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为预防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集本院收治入院的围产期妇女12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产妇产后采用常规临床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在常规临床治疗基础上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无一例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有5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3.33%,下肢疼痛、肿胀发生率31.66%,肺栓塞发生率6.66%,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下肢静脉血栓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可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超前镇痛对干预下肢骨科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给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80例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进行麻醉,给观察组患者给予超前镇痛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以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24h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12.50%),差异明显(X2=6.829,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前镇痛不但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还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骨科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观察临床治愈率以及肿胀、疼痛、血管再通等症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临床治愈15例,占44.12%;显效13例,占38.24%;有效5例,占14.70%;无效1例,占2.94%;症状改善等方面都取得良好效果;彩色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DSA静脉顺行造影结果显示:完全再通15例,占44.12%;部分再通19例,占55.8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在重症监护室(ICU)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5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间歇性气压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67%;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6.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入住时间(7.52±0.42)d,对照组ICU入住时间(9.48±0.47)d,观察组ICU入住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在ICU预防深静脉血栓中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5月在外科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4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外科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观察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下肢肿胀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护理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下肢肿胀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5),差异明显,且护理组护理满意度达到了100.00%,而对照组满意度为76.19%,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降低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深受患者信赖,保证了患者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2例,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使用常规护理手段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5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DVT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防止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加快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复方血栓通结合康复训练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23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1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复方血栓通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接受3个月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以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各项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结合康复训练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2013年7月—2016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3例给予抗凝、改善下肢静脉回流等常规治疗措施,实验组43例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中药外敷进行治疗。两组均以28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并对比下肢肿胀及疼痛VAS积分改善情况,并计算临床总有效率。结果:1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下肢肿胀及疼痛症状均有所好转(P0.05),对比下肢肿胀及疼痛VAS积分,可知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9.77%,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中药外敷具有通经活络、凉血化瘀之效,可以改善患者血液的高度凝结状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进而有效治疗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5,(12):1675-1676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32例,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行常规溶栓治疗,治疗组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经股静脉置管溶栓治疗,随后对两组患者的健、患侧下肢周径差值、血栓溶解程度以及溶栓药物用量进行测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健、患下肢周径差值均明显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健、患下肢周径差值较对照组减小更为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栓溶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溶栓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明显,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106例普外科手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3例患者采取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作为对照组;53例患者在采取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上,联合下肢压力系统干预,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压痛、Homans征及浅静脉曲张的发生情况,综合评价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肿胀发生率、压痛发生率、Homans征发生率、浅静脉曲张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下肢静脉栓塞形成率为9.59%,显著小于对照组的30.1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普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症状以下肢肿胀、压痛、Homans征及浅静脉曲张等,采取下肢压力系统联合抗凝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WT)的预防作用。方法以186例妇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3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基础上的DVT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2组DVT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发生下肢肿胀疼痛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对照组发生下肢肿胀疼痛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生血栓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8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观察两组患者继发肺栓塞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继发肺栓塞发生率和对照组继发肺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减少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结合康复疗法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1人发生血栓,对照组有7人发生血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血管瘤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皮肤科治疗的120例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外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紫癜及水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色素异常、疤痕形成、局部组织坏死等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瘤效果显著,有利于减轻不良反应及副反应,促进皮肤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导管吸栓联合置管溶栓对初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初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置管溶栓)及观察组(28例,导管吸栓联合置管溶栓)。比较两组下肢主干静脉通畅率、患肢消肿率、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post thrombotic syndrome, PTS)发生率、Villalta血栓后综合征评分。结果 两组下肢主干静脉的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术后第12个月,观察组下肢主干静脉的通畅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个月,观察组患肢肿胀率(3.57%)、PTS发生率(3.57%)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1、4.835,P<0.05);观察组随访到术后6、12个月的Villata血栓后综合征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管吸栓联合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其血管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汝州市中医院住院的足月剖宫产产妇6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剖宫产术后的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附加早期的护理干预。对比术后10 d内两组产妇下肢疼痛、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术后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在术后护理10 d内,观察组产妇下肢疼痛、肿胀、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产妇发生1例肺栓塞,观察组产妇未发现肺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探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接受临床护理干预方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取我院收治的妇科手术患者9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妇科围手术期基础护理,实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具体包括肢体活动、健康知识宣教以及体位护理等。术后10天观察2组患者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下肢肿胀和疼痛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下肢肿胀和疼痛情况更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也更低,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科手术患者在术后实施针对性、合理化的临床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下肢骨折的患者1400例。按手术日的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其中对照组694例,护理干预组70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骨科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护理干预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予以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周内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及疼痛、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术后护理2周内护理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发生肺栓塞1例,护理干预组未发生肺栓塞,两组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张金菊  杜磊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4):2684-268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方法:将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以溶栓消肿汤、β-七叶皂甙钠静脉滴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西医治疗组(对照组)单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44 %,对照组总有效率65.22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1 a随访,治疗组复发6例(占15.38 %),对照组复发8例(占34.78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不仅总有效率提高,复发率也降低,是临床治疗本病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抽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90例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硬币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治疗及围术期护理干预,对两组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经各不相同的两种方法进行护理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分别为0.0%、22.2%,观察组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7%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1%,组间数据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预防与有效的护理干预相结合,可最大限度避免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