置入多个支架、长支架、支架置入后管腔小或殖余狭窄大、慢性闭塞病变和冠脉血管细小等。支架内再狭窄通常分为局灶型(1型),支架内弥漫型(Ⅱ型),弥漫增生型(Ⅲ型)和完全闭塞型(Ⅳ型)四型,局灶型的远期预后好,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原则是局灶型以单纯球囊扩张为主,支架内弥漫型在球囊预扩后再次植入支架,弥漫增生型和完全闭塞型则在应用旋磨、旋切、激光气化等技术去除珏块后植入支架,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好发因素,篾这内照射,携带药物、基因或放射线的支架以及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应用可能会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胡可 《新疆医学》2009,38(6):88-91
自1977年Andreas Gruentzig在瑞士苏黎世第一次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以来,特别是支架技术的应用,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急性期及长期预后,因而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段而得以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restenosis,ISR)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问题,因此探索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与防治方式日显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因心绞痛复发来诊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39例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接受了介入治疗和随访。介入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洗脱支架31例,切割球囊5例,球囊扩张3例。切割球囊5例中同时接受放射治疗3例。结果在平均18.7±9.5(6~36)个月随访中,9例有心绞痛或可疑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当中,7例(13.5%)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其中,球囊扩张组1例患者心绞痛复发,植入TAXUS支架一枚,未再发心绞痛。1例TAXUS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术后9个月发生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见支架内完全闭塞,予PTCA治疗,未再发心绞痛。其余患者复查显示无再狭窄发生。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切割球囊扩张和支架内放射治疗等方法综合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成功率高,长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吸烟和不吸烟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探讨吸烟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明确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行冠状动脉内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并且在6~12个月内复查冠脉造影的患者的临床资料261例,根据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是否吸烟分为2组,从不抽烟及术后严格戒烟的为不吸烟组,术后坚持吸烟习惯的患者为吸烟组,对两组病人的基本情况、危险因素及支架内再狭窄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吸烟组一年内支架内再狭窄率2.9%,而吸烟组支架内再狭窄率8.9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可以增加药物涂层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而通过术后严格戒烟可以有效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用球囊牵伸血管壁的弹性成分,并撕裂血管壁和斑块的非弹性成分,从而造成局灶的血管壁夹层,以达到增大管腔的目的[1].自1977年Gruentzig实施第一例手术以来,PTCA挽救了许多冠心病病人的生命.然而随着对PTCA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其术后半年有高达30%-50%的再狭窄率[2],支架术后仍有20%~30%的狭窄率.如何防止再狭窄的发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 198 7年Sigwart首先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用于临床以来 ,临床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 ,它解决了单纯PTCA可能导致的急性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闭塞等并发症 ,明显降低了再狭窄发生率。但是随着接受支架置入患者数目的增加和随访时间的延长 ,以及血管内超声 (IVUS)等检测技术的发展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in -stentrestenosis,ISR)问题日益突出 ,成为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临床上一般将ISR定义为随访时靶血管直径狭窄≥ 5 0 % [1] 。ISR的主要发生机制是由于血管壁的深层损伤诱导了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分泌 ,激活各种…  相似文献   

10.
伍广伟  王风 《广西医学》2002,24(10):1574-1577
近年来 ,随着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冠脉内支架术也广泛地用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术后治疗血管闭塞 ,或者在血管成形术中选择性地应用以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 1)。血管内支架的应用虽可以部分降低再狭窄率 ,但新近研究显示冠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狭窄(RS)率为 2 8%( 2 )。因此 ,寻找一种有效且临床使用的防止再狭窄的方法 ,已成为介入心脏病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目前支架内 RS预防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总结如下。1 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再狭窄预防的药物很多 ,主要种类有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血栓药物、抗炎症药…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和随访冠脉造影的病例1012例,按随访结果分为支架再狭窄线338例,无再狭窄组674例,并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病变特征及手术操作相关参数。结果:再狭窄危险性增高的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复杂病变(B2/C),慢性阻塞性病变,再狭窄病变,长病变,小血管病变,重度狭窄病变和长段支架置入,其相对应的比数比(Odds Ratio)分别为1.42,1.21,1.39,1.84,1.35,1.76,1.92,1.22,1.82,置入Multilink支架相对于Palmaz-Schatz,Wiktor,NIR,S670,Bestent支架再狭窄的危险性减少(OR为0.85),结论: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变特征选择冠脉内支架置入的适应征和适当类型的支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中药心脉通1号(瓜蒌通脉丸)对冠状动脉内支架血栓、支架内再狭窄(RS)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将100例冠心病支架置入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支架术常规用药组(对照组)50例,心脉通1号联合组(治疗组)50例,应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中活化的GPⅡb/Ⅲa(PAC—1)、P-选择素(CD62P)以及用荧光散射比浊法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g),采用免疫透射浊度法测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观察比较支架术后冠脉事件发生情况及中医证候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前PAC—1、CD62P、Fg及CR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以上指标均有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30d两组以上指标较本组术后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30d时中药组CRP下降较常规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脉通1号联合治疗在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方面优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能心脉通1号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样生长因子(HB-EGF)水平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2010年在淮北市矿工总医院复查造影的既往接受PCI术患者80例进行研究。以支架内狭窄≥50%为再狭窄标准,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36例及非再狭窄组44例。所有患者均于造影前采空腹血,测定血清中HB-EGF水平。结果再狭窄组血清HB-EGF水平显著高于非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中HB-EGF水平的B:0.112,OR:1.025,95%CI:0.989~1.250(P<0.05)。结论血清中HB-EGF水平升高促进了支架内的内膜增殖及血管重构,是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当今用于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后治疗急性闭塞及再狭窄的防治新方法之一,是近年来介入性心脏病治疗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进展。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在临床治疗上的广泛应用,支架内再狭窄已成为制约该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是指支架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早期瘀毒蕴结是导致后期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病机。支架植入术后早期冠状动脉局部受损,瘀毒凝聚,导致炎症反应剧烈、血栓迅速形成,虽应用强力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涂层、洗脱支架等治疗方法,但整体仍有明显的血瘀、热毒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正气进一步损伤,瘀毒蕴结加剧,导致冠状动脉受损部位恢复缓慢、血管内皮生长异常、血管重塑,终致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因此,治疗上应于支架植入术后尽早使用祛瘀解毒法,以降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杨蕾  王丽娟 《沈阳医学院学报》2012,14(3):141-142,157
目的:了解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再狭窄的原因,为预防再狭窄发生提供根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PCI术200例(分为再狭窄组100例,无再狭窄组100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冠心病易患因素,术后最小管腔开放直径( minimal luminal diameter,MLD)、支架长度等因素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的男性、吸烟、PCI术后MLD< 3.5 mm、支架的长度>40 mm、糖尿病和高血压比例都显著增加.结论:男性、吸烟、MLD< 3.5 mm、长度>40 mm、高血压、糖尿病与PCI后冠状动脉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7.
川芎嗪洗脱支架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川芎嗪洗脱支架(TES)抑制内膜增生防治再狭窄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小型猪9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TES(TES组),对照组植入金属裸支架(BMS组)或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组)。术后第28天处死动物,组织病理学检测内膜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TUNEL法测细胞凋亡,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的覆盖情况。结果:术后第28天病理学证实,TES组较BMS组管腔面积增加、支架内新生内膜面积和面积再狭窄百分比减小(P<0.05)。BMS组较TES组PCNA细胞阳性率明显增加(P<0.05),TES组较SES组PCNA阳性率增加(P<0.05)。TES组较BMS组单位面积内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数明显增加(P<0.05)。扫描电镜显示TES组和BMS组28 d血管内皮细胞完全覆盖,SES组基本覆盖,但内膜不平整。结论:TES可以显著抑制VSMC增殖、迁移并促进VSMC凋亡,但不影响血管内皮愈合,是防治血管再狭窄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川芎嗪洗脱支架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川芎嗪洗脱支架(TES)抑制内膜增生防治再狭窄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小型猪9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TES(TES组),对照组植入金属裸支架(BMS组)或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组)。术后第28天处死动物,组织病理学检测内膜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TUNEL法测细胞凋亡,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的覆盖情况。结果:术后第28天病理学证实,TES组较BMS组管腔面积增加、支架内新生内膜面积和面积再狭窄百分比减小(P〈0.05)。BMS组较TES组PCNA细胞阳性率明显增加(P〈0.05),TES组较SES组PCNA阳性率增加(P〈0.05)。TES组较BMS组单位面积内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数明显增加(P〈0.05)。扫描电镜显示TES组和BMS组28d血管内皮细胞完全覆盖,SES组基本覆盖,但内膜不平整。结论:TES可以显著抑制VSMC增殖、迁移并促进VSMC凋亡,但不影响血管内皮愈合,是防治血管再狭窄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已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虽然与单纯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相比较,支架植入术后的再狭窄率已大大降低,在局限性病变和直径>3.0mm血管的病变中,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restenosis,ISR)的发生率大约是10%~20%,如果合并有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弥漫性病变或是直径<3.0mm血管的病变,则ISR的发生率高达30%~60%,所以如何降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再狭窄率,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主要有:①血管弹性回缩;②血管重建;③血管内皮增生。支架植入术可以防止血管弹性回缩和血管重建所引起的再狭窄的发生,但却加剧了血管内皮的增生。这是因为支架植入引起了血管损伤及排异反应,从而启动了血管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 随机选取 2017 年 6 月—2020年 6 月期间该院 80 例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普通球囊成形术)和观察组(切割球囊成形术),每组 40 例。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 6 个月、术后 12 个月狭窄血管最小直径、靶血管狭窄程度,以及术后 3 个月、术后 6 个月、术后 12 个月管腔丢失情况,以及术后随访 12 个月再狭窄发生率。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狭窄血管最小直径明显增大[术后即刻(3.3±0.4) mm vs (2.6±0.4) mm,术后 6 个月(3.0±0.3) mm vs (2.2±0.3) mm,术后 12 个月(2.9±0.4) mm vs (2.1±0.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26、11.926、8.944,P<0.05);靶血管狭窄程度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后即刻(7.6±1.8) % vs (10.3±2.2) %,术后 6 个月(9.4±1.5) % vs (12.3±3.4) %,术后 12 个月(10.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