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敏  李隆龄 《重庆医学》2013,(35):4343-4345
通常将缺乏精力,容易厌倦,不愿有所行动定义为疲劳。疲劳在一般人群中常见,同时,疲劳也和卒中有关。国外有统计发现,有16%至78%的卒中幸存者存在疲劳现象[1-2]。卒中后疲劳(post stroke fatigue)是指一种疲劳状态,发生在卒中后,与疲劳前是否运动无关,且休息后无法缓解[3]。本文就近年来卒中后疲劳临床特点、病因、影响因素、治疗和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予以简述。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治疗卒中后失语的文献研究资料,系统地综述了中医治疗卒中后失语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出卒中后失语最常见的病因病机,从中药复方、针灸、针药并用、穴位熏蒸、放血疗法等中医治疗手段着手,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详细阐述其历史来源、中药辨证选方依据、针灸疗法中多种针刺及灸法的治疗形式以及其他中医特色疗法.查阅文献显示:...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疲劳相关因素及影像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疲劳(PoSF)的相关因素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研究对象为98例脑梗死患者,使用个人强度目录、抑郁自评量表(SDS)、牛津社区卒中计划、徒手肌力检查、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Rankin修订量表以及核磁共振结果 进行评估.结果 脑卒中后疲劳的发生率为42.9%,SDS分数、年龄、睡眠状况差和最差肢体肌力是脑卒中后疲劳的显著贡献因子,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P值分别为0.003,0.020,0.021,0.029.额叶萎缩位于显著性边缘,P值为0.066,回归方程的适配度P值=0.01.结论 脑卒中后疲劳与SDS分数、年龄、睡眠状况和肢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额叶萎缩、深层白质变性等因素对卒中患者的疲劳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卒中后疲劳是独立于抑郁的常见症状,可能与社会心理及生物学因素均有关,它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康复与生存质量。因此,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卒中后疲劳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以非药物治疗手段为主,包括正念减压治疗、正念认知治疗、认知分级活动训练等。该文介绍了卒中后疲劳的概念、分类、诊断标准及评估工具,概括了卒中后疲劳的发生率及其对预后的不利影响、心理社会学相关因素以及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5.
唐川 《重庆医学》2012,41(36):3894-3897
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PoSF)是脑卒中后的常见症状。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学者注意到它的存在。1999年,Ingles等[1]对PoSF进行了第1次系统的研究,将它从卒中后心理情感后遗症中区分出来,对其进行了单独评价。  相似文献   

6.
躯体疲劳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症状之一,不仅会影响患者功能恢复,还会对患者长期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目前,关于卒中后疲劳尤其是躯体疲劳的研究有限且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大,研究结果也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就脑卒中患者躯体疲劳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选用有效评价脑卒中患者躯体疲劳的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析理气解郁方联合醒脑开窍针刺疗法针刺及穴位按摩治疗卒中后抑郁肝郁气滞型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卒中后抑郁肝郁气滞型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采用理气解郁方联合醒脑开窍针刺疗法针刺及穴位按摩治疗,对两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更低,治疗有效率和生活质量评分更高,治疗期间不良事件更少,且抑郁情绪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临床卒中后抑郁肝郁气滞型患者的治疗中,理气解郁方联合醒脑开窍针刺疗法针刺及穴位按摩治疗临床疗效良好,有利于改善抑郁情绪和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减少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8.
黄连温胆汤治疗脑病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能体现中医理、法、方、药临床特点的是某一方在某一领域中的运用。文章概述了黄连温胆汤在卒中、失眠、眩晕、认知障碍、抑郁、狂证、嗜睡及脑外伤后综合征等诸脑病临床中的运用,指出其之所以疗效较著,是因为该方切合痰热阻窍之脑病机理。  相似文献   

9.
背景 既往研究发现,30%~72%的脑卒中患者并发卒中后疲劳,而伴有卒中后疲劳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表现更差,且再卒中和死亡的风险增高。创伤后成长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可以使患者从创伤中自我恢复,而目前关于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 调查首发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与创伤后成长状况,分析可能影响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探讨创伤后成长与卒中后疲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严格筛查2017年12月-2018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发脑卒中患者。采用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疲劳严重度量表(FSS)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分析其创伤后成长、卒中后疲劳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20份,其中有效问卷207份,有效回收率为94.1%。207例患者PTGI评分为(55.4±11.0)分,FSS评分为(36.4±10.9)分。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SS评分与人际关系、个人力量、人生感悟、新的可能性、精神改变、PTGI评分均呈负相关(rs=-0.687、-0.404、-0.684、-0.707、-0.306、-0.768,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态(β'=0.207)、文化程度(β'=0.407)、医疗付费方式(社会保险)(β'=0.106)、居住情况(β'=0.072)、FSS评分(β'=-0.437)为首发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首发脑卒中早期出现的卒中后疲劳影响恢复期患者创伤后成长,医护工作者应采取干预措施缓解患者早期出现的疲劳现象,从而提高疾病恢复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2019年2月,加拿大卒中协会更新了第6版卒中患者《最佳实践建议:卒中后抑郁、认知、疲劳》(以下简称《建议》)。在2015年版《建议》的基础上,2019年版《建议》主要对卒中患者的抑郁、认知、疲劳方面的最佳实践建议、筛查和评估、治疗进行了补充与完善。相较于2015年版《建议》中的内容,2019年版《建议》对于证据不足的部分,增加了一个标题为“临床考虑”的新部分,代表基于较弱证据或专家共识的建议。2019年版《建议》表明预防性应用抗抑郁药物对一些卒中患者是有效的,此外还更新了筛查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评估工具及卒中后疲劳管理的相关信息。鉴于国内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卒中后患者抑郁、认知、疲劳方面的指南或共识,故笔者对2019年版《建议》进行解读,旨在为我国医护工作者进行卒中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改善卒中患者的照护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加减祛风通窍方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我院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降压、调脂、改善局部脑循环等)和盐酸多奈哌齐片5mg po qd,治疗组在前者基础上进行中药祛风加减祛风通窍方免煎制剂的服用,每天3次,连续6周即可为一整个疗程。治疗前及在接受一个半月的完整疗程后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和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中医综合症候积分分析疗效。结果每组患者治疗后MoCA量表评分、MMSE评分较前增加,中医症候积分较前降低,且治疗组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加减祛风通窍方可有效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有效缓解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症状。  相似文献   

12.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肝气虚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权静 《中国全科医学》1999,2(2):131-132
目的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治疗方法的研究。结果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中医肝气虚证有很多相吻合之处。结论可以借鉴中医辨治肝气虚证的方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16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60例发病3 d以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80例(治疗组)与卒中单元组80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目前一般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另加规范化中医辩证论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中医症候得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定.结果:两组患者28 d后中医症侯得分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自第2周开始有差异(P<0.05),治疗28周后评定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两组治疗后28 d及90 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一般卒中单元比较,急性脑卒中患者可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医疗模式中更多获益,并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回归社会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
李亚利 《黑龙江医学》2021,45(18):1921-1922
目的:探究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在卒中恢复期患者疲劳干预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20年2月洛阳市中医院收治的卒中后恢复期疲劳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灯芯草耳穴贴敷,研究组采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贴敷.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疲劳严重程度评分、个人疲劳强度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卒中恢复期疲劳患者疲劳严重程度评分及个人疲劳强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疲劳严重程度评分,体力、动力、注意力、主观疲劳感及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恢复期患者经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干预可有效改善疲劳状态,降低疲劳严重程度,促进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医心理疗法对卒中后高血压的影响及对改善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心理干预组(46例,简称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医综合心理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变化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心理疗法不仅有助于卒中后高血压的恢复,而且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可提高缺血性卒中药物治疗的整体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卒中后疲劳(PSF)是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率高达30%以上,同时又被认为是卒中后患者康复的最大障碍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PSF的发生可能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抑郁、认知功能、睡眠障碍、卒中前疲劳和神经功能损害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中枢性结构的破坏、神经递质的改变及行为与心理社会学因素有关。本文就PSF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PSF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中医文献,运用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法,研究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为疲劳及手术后疲劳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中华医典》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文献检索来源,检索与疲劳相关的中医古籍与现代文献,运用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法对与疲劳相关的论述进行整理研究,确立分析单元、建立类目,然后根据类目定义将分析单元编码归类,提取中医文献中疲劳相关的病因病机。主要统计分析法为描述性分析。结果与结论:(1)在古籍文献中,疲劳的病机主要为脏腑病机和气血病机,脏腑病机中以脾胃病机为主,其次是病机归于肾;气血病机中以气病病机为主,其次为气血同病病机;具体病机中,疲劳的病因病机主要以虚证为主,尤其是气血、脾胃和阴阳虚损更著,但也有外邪的因素,主要为风邪外侵。(2)在现代文献中,疲劳的病机也主要为脏腑病机和气血病机,脏腑病机以脾胃病机和肝胆病机为主,气血病机以气病病机和血病病机为主;具体病机中,疲劳的病因病机主要以虚证为主,尤其是气血、阴阳和脾气的虚损更著,但也有实证,主要为肝气不舒。(3)基于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法对疲劳中医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可为疲劳及手术后疲劳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研究资料,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中医在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研究进展。从中药、针灸以及其他中医治疗手段着手,详细阐述中药辨证疗法的历史来源、病因病机及治疗药物,针灸疗法中众多特色针法及灸法的治疗形式,以及推拿、浴足、耳穴压豆、穴位埋线、中药药氧、五行音乐、中药药枕等多种中医特色疗法。查阅文献显示:中医在治疗卒中后失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药、针灸及其他多种中医特色治疗手段在改善卒中后失眠方面疗效显著,并且减少卒中的二次发生率,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五行音乐之角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肝气郁结型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选取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中医五行音乐之角调干预。在干预前后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DS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DS和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五行音乐之角调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肝气郁结)患者的抑郁状态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是脑梗死后遗症状之一。研究表明,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不仅影响疾病预后,而且也是卒中再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在临床上人们往往关注患者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认知功能、意识状态而往往忽视睡眠障碍对卒中患者的影响。文章从中西医角度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治疗概况的相关研究进展做简要概述,同时对陕西省名中医韩祖成医师对该病论治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