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哮喘发病有明显体质差异,而辨体论治是防治哮喘的关键。应用"治未病"思想,在"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两个阶段进行干预,可以预防哮喘发病,减少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2.
从哮喘缓解期的病理因素出发探讨哮喘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原因,阐述了痰饮与瘀血对于哮喘缓解期发病的重要性。认为"痰伏于肺"是哮喘的夙根,是哮喘缓解期发病的根本病理因素,而瘀血亦贯穿哮喘发病的始终,是哮喘缓解期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津血同源,痰源于津,瘀本于血,痰、瘀互为因果,可相互胶结,阻滞气道,从而使病情难愈,痰瘀互结、留伏于肺是哮喘缓解期治疗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哮喘缓解期的治疗不能见痰治痰,见瘀治瘀,应当充分考虑到痰瘀之间相互化生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哮喘儿童血清环氧化酶-2(COX-2)、白细胞介素8(IL-8)、IgE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21例哮喘患儿血清COX-2、IL-8、Ig-E水平,其中发作期62例,缓解期59例,设正常对照60名。结果:哮喘组血清COX-2、IL-8、Ig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COX-2、IL-8、IgE水平亦均明显高于缓解期(P<0.01)。结论:COX-2与IL-8可能参与了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发病过程,COX-2与IL-8可能发挥正反馈调节作用,促进哮喘患儿IgE分泌;哮喘缓解期仍存在炎症反应。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可能是哮喘发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拮抗COX-2或其细胞因子网络可能有助于缓解哮喘患儿的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哮喘发病机理中白三烯及其受体作用的最新研究情况。[方法]查阅近5年CNKI、维普数据、PUBMED数据中以白三烯及哮喘为关键词的研究文献,并分别从白三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与哮喘的关系,及中药对哮喘中白三烯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汇总。[结果]大量临床研究、动物体内及体外实验表明,白三烯及其受体在多细胞、多环节中参与哮喘发病及进展,并与多种细胞因子相互影响。白三烯在哮喘及其他炎症疾病发病机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调节免疫应答。[结论]以"整体性"为特征的"组学"技术,更适合成为主要手段应用在具有整体观念的中医药研究领域,为中医药领域研究药物调控白三烯途径及治疗哮喘提供新观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检测哮喘患儿血清中TNF-α与IgE水平,以观察和揭示它们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和与发病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哮喘发作期40例、缓解期30例患儿及健康对照组30例儿童TN-α水平和IgE水平.所有结果使用SPSSI 1.5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哮喘组的IgE与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高,且发作期与缓解期、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哮喘发作组中10例哮喘持续状态者IgE水平与其他哮喘发作者IgE水平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这10例哮喘持续状态者TNF-α水平与其他哮喘发作患儿LTNF-α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IgE和TNF-α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TNF-α水平与哮喘的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是由多种细胞 (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 )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治疗哮喘明确发病原因是极为重要的 ,目前多主张将引起支气管哮喘的诸多因素分为致病因素和诱发因素两大类。致病因素是哮喘发生的基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能反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状态的三项指标(TIgE、IgG4和ECP)在过敏性哮喘发作时血清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过敏性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对象和方法:分别选择过敏性哮喘轻,中度发作期和缓解期患者各30例,并选15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入选者采用ELISA法制定血清TIgE、IgG4水平.采用Immuno-CAP检测系统测定血清ECP水平.结果过敏性哮喘发作期及缓解期血清TIgE和IgG4水平均升高,且趋势一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0.05).发作期ECP明显升高,与缓解期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发作期中TIgE与IgG4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本研究选择观测指标(TIgE、IgG4和ECP)能较全面地反映过敏性哮喘患者体内EC、MC和T-LC的免疫功能状态,并从不同侧面反映过敏性哮顺发病过程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免疫学发病机制在过敏性哮喘发病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哮喘发病机制与受体、免疫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哮喘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哮喘的发生是由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包括:①受体与哮喘气道平滑肌(ASM);②T淋巴细胞激活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cytokines)与哮喘;③介质(mediators)与哮喘.上述机制中,受体及免疫细胞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两者在哮喘发病中关系密切,相互作用.随着免疫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运用,支气管炎症时的分子和细胞改变以及后续的病理生理变化和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征已被认识[1].笔者现就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哮喘患儿血浆一氧化氮(NO)、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变化测定,分析在哮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硝酸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哮喘急性期患儿30例,并设30例健康儿童做对照组.结果 1哮喘儿童血浆NO水平显著为对照组; 2哮喘患儿急性期(cGMP)水平高于对照组,哮喘患儿急性期cAMP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血浆内源性NO、cAMP、cGMP可能参于哮喘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三氧化二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胜华  刘鑫 《广东医学》2007,28(11):1870-1872
祖国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已有数千年历史,《黄帝内经》是最早记载"哮喘"的医学文献,以后历代本草均有砒石(主要含三氧化二砷的矿物药)治疗哮喘的记载.随着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及哮喘气道炎症学说的逐步完善,认识到骨髓CD34 祖细胞分化反应增强,在维持哮喘慢性气道炎症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基于此的治疗哮喘新药的研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根据国内外近年有关骨髓造血祖细胞参与哮喘发病的研究进展和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哮喘是儿童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日趋上升, 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由于病因和发病机理极为复杂,给临床防治带来极大困难.近来普遍认为哮喘是一种气道嗜酸性细胞浸润的慢性变应性炎症,其发生发展与T辅助细胞(TH)亚群功能失常而导致的细胞因子失衡密切相关,而白细胞介素2(IL-2)、IL-4、IL-5、IL-6及其相应的受体IL-2R、IL-4R、IL-5R、IL-6R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物质.弄清TH亚群及这些细胞因子与哮喘发病的关系,有助于发病机理的进一步阐明,并有望在某些关键环节给予特异性治疗,对控制哮喘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血Leptin(瘦素)、Eotaxin(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及TIgE(总IgE)在婴幼儿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53例婴幼儿哮喘患儿及42例健康同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Leptin、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Eotaxin及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TIgE水平。结果:①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期与临床缓解期及健康对照组血清Leptin、Eotaxin及总IgE水平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婴幼儿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临床缓解期Eotaxin与TIgE呈正相关关系(P<0.05);Eotaxin与Leptin、Leptin与TIgE无相关性(P>0.05)。结论:外周血Eotaxin可作为评判婴幼儿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Leptin可能参与婴幼儿哮喘的发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及其亚型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比例和数量的变化,了解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之间是否有类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34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17例,健康对照组17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计算典型支气管哮喘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外周血中DCs及其两个亚群:pDC和mDC所占比例和数量的变化.结果 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相比,其外周血DCs及其亚型的数量和比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变异性哮喘、典型支气管哮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DC数量及比例明显升高,mDCs/pDCs的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在免疫学上类似,由于pDCs比例和数量的增多引起Th2细胞数量增多,造成Th1/Th2平衡向Th2细胞偏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8(IL-8),白介素(IL-10)在支气管哮喘(BA)发病中的作用、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夹心法检测了哮喘患者血清IL-8、IL-10水平。结果:哮喘发作期血清IL-8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P〈0.05),发作期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缓解期升至正常水平(P〉0.05)。结论:IL-8、IL-10参与了哮喘的发病,可作为临床诊断哮喘、评价哮喘严重程度及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6(IL-16)的变化及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IL-4、IL-16的含量。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浆IL-4、IL-13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IL-4和IL-16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为判断病情提供较好的实验室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检测哮喘儿童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IL-17及白三烯B4水平,探讨其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8月—2017年3月住院的哮喘患儿66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并排除哮喘疾病的健康儿童30例为正常对照组.收集两组儿童诱导痰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IL-8、IL-17及白三烯B4检测.结果 哮喘患儿组诱导痰液IL-8、IL-17及白三烯B4含量均高于对照组(F值分别为67.80、54.64和17.36,均P<0.05).结论 IL-8、IL-17及白三烯B4均参与了哮喘的发病机制,对于儿童哮喘病情变化、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刘静  王凯忠 《吉林医学》2006,27(5):472-472,47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研究细胞因子IL-4I、FN-γ及GM-CSF与哮喘的关系。方法:选择哮喘患者(哮喘组)及健康志愿者(正常组)各15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IL-4I、FN-γ和GM-CSF的分泌水平。结果:支气管哮喘组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IL-4和GM-CSF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GM-CSF和IFN-γ参与了哮喘发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引起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的疾病。属中医"哮证"、"喘证"范畴。哮喘发病,历代医家均有阐述,《内经》有"喘鸣"、"上气"的记载;元代医家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至清代《病因脉治·哮病》曰:"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现有的研究对哮喘与先兆子痫间关系的观点不一致,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哮喘定义的不同以及混杂因素控制不足,尤其是药物治疗不同而产生。本研究对哮喘(诊断、严重程度、症状及药物治疗)与先兆子痫发病风险的关系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共1708例孕妇被纳入本研究,其中656例患哮喘、1052例无哮喘。参照《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指南》对哮喘的症状、治疗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摘录患者的病例,同时严格按照《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机构指南》对先兆子痫患者进行分类。结果:568例哮喘孕妇及353例非哮喘孕妇在妊娠期出现了哮喘症状或服用了哮喘药物。…  相似文献   

20.
尚为民  施云等 《广西医学》2002,24(10):1595-1597
支气管哮喘 (以下简称哮喘 )的基本特征是气道炎症、微血管渗漏、粘液分泌增加、平滑肌收缩所致的可逆性气道阻塞及支气管高反应性 (BHR)。大量资料表明哮喘患者其血栓素 A2 (TXA2 )及相关前列腺素如前列腺素 D2 、前列环素 (PGI2 )的生成量均高于正常人 ,这些物质能诱发上述哮喘的基本特征 ,因而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慢性支气管炎 (以下简称慢支 )与哮喘在发病机制上有着许多异同之处 ,两者既有密切联系 ,也有本质差别。近年来有关报道 ( 1) ,在慢支的形成机理中认为慢支确也是一种气道炎症 ,但很少象哮喘那样典型。也报道了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